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职场妈妈不下班》读后感100字

《职场妈妈不下班》读后感100字

《职场妈妈不下班》是一本由[美]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职场妈妈不下班》读后感(一):推荐

这本书真的强推,其实分析的就是一个常识,也是被我们忽略的现象。女性进入职场并没能获得真正的平等,而在这种停滞的革命(作者意指社会观念的停滞没有为女性进入职场做好准备)中,女性身受家庭和职场两方面的压力,难以平衡。书中有个精辟的比喻,旧时代中的女性呆在家里,等着他专横的丈夫为他赚取培根,而新时代中女性不仅要自己赚培根,还要把它端上桌。里面有几个概念是比较有解释力的,比如性别策略,男性是如何用策略逃避家务,女性是如何用策略让男性去从事更多家务的;还有家庭迷思,面对平等的观念与不平等现实之间的鸿沟,害怕离婚的女性采取怎样的方式去维护心态平衡。对于女性来说,在挑选伴侣的时候要警惕过渡型男性(支持女性工作,但是不愿意家务劳动),他们承担家务劳动的时间不仅低于平等型男性,还低于传统型男性(大男子主义者)。因为大男子主义者更相信自己的伴侣是柔弱的、“无能”的,处于保护欲而从事家务劳动。

《职场妈妈不下班》读后感(二):感恩活在美好的当下 遇见愿意分担的你

做妈妈以前,不能理解同事间关于周末的吐槽,带孩子不是顶顶开心的事情吗?

当妈妈以后,带孩子确实还是我印象里的开心的事,但绝不是顶顶,而且周末确实也要比工作日更辛苦,工作日能完成的刷题打卡做运动,周末几乎就是带娃。曾经我觉得等孩子大一点可以一起读书写字学习进步,现在好像我们确实一起读书写字,但都是他的书和他的写字本,当然,很多绘本很治愈,很适合我,很多英文绘本有许多我不认识的单词,我也在努力学习跟他一起进步。

关于做家务的话题,曾经觉得好像也不是很难,为什么家里的老人总是做不到让人称心如意,一个疫情+被隔离的二人世界,24小时的无缝隙朝夕相处,才发现家务磨人,而做家务的我们全靠意志,当然也有爱好,比如我不爱做饭,但是我爱炸锅,我不爱洗碗擦桌子,但我爱干干净净亮晶晶的碗碟和灶台,拖坏了的拖把见证了我的成长,一盆盆菜蔬更是我的技能巅峰。恢复通勤以后,我们白天上班,早晚出门和回家还是保留着部分的家务频率,为了沿袭养成的习惯,也为了老人分担,不知道他们怎么想,但是我就是想做一点什么力所能及,而且也是孩子眼前的励志榜样,我悄悄的自以为是。

有一对接受调研的夫妻,提到一个日常的生活场景,玻璃碎了,妻子下班回家,一脚踏在碎玻璃上,血溅当场,她心里难过又庆幸,还好不是她的孩子踩上了碎玻璃,而丈夫并没有做什么。这几日我们家的玻璃也碎了,那一日回家,哥哥的口气不好,抬头看看碎掉的玻璃,一个巨大的窟窿用一块硬纸板配胶条贴的服服帖帖,大块的碎玻璃已经收拾装满了一提桶,一旁的儿子,学着大人的样子对我说,你要当心点,地上肯定还有很多小玻璃。饭后,哥哥带着婆婆出门去扔碎玻璃。回想起来,觉得很温暖,也很感恩,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更为开放的时代,大部分的母亲都都是全职妈妈,政策和公司都有提供相对的便利,当然,最重要的是,遇到一个愿意分担的另一半以及拥有无时无刻都给予子女帮助和关爱的父母。

《职场妈妈不下班》读后感(三):婚姻几如宿命,幸福如履薄冰

应需。其实这本书初版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UC Berkley的情感社会学教授对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描绘。一方面,停滞的革命没有太大变化;另一方面,刚好契合了当下中国快速运转的新中产现状,如果要走入婚姻的男女值得一读。

包括育儿在内的一切亲密关系,都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工作(emotional labor),而在不分国度的整体现代性文明里,女性都是被要求以更为圆融甚而充满善意的通融的策略来应对的一方,这不完全是指性别不平等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同时反过来想也是因为任何关系里女性都是高被需求的,孩子需要你的关注,丈夫需要你恰到好处的照顾和“被照顾”,单位虽然不要求你有完整幸福的家庭但如果你没有就等着常被歧视和压榨(除非你的能力能做到职场女王、无情而强大)等等。如果不能建立积极的但实际上却是如迷思般的策略(我常将其称为“强大的解释系统”,外加“心大的应对机制”),通常结果是她会输的很惨。某种意义上,这也可被看作是直觉上的天赋,俗称情商高,这么说真的是让女性自我感觉好一点,说是轻度妄想也没问题,而且归根结底还得需要那么点好运气加持。一个视频里优秀的女儿向妈妈呼喊:我还是不是你的亲生女儿?这种问题小孩一般很少向父亲叫出来,可能也不需要。妈妈“高情商”的解答让在场的人为之动容,但本质的逻辑却如迷思一般,这其实是无解的。所有的心理建设,最后分量最重的情绪工作往往都在那个女性身上。

如果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你一步我一步成其舞,那么经年累月、柴米油盐之下的生活,较之轻盈舞步却更像能量博弈的一场摔跤。

从读完《职场妈妈不下班:第二轮班与未完成的家庭革命》出来,只觉得背脊突升一股凉意。在还要继续生活之路并想实现个人心目中完整人生的人那里,策略当道、迷思支撑,便是面对残酷真相的一种快乐的清醒。

婚姻几如宿命,幸福如履薄冰。

《职场妈妈不下班》读后感(四):无题

曾经一阵子,我常常问身边的女性,你的第一次女权意识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为什么产生的,大部分人是发生在少年期间,被区别对待后。我的女性意识产生小学,在读到唐朝武则天的时候,历史书总有一种戏谑和八卦的心态谈论武则天,因为是个女性,变得尤为的特殊,那些她如何得宠的篇幅远远高于她执政后的业绩。

我也怀疑我们是不是和男性真的如有些书上说的在智力,情感和思维上有那么大的差别,是与生俱来的吗?还是从婴儿时期我们被区别对待后带来的?我初中数学老师和我妈妈说,我的逻辑思维更像男生,因为几何好过代数,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恭维,在如今我觉得是一种侮辱和被区别化。

我们当前的社会,要求女性积极投入社会工作中,正如书中所说,因为社会和经济的推动,女性积极参与了经济建设中,这是人类社会的改革进化,但是家庭革命,性别策略却远远落后经济改革带来的社会分工。

我的母亲非常幸运地在她的工作领域中,实现了女性的突破,我常常说我母亲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可是现在想想,这句话更多的是表达了不公和辛酸,我母亲在整个家务分工中也包揽了大部分,她在下班后,积极投入了第二轮班。我幼年时期大部分的记忆来自我父亲,因为他陪伴我玩耍,而我母亲则大部分被琐碎的家务困住,但这并不代表,她缺席了我的童年,我记得她给我讲故事,哄我睡觉,和我亲亲。 可以准确地说,父亲引导了智力的发展,母亲影响了我性格的形成。 长大后,当我母亲从事业中退居二线后,我和我母亲走得更近了,我一开始觉得是因为我们是母女关系,但是其实是我母亲主动参与了更多和我的互动, 她把工作的时间,挪到了第二轮班中(孩子的教育)。

我很难想象我是我母亲,我是否可以坚持下来,我会不会奔溃,我会怎么教育我的孩子。

我看到我身边职场母亲,事业往往会因为家庭而停滞不前,或者缓慢前进,她们对于过多分担家务总有难言之隐,似乎她们已经接受女性该承担更多的家务,是社会公理。她们常对我给出的建议一笑而过,因为她们或许认为,这些争取会给家庭带来不和谐的声音。

我有两个小侄女,我不清楚她们未来的社会会怎样,但是也许我们今日的争取和反抗,或许会让我们的后代女性更加公平地参与社会家庭生活。

对于那些全职妈妈,社会,特别是她们的丈夫和我们这些职业女性,必须把全职妈妈也作为一种职业,因为她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教导和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不是这样吗?

最后,尽管我父亲逃避了很多家务,但是至少他对我的教育不是从一个女孩出发,而是作为他的孩子,他给了我更多的勇气去面对异性的竞争和所谓的差异化,有时候明明知道天平的一端已经倾斜,但是我仍然会争取一个平等的机会。人类的进步就是不断地打破自己创立的规则,建立新的规则和平衡。

《职场妈妈不下班》读后感(五):性别意识、性别策略、感恩经济和亲密关系博弈

从作者的这个框架,可以捋清楚一些事——从人的性别意识到所采取的性别策略,亲密关系中聚集大量冲突的“感恩经济”,以及围绕“不足的感恩”而进行的推拉、博弈。

性别意识/性别观念是指,一个人在内心深处认为男性应该做什么,女性应该做什么。比如人的基础是家庭还是职场,该追求的是身为幸福家庭的一员还是个人能获得独立的经济收入。男女在婚姻当中应当如何分享权力,在婚姻当中如何分担家务劳动和育儿任务。 个人主动或被动地全方位评估自己拥有的优势和条件,以及社会上同性或异性的整体情况,最终选择一套性别意识,让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而言“说得通”。 性别意识/性别观念是分为表面和深层次的,因为人们常常并不能做到表里如一。 比如(1)传统型,女性的个人身份认同建立在家庭角色之上,工作与否不重要。男性的个人身份认同则建立在工作和职场上。男性在家庭中拥有的权力更大,可以做出最后的决策。(2)平等型是指夫妻双方权力平分,或者都以家庭为重,或者都以事业为重,或者都要获得工作和家庭的平衡。(3)过渡型介于两者之间,主要是指女性既要有家庭身份,也要有职业角色,但是丈夫的职业比自己的更重要。过渡型的女性既想好好照顾家庭,也要赚钱养家,同时赚钱养家主要是丈夫的责任。过渡型的男性全力支持妻子在外工作,但也要求她承担绝大多数的家务事。

性别策略是指在个人性别意识/性别观念的引导下,人们是通过哪种准备、采取什么行动、如何采取行动来面对生活的。比如一位父亲,可以暗示自己“孩子有妈妈在照顾”或“照顾孩子是妈妈的责任”,从而忽略孩子的呼唤和妻子的需求,或者做好“及时回应孩子需求”的准备,在孩子哭时立即冲到面前。 为了家庭而采取的常见整体策略有缩减工作、缩减孩子需求、缩减家务、做超级妈妈(超级爸爸按比例几乎不计)、离婚、引入第三力量等。

感恩经济是涉及到“在两性关系中,什么被视为是一种馈赠”的互动。当一位丈夫认为“女性应当比男性赚得少但多顾家”的时候,对于“妻子比他赚得多”这件事的忍受就成为一种馈赠。而另一位没有此类想法的男性,可能会觉得妻子丰厚的薪水本身是一种馈赠。人们吵架可能常常更多是觉得“我做了XXX,你并没有在意/感恩”。

作者把“为了应对家庭张力而掩盖某种关键真相”称为家庭迷思。在我看来就是视而不见,糊弄自己,劝自己忍下去的那个部分。比如当一位妻子要求丈夫平分家务而没有实现时,他们选择按照楼上楼下来“平分”,丈夫负责在楼下的车库修车,妻子负责楼上的孩子+卧室+厨房+客厅+卫生间。又比如身边强烈要求平分家务的人都离婚了,那更看重婚姻的人觉得“虽然也想均分但还是婚姻第一”从而退一步,放弃“家务平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