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是一本由庄晓丹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读后感(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院院长 樊富珉 推荐序

在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和执业的路上,踏实且坚定地前行

当庄晓丹心理师呈现给我她撰写的《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书稿时,我眼前一亮,书名对我极富吸引力。因为近些年来,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心理咨询师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以及专业发展和成长。尤其是在2020年我接受邀请,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院院长以来,更加专注于心理咨询师的训练过程、专业培养、就业执业等。当晓丹邀请我为此书写序时,我没有思考就欣然答应了。一来是为了感谢晓丹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临床与咨询心理方向的研究生专业培养的支持,她担任我们的实习督导,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保驾护航;二来更是因为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很热,但国内专家和学者撰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图书非常缺乏,导致很多学习了各种理论流派、各种治疗技术的专业人士,包括从业多年的心理咨询师对专业发展或执业之路仍然存在很多困惑或疑虑,对专业的发展信心不足。这是一本专门帮助读者成为有胜任力的咨询师的专业指南,它的出版无疑填补了空白。

心理咨询在国内的发展也就30多年。当年已经是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兼职咨询师的我其实并不清楚心理咨询是个极其严谨和专业的工作,更不了解咨询师的培养途径。1990年,我有幸通过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公派留学考试,申请去了日本筑波大学心理学系,抱着想学习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帮助的心理学的想法,开始了青年心理学的学习。但学习后发现,仅仅集中在青年心理发展理论的探讨并不是我想要学的东西。最后我主动投奔到在日本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界享有盛名的松原达哉教授门下,开始了初步的心理咨询专业学习。但当时对于心理咨询专业及其发展还是一头雾水,和所有心理咨询初学者一样,只想着学技术、学方法。如果当时我能看到这样一本书,我一定会减少许多盲目,少走一些弯路。

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培养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早期经由在职短期培训出来的人员由于专业训练不足,缺乏实务练习,未接受专业的督导,基本无法胜任心理咨询的工作。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考试后,心理咨询行业的乱象更让人担忧,各种培训五花八门,心理咨询学习者很迷惑,归根结底是不了解心理咨询师规范成长之路。成为一名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绝非易事,如同医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一样,必须经过科学、严谨、系统的专业训练,经年累月的临床积累,辛勤艰苦的实务工作,以及接受督导。在专业发展的路上,如果有前行者告诉你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可以给后来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思考,做出更明确、更理性的选择。

本书作者从2009年开始心理咨询的学习,经历了十多年的专业训练,积累了上万小时的临床实践,在国外接受了专业的培训和系统且长期的督导,在国内执业多年,这种经历让她能够从“过来人”的视角,梳理自己专业学习经历,回顾咨询师职业发展历程,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需要经历哪些环节,学习哪些内容,怎样强化临床能力,以及执业概况和前景,非常难能可贵。

我认真阅读完这本书后,想用四个字概括我的感受,和大家分享:全(全过程、全方位),真(真实、真诚),实(实际、实用),特(特别、独特)。

全全书内容从作者建构的心理咨询师发展中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的四个象限,即学习培训、临床积累、执业发展、个人成长进行全面阐述,覆盖了咨询师成长与执业的全过程;涉及心理咨询师从新手到专家的专业学习会涉及的各个板块,包括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督导形式、伦理学习、自我照顾、持续培训、市场议题,全方位告诉读者什么是心理咨询、如何做心理咨询、如何做有胜任力的咨询师。

真作者从个人经验出发,坦诚分享了自己曾经有过的误解、新手咨询师会遇到的困难、选择咨询流派学习的不易、督导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什么样的人适合从事心理咨询行业、咨询师的生存状态、执业中现实困难和未来发展方向,读起来能真切感到作者的真诚和开放。作者认为心理咨询其实是一个在情绪和智力方面都有相当强度的工作,是一份高压力、高挑战的工作,情绪压力大,客观支持少,个案难度高,需要承接来访者的负面情绪,与来访者一同面对人生最困难的时刻,去陪伴、理解和协助来访者做出积极的改变,几乎每一位资深咨询师都在自己职业发展道路上遇到过各种困难和重大挫折。

实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学习、练习与实践、接受督导、个人体验、同行交流、持续进修,永远都在路上。作者根据自身经验,现身说法,娓娓道来,内容实实在在,传授和说明心理咨询的实务运作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有条有理,稳健扎实,可信可靠。书中关于怎样选择咨询流派,个人议题如何影响咨询效果,会遇到哪些困难、又该如何去解决,直接回答了很多心理咨询学习者的困惑。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基于临床时数的咨询师定位与发展,用量化的方式告诉读者2000小时以下是夯实咨询基础阶段,2000~5000小时是深入发展临床能力阶段,5000~8000小时是走向复合型和专长化阶段,8000~10 000小时是让自己成为“有治疗性的人”阶段。还有,对私人执业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这部分内容很少有专家专门论述过。这是一本很实用的心理咨询师成长和执业指南。

特这本书的写作角度新颖独特。作者称希望这本书成为咨询师执业之路上的“旅行手册”,旅行的目的并不是到达终点,而是领略和感受路上的风景。作者认为临床和督导时数是临床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以临床实践时数和接受督导时数为咨询师成长给出了相对客观的标准。以接案量来描述咨询师的不同工作状态也清楚地说明了咨询师工作的多种可能性。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作者将咨询师个人成长这个最容易被忽视的议题作为四大象限之一进行阐述。我自己在学习心理咨询过程中,记得督导曾说“心理咨询师能走多远,就能带领你的来访者走多远”。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咨询师个人的特质、经历、议题和倾向会逐渐成为临床实践和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咨询师需要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自我觉察和反思,避免职业枯竭,适时处理个人议题,做好自我照顾,这也是咨询专业伦理的要求。

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有更大的读者群,不同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同的收获,而不仅仅是想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人。如果你是对心理咨询好奇的人,那么这本书可以告诉你什么是专业、规范的心理咨询,帮你建立起对心理咨询行业的正确认知;如果你是准备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那么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做出更恰当的评估,了解是否适合从事心理咨询行业,并在是否要入行的问题上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如果你已经踏上了心理咨询专业学习之路,那么这本书可以告诉你需要经历哪些过程才能提高自己,并指出了更为现实的职业愿景,以及需要长期投入发展的方向;如果你已经在心理咨询行业内工作多年,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心理咨询是一个丰富多彩且与时俱进的行业,一份充满着挑战却能让人获得内心满足的工作,值得你追求。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咨询心理学退休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院院长

《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读后感(二):两种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

对清流老师的大名早有耳闻,她是最早一批活跃在互联网上的归国咨询师,分享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可能源于她自身转专业的经历,这本书写得相当全面,适合大部分国内的从业者做参考。

我自己在北美攻读临床心理博士,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一些书中描绘的发展路径与自己实际经历的差异,总体而言我认为北美博士路线(对比书中所写)的培养特点是:

· “新手保护期”长

· 基础相对扎实

· 以及较早开始考虑发展临床专长

对进入海外地区硕士或者同等学力培养项目的从业者来说,最早的200~600个小时(具体数字取决于所在地区及项目)实习是在督导的密切关注、项目的结构化支持以及同学的陪伴下完成的。如果项目设计得好,最开始的50~100小时的咨询里还会注意避免学生遇到太过复杂和困难的来访,以免伤害到双方。

此后,决意走临床道路的人多数会申请一份全职工作,进入“高耗能低充电”模式。

什么意思呢?在北美,全职工作的咨询师一周往往需要见20~25小时的来访,多的甚至达到30个。而机构为了效率和利益,往往只提供法律范围内的最小支持,即一周1小时的个体督导与1~2小时的团体督导。对于国内许多“裸奔”从业的“三无”咨询师来说,这个数字或许已经不错了,但于全职工作的人来说则是远远不足。

如果想要达到专业上的“优秀”,咨询师必然需要抽出额外的时间去进修学习,这对于人的精力、动机和时间管理都会提出挑战。书中提到有些人临床时数极高水平却一般,多数便是在机构里面按部就班地工作几十年,满足于已有知识和技能的从业者。当然,此模式的好处就是可以快速积累临床小时数,两年时间越过2000小时数的门槛绰绰有余。只要不出意外,5000、8000和10000小时的达成都不过是时间问题。

此类模式下咨询、督导、正式培训(非正式学习难以量化)的比例可以估算为20:2:1。因此在2000小时前,从业者常处于左右支绌、勉强维持平衡的状。当临床能力逐渐提升且拿到执照后,才有资源和精力去反思自身的工作、深入特定的疗法、发现存在的短板。

若是进入侧重临床或者临床科研并重的博士项目的话,则更像是“高耗能高充电”模式(是的,不存在低能耗路线…)。大部分博士项目时长5~6年,包含3~4年的兼职实习与一年全职实习(读博第一年一般纯上课不实习)。兼职实习的重点在于“培养新手”,实习机构不过分的话,一般都会在合理的工作量内(6~12小时)给予充足的督导与培训,我个人的经历是工作、督导、培训的时间大约为4:2:1。为了方便比较,可以换算成20:8:4;如果再加上一些自主学习、个案概念化、案例汇报的时间,可以在最后多添加一个“4”。

因为总共历时3~4年,所以说“新手保护期”长。又因为每年会换机构实习,有机会接触到各类型的来访与工作地点,加上实习的同时要培训与上课,所以说基础相对扎实。而在全职实习前,项目和机构的预期大概就是希望申请者是“半成品的专业人员”,即达到书中2000小时分界线前后提及的:

· 能独立完整地把咨询从头做到尾,并对多数来访者有基本的个案概念化(必备)

· 逐渐熟练掌握自己常用的临床方法和技巧,对“轻重深浅”有基本认知

· 能够基于经验对来访者制订个性化的干预计划(必备技能)

· 可能开始学习第二个甚至第三个疗法

· 在督导的指导下,开始尝试一些进阶、复杂的干预

· 明确自己的基本临床倾向和风格,并开始发展强项

当然,能做到多少因人而异。同样是博士最后一年,有人的临床时数是另一些人的两倍,那自然不在同一个水平。记得博士第二年,当我为了职业发展的事情焦虑的时候,当时精神动力学方向的、从业几十年的督导告诉我:前面几年是给你们探索用的,最后一年的全职实习才是职业生涯的正式起点,需要提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对待。当时不是很明白,现在似乎稍微理解了一些。

全职实习阶段是博士生们最后一次以“受训者”或者“学生”身份从事临床工作,意即:有什么不懂趁现在赶紧问,犯了错还有督导给你兜着,以后就没那么好的机会了!一方面,实习生们需要巩固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彻底熟练掌握某个流派,拉开与新手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而之前没有几乎接触的临床领域。因此,大多数机构都会按照“临床通才(generalist)”的方向设置实习,安排实习生门到不同部门或不同下属机构轮岗,类似医务人员培训体系中的轮岗制度。

以医院/医疗机构为例,最常见的设置是将每周的工作时间分为两半,其中20小时的工作内容一整年不变,让实习生做巩固提高,内容往往是特定人群(成人,青少年,儿童)的常规个体/团体咨询。剩下20小时则分为2~4个小模块,实习生可以花3~6个月不等的时间在不同地方跟诊学习,这些可选模块包括但不限于:住院部,康复科,急诊室,癌症病房,神经评估(分成人和儿童),自杀干预中心,咨商会诊团队,专病专治项目等。

通过这关后,恭喜你!此时你便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工作者,可以处理大部分常见的心理困扰,并对较为复杂、难治的问题有了一定认识,能在初步判断后寻求转介。再往后有人会选择直接工作,有的人会接受博士后培训。如果选择临床博士后的路线,那么相当于提前开启了书中提到的5000小时数阶段的任务:走向专长化。

如果说全职实习的目的是稳中求进、温故知新,博士后则完全相反,主打一个深化理解、专项训练,比如哈佛附属医院的强迫症治疗项目进修、DBT青少年住院项目工作,或者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焦虑障碍研究中心的专职临床人员等,这点和科研博士后倒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复合型人才,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目标。

总结一下,两种发展路径,第一种在校受教育年限稍短,较早开始全职临床工作,能快速积累小时数;缺点是头几年压力大、自由少,能够接受的培训与支持不多,可以按照临床小时数划分职业发展阶段。第二种在校时间长,督导与培训多,压力主要来源于每年需要面对新的来访群体、学习新的工作方式,不是按照临床时数而是按照已有的结构稳步向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除了发展路径之外, 本书另两个我印象深刻且喜欢的部分是“发展多元视角”和“独立私人职业”。

多元文化这一块,再好的培训都只是敲门砖、引路石,不如生活中的亲身体验来得深刻与直接。即使只是知识的层面,我与身边的一些朋友都觉得,从心理学项目中学到的多元文化与社会正义相关内容甚至不如本科的社会学、人类学或者性别研究课程多。因此我个人强力推荐81~82页提到的定期参与活动接触不同人群。

第十二章则条目分明地列出了私人执业所需的一些个人特质、前期准备和商业安排,执业过程涉及到的个案管理、工作流程、市场运营和个人宣传,读者可以对照着内容一条一条检视自身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如果说有什么缺憾和不足的话,我个人其实更好奇庄晓丹老师自己的一些心路历程,比如说中间为什么决定去读了MBA,在网上获得一定关注度后如何据此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希望未来有机会了解。

《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读后感(三):一些记录

《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

1.基础培训阶段咨询实务通常包括两个主体部分:

基本助人技术:如怎么共情、反馈、总结、提问、面质、澄清等。

另一个是学习咨访关系本身。更具体的说,是建立、维系和驾驭咨访关系的能力。咨访关系能力的学习,更是从咨询师进入实践的第一天开始,贯穿其职业生涯始终。

助人技术是有形的、具体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是有章可循的;而咨访关系则弥散在整个咨询中,动态、抽象,不易主观上把握。

只有把基本助人技术练到成为其第二天性的程度,才能说是技术彻底到位了。

助人技术的掌握不存在捷径,只有练习、练习、再练习。

基本的技术虽然未必能做出光彩夺目的效果来,却是所有疗法的基石,因此要尽可能避免在其中任意一个技术上出现重大短板。

如果说基本助人技术学习的核心是“练习”,那么咨访关系学习的核心就是“体验”。

✨通过与真实来访者的临床工作,咨询师逐渐体验到咨访关系的独特滋味,并发现自己擅长的关系方式、习惯的关系状态,以及需要发展的关系能力方向。✨

2.每个流派都拥有自己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处理问题的偏好和深入挖掘的技法,并且同一流派咨询师的性情、偏好、专长也会有相似之处。

3.1、人为什么会改变?

2、怎样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怎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

所有主要流派在这两方面的问题上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答案,而如果你的答案与流派的答案相符,说明你本质上就是这个流派的咨询师。

4.如果说流派型培训的根基是一种临床理念和价值观点,疗法型培训的根基则是一套针对特定临床表征的解决方案。

5.自我觉察与自我反思经常是学习心理现象和过程最为直观的手段之一。

任何咨询师在任何阶段都可以采用的学习方式之一,便是持续观察自己的心理现象、反思自己的心理过程。这种观察和反思需要以不评判为出发点。

觉察自己在各种情绪时出现的念头、感受和行为,注意自己便好与厌烦的行为和表达,发现自己在各种关系中的体验和反应……

6.“不给建议”并不是金科玉律,是否给来访者建议,给什么程度、层面的建议,是取决于来访者的需求和自己使用的咨询干预的方法的。

比如对于功能低的来访者,我们可能会多给建议,帮对方先尽快维持生活水准;而对于功能高的来访者,我们尽量避免给建议,关注对方自身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7.✨焦虑会造成称为管状视觉°的心理现象,导致咨询师的觉察范围变窄,过度关注眼前某些需要处理或有问题的细节,没有足够精力去注意来访者,丧失与来访者基本联结和共情的能力。于是,咨询就容易出现偏差,而咨询师又会因此变得慌张,愈加处在一种需要立刻做点什么让自己感觉好、抓住点什么以确定自己做得对的应激状态下,注意不到来访者的表现和需要,从而造成恶性循环。结果,原本有的临床能力也没有发挥出来。✨

8.深入的咨询工作离不开咨询师对自我的运用,而咨询师学习和实践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学习了解和应用自己的自我。

运用自我的第一步是了解自我

•我擅用哪些技木,而不擅用哪些技木,对哪些技木有抵触情绪?

•我在讨论内容涉及哪些方面时会转移话题?

•我在哪些情况下会着急和烦躁?之后我通常会做什么?

•我喜欢来访者的哪些情绪表现,不喜欢哪些?

•我习惯于在哪个层面与来访者工作(认知、情绪、身体等)?

•来访者的哪些表现会使我感到困倦?

•当我做出正确的临床决定时,我有什么样的身体感受?

•我建立的咨访关系通常具有哪些特点?

•我的来访者通常如何看待我,为什么?

•哪些来访者会使我更热忱地投入,哪些则会被我忘在脑后?

•每周多少个案量是我可以承受的极限?

9.简单来说,咨询师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咨询师,就可以找与之相似的督导:如果未来想以处理青少年问题为专长,就找在青少年工作方面经验丰富的督导;想以解决依恋问题为专长,就找擅长依恋工作的督导;想私人执业,就找长期以私人执业为主的督导。简言之,就是找一个该领域的 “前辈”。找督导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10.如何减少位休专长市米的页自影啊

仅仅是出于临床有效性和个人健康的考虑,咨询师也需要注意到自己临床专长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对症下药。

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做一部分自己专长的来访者,再以其他形式做一部分自己并非专长,但也能良好处理的来访者。

•针对自己专长的需求在其他方面进行补充。比如上文两个例子中,使用的疗法对滋养特别强调,那么就可以寻找其他滋养自己的方式,例如家庭关系、宠物关系、大自然等;需要长期处理创伤问题,那么就可以积极通过冥想、

运动、按摩等方式处理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压力。

•发展完全相反的专长,比如一个注重认知分析,一个注重躯体感受,通过采用多种不同的手法来平街每种手法可能带来的特定消耗。

11.只有一个人深刻意识到,遵守伦理对自己的执业水准和身心健康的重大益处,并真心认同,才会在面对挑战时尽一切可能去维护它。

12.理解自身的黑暗,乃是应对他人黑暗的最佳之道。

13.心理咨询是一个与“人”息息相关的行业,不论是咨询的接受者,还是提供者,都是人一咨询在人与人之间发生,通过人与人相互联结、沟通、探讨与扶持,转化人的生命体验。在心理咨询中,人是基础,也是目的;是载体,也是核心。

14.狭义上,个人议题提醒咨询师在临床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协助咨询师认清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并促进咨询师在自我和专业上成长。相比“问题”“麻烦”,它们其实更像某种

“信号灯”,指明了咨询师作为一位专业助人者,乃至作为一个人本身,在内在探索、发展和挑战的方向。

广义上,个人议题几乎总将咨询师引向人类苦难体验的共通之处,敦促咨询师重新与自己内在那复杂、挣扎却又孕育着光辉可能的人性相联结,并令咨询师通过经历生命共有的一些挑战与痛苦,培育尊重、接纳、坚忍、开放、敬畏等独特的人格品质,建立与其他生命之间更深刻的理解与联结。

15.显然,这种急于让经验保持在正性温和范围内的倾向会破坏康复的自然过程,当“坏”不被允许充分体验时,“好”也就无从生根发芽了。

16.当来访者具有较自由的选择权时(比如在私人执业中).回避型依恋的咨询师经常很难与来访者维持长期的咨访关系(即使来访者的问题确实需要长期千预)。此时会久留的来访者,多数也具有回避特质,且咨询频率经常不稳定,因为咨询师的回避状态常常让这些来访者感觉到一种熟悉的亲切感,使她们可以与咨询师共谋一个回避的舒适区,达到“既在表面上做了咨询,又在内心里互不干涉”的奇妙效果。

17大多数具有明显自恋问题的咨询师做咨询的目的,都是为了体验“好〞的自己。确切地说,他们做绝大多数事情可能都是为了这个目的。但这种自我中心就导致了一个根本问题,即咨询师很难 “看见”来访者。

事实上,由于自恋问题较严重的咨询师的真实自我(真自体)与外界的联系被其密不透风的防御机制(假自体)隔绝,咨询师很难搞清来访者实际上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更容易以自我投射的方式看待来访者,从而使自己对来访者的理解经常出现明确偏差。不仅如此,由于在自恋情况下,真实自我过于脆弱,没有能力也不敢接触外界,这就导致咨询师缺乏与来访者在真实、现实层面上健康联结的能力。

18.人的成长还需要自己主动觉察和反思,被他人清晰地镜映并得到反馈,以及来自个人自身及其所有支持者不懈的尝试和努力。

兜兜转转、寻寻觅觅,一边自己探索,一边寻求支持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既获得了成长,也对人的成长及改变过程有了更加直观的经验和深入的理解。

19.当来访者问我,我对于对方的改变有多大把握时,我通常会这么回复:“咨询的起效因素中,大概 40% 可以归于我的临床工作和专业能力,40% 归于你的改变动机和努力程度,还有 20% 是环境和社会因素,我们谁都控制不了。我对我自己的 40%很有信心,我也期待你的 40%。

20在宏观层面上,咨询师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自我照顾:

•设定明确的工作时间,并避免在工作时间外从事或考虑工作。

•测试自己能耐受的个案量,并将个案量限制在该范围内。

•维护健康、多元化的职业支持系统。

•培养与职业无关的兴趣爱好。

•与非咨询行业的人社交并发展友谊。

•参加有创造性、有乐趣的活动。

•适当休假,包括一些独自出行的假期。

•每周给自己留一些消化情绪的独处时间。

•走进大自然,参加远足、园艺等活动。

•学习冥想、瑜伽或其他身心活动。

•摄入足够的营养,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请其他专业人员照顾自己(如个人体验师、中医、按摩师等)。

21.在微观层面上,咨询师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自我照顾:

跺脚或跳跃,并感受脚底撞击地面的感觉

•做任何拉伸,尤其是向身体斜线或对角线方向的拉伸。用手掌轻抚耳朵和头顶。

•用两手从上向下扫过对侧的肩膀和手臂。

-深呼吸,并感受呼气将沉重带走。

-闻一闻自己喜欢的气味(可以是精油、香膏或者任何有气味的东西)。

-想象自己是一座稳定的山,或一片宁静的湖。

•哼一首短歌。

•看着窗外的天空,试着什么都不做5 分钟。

•回忆自己成为咨询师的原因和目的。

-看看自己仰慕的疗愈者或疗愈性神话原型的图片。

22.观察咨询室中的自己、咨询室外的自己,每时每刻观察,真诚面对自己,有一些东西是在一个人内在,在任何场合、环境都不会发生变化,绝不动摇的转化性的存在这种存在与其自身水乳交融,或者也许就是其本身-而那,就是咨询师自己的“药”。

不少来访者经常会怀疑,咨询师只是在咨询室中表现成某个样子,装出来访者喜欢的态度,对着来访者操作一些看似合理的技术,企图做出一份像样的“工作”来。对于具身化的咨询师来说,来访者的怀疑是无意义的,因为她们在咨询内外高度一致。她们不会哄骗来访者,或者装作什么,刻意为之,根本没有必要。他们的工作以内在的精髓为基石,这是比他们能够装作的任何东西都更真实有力的存在,因此没必要舍本逐末。

23.疗愈者有时需要面对人们最黑暗的经历、最暴力的感受,但目的却是将他们引回自己心灵的故乡,那个看似柔软与脆弱,却闪烁着永不熄灭的光辉之处。

24.✨让我们尝试谈谈其中的一个本质差异。这个差异我们可以称为“消极感受力” (negative capacity ),或称“无为之能”。

诗人济慈在他的作品中命名了这种能力,它指的是一个人能够面对不确定、未知、怀疑,而不急于追求事实与理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不为了自己的“知道”与“确定”,滑向已知既定的狭窄轨道,却能耐受未知与不确定带来的深刻恐慌与迷茫,因而可以容纳更广博的可能性,并不断向着更加深远和精微的真相迈进。

事实是我们所知甚少,而未知甚多。再漫长的科学发展也不过千百年,而宇宙奥妙广阔,人心复杂难解。咨询师的己知可以无限趋近,但咨询师的未知却浩渺无垠。因而,咨询师临床潜能的极限其实并不取决于她驾驭己知的能力,而取决于她驾驭未知的能力。当拥有驾驭未知的能力时,咨询师就可能做出超越其背景、训练、环境、时代局限的工作。✨

25.精工瞧琢是术的历程,千繁散尽是道的历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