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味一水间》读后感精选

《寻味一水间》读后感精选

《寻味一水间》是一本由张泽峰著作,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5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味一水间》读后感(一):简评《寻味一水间》

《寻味一水间—大运河饮食笔记2 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卷》,这本书的作者是自由撰稿人张泽峰先生。这本书分为两卷,浙东运河卷和隋唐大运河卷,向大家介绍了七十五种美食的前世今生。

京杭大运河的河水贯穿杭州市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城区,出三堡船闸,汇入钱塘江。而在钱塘江南岸的滨江区西兴街道,有另一条运河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向东流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连接京杭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连贯浙江东部的运河就是全长239公里的浙东运河。晋惠帝时期,为了满足灌溉的需要,会稽内史主持修建从钱塘江东岸的西兴至会稽城的西兴运河。浙东运河经过西兴,进入了萧山区境内。而萧山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多沙,境内多个乡镇盛产“一刀种”萝卜,因为长度和菜刀相近,只需要一刀就可以分成两半而得此名。这种萝卜脆嫩多汁,滋味清淡,炖肉煨汤的时候可加入,就会变得清甜可口。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全长2700公里,是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而涿郡就是今天的北京,余杭就是今天的杭州。隋朝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并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这五大河。隋朝时吴郡向朝廷进献海味,其中有鮸鱼干鲙、海虾子、鮸鱼含肚、鲈鱼干鲙、蜜蟹等美味佳肴。

在清朝的宫廷菜之中有一道“苏造肘子”,要先把肘子用香油炸成金黄色,再加入甘草、萝卜、陈皮、葱姜、酱油、冰糖、绍酒等小火煨炖,汤汁收干后就可以关火了。这样做出来的肘子酥软滋润、异香扑鼻,非常好吃。根据《食在朝廷》所记载,这道菜是苏州著名厨师张东官传入清宫的。他深知地方菜少滋味而多油腻,在进宫之后,他掌握了皇帝喜欢的饮食,所以他做的菜,非常符合皇帝的口味,菜品多样而又醇美,‘苏灶’也因此而誉满宫廷内外。

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很多美食,我们也学到了很多关于浙东运河和隋唐大运河的知识,对我们学习、研究地理和历史有很大的帮助,也为我们旅游提供了很多的方便。

《寻味一水间》读后感(二):一本兼具文化性和纪实性的京杭运河旅食指南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由于地域、物产、风俗的差异,人类在寻求饱腹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饮食文化,而形形色色的食物也成为了展现地域文化的最佳符号意象。 《流动的飨宴》和《寻味一水间》以旅食笔记的形式,系统地总结了大运河流域饮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自北向南,京杭大运河主要贯穿了京菜、津菜、鲁菜、苏菜、浙菜等五大菜系。于我而言较为熟知的是鲁菜,尤其是济南菜。 在济南读大学时,经常会跟同学朋友约着下鲁菜馆子,硬菜熟悉的有“糖醋鲤鱼”“九转大肠”“四喜丸子”“红烧大虾”,这些都是必点菜品,尤其是“九转大肠”,推荐来鲁的朋友们一定要试试,感受不一样的风味。

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好奇于作者视角的独特,他敏锐的观察到了京杭运河这一渐渐淡出现代视野的古代交通要道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并且选择了饮食文化这一小切口。 随着深入的阅读,我逐渐被作者开阔的思维和包容的态度所折服。在作者的眼中,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虽然具有地方特色,但也不是绝对孤立和封闭的。

不同地域之间的饮食文化往往相互交织、相互融汇,这既归功于京杭大运河的沟通和联接,同时也归功于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临安的“炙鸭”,金陵的“烧鸭”,北京的烤鸭。一只鸭子走南闯北,进行了三次本土化,参与建构了三种地域饮食文化。 山东的“糖醋鲤鱼”,苏州的“松鼠鳜鱼”,杭州的“西湖醋鱼”,京杭大运河里的鱼儿,共饮一江水,满足三方人。

据不完全统计,本书中介绍的美食从小吃到名菜大概有近百种。如果不是奔着了解饮食文化去的,单单是作为吃货必备的旅食指南,这本书的全面性和细节性也会令人惊叹。 北京的“三烤一涮”、天津的煎饼果子、德州扒鸡的往事、枣庄的辣子鸡、扬州早茶、太湖三白…… 一个一个的早点、小吃、特色菜……争先恐后的从行文之间冒出来,撩动着我的味蕾。

北方人的面食情节结,苏东坡与杭州菜,人类的食臭之旅,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豆腐的一菜多吃…… 运河上的渡船南来北往,将一个地域的文化和饮食带去另一个地域。不同地域间的饮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串联起了整个京杭大运河流域独具特色又相得益彰的饮食文化。

《寻味一水间》读后感(三):运河通南北 美味聚八方

因为运河的贯穿,打通了一条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含氧量极高。方方面面社会要素齐汇一线,不断碰撞交流、融合发展,智慧的火花璀璨不息、绵远流长。

其中,不可或缺的必有来自四面八方的美味佳肴,以致如今美味汇聚了八方客。 有一位美食家,独尊味觉一业、专注运河美食、潜心研究整理、深入观察实践,撰写成书《寻味一水间》。

作者张泽峰,自由撰稿人,曾在《新京报》开设专栏“食画食说”,出版绘本《馋鬼日志》。近年来,专注于大运河饮食与民俗文化研究。 作者是山东夏津人。 “夏津——我去过”。该县域紧毗运河,大运河从夏津县白马湖镇师堤村入境,流经作者出生的渡口驿村。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食一方味道。家乡的味道是追味寻味的源头。一个人不管离故乡多远,都如放长线的风筝,牵扯不断渊源的藕断丝连。

一、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该书开篇《菜根之味》,取义《菜根谭》中“菜根”意谓“人才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能获得”。

以此开篇,开门见山得让我感觉到作者撰写此书所经历的艰辛积累。不但要前知历史,还要观知地理,更要品知现味、熟知做法。

需要达到境界:美食达人中最懂历史和地理的,历史达人、地理达人中最懂美食、最懂做法的。学科、领域交叉,知识面覆盖面广而博。

二、书中自有言如玉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本书,书中自有言如玉,书中自有饕餮餐,书中自有家常味。

每一篇一个味道,每一个味道就像“玉不琢不成器”。有做法、有渊源、有内涵延伸、有远景展望、有历史解读、有方位介绍、有植物名析、有动态景色。

言语成篇中的雕琢,食物做法中的雕琢,雕琢成器都是必由之路。

三、你之他乡,我之家乡

书中涉及的地理地标不经意间串起沿线域内读者的乡愁和思念,内容相关读者之广,难以计数。总有一地、一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的味道,属于哪段运河、属于谁的家乡?哪段味道属于你的味蕾,或远或近、或浓或淡,可以读起来找一下。

“霸州素帽儿”是我家乡所在地级市的一个县级市的味道。我们也叫“素帽儿汤”,临近几个县都有这个吃食,只是出于些许不同口味、勤懒不同状态,有或繁或简的不同配料罢了。

“素帽儿”这样一味工序极繁、材料极简的“小吃”级美食,作者竟然把食材、味道、工序记述的简明、详细、到点,就如同喝上了热腾腾的一碗。

书里还有——懒汉汤、苏州的“头脑”等俗人日子,还有——长河落日下的卤面情思、离家五百里的乡愁等诗和远方…… 居然还有老舍的芝麻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