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读后感摘抄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读后感摘抄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是一本由(美)凯特琳·柯林斯 (Caitlyn Collins)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读后感(一):评《职场妈妈生存报告》

完全利用碎片时间和迷迷糊糊的时间读完的社会学博士论文,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与恋人深入讨论了时间上很远但感知上拉近了的结婚问题,以及更加遥远和曾令我恐惧的生育和育儿问题;感谢他保持开放和客观的保守女权主义态度,冷静地疏导我内心的恐惧,不断安抚我孩子并不是两个人生活的必然选择,这让我变得强大和感到安全。母职是神圣、严肃、温柔又琐碎、痛苦、撕裂的人性和角色,期待政府承担更多责任、提供更多帮扶,但面对缓慢的文化转向和渐进的政治影响,女性降低自我期待和尝试放过自己也是当下社会女性缓解焦虑的内在方法之一。女权主义在我看来,重要的是女性有主动选择的权利,社会和政府需要做的有很多,个人(包括男性和女性)也不应该被社会的系统性问题框住手脚,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和愿意选择的里面最好的。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读后感(二):短评写不下

受限于样本,受访者都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只能代表一小部分职场妈妈的声音,因此我们看到的是女性如何平衡职场跟育儿的关系,至于不同种族以及移民背景和其他阶层的女性声音,没能看到。“真是个好男人呢,还会照看孩子”“她当妈妈啦,这是个问题”,每个国家女性都面临的困境,“解决妈妈们的工作-家庭冲突,公共支持是必要的,形式应该包括金钱上的帮助以及政策上的支持,还有在文化上要承认妈妈们参与劳动力的价值以及付出劳动照顾别人的价值”,畅想很美好,实现很困难,除了每个国家的具体大环境,妈妈们之间的比较也让人压力倍增。像瑞典对于家庭主妇的歧视,“不存在的群体”;全职太太对职场妈妈的道德指责等。有意思的是,不知道是案例原因,还是国情不同,除了意大利像我国一样,长辈参与带娃,其他国家的职场妈妈,都会尽可能选择托儿所等机构,来缓解学龄前的育儿负担。长辈(更多是女性)带娃,同样不是理所当然,长辈如何处理工作/退休生活以及育儿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观察的社会议题。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读后感(三):两难的妈妈们

我是在b站被人种草这本书,作为一个3岁女儿的妈妈,我虽然没有什么事业,也不是一个密集母职型妈妈,但我也有这种焦虑和为难。

我觉得中国的状况和意大利最像,这种过于依赖家庭模式育儿,是存在很大漏洞,没有上一辈的父母可依赖时,人生简直开启了地狱模式。就算有上一辈可依靠,没有可靠的社会托育机构,更是加重家庭矛盾和妈妈的疲惫感,使爸爸的缺席更为严重。两代育儿观念差异,紧张的家庭关系,使所有人的生活雪上加霜,生育欲望降低,我觉得是顺理成章的。

我一直认为美国的女性主义走在前列,两性平权观念深入人心,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美国妈妈居然是最惨的,全世界都认为孩子是妈妈的事情,成为母亲理所当然,可是从来没有人考虑过养育后代需要全人类共同承担,人类从来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但为什么养育孩子这件事却使妈妈成为一个孤岛呢?

我看完这本书有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不要随便生孩子,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成为母亲,即使在瑞典这样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女性还是要比男性承受更多的压力,更何况其他国家,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得不到承任,在中国,更是不敢放弃自己的工作,风险指数太高,一不小心,人生就万劫不复。我喜欢作者在书的结尾所渴望做出的努力,我们不要觉的这是理所应当的,不可改变的,引用作者的话:要坚定地认识到我们的社会世界可以变得更加公正,我们的生活是相互依赖的,互相帮助将会对我们所有人有益。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读后感(四):母亲节这天,请关注职场妈妈生存困境

其实在母亲节这一天,除了礼物和歌颂,我们需要关注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三胎政策下中国职场妈妈的生存困境。

分享一本最近半年持续阅读的书《职场妈妈生存报告》。这里面一直在探讨的,就是一个女性如何兼顾好事业和家庭的现实问题。但有趣的是,有些国家的妈妈会认为,政府帮她们解决好这个问题本就是她们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所应当获得的权利。而有些国家的妈妈,当享受到公共政策为她们提供的一点点便利的时候,就会由衷感叹“这是多么幸运”。这真的只是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吗?想来并不全是。

读到,“当妈妈认为这是优待而非权利——意味着她们一直身处于一个向她们灌输着这些政策和帮助并非全民可享的大环境之中。”

读到,“是足够多的低成本劳动力,尤其是移民女性,使得意大利中产阶级女性对于好妈妈的定义得以实现。对这种劳务外包含糊其词的妈妈,其实不仅加剧了家务分工的不公平,让女性身上承担的家务负担更重了,也进一步加剧了不同种族和阶级的女性待遇的不平等。”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都很大,要想让职场妈妈都能够获得工作和家庭的公平,乃至全社会的性别平等,需要政策的支持,重新架构起工作制度框架;需要社会的认同,需要家庭的支持,需要鼓励妈妈和爸爸平等平分地兼顾育儿的责任……这些或许可以称之为“宏愿”,但这一切都是可能的,毕竟在地球的另一端,瑞典的妈妈已经可以做到这样了。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读后感(五):支持职场妈妈一靠政策,二靠文化

一开始读很不以为然,觉得非常四不像,有一点宏观的数据,但更多的是访谈,而且访谈的只有一百多个人还非常没有代表性(都是中产,作者自己也强调很多次她样本的局限性)。后来发现原来是作者的社会学博士论文,基本是以深度访谈的形式做的,后记的方法论读得津津有味,觉得还是挺好的。而且至少人家的博士论文成书了,还影响了很多人,我自己的博士论文只有1/3发表了……

书里写了瑞典德国意大利和美国四个国家的中产阶级职业女性的育儿困境,大部分都和我的经历和认知差不多,但是读了一些书评外加其他关于职业女性困境的文章之后,自己做了一些反思,觉得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示是我已经完全是标准美国妈妈的心态了,整天想着怎么样优化时间管理,带娃事业两手抓,到处问tip,听讲座。我前老板出去创业的公司就是帮助STEM女性,第一个活动就是关于平衡事业和家庭的讲座。其实我一开始选择读这本书是以为书里能提供给我好的平衡工作和家庭的tip,结果发现并不是……碰到work-life conflict我也的确从来不会想是因为政府不行雇主不行,最多埋怨一下队友。遇到好老板好mentor的支持就觉得自己超级幸运。很羡慕瑞典,政策支持好,夫妻双方能共享产假,更重要的是男女平等共同育儿的文化深入人心,不会让妈妈全包育儿重担。

我自己在写如何平衡事业和生育的时候就总结的是一靠国家政策,二靠公司文化,三靠自己能力,重要性依次递减。我很幸运虽然美国联邦的政策不行,没有国家规定的带薪假,但是华盛顿州有,我们公司有,而且公司文化也很支持女性,鼓励父母双方都把育儿假休完。和其他很多地方相比,我真的是太幸运了。

其实现在的女性顾家男性挣钱的主流文化对一些男性也是困境,他们无法充分享受和孩子的亲密时光。男女平等并不是零和游戏。我其实非常想和我老公深聊这个问题,但是几次都没成。他是个好爸爸,育儿责任我俩六四开(当然是我六他四),已经比大部分家庭要好了,他也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我是拿他做的和我做的比,就觉得不够,希望我俩能五五开。有些我为育儿的付出,比如每天至少1个小时泵奶的时间,他看不到就很容易忽略。两人说话的baseline不一样,说不了多久就容易吵架,吵架这么伤心伤神的事,还不如多带娃算了。带娃不仅是我的义务,也是我的权利。

不过相比国内,感觉美国的文化还算好的。“要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这种问题只会是自己去问找其他人求助的时候问,而不会在面试的时候被别人问到。如果作者在这四国之上再加一个中国就好了,猜测应该更接近familialist welfare state吧。

Social democratic welfare states(Sweden):国家对公民福利完全负责,高福利国家

Conservative welfare states(Germany):政府、商业和其他机构共同承担社会福利的责任,家庭和社区是主要的提供者

Familialist welfare states(Italy):国家干预很少

Liberal welfare states(United States):完全市场化

最后推荐一篇好文: 完美平衡工作和家庭?社会学告诉你:这样的妈妈几乎没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