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逻辑女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逻辑女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逻辑女孩》是一本由李万中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逻辑女孩》读后感(一):学习逻辑学对生活的用处

书中有一个例子我觉得很好玩。

陆媛媛问李呦呦:学习逻辑学是否能让我们更擅长恋爱?

李呦呦回答:当然。因为谈恋爱需要人们做出很多推理。比如,根据各种各样的信息,来判断对方和自己是否合适、对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要怎么做才能让两人的关系变得更亲密、该如何处理双方的矛盾和冲突,等等。

因此,逻辑学可以提升谈恋爱的水平。

《逻辑女孩》读后感(二):非常好看的逻辑学入门书籍,一口气看完系列

当我们想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是直达故事的核心,还是绕来绕去不知所云?这就像写文章一样,有的人会一条一条把自己想说的话捋顺清楚,而有的人写了几千字几万字,却还没说到重点,让人读了摸不清头脑。

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有逻辑。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天生说话就会头头是道。而这个“头头是道”,恰恰就是因为他说话有逻辑,让人能快速听懂他在说什么的证据。

那么这种才能是后天可以培养出来的吗?答案是肯定的。

说到逻辑,从前我总觉得是一个很深奥,又无法解释的东西。自从读到《逻辑女孩》这本书以后我终于明白,逻辑学这门课程虽然的确很深奥,但是作为普通人,我们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去掌握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一些逻辑学知识,从而运用到实践中去的。

本书作者李万中老师,用轻松幽默、简单易懂的语言,将逻辑学知识通过三位年轻的伙伴李呦呦、陆媛媛、陈谋在对话讨论中一一讲来,本以为这本书很难懂,但没想到却在不知不觉间一口气读完了。

书中讲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会进行“推理活动”,有些事情需要刻意推理,而有些事情却是在无意识中就完成了推理。

比如一个人将一瓶水放在桌上,他可以马上在脑海中快速过滤出答案:“这个桌子能放别的东西,证明它很稳固,所以放一瓶水在上面也没问题。”

一看到“推理”二字,很多人会觉得只有在一些推理、侦探小说中,才会用到这么拉风的词汇。但其实,别看只是把一瓶水放在桌上这么简单的举动,事实上,我们每一天都会在无意识间进行无数次推理。

《逻辑女孩》一书中告诉我们,想要完成一次复杂的推理论证,就需要逻辑来支撑你的论证过程。如何做才能有逻辑?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所要解决的问题属于什么类型。

比如本书第八章探讨的辩题:超人的存在对于社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一个疑问:超人指的是什么?是漫威里的“超人”,还是像尼采那样的“超人”?

所以,如果想就这个辩题展开讨论,我们首先就要回答:“超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这就是逻辑学四大类常见问题当中最基本的语义类问题。正如书中的智慧女孩李呦呦所说:“当我们遇到不明白的词或者句子时,不应该不懂装懂,而是应该大胆地追问那个词或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明白了这个问题当中的“超人”是什么意思,或者限定在哪些条件下以后,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去回答更深的问题。比如可以思考,超人对于社会有哪些好处?又有哪些坏处?当遇到问题时,超人会如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他的选择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书中,通过深入地学习和实践,曾经面对辩题束手无策的陆媛媛,也可以成为一个辩论起来头头是道的人了。

——

这本《逻辑女孩》非常推荐给想要了解逻辑学的读者。

但我们也可以发散一下思维:如果你想写一篇令人信服的文章,或者向朋友诉说一件复杂的事情,都不妨来读一读这本书。本书对于提升我们自身的思考能力、厘清问题的能力,还有推理论证的能力,只要跟着书中所讲的内容进行实践,都可以得到不小的提升。

《逻辑女孩》读后感(三):个人用读书笔记

## 基础概念

### 什么是命题?

第一有清晰明确的意思,即讨论对象是具体明确的。

第二可以判断真假。

一般来说主要是陈述句。

### 四种问题:

语义类、事实类、价值类、策略类。

语义类: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事实类:描述事物的性质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

价值类:价值类的问题就是在问,应该满足哪些需求和目标。

(动物可不会在不同需求之间思考纠结,只有人类会在这上面做出取舍。因为有不同对取舍方案,所以会有不一样的人。)

策略类:怎么做?

### 不同类型问题之间存在层级关系,语义类在底层,策略类在顶层。回答上层问题需要先解决下层的问题。

### 所谓“真值条件”:

一个命题,存在不确定的信息,当这些信息确定下来使命题为真,则此信息为该命题真值条件。

## 所谓“真值条件不明确”,可能是存在语义模糊性,难以直接判断真假。

### 语词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对语词的定义,外延是语词的具像化。

拿数学集合的来举例,内涵类似集合的描述法,外延类似于集合的列举法。

### 属加种差定义法:

常用句式为:xx是具有yy特征的zz。

“老师就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人”,人在这里就是属,帮学生获取知识就是种差,是关键特征,该特征使其区别于属内其他物种。

### 可信度判断:

1.我们准确理解了该命题。

2.该人在该领域是相对专家。

3.此人具备一定信息素养。

4.此人没有撒谎动机。

5.此人信息源可靠,没有受到误导。

### 评价一个论证的好坏:

论据有效性:所给论据能否支撑结论?

论据真实性:所给论据可信度有多高?

## 价值类主题

如何回答价值类的问题?

(一般是不同人的需求冲突了)

书里写了人群满意度最大化原则结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来进行判断。

但我比较喜欢无知之幕。无知之幕的核心,是决策者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哪个角色。

虽然价值类的没有标准答案,但大多数家庭矛盾中,许多表面上的价值类问题,其实是事实类问题,即彼此对讨论对象没有达成统一认知。

## 常见逻辑谬误

### 诉诸权威:权威一定是对的

非也,只是给结论增加了一定可信度而已。

### 诉诸品格,诉诸动机:人品好,说的话一定对。心地善良,说的话一定有道理。

同上,好品格好动机只是给结论增加了一定的筹码。

(人身攻击,就是诉诸品格的一种表现。一般来说,人们找不到其他有力的论据时,就容易诉诸品格,动机。。)

### 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的核心是忽视类每个环节在推动时的概率性,环节越多,不确定性越多。

什么情况下比较容易出现滑坡谬误?

连锁论证,其中暗戳戳地夸大了某一环节的因果强度。

比如:

我如果不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我就难以结识新朋友,我的社交能力会退化,我甚至会被孤立,变得自卑。一个社交能力不好的人将来很难在社会上生存的。总之,没参加社团,我的大学生活甚至整个人生就完了

我如果没拿到实习经历,我就难以在毕业的时候找到正式工作。没有把握住校园招聘的机会,我以后只能走社会招聘,那样找到工作几率就更小了。总之,没拿到实习,我就完了。

### 因果谬误

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性。

一般情况下是这样产生的:存着abc三件事,b才是导致c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在某些情境下,a事件发生会顺带b事件的发生,从而导致c事件的发生。

人们忽略了a需要特定情境才能触发b。

b事件比较隐蔽。

### 虚假两难:

你不支持a,就默认你支持b了。

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虚假两难呢?

一般是在一个讨论成熟度已经比较高的话题,主流的观点只有支持或反对两种声音,这时候你加入讨论,人们默认你只会从其中选一个。

### 以偏概全:

其实翻译成不合理抽样比较好懂,一般是抽样数量过少或者样本不具备代表性。

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以偏概全?往往出现在人们接触不到/感知不到评价对象的整体数量之大时。

比如说评价外卖员素质低:没意识到外卖员群体之广,他所遇到的现象可能只是区域性的。

比如一个人觉得自己有那么几个缺点,就觉得自己整个人都不好了:他就是没意识到对一个人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多纬度。他所看到的不好的点只是其中一部分。

## 其他:

即谦虚又自信:对自己对优势和劣势都有清晰对认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