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电影现象学引论读后感锦集

电影现象学引论读后感锦集

《电影现象学引论》是一本由王文斌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1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现象学引论》读后感(一):66-77

这本书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有点晦涩难懂。但是仍然受到一些启发。对于电影知觉部分,我认为电影是创作者主观意识的一种延伸,创作者可以在电影里面表现出自己想象的世界,虽然有些科幻片看起来十分天马行空,但里面的内容仍然逃脱不了创作者已知知识的限制。所以创作者们需要在已有的知觉元素中,将其完整的连贯组合,以大大增强观众们观影时的沉浸深度。

《电影现象学引论》读后感(二):书评

第一章没有现象学相应的哲学基础,文学基础也比较差,所以理解费力,没有读懂,很遗憾(本书读懂的部分很少,受限于知识水平低,相关历史认识能力有待加强,阅片量少)。 感到有趣的地方是,书中提到关于3D电影时代电影的真实性问题: 随着科技发展,电影知觉复合性、色彩性、二维到三维程度将越来越高,它与真实知觉的距离也将越来越近。 真实与虚假的二律悖反,我们该一方面怀抱希望,一方面提高警惕,保持“辩证性”的态度。 以上

《电影现象学引论》读后感(三):还原电影

现象学的核心是“回到事物本身”,电影现象学作为一种理论方法从根本上避免了自经典理论时期以来“再现”(写实主义)和“表现”(形式主义)间的二元对立状态。 电影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其一是“先验还原”,将电影还原为电影。其中“存在还原”是将客观现实世界放入括弧,因为现象学只关注现象本身,同理“历史还原”则是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放入括弧。对于电影而言,其“存在还原”是将电影的实体,即胶片、摄影机、放映设备等等悬置,并把对于主体的存在或真实性等疑虑悬置,比如对于电影《八佰》的真正审美状态应当是无关历史现实的。而“历史还原”之于电影则是将观影前一切先入为主的观点——评论、评分、预告片的感受等等悬置起来,以一种毫无保留的开放状态直面作品。其二是“直观本质”,本质指对象的内在普遍性。不同于从表象中抽象出某种概念,现象学主张“直观”到本质,真正“回到事物本身”。无论是用蒙太奇理论评价新现实主义还是用长镜头理论评价蒙太奇学派显然都是有失偏颇的,而直观本质的方法超越了对电影表现形式的对立矛盾:蒙太奇的冲突性和长镜头的暧昧性显然都是世界的本质所在。其三是“现象描述”,不同与一般描述,现象学描述是对内在体验的描述。例如对于电影《热情花招》,一种现象学描述是“在画面的高速切换和狂乱的语言中饱含着生命诞生之初般的混沌力量”——这是完全主观的内在体验,而“以一种后现代姿态完成了对少女漫画的类型解构”则是非现象学描述——“后现代”、“类型”、“解构”等这些都不是我们所直观到的,能直观的只有影像和感受。非现象学描述或许会遮蔽甚至偏离我们在直观中获得的“本质真理”,而电影现象学的目的便是让“电影本身”向我们显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