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原来孩子这样养成学习好习惯》读后感摘抄

《原来孩子这样养成学习好习惯》读后感摘抄

《原来孩子这样养成学习好习惯》是一本由菊池洋匡 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来孩子这样养成学习好习惯》读后感(一):养成学习好习惯,从现在开始

本书介绍的方法是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首屈一指大学的研究机构的实验、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发的,任何人都可以再现,泛用性非常强。全书结构严谨,从心理学原理层层加码,助力孩子养成学习好习惯。

要想取得好成绩,先从改变习惯开始

很多小学生家庭搞不好孩子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家长和孩子都不了解“习惯的原理”。人的行为,很大一部分会受到习惯的支配。

比如:到了一定的时间,我们的肚子就会饿,我们就想吃饭;到了时间就该洗澡、刷牙。再比如:有些人明明知道冰箱里没有吃的,还会不自觉地打开冰箱门看一看[说的就是上小学时的我(大笑)]。还有的人明知道现在电视上没有自己想看的节目,还是会不自觉地打开电视看起来没完。

人对自己经常做的事情,会不自觉地重复做。重复同样的行为,自然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每天下班回家之后先打开冰箱找食物的人,不会瘦下来。每天放学回家先打开电视看的学生,成绩不会好到哪儿去。 因此,如果想“改变现在的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那么就必须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惯。 “培养好习惯”是有窍门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浅显易懂又生动有趣的方式教会大家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在不断重复中养成好习惯的简单方法。

为了让孩子找到自律的感觉,要将跟学习有关的选择权尽量交给孩子,进展不顺利时再根据情况帮他修正。

目的地太远,就要在过程中设定多个阶段性目标。 把“结果目标”落实为“行动目标”,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 行动目标要设定为“具体的”“可以测定的” 设定数值化的行动目标,让父母可以更好地为孩子提供支持 与“不能做”的目标相比,“应该做”的目标更好。

习惯中也蕴含“惯性法则”,只要坚持2—3个月,基本上所有行为都能形成习惯。

要培养好习惯,需要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某种行为开始。如果我们能让每一次的行为都变得简单易行,而且可以让孩子长期重复实行下去,不就逐渐形成习惯了吗?

把孩子的好行为转化为长期习惯,让他们获得即时报酬是关键,为此要制定让孩子有成就感的具体规则。即使是非常小的成果,即使很难看出成果与行动有什么联系,作为家长、老师也要尽量将这个成果放大,突出它与行动之间的联系,并让孩子看到这个联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努力学习与收获成绩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延迟,考试后的总结和复盘让行动和结果的“联系”看得见,才能让孩子持续努力。

拖延症是养成好习惯的大敌,用“频率”为习惯化加速。避开妨碍习惯化的陷阱,减少“做,还是不做”的纠结,将“每天都做同样的事”作为一个规则。

通过这本书可以学到培养、改变习惯的技巧,只要将其应用于实践,坚持一段时间,好的习惯就会变成您的习惯!

《原来孩子这样养成学习好习惯》读后感(二):忍住、别发火,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我也想当一个温柔、不发脾气的母亲,可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发火,这让我陷入自我厌恶的恶性循环。”

这段话在社交平台上经常看到妈妈辅导孩子大发脾气,既愤怒又委屈,我自己当妈妈之前认为,辅导孩子很难吗?我以后肯定不会对着孩子发脾气。可是只有真正当妈妈后你才会知道,不只是做作业,从小到大的日常生活,真的是会忍不住吼孩子,吼完孩子心里又过意不去,但是想忍住确实不易。

真是一种痛苦的状态。对成年人而言,改变自己的习惯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不过,当你看完《原来孩子这样养成学校好喜欢》这本书后,这些烦恼都可以在今天画上句号。

那应该如何培养好习惯呢?总结几点我觉得让我受益匪浅的方法。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

很多孩子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呢?”往常父母答案就是你可以过一个很好的人生,或者你的未来是光明的。”但是很多孩子明明知道努力学习的好处,那为什么还会对学习产生不满情绪呢?只是因为他们只知道其中的道理,但并没有真正明白。

家长这个时候就可以问孩子,你以后想干什么职业,有的孩子说“我想当一名医生”。那么考一个好的学校,好好学习就是你实现目的的手段。如果能够让孩子具有“目的的认识”,那么肯定会事半功倍。

二、执行几乎完成目标

书中推荐了一个“if-then计划”,这个计划可以让孩子在暑假里的学习量增加2倍以上。

要想将if-then计划”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必须把学习的状况设置得尽量具体详细。

举例来说,请大家看下面这个学习计划:

1.到了周四下午5点,我就开始做计算练习。

一般来说家长给孩子制定的计划就是这样,这样的计划对于学习已经非常有效,但如果加入具体细节,将会更加有效。

1.到了周四下午5点,我就从自己的房间中把练习册和笔记本带到客厅,开始做计算练习,并仔细地画图、列算式。

像这样的预先制定好详细具体的学习计划,孩子头脑中就能清晰地确定执行任务的时间和节点,从而不迷茫,不拖延的付诸行动。

三、有效使用奖励

有的父母可能会认为用来应用孩子学习不是件好事,但是因为对奖励有一种消极的印象,但是与其让孩子为了遥远的目标,而努力,不如用眼前的奖励,鼓励他们行动起来。

奖励的正确使用办法:

1、要奖励就要做好长期连续奖励准备

2、奖励,一定要及时

3、给奖励的频率很重要

我相信,只要给对奖励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内驱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人生幸福的基石。以前,您只是不知道培养、改变习惯的技巧,所以才会为无法改变自己而困扰。如今,通过读这本书您已经学到了指养、改变习惯的技巧,只要将其应用于实践,坚持一段时间,好的行为就会变成孩子学习的习惯。

《原来孩子这样养成学习好习惯》读后感(三):《原来孩子这样养成学习好习惯》书评

赢在起跑线,考出好成绩,争做人上人,是现在很多家长的超前愿望。他们把更多精力、更多金钱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希望可以达成自己现在或是以前未完成的计划,满足自己内心对孩子成功的需求,甚至满足自己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面子需求。于是,在周六日、寒假、暑假的这些本是孩子假期的日子,给孩子报了各种文化辅导班、琴棋书画等兴趣班、专注力提升班、夏令营、冬令营、研学营等,有的还会全家总动员,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齐上阵,你接我送,你辅导这个我辅导那个,莫衷一是。家长心情可以理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人之常情,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呢?但即便是这样,很多孩子也未必会按父母的计划发展,也未定就会成为父母希望的样子,这也令很多家长焦虑、紧张、无奈、愤怒,有时会因为孩子的成绩爆发家庭内战。

《原来孩子这样养成学习好习惯》就是帮助家长们解决孩子学习困惑的一本好书。从人的发展心理角度和家庭教育层面,用理论结合自己多年办学辅导的实践及与家长一起实操的形式,与家长朋友们分享培养和改变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达成优秀学习成绩的目的,尤其是在小学生阶段,培养更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会助力孩子形成强劲的内动力,拉动奋发进取的学习劲头,不断完善自己,日新周新月新,积累自信,快乐成长。

这本养成习惯的好书,从成功人士的特征开始分析,带动家长们一起见证“棉花糖实验”所传达的自控力的作用。最初的 “棉花糖实验”让人们记住了自控和忍耐的品质会帮助人走向成功;后来的“棉花糖实验”又告诉家长们,良好家庭环境会影响孩子们的自控和忍耐力,这种后天影响或传承,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家长要象自己期待孩子成功那样,自己努力奋斗,养成良好习惯,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和环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有了良好的品质还不足以使人走向成功,还需要有清晰的目的和可以分步完成的目标。目的就是我们想要获得的理想状态,例如:我想当科学家,我想考重点学校,我想当医生等。而目标就是在完成“我想当医生”这个目的的过程中,分阶段有步骤的的计划,如先考上重点高中,再考上医科大学,再找个医院的工作,这就是分阶段要达成的目标。家长要知道,更要让孩子知道目的与目标的关系,用现代心理学知识说,就是要做生涯规划,把自己的生涯做好,我是谁?要到哪里去?怎样去到那里。这样才会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形成自律的品质,把结果目标落实为行动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达成感,完成阶段性任务。这就需要家长配合孩子制定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及时做出反馈,肯定、鼓励、奖励,让孩子有驱动力,有坚持力。

孩子迈出第一步时是困难的,家长改变固有观念时也是困难的。解决好“最初的一步“是建立新的、适合的、好的习惯的关键所在,书中介绍了”if-then计划“,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假期提高2倍学习量。实施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事先决定”只要OO就□□“,如:只要到了周一三五,早上在学习之前就做30分钟体育锻炼。这样就形成了两个类型的习惯,是不是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呢?

坚持就是胜利,但是刻意坚持会消耗很多能量。作者向家长展示“惯性法则“,做了事情之后感受到快乐,或者体会到有意义,就会让人继续做下去,有就有动力,坚持2到3个月就会形成习惯,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做出某种行为,就能用最少的消耗做最平常的事情。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有适当的及时的看得见的对孩子的肯定,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哪里做的好,为什么能做好,在他的意识中确认成功,这就是即时报酬。

家长是孩子密切接触的养育者,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创造者,一定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客体,在言传身教中让孩子可以模仿。同时家长也要亲身示范,体验自己养成或改变一个习惯的过程,这样才能感同身受,才会共情到孩子学习的苦恼和快乐。家长要相信自己努力可以改变环境,相信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养成,未来可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