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读后感摘抄

《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是一本由程志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读后感(一):想让粉丝自发式增长吗?《自增长》的技巧了解下

每一个在互联网世界打拼的人都希望可以有更多、更稳定的用户,用户就是他们的资源,就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这些在互联网世界打拼的不限于产品、品牌、社群、IP、APP,甚至包括我们个人。 那么怎么建立起用户体系?把他们吸引住并留在我们身边呢?现实中就有着非常多的案例,但其中大多数都是以失败的,为什么呢?

很多互联网企业吸引用户的技巧都是靠补贴,靠金钱去吸引用户,但是这些企业好多都失败了。补贴终究有停止的时候,奖励也有奖不下去的时候,而这种依靠补贴吸引来的用户最终也会因为补贴的停止而离开。这种吸引用户的方式有着一个名称叫作陀螺式增长,需要不断的“抽”,有后续动力才能够增长。

但其实也有另外一种用户,他们不依靠任何物质上的奖励。比如星巴克咖啡用户,很多人走进去其中,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杯咖啡的口服之欲,更多是一种身份的体现;再比如小米手机,大量的米粉,也仅仅是依靠技术而成为其粉丝、用户的。这种依靠自我驱动的增长才应该是互联网中更为有效的用户增长方式,而这也是用户成瘾行为专家程志良这一本《自增长》要讲述的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根据用户自驱力进行了自我画像,从八个方面分享了实现自增长需要遵循的原则,并给出了相应的指导方式,给出了触发与驱动用户行为的五种互动模式。这都是有效的吸引并留住用户的方式,都是值得所有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来学习并借鉴。

那么,我们个人要在互联网中脱颖而出,怎样留着用户呢?相信这是很多个人最关心的问题。很多用户也是习惯用各种小恩小惠来吸引大量的用户,这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也都是能够实现的。比如抽奖活动,比如建立社群进行商业互捧,但其实这样留住的用户毕竟是短暂的,而且是无效的。

个人IP最重要的内容依然是打造自己的理想帝国,需要吸引的是真正能够认同自己、关注自己的用户,那么怎样才能留住他们呢?当然要给他们提供真实、有效、能够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 这其实就涉及到了这本书中精神自我和物质自我部分的关系。满足精神部分的需求远比物质部分要重要的多,也持久的多。所以从事个人IP创建的读者们最重要的还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打造自身能力上,为你的那些珍贵的用户提供最有利于他们的产品,这才能真的留住他们,1000个铁粉远远要比10万个路粉有用的多。 无论你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想要在互联网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掌握自增长的技巧。阅读这本书,实现自己认知的升级和突变吧。

《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读后感(二):《自增长》|没什么可说的,我喜欢这本书

在未来5年到10内,大部分APP都将面临被迫转型和萎缩。就像零售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一样,势不可挡。

在未来,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将生活在虚拟世界里,在虚拟世界里创造自我价值。

而连接虚拟世界的平台有着无限的潜力静待开发,该如何去做呢?

这本书给了一个清晰的方向,“自增长”。

多少人渴望着“躺平”,任何平台的up主都希望用户们蜂拥而至,自主生长,但是现实是残酷的。

当我抱着满满的信心和雄心壮志,乘着热度进入某平台,起初凭着热情发光发热,平台也能大力支持,但渐渐,热度退去,扶持减弱,随着每日降低的曝光量,还有信心与耐心。无论看多少指导书籍,了解多少增粉秘籍,到了实践那一步都步履艰辛。

这本书道出了我心中所惑,到底该如何增粉呢?正如封面所言“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

本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户自驱力的八张画像,从各种“我”的对抗,到解决每一个对抗的原则;另一部分是触发和驱动用行为的五种互动模式。

作者程志良,是用户成瘾行为专家,瘾力大师创始人。他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用户,从用户心底出发,充分说明自增长是依托于脑模式的一种驱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用户不再是受外界影响产生依赖,而是有内心,由自我决定,让用户自发地跟随。

这就是自增长,是以价值增长驱动黏性增长,是价值、黏性、用户、利润四者连带的增长模式。

如今我们看到过很多种平台为了增长用户而产生的方法,最为广泛的就是pdd的裂变红包,一打开就会蹦出来一个弹窗,让你抽奖,而且每次都能抽到剩几分钱,让你感觉抽中一百块这件事情貌似没有那么难,可是在你一次次抽奖过后,发现总是还剩那么几分钱,就算最后终于凑齐了一百块,就在即将可以提现的那一刻,平台要求你再分享一个朋友,这时候你可能觉得,都到这一步了,不在乎再多分享一个朋友,直到你分享一个朋友后,弹窗又出现了,还需要一个朋友......

这时候你是不是很无语呢?

对,我很无语,这就是我的亲身经历。其实游戏开始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不可能,即便到游戏最后,朋友也说那不可能,但是一旦开始游戏,再加上到了最后,我怎么都不愿意结束,或许平台就是拿准了用户的这个心里,才设计的这个抽奖方式吧!但是最后产生的后果是什么呢?我不再用这个平台了。

直到最近我在某个平台也发现了相似的传播方式,瞬间那个平台在我心里的地方降到了谷底。

要说pdd的方式不可行吗?他可以说用这个方式增长了不少用户,这就是外界刺激产生的用户增长,但是从我的使用体验来看,并不长久。

如果想要达到用户的自增长,除了要做好内容本身以外,更需要掌握用户的心里。从用户的自我画像中可以看出,无论用户做出何种决定,都是从“自我”出发,所以每一个平台都是在帮用户树立、明确、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

如果用户能在你这里找到自我,享受到成长,那必然会留下来,成为永久的使用者。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触发和驱动用户自我的开关呢?

这本书做了详细的说明。

书中结合了很多事例,对每一种方法进行了讲解,再加上作者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读起来不会晦涩难懂。

如果你也想要躺赢,我推荐看看这本书。

《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读后感(三):激发用户的自驱力,从8个用户自我画像开始

《自增长》这本书深入探索了用户自驱型增长的方式,以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

《自增长》作者程志良是一位用户行为专家,从事用户行为研究、智能用户驱动增长的模式设计十余年,出版了多本用户行为设计畅销书,如《成瘾》、《锁脑》、《带感》等。

什么是自增长?

作者认为自增长是一种科学的、良性的增长模式,它是在用户自驱力的驱动下自觉自发增长的模式。

各大自媒体平台竞争激烈,曾经是得数据者得天下,而这个数据的来源,主要依据用户点击了哪一个产品。据说某宝根据一个用户的一次浏览行为会贴上200多个标签,这种做法看似强大,背后还是有弊端。

比如。因为用户在购物平台连续两次购买了平价服装,系统就会将用户定位为低端,消费者接下来推送的全部是比较廉价的品牌和产品,而不再发送高端品牌和产品的信息。对现代的用户来说,没用所谓买得起买不起,更多的是情感消费。单纯用标签的方式来理解用户的行为是片面的,也会限制彼此。

要想塑造行为,首先要了解大脑喜好什么。研究发现大脑最关注与自我有关联的事物,只要出现与自我相关的主题,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和后扣带皮层的活动就会活跃。丹尼尔·韦斯曼指出,大脑平均三秒就会体验一次自我,我们做事走神就是大脑忙里偷闲去关照自我了。

了解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消费行为等信息,只能了解用户的需求模型,而只有真正了解用户自我画像,才能知道他的自驱力模型,才能设计出直达用户自我的产品。

作者程志良为用户的自驱力作了8张画像,包括物质我与精神我之间的画像,中心我与边缘我之间的画像,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的画像,自控我与失控我之间的画像,共性我与个性我之间的画像,镜中我与心中我之间的画像,理性与感性我之间的画像,当下我与过去我、未来我的画像。

以中心我和边缘我的画像为例,来感受一下画像的原则。这张画像要遵循相关原则。

自我的结构可以分为内部的中心我和外部的边缘我。产品要想被用户接受,无一例外都是通过边缘我与自我产生联系。如果透过边缘我能进入中心我的范畴,就会更持久地影响到用户的选择。

比如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销售员会建议顾客穿上试试,穿上之后就会说“这个款式很适合您的脸型”“这个颜色很衬您的肤色”,等等。脸型、肤色都属于外貌,属于边缘我。恰巧顾客要去相亲,特别希望自己的肤色能显白一些,这样外貌与中心我就有了联接,顾客购买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有些平台会开辟同城话题,有些账号也专门运营同城号,效果很好。这就是利用了空间上的关联性,吸引到了一大批用户。

还可以考虑与边缘我的兴趣、喜好、习惯相关,来获得用户的自增长。更深入的相关是与用户的身份和角色相关。

通过为用户自驱力画像,找到的是用户自增长的动力;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提到触发和驱动自我的开关是情景。通过情景产生互动,才会激发用户自增长。

《自增长》用驱力的视角,打造产品、品牌、社群、IP 、APP,从千人千面的需求画像到万人一面的自驱力画像,值得深思。

《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读后感(四):只要你明白了自增长,躺赢就不是梦!市场营销人员不能错过的一本书!

假如一家咖啡店中正在推销五折折扣券,大多数人也许会为了折扣券去这家店买购买一次咖啡,当这家店后期不再提供类似的优惠时,人们还会选择去他家吗?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 然而,当你在某一天读到这样一句有关咖啡的广告语:“每天都要元气满满”时,你突然觉得,喝咖啡似乎能够为当下的生活增添几分活力,好像能让整个人都变得正能量。于是你会情不自禁地去购买咖啡,并且不止一次! 你是否听过滴滴出行的广告语:“如果生活是苦的,至少梦想是牛的,全力以赴的你,今天坐好一点。”当你在匆忙中上下班时,当你感到身心俱疲时,当你对朝九晚五的生活茫然无措时,这句带着安慰、舒适、贴心的话欣然跃入大脑,此时此刻的你一定是欣慰的,对生活又拾起了那么点希望,并且觉得滴滴出行便是你疲惫身心得到暂时休息的一席之地。 从表面来看,你觉得是商家的广告语很有创意和人性化,但当你阅读过用户成瘾行为专家、瘾力大师创始人程志良的《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这本书后,你会更深入的了解到,商家抓住并满足的是用户的“精神我”。 什么是“精神我”?本书中提到,自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内在对自我的认知,我们称它为“精神我”。另一部分是外在一切与“我”有关联的事物,我们称它为“物质我”。精神我是我们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如聪明的、勇敢的、富有的、积极的、有责任心的等,因此精神我对用户的行为影响更大! 满足了用户的精神我,才能实现自增长! 什么是自增长?自增长是作者提出的一种科学的、良性的增长模式。它是指在用户自驱力的驱动下,自觉自发增长的模式。如果将这种模式导入品牌、社群、APP等,便可以实现用户自我驱动式成长。 此时,你是否明白了文章开头的咖啡和滴滴出行的广告语的实质作用?商家卖的不是咖啡和出行服务,而是舒适的体验、内心的满足、满满的正能量等能够满足用户内心的精神食粮。 这便是本书第二章中对用户自驱力的第一张画像:精神我VS物质我的解读,仅此一点就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专业度,那么本书还有七张自画像等待你自己去解读,你准备好了吗? 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十六章节。通过用户自驱力的八张自我画像,将用户的自我深层动力模式合和盘托出,并且围绕自驱力的八张画像分享了八个实现自增长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触发和驱动用户行为的五种互动模式,让你在掌握用户自驱力机制的同时,掌握驾驭这种强大动力的工具,从而帮助你轻松实现自增长。

《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读后感(五):只要你明白了自增长,躺赢就不是梦!市场营销人员不能错过的一本书!

假如一家咖啡店中正在推销五折折扣券,大多数人也许会为了折扣券去这家店买购买一次咖啡,当这家店后期不再提供类似的优惠时,人们还会选择去他家吗?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 然而,当你在某一天读到这样一句有关咖啡的广告语:“每天都要元气满满”时,你突然觉得,喝咖啡似乎能够为当下的生活增添几分活力,好像能让整个人都变得正能量。于是你会情不自禁地去购买咖啡,并且不止一次! 你是否听过滴滴出行的广告语:“如果生活是苦的,至少梦想是牛的,全力以赴的你,今天坐好一点。”当你在匆忙中上下班时,当你感到身心俱疲时,当你对朝九晚五的生活茫然无措时,这句带着安慰、舒适、贴心的话欣然跃入大脑,此时此刻的你一定是欣慰的,对生活又拾起了那么点希望,并且觉得滴滴出行便是你疲惫身心得到暂时休息的一席之地。 从表面来看,你觉得是商家的广告语很有创意和人性化,但当你阅读过用户成瘾行为专家、瘾力大师创始人程志良的《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这本书后,你会更深入的了解到,商家抓住并满足的是用户的“精神我”。 什么是“精神我”?本书中提到,自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内在对自我的认知,我们称它为“精神我”。另一部分是外在一切与“我”有关联的事物,我们称它为“物质我”。精神我是我们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如聪明的、勇敢的、富有的、积极的、有责任心的等,因此精神我对用户的行为影响更大! 满足了用户的精神我,才能实现自增长! 什么是自增长?自增长是作者提出的一种科学的、良性的增长模式。它是指在用户自驱力的驱动下,自觉自发增长的模式。如果将这种模式导入品牌、社群、APP等,便可以实现用户自我驱动式成长。 此时,你是否明白了文章开头的咖啡和滴滴出行的广告语的实质作用?商家卖的不是咖啡和出行服务,而是舒适的体验、内心的满足、满满的正能量等能够满足用户内心的精神食粮。 这便是本书第二章中对用户自驱力的第一张画像:精神我VS物质我的解读,仅此一点就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专业度,那么本书还有七张自画像等待你自己去解读,你准备好了吗? 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十六章节。通过用户自驱力的八张自我画像,将用户的自我深层动力模式合和盘托出,并且围绕自驱力的八张画像分享了八个实现自增长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触发和驱动用户行为的五种互动模式,让你在掌握用户自驱力机制的同时,掌握驾驭这种强大动力的工具,从而帮助你轻松实现自增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