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出内向》经典读后感有感

《走出内向》经典读后感有感

《走出内向》是一本由[美] 杰茜卡·潘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内向》读后感(一):只要我努力练习,就会有希望

作者杰西卡是个从小就内向的姑娘,她意识到了自己的内向,同时也憧憬着去体验一下外向者的人生。

她通过一些主动的尝试,去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性格。

与陌生人搭讪、公开演讲、表演脱口秀、组织一场感恩节晚宴……

到最后,她发现,这个过程最大的收获,与其说是体验了一段时间外向者的生活,不如说是,认识到了——无论想做什么事情,只要我努力练习,就会有希望。

杰西卡认为千篇一律的外向人格是不健康的,也是不现实的。性格平等,一个人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都不存在所谓的“需要被治疗”。

练习着去感受外向者的生活,不过是可以使自己在需要外向的场合变得外向,让自己更多的具备了一些能力而已。而并不是要完全彻底的转变自己,变成一个完全外向的人啊。

更重要更珍贵的是,敢于尝试一切的勇气。通过尝试去证明,我也可以。

想要争取的事情,就去勇敢尝试,相信自己可以。或者当你成功的那一刻,更多的喜悦并不是自己之前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而是惊喜的发现自己真的可以。

相比较于最终获得的标的,或许更大的收获是对自己能力边际的认识。

嗯。我也可以。

《走出内向》读后感(二):《走出内向》给孤独者的治愈之书

哈喽哈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治愈内向的书,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词:社恐,意思就是对社会的恐惧。在街上不敢看别人的眼睛,在公共场合不愿意被别人主动找上,在聚会的时候只愿意坐在角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希望比尔把自己当作透明人,最好的状态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在大家的眼光下做什么。这也是内向的表现。 这本书的作者从小就意识到自己性格内向,但矛盾的是她又憧憬一种辽阔的人生,这是现实和内心的斗争。因为内向,作为作者的她失去了工作。在生活中,因为最亲密的朋友搬家,自己又陷入孤独之中。因为种种事情,作者产生了一种疑惑:如果一直内向是不是会错过什么? 如果让我来回答,我会说是的! 因为我也是一个从小内向的人,面对亲戚朋友,我不敢讲话,而当一群小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大人总会拿出一些零食,并问道:“想吃的可以来拿!”我当然想吃,但是因为内向,我不敢上前拿我想要的零食,我只能看着我想要的零食被他们瓜分殆尽。 在上学期间,因为内向,我不敢举手提出并且回答问题,于是我错过了很多学习的机会。还有因为内向我没有争取各种班委,这也是一种遗憾。 而我从小就接受了我是内向的一种设定,于是在上大学之前我都没有想过改变,但是看完这本书,我就有了想改变的想法:既然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并且,别人以及有了经验,我只要学习,模仿,试着一件一件的去做,也许我也能和作者一样,走出内向。 我非常赞同作者的一个观点,内向和外向是平等的,并不需要被治疗,但是因为内向我们也许错过了机会,也许带来了不愉快的经历,那么如果试试变成愿意和外界交流的人生活是不是会变得更美好更有意思呢? 这本书就是讲作者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所发生的故事。本书一共十五个章节,讲述了作者走出内向做的不同的十五个尝试。在这十五给尝试之中,她的心路一直不断变化,从原来的胆怯,内心活动尝试很久之后才会有一点点的行动到后来变成性格内向外向切换自如,这一路,可以说是作者慢慢变得强大的一路。 这本书适合正在处于内向的你,看完也许你会知道如何去突破自己内心的防线,迈出勇敢的第一步,也适合外向的你,欢迎外向的你来到内向者的世界,感受一下你认为简单的事情,此时他们的内心独白活动,也许你会体验不一样的感受。 这是一本治愈人的书,让那些被内向困扰渴望改变的人看到了一丝希望,教会散落在世界读内向者学会自洽,告诉也许正陷入孤独的内向者,看啊,还有千千万万给和你一样的人正在共享这份孤独呢!

《走出内向》读后感(三):《走出内向》|不满足现状?四招让你在内外向之间切换自如

同事李敏硕士毕业于北京一所985院校,工作已经快10年了,虽然业务很棒,可是在单位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单位组织个娱乐活动,他避而不去;召开年轻人座谈会,别人侃侃而谈,他一言不发......同事说他很高傲,不理人;领导说他对工作不热心,没有用心参与。 只有我知道,大家都误解了他,他只是比较内向而已。比邻而居三年,电脑盲的我遇到问题,找他帮忙他总是很快赶到,并及时解决了问题;我的孩子学习中遇到困难,这个985高材生总是耐心答疑解惑,直到孩子完全弄懂弄通;空闲时间,我们俩聊工作、聊生活,擅长的话题他滔滔不绝,不擅长的领域他总是静静地倾听......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宁愿宅在家里,也不愿意外出参加集体活动; 当众演讲,浑身紧张,语无伦次; 公众场合,从不与陌生人讲话,一副谁也不理的架势...... 这些人性格内向,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工作着、生活着,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大多数时候都很安逸。但是某些时候,也对自己的性格有所不满,渴望改进。 美国青年作家杰茜卡·潘就是一个内向性格的典型代表。她在《走出内向-给孤独者的治愈之书》中,详细地剖析了内向的性格给自己造成的困扰,历时一年,她尝试了很多办法,比如和陌生人搭讪、聚光灯下如何进退、通过社交软件寻找好友、主动出击,不要临时爽约等多种方式方法......最终慢慢走出了内向。 你是内向性格吗?你渴望改变吗?相同经历的我们一起走进杰茜卡。潘的改变进程,共赴杰茜卡。潘改变之约。 01 内向?外向?仅是一种自然现象 内向是一种很普遍的个性特征,它不是一种疾病,也不等于孤僻、冷漠,但你也没法改变它。 美国心理学家、心理临床医师马蒂·莱利在《内向者优势》一书中指出:科学家在有限地对大脑的研究中,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性格因人而异,并且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人体中的D4DR基因,被称为“寻求新奇的基因”,会影响人的性格。如果一个人的D4DR基因很长,这种人的性格偏外向。如果一个人的D4DR基因较短,性格相对内向。 除了基因不同,研究还发现,外向的人和内向的人在大脑血液流动的流量及方向上也不同。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有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脑,血流的方向也更加错综复杂;而外向的人血流的通路比较短,也不太复杂。 因此内向的人大脑会比较敏感,更喜欢自己思考问题;而外向的人则更关注外部世界,喜欢从外面的世界去接受新的刺激。 理论上内向外向无所谓好坏,各有特点。内向者优势有很多:善于思考,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善于坚持,有耐心、能够深入钻研问题。更能够集中注意力做事。 02 内向的你是否蠢蠢欲动,渴望更好的自己?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有能力让自己成长和蜕变 但是事实是人们普遍对内向者有误解,大众习惯以一种外向的方式来看待事情,觉得做事很快、获得了什么成就、得到了什么嘉奖才是成功,而这些特征都是内向者所不具备的,因此经常被误解,就像我的同事李敏,虽然满腹才华,却因为性格内向没有机会施展。 《走出内向》作者杰茜卡·潘也经历了类似的痛苦。她从小就意识到自己性格内向,害怕生日派对,害怕发表演讲,害怕参加团建,甚至害怕每一个高朋满座、推杯换盏的新年夜,就连她与丈夫的相识也是限于在工位,仅有两个办公桌之隔的聊天软件上“暗送秋波”,互相暧昧,私底下却不进行任何眼神交流。 虽然内向,但是她掩饰得很好,别人邀请她时她经常以忙为借口拒绝,对于一些抗拒的场合她及时逃避。 但是工作生活中的意外总是不期而至。在北京做记者时,面对镜头她无法做到淡定从容,全身总会控制不住地冒冷汗,心跳陡然加速,大脑宕机,语无伦次,最后不得不辞职。 定居伦敦之后,生活并未如她所愿,她再次失业,闺蜜搬离了伦敦......这些不愉快的经历让她陷入了抑郁,她不得不重新思考:如果一直这么内向的话,是否还会错过什么。她渴望改变,憧憬着一种更辽阔的人生。 于是,她决定用一年的时间来尝试一下可能让自己害怕的新事物——和陌生人打交道,看看自己的生活是否会发生些变化,这变化会把自己引领到哪里?她在书中详细记录下自己在面对自己最恐怖的事情时的心路历程,以及最后是如何克服它,走向成功。 03 四招让不满足现状的内向的你在内外向之间切换自如 经此一年,这世上能吓到我的事日减,能控制我的物日衰。 要改变内向的性格,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谈何容易?特别是像作者这种资深内向者,面临的问题更多,每每想到要去与人交谈,违背自己的意愿干一些事情,她的心就要跳出胸膛,手心全部是汗水。书中作者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克服恐惧。 一、不管你多么痛苦,克服臆想,大胆开始 杰茜卡·潘决定从最简单的和陌生人搭讪做起。原本在飞机或地铁上,一想到要与陌生人交谈,她就紧张得掌心直冒汗;从而自动开启免打扰模式:戴上耳机,目视前方。 可是看到邻座两个人几个小时的相处,变得无话不谈,她很震惊,也很羡慕。于是坚定了与陌生陌生人交往的决心,虽然经历了对手的漠视、忽略,经历了自己天马行空的脑补意外画面,杰茜卡·潘还是开启了她自以为的“自我毁灭”程序。 二、多与同类交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作者在跌跌撞撞地与陌生人交谈失败的挫折中,加入了一个内向者交流群,大家纷纷吐槽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日常行为,并把自己以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包括寻找专业导师指导。 三、寻找专业导师指导,结果事半功倍 波士顿大学心理治疗和情感研究实验室主任斯蒂芬·G·霍夫曼告诉她:“暴露疗法”是治疗社交焦虑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让你直面恐惧。 斯蒂芬问她: 你在社交过程中最害怕什么? 我最害怕陌生人觉得我很古怪或者很愚蠢。 这样,我们最好编一个最愚蠢的对话,然后你走到一个陌生人面前,把这些话全都说出来。 用这种方法,杰茜卡·潘慢慢从恐惧到享受与陌生人交谈,她甚至因为在公共场所不停地聒噪而被丈夫警告。 四、克服恐惧,定好目标,关键在于行动 能熟练地与陌生人交谈之后,她又通过导师艾丽斯的帮助顺利地站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遇到社交场合,主动出击,不临时爽约;流利地在婚礼上演讲;即兴表演,甚至攀上了内向者的“珠穆朗玛峰”——单口喜剧。 杰茜卡·潘在《走出内向-给孤独者的治愈之书》中,用幽默风趣的笔触,介绍了这一年中,自己不断地制订新的目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完善自己,终于能在内向和外向之间自如切换的跌宕历程。 毋庸置疑,这是一本治愈人心的书,给那些被内向困扰而渴望改变的人提供了具体思路,可以走出内向,在两者之间切换自如。

《走出内向》读后感(四):周星驰:克服社恐的人,究竟有多厉害?

有一个人,6度打破香港电影票房纪录,获得8个香港电影年度票房冠军,至今仍是香港电影票房冠军保持者。 没错,他就是周星驰,我童年记忆里的喜剧天王。 在我的印象中,周星驰在戏里的表现力非常强,或哭或笑,或疯或癫都切换的很自然,看他的电影让我非常开心。但实际上他在戏外却并不是一个活泼张扬的人,与在戏中大相径庭,沉默寡言,少言少语。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社恐”吗?

在演《大话西游》的时候,他内向到要靠从门缝里塞纸条跟导演交流。 但就是这么一个“从门缝中塞纸条表达想法”的人,硬是在需要左右逢源的娱乐圈闯出一片天地。 你可能会以为我们的星爷完全是凭才华和天赋,各种资源主动找上门的?所以就算不太会与别人打交道也不妨碍成功。实际上,这是在他出名之后,而在一开始贫民窟出生的星爷,就没有人能做他的背景,更没有经纪公司,最初的资源全部得靠自己去找。 他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说实在的也是因为他突破了自己的社交恐惧。 那时的天王还正在跑龙套。 为了能多争取一些角色,他和自己作斗争,克服与陌生人说话的恐惧感,不断的和陌生人沟通。 83年版《射雕英雄传》开拍时,一向少言的他,“浪费一升口水”争取一个被打死的侍卫角色。 有个儿童节目叫《黑白僵尸》,周星驰在里头演一只嘴里叼棒棒糖的黑僵尸,编导只是要求他站好,但他认为要演得有趣些,才能逗孩子笑出声,为了能让导演接受他的想法,给他多加点戏,他经常追在导演后面跑。 在这个过程中遭受的拒绝肯定不少,而社恐最害怕的不正是被拒绝吗?被拒绝之后再重新与一个人沟通是多么困难,需要多大勇气! 但是他克服了这个恐惧感,而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终于迎来了机会。 1988年,在一个迪厅内他撞见了电影导演李修贤,面对这样一位人物,他是忐忑不安的去打了招呼。李修贤看着一脸青涩的他,记起了在《黑白僵尸》中,他拘谨又搞笑的样子,便问他有没有兴趣拍电影,他正在筹拍的新片,缺一个配角。  于是他演了李导《霹雳先锋》中的伟仔,借此拿下了金马奖的最佳男配角,还被提名金像奖最佳新演员,从此星途一片光明。 可以说李贤修是他生命中的贵人,周星驰本人也是才华横溢。但想象一下,如果不是周星驰主动与李贤修打招呼讨论演戏,李贤修怎么会记住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人呢?周星驰也不会获得电影的角色。 不获得电影的角色,他的才华怎么会被世人所看见最后星途璀璨? 同样,在职场中,你工作能力一流,却不懂得推销自己,反而让那些不如你的却懂得展现自己的人得到了机会,这时你埋怨为什么能力比你差的人也能把你比下去?

面对客户的时候,你自诩专业能力没有问题,但你就是不太会与人打交道,见到客户不知道该怎么聊天,最后导致冷场不欢而散,这时你的业务能力遭到严重怀疑,只能内心喊冤。 这不再是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社会了,现在“酒香”也要靠宣传。中国的茅台酒大家都知道,品质数一数二,畅销国内外,但当年也是靠砸碎了酒缸子飘出香味儿才得以闻名世界的。 人的一生能碰到的机遇何其之少,但凡能抓住一个就能改变命运。 也许一直因为社恐而躲在自己的圈子里,生活也不会变得很糟,但人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有一天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是因为自己始终没敢迈出那一步。 就像《走出内向》这本书的作者一样,她本是一个极端厌恶热闹和人群的人,厌恶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朋友为了给她过生日,准备了一个惊喜——在黑漆漆的卧室里大家一起窜出来了。但这一举动却让作者哭了。她是被吓哭的。

后来朋友们在她的房间里聊天,她却度日如年,满脑子都想着朋友们什么时候才能走呢?

你看,她连自己的生日派对都不想有人来。在生活中更是极力躲避与人接触:电话铃在房间里一直响却不接;假装生病来逃避社交;被搭讪的时候假装不会说英语……

作者原本也以为自己就该是这样,也一直安于现状。但是一件突发事件却让她觉得事情应该改变了。

于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她尝试了很多种曾经最让她恐慌的事:去跟无数陌生人搭讪、网络交友、独自无计划旅行、甚至脱口秀等等。

这一切都是因为她觉得:如果一个害羞的内向者拿着外向者的剧本,会发生什么?她向往那个作为外向者的世界了! 就像书的最后作者写的那样:“我害怕如果自己一成不变,呆在深渊,就永远无法进入更广阔的世界。但实际上我根本就不觉得自己一定要拥有更广阔的世界。我想见一见它,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然后选择自己想过的那一种人生。”

《走出内向》读后感(五):内向与乐观的距离,只需要鼓起勇气,向前迈开一步就能到达

从10岁到25岁,我在大家的眼中都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不敢与陌生人说话,在人多的场合经常因为怯场而洋相百出。了解我的人,把我的性格定义为内向,而不了解我的人,通常把我定义为一个清高的人。

不管是“内向”,还是“清高”,在生活中给我的交际都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性格内向,给人的感觉很难沟通。而性格清高,给人的感觉又很难靠近,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我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小,越来越不合群。

01、内向性格源自于内心的不自信

语言的表达能力往往都是在社交的过程中,通过沟通和锻炼来提高的。当一个人的性格被贴上“内向”的标签之后,在日常的生活中势必会成为大家忽略的对象。当这种“忽略”成为习惯的时候,“内向”的人自然会变得沉默寡言起来。

人的性格是“生而平等”的,“内向”二字并非是先天性的,而是后天环境造成的。社交圈子的缩小,身边朋友对自己的“忽略”,会让性格内向的人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不自信。

这种不自信才是造成“内向”性格的根本原因,因为担心自己的语言会让自己“洋相百出”,所以才选择了言语上的沉默。这种“沉默”在无形中也关闭了与人沟通的大门,把自己关在了一个狭小的房间里。

我们常说“性格内向的人,往往内心都是非常孤独的”,而这种孤独,往往都是自己内心的不自信堆砌起来的围墙,把自己关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造成的。

《走出内向》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一个“内向”的人的心理世界,引导“内向”的人走出自己的城堡,从根源上治愈“内向人”的内心的孤独的世界。

走出内向

8.1

[美] 杰茜卡·潘 / 2021 / 天地出版社

02、“内向”的性格,在生活中“遭遇”的困扰

性格“内向”的人在生活中经历了无数次的不愉快,这些不愉快的经历,让这个群体的人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溶于集体。每一个性格内向的人,身上都是有“故事”的人。

我在10岁之前性格一直都是非常活泼的,调皮捣蛋的事情没少干。但是10岁以后为何会变得如此的“沉默寡言”呢?根本原因是我的家庭比较贫困,在同学面前经常被嘲笑和欺负。而我那个时候自尊心又很强,自然选择了“沉默寡言”和“不合群”。

从10岁到25岁的这十年的时间,这种不自信给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沟通上的障碍,让我在生活中吃尽了苦头,以致于到了30岁的时候,恋爱经历上还是一片空白。到了32岁才遇见我现在的媳妇,这也许是上天对我的眷顾。

03、如何走出内向

“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这是父母和老师经常教导我们的话语,这句话对于“内向”的人也同样受用。想要走出内向,必然要重拾你内心失去的那份自信。而这些点滴的自信,才有助于我们突破内心“牢笼”的束缚。

性格内向的人,只是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内心世界并非是真的内向。每个外表“内向”的人,内心世界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接纳。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虽然我的语言在表达上有“障碍”,但是我的内心却是火热的。不敢与陌生人说话,根本的原因是担心自己说错话,所以没有信心去与陌生人交流。在人多的场合怯场,根本的原因是怕自己的说出来的话,遭人嘲笑。

如果我能鼓起勇气去积极地面对自己内心担忧的结果,或许“内向”二字不会在我的身上背负了这么多年。

当我第一次大胆地与陌生人交流之后,我才发现。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大家的心理其实都是一样的,因为彼此都不熟悉,处于本能的反应,自然都心存戒备。当你主动地向对方表达出你的立场和态度之后,大家内心紧绷的那根弦自然都会放松下来,气氛自然也就变得融洽起来。

这种场面经历的次数多了,你的勇气和自信自然也就慢慢地重拾了。当你重拾了自信之后,你与人相处的时候,胆子就会越来越大,思维就会变得越来越开阔。久而久之,“内向”二字自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内向”到“乐观”的距离,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只要你敢于迈出你的脚步,从内向的世界中,走出来,你会发现,原来走出内向是如此的简单,而你却在这一步之遥的距离里徘徊了这么久。

综上:这个世界,没有天生内向的人。只要你对自己多一份自信,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广袤浩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