绿林网

与内心的自我对话读后感精选

与内心的自我对话读后感精选

《与内心的自我对话》是一本由[英] 贝弗莉·恩格尔(Beverly Engel)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内心的自我对话》读后感(一):读《Honor Your Anger》

长久以来,“愤怒”这个情绪能力在我身上都被阉割掉了。这本书帮助我了解关于愤怒的很多知识(虽然中文版翻译有大段说教式的文字,直接跳过)。帮助识别我自己的模式,也可以定位到关系中的对方采取的模式,正在练习有效的应对和表达。

《与内心的自我对话》读后感(二):了解情绪中的——怒气

这本书的主标题是与内心的自我对话,书中很大篇幅所写的了解自己发怒的原因,方式,怒气是一个人情绪的反应,有正向有反向,但大部分人是不可控制的发泄怒气,伤人伤己,反向的多。我自己本身也是如此,所以对这类书特别感兴趣,希望能通过了解发怒的机制,继而当出现情绪失控时,能及时恢复到平静状态。

书的第5章就给出了改变愤怒的方法,也就是本书小标题——如何改变不健康的愤怒模式,怒气情绪其实是无法消除的,只能改变,或者说改善。喜,怒,哀,乐,人生四绪,喜和乐都是娱人娱己,哀只单纯指向自己,怒则既指向自己又指向别人,想想曾经在生活中很多因怒而像火山爆发式的场景,像头困兽在笼。读读这本书能够一点点的纠正乱发脾气的状态。

跟很多心理类的书籍一样,书中会有一些有趣的小测试,让读者更明晰自己是哪种类型的发脾气大王(我是暴怒型),还有很多小案例,读起来不至于枯燥。

有一个章节写到“女性难以承认和表达愤怒,到底是由性别差异造成还是由地位和权力差异引起,仍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也是我很久以来思索的一个问题,古训女人宜静宜柔,发脾气的往往被冠以“母老虎”之名,但偏偏每个人无论男女的天性都存在“怒”这个情绪。但环境又要求女性“不可怒”,在中国,这类被压抑“怒气”的女性会转向另外一个发泄情绪的渠道,那便是“怨”,其实是阴柔版的“怒”。无论是怒还是怨,总归是不良情绪,应该多多看书改善。

这本书看得比较慢,看完一次还可以二刷,巩固或者练习一下里面所指导的改善方法。

《与内心的自我对话》读后感(三):情绪稳定指南

情绪稳定指南

由于工作和个人经历的关系,我一直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却也一知半解,只是略知皮毛。所以当出现这样一本《与内心的自我对话》,我则兴趣盎然。

浏览目录可知,本书主要讨论的是愤怒。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很少愤怒啊,公认的好脾气,甚至没脾气,最多是生闷气。不过认真读了这本书发现,生闷气也是一种愤怒的类型,且并不是一种正常的情绪。那就是消极攻击型。

所以这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愤怒类型,然后阅读相应章节,尝试按照作者的建议去做,相信你的状态会有所改善,记得做摘抄笔记哦。

至于其他章节,也不必跳读,毕竟每个人的愤怒类型可能不止一种,或许会随着情境和经历不断变化,而且也会借此对周围人的情绪状态有一定的了解和分析。

干货满满,又不失各种案例和故事,既有作者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也有那些咨询者。难得的是,英国作者笔下的故事并不遥远,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可能刚好是你的遭遇。

偷懒如我,并没有摘抄,也没有在书中画重点,自认为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摸索出的方法也和书中给出的一些建议不谋而合,比如习练瑜伽,不为瘦身,不为体型,而是追求身心的放松;以及写日记,尽管有时忙起来日记变成了周记,甚至半月记,但这的确是与自己对话的最佳方式,很多心事与情绪流淌于笔端,则梳理清楚,不再纠结。此外,还有临写字帖(硬笔而已)和弹奏乐器(最简单的尤克里里)。

接受过心理学培训、做过一对一心理治疗、参加过心理沙龙活动、读过若干心理学相关的书,而这一本,却是我认为更适合大多数人的一本情绪稳定指南。

PS:很久没有写书评了,还是有点自说自话。最惭愧的是,拿到这本书已经好几个月了,对不起小编(鞠躬~)

《与内心的自我对话》读后感(四):25/30 成年人的必修课-控制自己的愤怒

今天阅读的是第25本书——《与内心的自我对话》。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改变不健康的愤怒模式。刚开始看这个副标题,我也震惊了,愤怒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那点事儿吗?人在气头上,谁不生气,过了那一会可能就过去了。

但是翻开书再想想,发现还是不能忽视愤怒这个情绪,怨恨恼怒烦,被佛家称为五情,但凡放纵,皆向堕落。

想想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路上跟不相关的路人吵一架,还是在家里跟亲人,在公司跟同事发火,都是一件很影响心情的事,甚至几天都缓不过来劲儿。

发火的时候,越是最亲近的人,我们还话说的越刻薄,伤人伤的越深。

要不然就是自己一个人生闷气,几天都不说话,跟对方冷战,自己心情郁闷的同时,让自己亲近的人也不好过。

还有一种场合就是,自己的怒火,被别人点着后,怒发冲冠,情绪上头的时候什么都能做出来,但是火气下去后,自己就开始后悔了,后悔当时自己做的那些错事。

想到这些,发现愤怒这个情绪,好像也值得写一本书。

作者是一位从业了40年的精神治疗医师,在这本书里,她主要教我们如何改变不健康的愤怒模式,正确面对愤怒,把愤怒转变成一种积极的力量。

在书中,她根据不同的愤怒类型做了分类,比如攻击性模式,消极性模式等等,攻击性模式好理解,消极性模式,就是指上面那种自己生气不说话,悄悄生闷气的那种。

等我们认识到自己发怒的类型后,再想想这些不健康的发怒方式下,是否藏着什么感受,找到它,分析它,解决引发它的原因,多加练习,就改变了自己发怒的方式了。

总之,要找到与愤怒和谐相处的方式,这个过程包括下面的步骤:

1、意识到发怒是因为存在问题;

2、找到问题所在;

3、对问题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4、一旦宣泄了情感,解决了问题,就要罢手。

与愤怒和谐相处的意思,不是说我们不发怒,而是我们在直接表达愤怒的时候,不妨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用坚定的语气表达心中所想,既能让对方感受自己的真诚,也能避免无效的沟通,而不是被情绪裹挟,忘记了本来该要表达的意思。

此外,也要学会把愤怒当作一种手段,当作一种要完成某种目的的手段。

在什么时候生气,生多大的气,对谁生气?这也都可以有讲究,主要是看自己要在什么时候达成什么目的。

由此引申而出的,就是情绪的稳定性。这一点对成年人来说,重要性不言自明,这是需要长久锻炼和学习的一课。

学会控制,引导自己的情绪,这个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与内心的自我对话》读后感(五):世界的参差,职场猪队友,这愤怒可以改善生活吗?

小冒坚持原创的的713天 不愤怒,不上头,不战斗。

我曾经写过,自己在工作中,见识的世界的参差。

相信我,没有和外国人打交道之前,我都没有想到,这个世界可以如此奇妙。这个世界的生态可以如此多样化。

隔着语言差异,文化背景悬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完全不同,我觉得我真的应了《脱口秀大会》里呼兰的“中年危机”段子:

我读过那么多书,明白那么多道理,但那一刻,我还是上了头。

再加上工作过于认真负责,忍不了那些效率低下,死板不聪明的工作能力,又不想屈服给无理落后,胡搅蛮缠的观点。

所以我不仅爱上头,而且还爱战斗,天天英语battle。

如何在上头和战斗的焦虑压力中重获宁静自洽?

为了减少上头带给我的负面消极影响。

我试过,每天上班开启battle模式之前,心平气和看看哲学书和心灵鸡汤,至少可以保证自己心平气和。

空余时间,避免为工作烦心,尽量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分散注意力,比如用心搞穿搭,做手工。

没事就看看各种弘扬人性真善美,人间值得的影视剧作品,最近我都把《球拍少年团》《机智的医生生活》改为上班前的通勤路上追,让自己幸福开心地笑出来。

然后,告诉自己,要相信人都是善良的,不管工作上如何有摩擦。

但,这些都是已经生气以后的补救措施,我也在反思,能不能从根源上,减少愤怒?

这本书我一直放在工位上。时不时翻看对照,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

作者是从业40年的精神治疗医师,她会从很多细节,去分析愤怒,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愤怒表现,并不只是性格和脾气,从而改变不健康的愤怒模式。

愤怒是一种正常、健康的情绪,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到了“尊重愤怒”,因为这一定是自己内在投射出的信号。

不能察觉自身的愤怒、无法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愤怒,会使怒火变成破坏人生、毁掉生活的力量。

主要包括7种方式:

不分对象发泄,强忍怒气,动粗,持续生气,

用愤怒掩盖其他情绪,

用愤怒逃避亲密(不知如何相处,为了保持距离),

深陷愤怒的不健康发泄方式不能自拔。

根据能不能发泄出来,分为发火(外化)的外怒型和强忍(内化)的内怒型。

两种方式,自然没有一刀切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平衡。

大家仔细想想自己愤怒时的表现,一定有一种更倾向的方向,那么就有意识向另一个方向做调整。

物极必反的平衡法则,真是处处适用。

每个人的沟通方式,是我们表达愤怒的主要方面。

作者列举了6种主要的愤怒方式,其中4种是需要改善,我仿佛看到了职场里,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影子。

还有2种正面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坚定型:

直接公开诚实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让对方猜疑,也会顾及对方的感受,对别人诚实,以期别人能对自己诚实,面对问题主动出击。

沉思型:

控制情绪,冷静下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大多数时候,我们遇到的让人头秃的沟通困境,都是源自那4种需要改善的负面愤怒方式。

哪怕有时候,是对方的问题在先,在接触,产生摩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也会不由自主,跟着对方做,复制错误的愤怒方式,来“一物降一物”。

这样想来,我们总会把很多人的性格缺陷,归咎于原生家庭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愤怒的方式,就是从小耳濡目染的习惯。

这本书不同于以往刻板印象里的心理学入门书籍,书籍只有前1/4部分,言简意赅介绍上述分类,模式等等理论。

大量的篇幅,都在逐一介绍,每一种愤怒类型,该去如何对症下药去改善,如何变消极为积极,如何改变自己的攻击模式。

拿我自己为例。

我从小都是与人为善,不喜欢和人产生冲突,也会很机智地避免冲突。

但是当我习惯性想太多的时候,过犹不及,就会不自觉向“讨好型人格”靠拢。

所以曾经大多数时候,当工作的问题和令人头疼的队友萦绕我脑海的时候,我那时候的内化愤怒,都是冲着自己和最亲密的人,也就是“消极型”。

而现在,由于也是人到中年的坦然,想要更爱自己讨好自己的底气,我面对猪队友的时候,尤其是,我英语的措辞无法自如,流畅,婉转如同中文一般的时候,我所展现的愤怒就更倾向于“攻击型”。

参考了书中很多表达的关键点,如果英语和母语一样好,表达不存在情感色彩的歧义,又能更了解文化差异,那也许我就可以转化为“坚定型”。

这本书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我们不仅仅要了解自己,改变自己。

我们也可以去分析那些时常愤怒的身边人,对症下药去提升沟通效率,哪怕心累之后,至少达到了当初预期的目标。

当我转换思维到分析猪队友的种种不理智行径,就能有不一样的视角和心态,也没那么扎心和难受。

工作上,不可避免一定要和很多人打交道不说,很多事情的成败,都取决于那些“木桶的短板”——猪队友的表现。

任何组织的参差,都是不能避免的,只能想办法改善,克服,回避,保护自己。

虽然总是劝说自己,但还是会因为工作上的事,心态和脾气变得不太好。

有时候,也会很生气:

工作中,也是能干的人不得不替人分担,为了大局;

明明是别人的问题更多,反而是我经常在反思,在提升,在改善,在读书学习去理解他们。

只有我在改变,在努力,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但至少,我要庆幸的是,我没有变成那种人,消极混日子,工作能力差,还到处推卸责任的人,不会愧对自己的良心做人做事。

哪怕我不会尝试去改变对手了,但也不接受他们对我毫无章法道理的硬核改变,所以我一定会坚持精进,去保留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底线。

这本书,其实就是在告诉像我一样的社畜,我们总有办法让不美好的事情,出现一线转机,不会让愤怒成为魔鬼。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