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减压思维经典读后感有感

减压思维经典读后感有感

《减压思维》是一本由宋晓东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减压思维》读后感(一):如何打开高效减压的正确方式?请学会这三招!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压力。只不过存在大小之别而已。可有人抗压能力比较强,甚至会将压力变成前行的动力,但也有人抗压能力比较弱,一星半点的压力可能承受不了。那么,我们如何去高效减压呢? 心理咨询师宋晓东的《减压思维》,为读者提炼出了二十种能够有效应对生活中不同种类压力的思维方法。它将会减掉那些超出我们承受能力范围的有害压力,留下那些适度的且对我们成长有益的压力。只要我们学会与这些有益的压力和谐共存、优雅共舞,就能成就更加幸福的人生。 第一招:把控好情绪。 情绪往往会左右人的生活,乃至人生。面对不顺心的事,有人常限于负面情绪中,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总感觉别人对不起自己。这些爆棚的负能量,实则来自消极的思维方式。此时,要学会将其转化成积极的思维方式。 拿破仑曾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战胜消极思维,排除情绪“地雷”,虽说不易,但毕竟有法可做。比如:练习正念,让自己停留在当下,全神贯注地静享此刻;好好睡觉,让自己养成良好的睡眠规律,缓解紧张与焦虑;坚持运动,筛选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做到运动有度。 第二招:要少想多做。 曾有个年轻读者给杨绛写信,抱怨这个社会太浮躁。杨绛先生回信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 想太多大已成为现在许多人的通病。事实上,想多做少,或光想不做,容易滋长压力。 难,是生活和工作的常态。一个人,只有勇敢地去接纳各种困难,才不会产生那么多的焦虑和恐慌情绪,从而更加从容地去面对各种压力。 作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收集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资源,鼓起勇气做出改变,用小的改变撬动大的改变。 第三招:丰富娱乐方式。 现在,许多人已沦为手机的奴隶。有统计:一个人每天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大约是四五个小时。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在习惯了长时间玩手机后,就会逐渐丧失深度阅读以及全身心活在当下的能力,就会变得心浮气躁。 要戒掉玩手机的瘾,除了采用卸掉诱惑人的软件、延迟满足、固定时间玩等方法外,更应该丰富自己的娱乐方式。比如,阅读、跳舞、弹琴、下棋、唱歌等。进而让这些更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正能量,置换那些负能量。 压力无处不在,但方法同样也无处不在。只要不逃避压力、不被压力左右、与压力共处,就能择法以待。改变思维,用恰当的方法应对压力,就会获得更持久的幸福。

《减压思维》读后感(二):我咨询室里的来访者表示,自己压力很大.....

师至洁/二级心理咨询师

最近遇到一个来访者,告诉我她自己压力的很大。用她的描述就是:“最近觉得事情很多,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来,虽然一再分解自己的工作量,依旧是感觉没有喘息的时间。”从她的描述当中我能感受到她面前的繁杂事物已经影响到了她的情绪。而难以纾解的情绪又影响了她的思维和判断,整个人的心身状态是忙碌的,颓废的,无奈的。

一起详细分析了她眼下的工作状态的时候发现,导致她疲惫的因素,不是因为工作量大,而是和她的工作调节有关系,再直接的说,就是和她的工作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

最近看了心理咨询同行宋晓东写的一本《减压思维》,很是认可书中他的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想不断上进,就会遇到源源不断的压力。如果没有压力,生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不过,人生各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压力,怎么样给自己减轻压力?很多时候不取决于你的行为,而是首先取决于你的思维。因为一个人一旦在思维方法上发生了改变,那么这个人的情绪行为和生活状态,就会跟着发生深刻的改变。宋晓东在《减压思维》中提出了20个不逃避压力,不被压力左右,并与压力共处的20种思维方法——

思维1:不要逃避问题,选择迎难而上

思维2:战胜消极思维,排除情绪地雷

思维3:好好对待身体,增加积极情绪

思维4:找到压力来源,进行系统应对

思维5:养成制定目标的习惯,让自己变得更加专注

思维6:尝试对精力进行管理,有效避免力不从心

思维7:活在当下的时光里面,不畏过去,也不惧未来

思维8: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把无趣的生活变有趣

思维9:培养恰如其分的自尊心,变得更加自爱与自信

思维10:温柔又坚定的表达自己,不做没脾气的老好人

思维11:敢于大胆提出个人请求,胜过长期默默的努力

思维12:用心经营社会支持系统,不要让自己活成“孤岛”

思维13:识别人生脚本,走出命运的限定

思维14:别怕繁重工作,用压力修炼自己

思维15:乐于帮助别人,幸福一生的秘籍

思维16:少做无意义的事,过充实的生活

思维17:坚持不断试错,确立人生方向

思维18:发现个人优势,并寻找机会发挥它

思维19:学会高效努力,停止感动自己

思维20:练就成长思维,变压力为动力

从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减压会有各种方法,但从来访者的角度,需要调整的是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变了,自己的世界就会很明朗起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才能不被压力左右,过自己想要实现的人生。这个过程中,压力会变动力,动力会支撑我们去实现自己的期待和理想。

《减压思维》读后感(三):《减压思维》:与之共舞,可以获得持久的幸福感受

前些天,雷军的2022年度演讲里说到,近几年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让不少人觉得迷茫,甚至焦虑,不知道大家遇到这些挑战的时候,是怎么排解、减压的。

确实,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从疫情开始受到了很深的影响,然而面对连续性的压力陡增,很多人其实并不懂得如何正确去排解。

常见的如躺平、借酒消愁、沉迷网游、疯狂购物等,都是错误的减压方法,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在逃避问题,在让人暂时感觉良好之后,会带来更多的压力和负面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应对压力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宋晓东在《减压思维》里说:如果一个人正在为工作和金钱发愁,单靠运动是无法达到减压目的的。

因此,人们需要从转变认知和思维开始,掌握科学的减压方法并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减压,更好地应对各式各样的压力。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说:幸福的生活包含五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分别为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

《减压思维》一书,基于减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生收获幸福,同样围绕这五个元素,给出了与压力共处的20种思维方式,并提供了许多科学的操作指引。

如所有负面情绪,都是来自消极的思维方式,而证据检查、自我同情和过程评价这三项技术,可以应对10种典型的消极思维,使我们跳出消极情绪。

像好好对待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练习正念,坚持运动,则可以增加自己的积极情绪,以便清醒地对待压力。

又如对症下药需先找到明确的压力源,书中根据常见的三类压力源,提供了两类应对策略。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作者建议通过制定目标、精力管理和创造心流等方法,来提升承压能力和适应性。

在人际关系上,作者则从培养自尊、坚定表达、大胆请求和用心经营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指引建议。其它方面亦同。

其实,就算不是当下的巨变环境,一个人只要成年,就必然会面对压力。

如果感受不到压力,就很难有所成长,也很容易感觉精神空虚,但如果不改变思维,在过度承压后,再小的压力也能把人击溃。

所以,适度的压力才对我们有益。

怎样才能保持适度的压力?

看《减压思维》呀,掌握了里面的思维认知和减压方法,便能良好地应对压力,不被压力所左右,与之共舞,还可获得持久的幸福感受。

逆风飞翔吧,愿我们都能在适度的压力中闪闪发光。

《减压思维》读后感(四):压力来袭怎么办,且看《减压思维》支招

在生活中,工作累、压力大已经成为常态。是的。压力伴随一生,无处不在。若以时间为轴,人从一出生就面临着压力,成长压力、学业压力、婚姻压力、生育压力、子女教育压力等等。若以空间为轴,又面临着家庭生活压力、职场工作压力、社交压力等等。

我们无法改变来自社会上的方方面面的压力,逃避不能解决问题,硬扛也扛不住不断加压的砝码。那么,当压力来袭,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宋晓东的《减压思维》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关于作者

宋晓东,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学校心理咨询师,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特聘专家。曾经担任过杂志网络平台专栏的作者,所写的文章曾被青年文摘、中国青年报等网络媒体转载。

给压力支招

作者认为:

幸福的生活包含五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分别为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

他从这些元素出发,参考引用了心理学、管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提炼出20种能有效应对生活中不同种类压力的思维方法。

读完他的《减压思维》,我认为这20种思维方法能长期有效地指导读者缓解压力,具体表现为三个步骤:改变思维认知压力,付出行动对抗压力和与压力和谐共存。

1.改变思维认知压力

“压力”一词,百度汉语的释义为:一为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二为制服人的力量。

因此,我们首先要正确的认识压力。正如书中所说:

作者给出了两点思维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压力:一是不要逃避问题,选择迎难而上。二是战胜消极思维,排除情绪“地雷”。

当我们能够正确的认识压力,有一个能为压力而改变思维的大脑时,我们就完成了减压的第一步。

2.付出行动对抗压力

认识压力、付出行动、收获减压之后的轻松。这三个步骤类似于解决问题的三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的,减压也可以看成是这三个步骤的实践过程。

那么,关于压力该付出怎样的行动才能与其对抗呢,这一个环节是这本书讲述最多的内容。例如这些思维:好好对待身体,增加积极情绪;找到压力来源,进行系统应对;养成制定目标的习惯,让自己变得更加专注;还是对精力进行管理,有效避免“力不从心”;活在当下的时光里面,不忧过去也不惧未来……还有许多就不一一赘述。

其中最让我醍醐灌顶的一个思维是:敢于大胆提出个人请求,胜过长期默默的努力。

由于个人性格和成长环境的关系,在工作中,我一直都是那个默默努力的人,因此错过了许多公司的评先评优职位晋升等机会,很多时候我明明比其他同事更努力,可晋升时却是他人。以前我只会想到是自己还不够努力只要再努力一些或许下一次晋升就能轮到我。可没想到下一次,我还是没有我。

后来我才听说之所以是别人而不是我是因为别人嘴巴甜又找了领导,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工作中是需要我自己去大胆提出个人请求的。

如果早几年有人教我或者我早些读到这本书,或许结果就不一样吧!

3.与压力和谐共存

压力就像空气一样存在,我们既无法避免又无法隔离。因此,学会在生活中接纳它,与它和谐共存是减压的最后一步。

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练习,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够做到与压力和谐共存。如此,即使再大的压力也不能把人击溃。

结语

认识压力、对抗压力、与压力和谐共存,宋晓东的《减压思维》通过这三个步骤总共20个思维的练习,让人清醒。

《减压思维》读后感(五):《减压思维》:明白这几点解压思维,才能真正收获幸福人生

这是一个内卷的时代,生活中的压力无处不在,孩子、大人都不能幸免。

为学习,为生活而紧张、焦虑。

01无处不在的压力

朋友说:我不敢轻易辞职,哪怕老板的无理责骂。因为房子的按揭,孩子的学费在等着我,这个家门一开就开始需要钱。

一个人只要想不断上进,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其实也是一个人走上坡路的过程,必然辛苦,适当的压力会让我们的人生有所成长,而过度的压力则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甚至会影响我们的人生幸福。

如何减压?又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教育学博士宋晓东在《减压思维》一书中认为:适度的压力是是我们的朋友,它也是一种积极的能量,而过度的压力就是我们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维,否则再小的压力也能把人击溃,思维一旦转变,那么情绪、行为和生活状态也会跟着发生改变。

同样一件事,对于一些人来说根本无关痛痒,可对另一些来人说犹如天塌下来一般,这就是思维不同,面对同样事情反应也不尽相同的原因。

当压力来临时,有的人选择听音乐,有的人会找朋友倾诉,有的人则会借酒消愁,有的人选择疯狂购物。

而这些减压方法中,有的只是暂时会让人感觉良好,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压力,正如一个人为金钱而烦恼时,是无法从运动中得到减压的目的。

《减压思维》一书给了我们20种减压的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方方面面减轻焦虑。

02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行动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想着繁重的工作就头疼,这么多的事情该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可工作又是源源不断,你不禁拿起了手机,

可放下手机的同时,我们知道这只是暂时逃避。而逃避问题,问题并不会消失,唯有将这些工作一一消灭,才会掐断我们的压力源。

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

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唯有直面问题,才能减轻生活的不幸。

如果生活中没有任何压力,那么我们就很难真正成长,摆烂的人生固然潇洒,可这样的人生会很空虚。

人生最好的修炼场就是工作和生活,我将从中体验和收获,那么咬牙坚持就有意义。

03活在当下

虽然人无远虑,必有所忧。可忧思过度也会影响我们的前行脚步,而事实上我们所担心的事情大多不会发生。

那么人生活在当下很重要,生性悲观的人,频繁的担心尚未发生的事情,这样的人活得既不洒脱,也很辛苦。

以我为例,当我有了孩子时,心里也满是担忧,这么小小的人儿,我能够将他抚养成人吗?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想都不敢想,想着就害怕。

而当我转变观念,什么都不管,只顾眼前的脚步时,忧虑消失了,孩子如今也上了中学,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也并不是之前想象般可怕,生活之路向来有苦有甜。

所以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话糙理不糙。

04找到压力源,对症下药

情绪低落,压力陡增,都是有原因的,一味鸡汤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找到压力源。

而人的压力主要分为三类:关系压力源、身体压力源、工作和金钱方面的压力源。

要知道在工作中,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谁会滴水不漏,那么总结加改进就可以,如果总想着尽善尽美,不允许自己犯错,那么只会有源源不断压力,接纳自己很重要。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有压力,不开心,并不是来源于外界,而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更是我们更多的关注自身造成的。

帮助别人表面上看是自己的牺牲,可实际上会为施惠者带来价值感,也能够给自己带来巨大好处。

比如说我的邻居是开公司的,得知我是会计时,便希望我能帮个忙,帮他们把钱转出来。

帮助了邻居后,我们做了朋友,她家有什么好吃的,总是送给我,让我这个吃货十分开心。人生的意义也在于此,可以让自己活得像束光。

写在最后

作者认为减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压力从我们生活中彻底抹去,而是减掉那些超出我们承受能力范围的有害压力,留下适度的且对我们有益的压力。

当我们学会了应对焦虑,知道哪些是积极的痛苦,哪些行为是消极的痛苦,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即使前路坎坷,但也不再害怕面对。

亲爱的朋友,当你遇到压力时,会如何应对呢?

《减压思维》读后感(六):拖延症、压力大、消极思维...想要改变自己,从转变认知和思维方式做起

你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没有以下“症状”?

1、认为事情的结果非此即彼(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是loser)

2、以偏概全(不好的事情发生一次以后就觉得一直会发生)

3、心理过滤、乱贴标签(偏执地只看自己的缺点并不断夸大、缩小自己的优点,全力搜索证据证明自己是差劲的)

4、妄下结论(他人的行为肯定是对我有成见)

5、情绪化推理(根据情绪或感觉而不是针对事实来得出结论)

6、应该思维(没有达到某个目标就觉得自己没价值)

7、罪责自己(不管发生什么不好的事都认为是自己的错)

图源网络

如果你有这些消极思维的话,一定经常很大压力、很不开心吧?让我先抱抱你,也抱抱我自己,因为我自己也占了好几条~~

以上都是在《减压思维》(作者:宋晓东)中提出来的消极思维方式,它们会让我们压力倍增。

除开上述的消极思维以外,不当的学习/工作方法、退缩的生活方式也会产生很多让我们压力山大的问题,例如拖延症、沉迷手机、工作不顺利、作息不健康等。过重的压力负荷让人身心俱疲,严重时还会危害生命。

为了达到幸福的最终目的,我们必须学会减压。

《减压思维》 作者:宋晓东

《减压思维》告诉我们:借酒消愁、玩网络游戏、疯狂购物等方式虽然可以短暂缓解压力,但过后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压力和负面问题。我们需要掌握经过科学验证、长效的减压方法。

书中列举了二十种方法,包括不逃避问题、积极思维、强健身体、针对压力源、制定目标、精力管理、活在当下、创造心流、培养自尊、温柔坚定、勇敢请求、经营社会支持、设定人生脚本、在现实中修炼自我、乐于助人、做有意义的事、勇敢试错、寻找优势、提高效率、练就成长思维等。

以上方法相信大家多少都听过,甚至自己都能提出来几条。但“知道”与“做到”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图源网络

《减压思维》中结合心理学知识和案例,为每一种方法给出了具体、实用的建议。

例如:很多人在压力情境下习惯于逃避问题。明明有一大堆的事情没做完,好像一堆刺扎在心上,还要“忍痛”去刷手机、玩网游,直到最后一刻才被迫开始着手工作/学习,使得压力值飙升。

我们都知道应该不逃避、迎难而上,那怎样才能做到呢?

作者认为,首先要识别清楚两种“痛苦”:沉迷于手机其实是裹着糖衣的消极的痛苦,它并不能让你真正的快乐;而行动起来是积极的痛苦,只要直面它、跨过它,就能实现心灵的成长。

具体做法:

1、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活,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用这种信念支撑自己的行动;

2、相信“完成胜过完美”,先努力尝试一下再完善;

3、把大目标切割为小目标(像把马拉松跑道分成很多个小目标点一样),一点一点到达;

4、把失败看作成长的机遇。

《减压思维》 作者:宋晓东

还有很触动我的一点是“创造心流体验,把无趣变有趣”。

心流体验是当我们专注地、投入地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所体验到的身心合一、深深沉浸其中的美好情绪体验。那不是我们在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时的感受吗?但作者告诉我们,“心流”的获取是有条件的。我们日常的被动休闲并不能带来心流体验,例如刷短视频、浏览八卦新闻等,有时还会陷入精神空虚。

真正的心流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即时的反馈、挑战要和能力相当。

1、当你无聊时漫无目的地翻书并不能产生心流,但当你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有明确的目标)时,你会积极思考和主动加工,心流就会产生。

2、当你的工作不断获得即时的反馈,你就能不断修正方向,而不会犹豫不决;

3、如果挑战难度太大,我们容易畏难和止步;如果难度太小,又容易感到无趣,所以挑战和能力相当时,才能产生心流。

图源网络

不过也有人说,我做的是我不喜欢的工作,无法获取心流。作者在书中特别提到,我们可以主动把无趣变得有趣。

1、设定新的目标

像打游戏一样给自己的工作设定关卡和难度,例如规定自己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报表统计;

2、赋予新的意义

例如把无趣的营业厅工作意义定义为“通过应付难说话的客户来锻炼情商”;

3、发挥个人优势

例如想办法把自己画画的优势加入学习/工作中,过程更有趣,结果质量也会更高。

对于想要培养孩子内驱力的爸爸妈妈来说,以上获取心流的要点和方法也非常具有启发性。

总的来说,想要减压,想要真正发生改变,就必须从转变认知和思维方式做起。一旦开始改变,你的人生就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减压思维》里面干货很多,让我获益匪浅,相信也能帮助压力山大的你。

《减压思维》读后感(七):每个人都经历过至暗时刻,压力来临时,怎么办?

人人都想获得幸福,然而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拥有,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难题,也会承受各种压力。

这些压力可能是学习成绩总也不能提高,可能是工作业绩常常无法达标,也可能是人际关系发生危机。适度的压力是一种积极的能量,而过度则会让我们不堪承受。

教育学博士宋晓东在《减压思维》一书中,根据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提出的“幸福2.0理论”,从其包含的5个元素出发,提炼出了20种,能够有效应对生活中各类压力的思维方法。

无论是工作中堆积如山的琐碎问题,还是在人际关系上的纠缠矛盾,以及在处理关于爱的课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白,导致我们情绪低落或者手足无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给我们施加压力的来源是哪里,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应对。

在《减压思维》中,作者提到人生有三项重要课题,它们分别是: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先查明自己的压力是真正来源于哪一个课题,到底是关系上还是身体上?还是哪一方面?

有了明确的压力源,我们才能考虑如何应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积极的行动。

在面对压力源的时候,作者指出,人们会有10种典型的消极思维方式:

那么,正确的应对策略应该是什么呢?

作者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采取两大应对策略,第一类是“以情绪为中心”,第二类“以问题为中心”。

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简单说,就是无条件地接纳自我,接纳他人和接纳生活。只有勇敢接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接纳自己和周围的人,才不会产生更多的焦虑和恐慌情绪,才能够从容面对各种压力。

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收集解决问题的资源,鼓起勇气做出改变。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或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还可以参加付费咨询和培训这些渠道,来收集解决问题的资源。然后,用一些小的改变来撬动大的改变。

《道德经》中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再难做的事情,都可以被拆解成一件件容易的事情。随着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压力也会逐渐减小。

人们经常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强调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而实际上,除了原生家庭,还有一个因素也会对人的一生有深远影响,这就是人生脚本。

在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个人生脚本,它在很大程度上,会指引和左右我们一生的发展。

“人生脚本”这个概念,来自心理学领域,最初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提出,它的含义是:我们在童年时期所形成的,对自己一生的规划。

如果我们将人生脚本设置成悲剧,就很容易放大人生中的痛苦和不幸,而忽略那些积极的事件,也很少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和命运抗争,最终,可能真的会将人生活成一出悲剧。

与此相反,如果我们将人生脚本设置成喜剧,对未来始终充满积极的期待,即便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也会采取各种方式,将逆境化为顺境,迎来美好的结局。

有的人将自己的人生脚本设置成悲剧,有的是喜剧,还有励志剧,还可能有其他的类型,但无论将它设置成哪一种类型,今后的人生都会在这个脚本的左右下进行。

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要做出积极的改变,将自己的人生脚本,尽可能地设置成喜剧,并按照这个脚本,演绎出符合自己期待的一生。

如果你之前将自己的人生脚本设置成悲剧,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做出改变,只是可能需要一点时间。

只要不断地去审视自己的人生脚本,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它就会发生改变。

在《终身成长》中,作者这样描述“成长型思维”:“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人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的思维也要有成长的意识,不要固守在过去的思维框架里。

我们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曾经不行并不代表现在不行,更不代表未来不行。只要我们不断努力,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成功的概率也会提高。

即便是遭遇失败或挫折,只要我们具有成长型思维,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就能够找到努力的方法,和成功的路径,继续前进。

成长型思维,是一种对抗人生压力的有效秘密武器,只有拥有这种思维方式,才能在面对失败时,把这些压力看作是激发自身能力的机遇。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它并不是短跑冲刺。有的时候,可能会慢一点,还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和问题,但是,我们仍然要继续跑下去。

把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当作是难得的成长机遇和挑战,如果跨越了,我们的能力又得到了提升。

生活中总会有些事,可能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控制,比如压力,我们就要学会与它共存,和压力成为朋友,采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这些让我们不那么舒适的事情。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失去迎接挑战的勇气,也不要失去继续生活的信心。当我们的能力越来越强,当我们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的时候,曾经的那些与压力共舞的经历,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