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喂养中国小皇帝读后感100字

喂养中国小皇帝读后感100字

《喂养中国小皇帝》是一本由景军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喂养中国小皇帝》读后感(一):喂养中国的小皇帝

关于本书,前几天已经详细写过一篇评论,《这一届小朋友不行?我小时候也是这么被骂大的》。实话实说,跟《不平等的童年》相比,这本书显得非常薄弱,里面的访谈不是大块大块的材料,而是被剁碎成一句两句的细碎内容,而且分析也相对简单,是一本蛮容易看完的书。

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在于它可以帮助80后唤醒回忆,通过这本书,很多当年的回忆又栩栩如生起来,写完那篇评论后,好几个人回复我,说当年都被肯德基的热饮烫过,一吸管下去,烫得舌头都没感觉了。啊,我内心那个小小的,被热牛奶烫伤舌头的10岁的自己,忽然就像找到组织一样,原来那时大家都傻过。 都像一群尚未开智的野人一样,毛毛躁躁地触摸着一个崭新的时代。肯德基,可口可乐,一根昂贵的六块钱的雪糕,当年的小孩表现得又蛮横又屈辱,一定要这个,一定要吃这个两块五的和路雪,才能跟同学有共同话题。 相比起各种滥情的80年代回忆录,人类学家要忠实多了。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食物,变迁,社会变革。

作者|毛利,作家,《Vista看天下》长期撰稿人,公众号“和毛利午餐”主理人,著有《结婚练习生》《全职爸爸》《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等作品,写出多篇10w+,感谢全网读者信任,欢迎加入^_^

发于2018.07.06

《喂养中国小皇帝》读后感(二):喂养中国的小皇帝

关于本书,前几天已经详细写过一篇评论,《这一届小朋友不行?我小时候也是这么被骂大的》。实话实说,跟《不平等的童年》相比,这本书显得非常薄弱,里面的访谈不是大块大块的材料,而是被剁碎成一句两句的细碎内容,而且分析也相对简单,是一本蛮容易看完的书。

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在于它可以帮助80后唤醒回忆,通过这本书,很多当年的回忆又栩栩如生起来,写完那篇评论后,好几个人回复我,说当年都被肯德基的热饮烫过,一吸管下去,烫得舌头都没感觉了。啊,我内心那个小小的,被热牛奶烫伤舌头的10岁的自己,忽然就像找到组织一样,原来那时大家都傻过。 都像一群尚未开智的野人一样,毛毛躁躁地触摸着一个崭新的时代。肯德基,可口可乐,一根昂贵的六块钱的雪糕,当年的小孩表现得又蛮横又屈辱,一定要这个,一定要吃这个两块五的和路雪,才能跟同学有共同话题。 相比起各种滥情的80年代回忆录,人类学家要忠实多了。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食物,变迁,社会变革。

作者|毛利,作家,《Vista看天下》长期撰稿人,公众号“和毛利午餐”主理人,著有《结婚练习生》《全职爸爸》《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等作品,写出多篇10w+,感谢全网读者信任,欢迎加入^_^

发于2018.07.06

《喂养中国小皇帝》读后感(三):一胎化+商品化=?

从单独二胎到全面二胎,持续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终究成为了过去式。然而当独生子女一代长大成人、逐渐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时,一胎化的影响却仍然如影随形相伴左右,并且还将持续到未来。因此,独生子女现象从一开始,就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另一方面,与独生子女政策相伴随的,是中国社会的商品化转型。从自产自销和政治挂帅到外国品牌纷至沓来,从食不果腹到遍地美食,中国人的肚子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那么,当空前绝后的独苗潮遇到食品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又会产生什么社会效应呢?1990年代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一群学者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从首都北京到甘肃农村,从初生婴儿到祖父母辈,从跨国公司到宗教社群,多角度呈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独生子女喂养状况。 20年过去了,当年作为研究对象的那些独生子女们,如今年长的已为人父母抚育着自己的子女,年幼的也已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但书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回首往事,封存在书中的独生子女的童年是否能让今天的读者们会心一笑,然后思考面前那些属于后独生子女一代的小家伙们在全球化消费时代的成长之路? 景军主编:《喂养中国小皇帝:儿童、食品与社会变迁》,钱霖亮、李胜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42元。 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7年2月15日

《喂养中国小皇帝》读后感(四):有研究的厚度,有真实的细节,还有学术的严谨,特别喜欢,后悔没有早点打开看。

绝对是本月最爱的一本书了。

有研究的厚度,有真实的细节,还有学术的严谨,特别喜欢,后悔没有早点打开看。第一次遇见是2017年上半年在微博上看到的一篇长文推荐,看完就下单了,但拖拖拉拉隔了快一年才排上队,实在是有点遗憾。

书名不是很吸引人,叫做《喂养中国小皇帝》,听着有点局外人高高在上的评判感,但我当时看的那个推荐,写出了这本书的内核,那就是“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是一本来自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营养学等领域的儿童饮食调查报告。

书的内容很宏大,讲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也就是我的童年时期的社会变迁,但切入点很小,就是食物。经济发展,喂养决策,消费文化,代际之争,宣传与教化,认同与价值观,各种大的社会研究的角度,聚焦于一个小的话题,讲得深入而精致。

这本书对90年代的养育图景做了很详细的描绘和思考,比如婴幼儿养育方式的变迁,独生子女的零食消费策略和同伴关系,西方食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食物与家庭的关系,肯德基、娃哈哈等的消费策略和变迁,母乳和奶粉的喂养决策,每一篇都写得很好看。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本论文集,但很好读,大概除了选题贴近生活实际,还因为原文是英文,经过了翻译转述,消解掉了一些拗口和学术气息浓厚的概念与词汇,当然,也因为主编和作者们都师承一派,各个选题都很有呼应感,读的时候并不会觉得跳来跳去,而是在一个大的时间框架之下的徐徐展开。

不过,阅读的过程中也常常颇感缺憾,当然与书的内容本身无关。这几篇论文研究的都是90年代,也是我的童年时期的儿童与饮食,最新的参考文献是1998年的,英文版的出版时间是2000年,也就是说,这是紧跟时代的社会学研究。但是呢,我听说的时候已经是2017年,真正开始读已经是2018年,明明应该是一本现代社会研究著作的,一不小心变成了历史的洪流中的一部分。

如果在大学期间遇见,说不定还真会选择人类学去继续读书,语言学就变退而求其次了。唉,恨不相逢未嫁时,只能说服自己,兴趣这件事,殊途同归,开卷有益,期待其他的遇见。

《喂养中国小皇帝》读后感(五):关于独生子女饮食的历史记录

我同意一位读者对本书的短评:这看起来更像是一项考古研究,知识考古,因为本书初版于2000年,我在17年后才读到它。它的研究资料大多源于1989-1997年之间的田野研究和调查。

1.1995年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力大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美国儿童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力在40%左右,北京孩子的影响力则达到70%。在食品和饮料消费上,北京儿童对父母的影响是美国儿童的两倍。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政府推广的独生子女政策,和与之相配套的“优生优育”,加强儿童营养学科普的政策相关的。

政府因为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而饱受“不人道”的指责,必须塑造关心和爱护下一代的形象,营养学科普承担了这一职责。

独生子女政策,4-2-1的家庭结构,使的家庭消费向孩子的一方倾斜。

因而产生了“儿童食品”的概念,这一概念在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还没出现。而现在,儿童食品所指的,往往是儿童的零食和断奶期的辅助食品。

2.孩子对食品的消费,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独生子女更依赖同伴关系:同伴对自己的反馈来获得自我认识。所以获得同伴青睐的压力空前巨大,“你吃过##食品吗?”这样的比较和询问,会对孩子选择食品造成巨大的影响。

3.在跨国公司和食品业巨头的努力下,电视广告上不停播放的广告和为中国儿童设计的产品形象,使得工厂和快餐店生产的食品成为时尚标签,好不好吃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好不好玩,还有吃什么代表了你是哪种人。食品的“消费属性”凸显。甚至在传统的穆斯林社区,家长们也开始给孩子购买工业化生产的“西式食品”(没有清真标志),因为这象征了现代化,显示了父母想让子女与主流社会融合,并获得美好前途的愿望。

4.在这种消费文化的作用下,孩子在食物的选择上具有了空前的权力。父母对孩子的饮食要求,多数选择服从或妥协。

5.零花钱的丰裕使得孩子可以买他们喜欢的食品。与在经济上的付出并存的是孩子的高学业压力。溺爱的另一面是过度控制。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有更多期望。许多孩子觉得父母重视成绩胜过自己。

6.在90年代,农村孩子的营养问题主要是摄入的必要营养素不足,生长发育缓慢,而城市孩子不断增长的超重和肥胖问题也日渐突出。香港作为英国统治下,率先现代化和富裕的地区,首当其冲,1996年的报告显示,香港孩子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芬兰。薯片、糖果、冰淇淋、炸薯条和快餐式香港孩子最喜欢的食品。

7.传统饮食之道正在日渐式微,祖父母那一辈信奉的均衡饮食观念,在指导孙辈的饮食方面几乎失去了影响力。由于过度补偿心理,祖父母对孙辈的饮食需求也倾向于过度满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