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写给星期五早上不听海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写给星期五早上不听海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写给星期五早上不听海的人》是一本由[智利] 巴勃罗·聂鲁达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1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给星期五早上不听海的人》读后感(一):一听到聂鲁达的名字,我便听到了诗歌在吟诵

一个生灵,但没有血液。

一次抚摸、死亡或玫瑰。

大海来了,联结我们的生命

独自进攻、散开、歌唱

不分昼与夜,在大人与新生儿中。

本质:冰与火——运动

每每读到聂鲁达的诗歌便可沉浸在梦中一般,感受诗歌摆不脱,甩不开的爱情故事之中,哪怕现实中的自己遍体鳞伤,依然在他的诗歌中感受着爱情的美好,保留着对爱情的向往。尤其是有一段时间音频里常常念完诗名然后“作者聂鲁达”,迎来的便是朗诵者饱含深情的吟咏,时间长了一听到聂鲁达的名字,我便听到了诗歌在吟诵。

对他评价最喜爱的还是马尔克斯那句“巴勃罗·聂鲁达是二十世纪所有语种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书写事物都有伟大的诗篇,就好像弥达斯王,凡他触摸的东西,都会变成诗歌。”他可以写情诗一写就是二十首,不恰当的比喻就是方文山准备的那个歌词稿不断生发出不同类型的情歌一般。他写死亡、幽灵、秋日、逃亡者甚至还有果品公司,俯拾即是一切都是诗歌。

而他的诗歌灵感来源于哪儿呢?《诗》中他说“我不知,不知它从哪儿来,怎样前来,何时前来。它不是声音,不是话语,也不是寂静。但它却可以呼唤我,触及我。”当诗歌触及到他的灵魂之时,他便可以看见世间万物天空、行星、跳动的种植园……而他也变得愈发纯粹,能够与星辰同转,心在风中释然。

莫言说:“他的诗充满力量,有一种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伟大的率直。他赋予爱以崇高和尊严。”这力量一定与爱相关,“当我爱你的时候,夜鸟啄食如我心灵般闪烁的最初的星星。”或许也正如星星般遥不可及,他喜欢的也是静默时候的女孩儿,在远方聆听着他的声音,但这声音又触及不到你,因为这是我心灵的回声。我们只能一同静默,你如同星星般闪烁时是那么的遥远而单纯,而我会因此而快乐,因你的闪烁是微笑的回应。

这力量或许还源自他对诗人责任的理解。《诗人的责任》首先便是写给那些星期五早上不听海的人,写给那些被生活囚禁的人们。他要用诗歌的力量带着流浪的波涛唤醒在囚牢中沉睡的人们,用海浪破碎的回声传递通往海洋的航道。而我用诗歌修建出自由、大海与晦暗的心之间的桥梁,奔向那个星期五早上能听海的灵魂深处。

《写给星期五早上不听海的人》读后感(二):第三只耳朵用来倾听大海

初识聂鲁达是因为他那首很著名的诗——

“我是个绝望的人,是没有回声的话语。

丧失一切,又拥有一切。

最后的缆绳,我最后的祈望为你咿呀而歌。

在我这贫瘠的土地上,你是最后的玫瑰。”

——《最后的玫瑰》

这首诗可以列为我最喜欢的当代诗之一。

他爱得好绝望,爱得好神圣,又爱得好卑微。

正如他作品之一的名字《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在这本选集里收录了其中四首,其中的第20首也是同样的基调——

“今夜我能够写下最悲伤的诗句。

我爱她,有时她也爱我。”

佛法有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对于聂鲁达来说,他的爱与求不得相伴而生,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成就了他,如果他拥有一帆风顺的情感生活,那或许也无法写出这样绝望而又美丽的诗歌。

“聂鲁达一生有三个主题:爱情、诗歌和革命。聂鲁达把这三个主题都演绎得淋漓尽致,推向堪与马丘·比丘高峰试比高的高度。他的爱情是与他的爱情诗互为一体的。”(引用自百度百科)

这或许也是聂鲁达的诗歌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因为他既能把爱情主题写得很美,也能转头去写革命、写人民,例如这首《诗人的责任》——

“写给星期五早上不听海的人,

写给禁锢其中的人,

在家、办公室、工厂或女人之间,

在街道、矿场或干燥的囚室:

……”

该如何抵达海洋?如何奔赴自由与大海?他试图通过诗歌去呐喊、去抗议,去唤醒所有的人们,他认为这是“诗人的责任”。

所以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正如吟游诗人最一开始的出现就是为了歌颂与讽刺一样,诗歌从来不只是艺术作品,它背负着它本就有的责任,而这一切都由诗的创造者把控着。

而禁锢其中的人又是谁呢?或许是我们每一个人,最近随着《隐入尘烟》的上映,“普通人”终于又再次以艺术作品的形式映入了我们普通人眼中,但我却不敢看,因为只看预告片,我就有种想要落泪的冲动,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出自《隐入尘烟》的话——

“被风刮来刮去,麦子能说个啥?

被飞过的麻雀啄食,麦子能说个啥?

被自家驴啃了,麦子能说个啥?

被夏天的镰刀割去,麦子能说个啥?”

可是在时代的洪流之下,我们普通人和麦子又有什么区别呢?但是普通人却往往被刻意的忽略着。

无论是诗歌还是文学,又或是影视作品与摄影作品,题材或许离不开爱情,但除了爱情,不要忘记还有人生。

另我在查阅聂鲁达的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他也很喜欢中国,对中国文化也很感兴趣,并且曾经三次来到过中国。

很巧的是前不久刚刚读过的一本诗集《你就这样几小时地听着雨声》的作者莫里斯·卡雷姆也很喜爱中国文化,并且他的创作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今看来或许冥冥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诗人们有着莫名的吸引力吧。

最后——

我真的很爱聂鲁达啊!

我也真的很爱诗歌啊!

《写给星期五早上不听海的人》读后感(三):多少蒙昧的时代,繁星似的流年,我的心在风中释然

我的诗歌像我的生命一样经过各种阶段,从一个孤独的童年,到被困在一个遥远、幽闭国家的青年时期,我走了出去,把自己变成了人类大众的一部分。我的人生成熟了,仅此而已。上个世纪,诗人被忧郁症折磨是种潮流。但也可以有懂得生活,懂得其中的问题,但冲破了风雨以后勇敢存活的诗人。走过了忧伤,得到了充足。——巴勃罗·聂鲁达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写道:巴勃罗·聂鲁达是20世纪所有语种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书写任何事物都有伟大的诗篇,就好像弥达斯王,凡他触摸的东西,都会变成诗歌。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曾说,我对拉丁美洲文学的冷漠——只有聂鲁达除外,我一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他的作品。

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曾说,在我文学生涯的最初阶段,最大的启示是巴勃罗·聂鲁达的诗歌。

美国诗人北岛曾说,诺贝尔奖得主聂鲁达自幼便是一个梦想家。他喜欢词语和故事,喜欢收集来自大自然的种种宝藏,还喜欢聆听下雨的声音。

我第一次知道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是小时候跟着我大姐一起观看央视八套的电视连续剧《似水年华》。这部电视剧由黄磊的小说改编,并由黄磊本人导演与刘若英、李心洁等主演的关于水乡乌镇的爱情故事。

台版

这部电视剧的尾声,有一段黄磊的文艺之声:“有个诗人叫聂鲁达,他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是不是我们的爱情也要到霜染青丝,时光流逝时才能象北方冬天的枝干一般清晰、勇敢、坚强。我们都曾醉在水乡,任年华似水,似水年华。”

从此“聂鲁达”成了我认识的第一位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世界上被翻译最多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翻译版本达到三十多种语言。这个全新译本的聂鲁达诗歌精选集,节选收录了1924年聂鲁达20岁时《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跻身文坛的成名作的部分章节。该诗有20世纪“情诗圣经”之誉,聂鲁达也因此被冠以“爱情诗人”的称号。

聂鲁达对自己的这部成名作的评价是:我真的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说什么的——为什么这本书,一本关于爱与忧愁、爱与痛苦的书被那么多人阅读,那么多年轻人。真的,我并不理解。可能这本书代表了对许多人生谜团的一种年轻的姿态,也许它代表了对许多人生谜团的一种解答。这是本沉重的书,但它的吸引力还没有散尽。

这首经典诗歌里的著名诗句:“我喜欢静默时的你,仿佛你在远方”和“爱是这么短,遗忘却那么长”,一度成为朋友圈和公众号及其它各个媒体平台上耳熟能详的文艺情殇标签之一。

可惜此书只收录了该篇诗歌的1,7,15,20这四首情诗,没有收录湾省青春校园爱情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中,徐太宇对林真心说的那一句“aquí te amo我在这里爱你”,该篇诗歌的第18首。

聂鲁达:一个诗人的生活自然应该反映在他的诗歌里。这是艺术的准则,也是生活的准则。

阅读这本精选诗集,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聂鲁达将“诗歌”、“爱情”、“政治”、“革命”当作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事物与生活主题。聂鲁达自己也在演讲里说,“我从不认为我的生活在诗歌与政治之间是割裂的…我一直认为我的职业和我的责任是用我的行动和我的诗歌为智利人民服务。我活着,便是在为他们歌唱,守卫他们。”

在《诗人的责任》这首诗歌里就是最好的体现:

聂鲁达曾说过,每个拉美作家都拖着沉重的身体四处走动,这身体属于他的人民,他的过去,他国家的历史。

聂鲁达曾经在访问我国时,讶异于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聶"字,于是说道:"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阅读此书时,联想到这个轶事,觉得甚为有意思,读懂他这富有艺术魅力的诗歌语言与通俗易懂的诗歌形象,知晓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更加热爱拉美文学与文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