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可以毁掉你》经典观后感1000字

《我可以毁掉你》经典观后感1000字

《我可以毁掉你》是一部由萨姆·米勒执导,米凯拉·科尔 / 韦鲁切·欧皮亚 / 帕帕·厄希度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可以毁掉你》观后感(一):评论

最后一集三条剧情线都是女主为自己这段叙事所书写的结局。“性”的概念并非二元两极但始终是关乎权力的;无论拳脚施暴复仇,抑或在交媾中反过来处于攻占索取的位置,“我不会走的,除非你让我走”,因为这是身体受侵害而产生的心结;第二段假象时把Patrick带回卧室听他低声哭诉像报菜名一样罗列自己曾经对所有其他受害者所做过的侵犯专业名词差点笑喷(喜剧作者对剧情的张力非常游刃有余,同时也是一种柔软地科普),而三种结果都是她给予自己的和解与接纳

《我可以毁掉你》观后感(二):关于性侵的多种场景与心路的可贵探索

这个女主 第一次电视上看到 是chewing gum这个剧 确实吓一跳 因为长相确实有些不拘一格的惊人 后来也就习惯了 几年之后 她带着这部成熟不少的剧集回来 主题是sexual assaults 深刻的地方在于 不仅仅是女主开头被assault之后的解谜过程 而是这剧里面其他的主要人物 女主的发小女朋友 与发小男朋友 都有过不一样的assault的经历 再加上后来女主与剑桥男不一样的assault 给这个话题增加了很多场景 广度 和深度 尤其是男主也被assault之后 去警察局得到的和女性受害者非常不一样的反应 值得拿出来挑战认知 很难的一个话题 拍出来还是有些魄力的 另外 女主在剧里面提到自己的intersectionality说道 在被assault之外 没想过自己作为女性的身份 因为自己忙着being black and being poor 真是精彩

《我可以毁掉你》观后感(三):黑暗中重生

完全由黑人主演、讲述欧洲社会里的黑人处境的电视剧,本就很少,当这样的故事又与黑人女性遭遇性侵有关时,评论家们敏感的神经自然要被挑动起来。[我可以毁掉你]在中国没能像科幻、犯罪、奇幻、历史类美剧那样,吸粉无数。它的现实主义离中国甚至亚洲观众都很遥远。

撇开这层,[我可以毁掉你]所探讨的主题却与每个社会里的女性很近,只是剧中的女性形象和个性会让保守的观众不以为然,而且可能会加深某些观众根深蒂固的偏见——女性的不幸离不开她们自身的不检点,更有甚者,说她们是咎由自取。

这部剧秉持了欧美影视剧的一个特点,即它们很少教育你的品行、作风,爱咋咋地,但会一本正经地突出不要伤害别人,也别被他人伤害的意识。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受害了都有权力站出来抗议。

[我可以毁掉你]在欧美评论界评价极高,占据各种年度榜单前十,甚至是榜首。尽管它不会成为现象级剧集,可是引起的关注已经不容小觑。它讲了欧美社会最经典的公共议题——性侵、性开放、种族矛盾、PTSD等。

伦敦,夜幕降临,写不出东西的年轻黑人女作家阿拉贝拉,再三犹豫,最终决定外出一个小时,去酒吧跟朋友喝酒。睁眼已是第二天,阿拉贝拉的记忆断断续续、模模糊糊,脑海中闪现一个陌生男人,做着猥亵动作,但她不确定这个记忆片段是真是假。她回忆不出更多的东西,手机为何摔坏、额头在哪磕破、如何回到家中,全都想不起来。

记忆如拼图,只剩下一两块,其余都消失了。阿拉贝拉凭借那晚在场的朋友提供的线索,确信有人给她的酒下药,并性侵了她。她报了警,可那些线索只能帮她想起回家路上的片段,她仍然无法确定是谁在哪里犯下了罪行,只有脑海里闪烁着的那点记忆片段,在提醒她痛苦的事实。

阿拉贝拉没法按时完成出版社的书稿,每周都要去一趟出事的酒吧,期待有所发现;她更换正在写的书的主题,想写出性侵受害者的故事,但没能成功。警察调查一无所获,男友莫名其妙地将她赶出门。她涅槃重生,变成网络上随时随地咒骂、抗议性侵的斗士。所有这一切,都没能让阿拉贝拉回归正常生活。她被困在了里面。

出事之后,最好的朋友特里和夸梅一直陪在阿拉贝拉身边,帮助她走出痛苦。痛苦的表现并非传统认知里的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意志消沉。相反,阿拉贝拉更多的时候仍然像个正常人,吃喝玩乐,样样不缺,但性侵就像是一个痛苦的开关,把她从本该一直如此的生活拉进畸形心理中。她和她(他)们会记得受到过的伤害,走出去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本剧多数时间是在刻画受害者受害后的应激反应,除了性伤害,还有多种现代社会里相对普遍的歧视和伤害方式,他们隐匿在城市平常的表象下,只有进入人们生活的微观层面,才能对社会的自以为是有所认知。

正因为主角没有品德优良的光环,而且主演全是黑人,所以对于内心潜藏着偏见的观众,可能很难进入剧情,也可能不会同情主角。这种感受,也在我的看剧过程中出现,主角的生活和个性让我觉得有点激进。某种程度上,我在怀疑自己,到底是因为对黑人主演存在某种偏见,还是因为觉得片中应对某些伤害行为的方式过于激进,所以我才端不平道德和法律的天平。无论是哪种,都是应该反思和批判的行为。

在找出性侵者的过程中,剧集展现了阿拉贝拉混乱的私人生活,不圆满的家庭,但说不上是童年阴影。她的中学生活也不乏晦暗。黑人、白人、男人、女人,矛盾丛生。随时都可能出现歧视、伤害。阿拉贝拉最后在酒吧遇见了性侵她的男人,故事给出了四个不同的结局,呈现一个罪行背后。问题很难有个圆满的解决方案,每个人的发展轨迹不同,行为逻辑有别,情感走向各异,这些因素共同左右着我们的人生和选择。

《我可以毁掉你》观后感(四):我可以毁掉你 | 自爱:不再是陈词滥调,而是爱的本质

文章首发于深焦DeepFocus,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我可以毁掉你 | 自爱:不再是陈词滥调,而是爱的本质

作者:特洛伊

微博/豆瓣:@dasisttroy

二十一世纪以来,年轻人似乎患上了一种慢性病 - 都市综合症。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夜夜步伐劳累地在街道中徘徊,社交媒体成为了他们新的说话方式,亲密关系渐渐变成跟可乐一样的快速消费品,硕大的城市里,这些看似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内心却空洞无主。

《我可以毁掉你》剧照

他们说Z时代是被物质宠坏的“垮掉的一代”,在米凯拉·科尔编写且出品的《我可以毁掉你》里,她讲述了属于她,也属于我们的“垮掉的一代”的故事。

女主角阿娜贝拉是一名Z时代新生代作家。从高中便拥有独特见解的她,通过在推特上发表评论和文章并获得成功后,与伦敦当地一家出版社签约,成为一名“为少数群体发声,为女性发声,为自己发声”的黑人女作家。

《我可以毁掉你》剧照

但好景不长,一次在夜店被陌生人下药性侵后,受到创伤的安娜贝拉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和定位,是否自己仍是过去的独立女作家,还是当今可悲的性侵受害者?创伤是一场无情的持久战,它会持续不断地跳入你的脑海,绑架你的身心,让你无数次经历当时的恐惧和无助。

安娜贝拉在寻求法律的帮助和朋友的关心后,再一次深陷入被性侵的无望中,她急忙与其他男性发生性关系,将其作为药物,为自己支离破碎的防护体系打上一剂强心针;她选择生活于社交网络之中,在花言巧语里寻找短暂的快乐,为自己的形象披上一件隐形的外衣;

《我可以毁掉你》剧照

她选择回避,逃跑,躲藏,她与她受创的自己玩起了“捉迷藏”游戏,而出口则是“真实的自己”。在这场游戏中,受害者往往会面临许多干扰因素,可能是社会的压力,可能是好友的劝阻,可能是身份的阻碍,还可能是内心的害怕。

但到底,这场游戏的玩家只有你自己,无论身边情景如何变化,规则如何被改动,与你抗衡的始终是受创的你。直面伤口需要过于常人的勇气,在已知的社会体系里,大部分受害者被教育去忘怀、去原谅,但原谅的代价难以弥补,因为消失的或许有悲痛,但随之而去的还有身份认同和对自己的肯定。

安娜贝拉则是一个勇敢的挑战者,她没有与侵害者进行直面冲击,没有怂恿好友与她一同复仇,而是在一部分被摧毁的自我体系之上,建立新的价值体系,与过往的社会规则和受创的自己发起挑战,告知社会,并通过自我救赎的方式告知自己,我成功挑战了我自己。

她的人物建设在一次次扑朔迷离之间逐渐立体,为人物搭建第三人格,在性与性侵这个模凌两可的灰色地带中蜕变、成熟,并重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大部分主角为非裔英国人,《我可以毁掉你》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是一个性侵受害者自我救赎并重生的故事,但在另一方面,也是少数群体在主流社会中拼搏,展现自我价值的故事。

《我可以毁掉你》剧照

当今社会,在METOO性别平权运动和BLM社会运动的推进下,主流逐渐改变了对少数群体的传统认知,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尝试将他们融入进主流社会体系里。无论是女性还是非裔,他们纷纷加入社会中的反抗军,意图掀起一场针对白人男性的新社会运动。

米凯拉·科尔则在这两场与她相关的社会运动中找到了平衡点。通过在剧中描述一个黑人群体的故事,米凯拉以小见大般描绘了所有黑人群体在发达国家中的经历。虽然移民潮在发达国家已是常态,但发达国家社会是否在价值认同上对移民潮认可又是未知。

无论是高中时安娜贝拉与她同学在学校所承受的压力,还是成为作家后被印裔剑桥毕业生质疑,这些丰满而又滑稽的片段,毫不留情地讽刺着发达国家的虚伪,揭露着发达国家长达四百年的罪行。好莱坞许多影视作品中,以少数种族为主题的不少,但《我可以毁掉你》出众的原因在于,她的反抗是单向的。

《我可以毁掉你》剧照

以往作品里,许多矛盾往往开始于双向的争执,而在剧集里,米凯拉始终将剧集的主角设定为非裔,同时将故事的核心聚焦于黑人群体上,实现了单向的,“自我觉醒”般的反问。比如在《燃烧女子的肖像》里,导演瑟琳·席安玛营造了女性群体对男性的畏惧,突出了男性群体的在社会结构上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引入任何一个男性角色。

米凯拉同样如此,虽然性侵者种族未知,但在剧集前后,始终没有深入介绍这位第二主角的身份,而是通过构建安娜贝拉的自身历程,搭建她与白人社会的双重关系,来让观众体验自发式的反抗。

《我可以毁掉你》剧照

从女性角度出发也如此,作为女作家,安娜贝拉始终将价值的输出点定义为女性,当她得知出版社集团老板也是黑人女性时,她是惊讶且欢喜的,因为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同时也是对她,作为女性,作为黑人的再一次绝对认可和鼓励。

米凯拉·科尔在采访中透露道,剧中的故事和角色是根据她亲身经历所改编;《伦敦生活》主创菲比·沃勒-布里奇曾透露,《伦敦生活》是她20多岁时愤怒、无助、恍惚、伤感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安感》主创伊萨·雷曾说“大家都会有不安感,特别做为女性”。

《伦敦生活》剧照

自《欲望都市》开播,第一位反主人公式女主角凯莉登陆小银幕以来,越来越多的反主人公式女主角进入大众眼帘。她们往往不是最艳丽的,不是最高贵的,不是完美的“好莱坞女郎”,也不是大众的“梦中情人”,但她们个个独具特色,风格各异,展现着一个又一个多姿多彩的女性角色。

千禧年以来,这类反主人公式女主角颠覆了对传统女主角的定位,二次定义了“现代女性”这四个字,运用她们疯狂的发型、大胆的时尚和独立的性格,将故事的中心交至她们手上,而不被其他人定义,讲述只属于她们的故事,告诉观众,女性角色可以疯狂,可以犯错,也可以不完美。

《我可以毁掉你》剧照

这样真实的人物构建不仅利于观众对影视作品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认知,同时,也为当下的影视行业指引了新的发展方向,宣扬着,以往的公主形象已不再迷人,唯有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才能打动人心。

我可以毁掉你,但我没有,我既没有选择忘记,也没有选择原谅,我选择继续书写我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