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艺术精神》读后感锦集

《艺术精神》读后感锦集

《艺术精神》是一本由【美】罗伯特·亨利著作,磨铁图书铁葫芦工作室&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精神》精选点评:

●标记为课堂用书

●我遇到过类似的艺术老师,请我喝了杯咖啡,告诉我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条路是没有对与错的,好与坏的,只有坚信才是最应该做的,

●适合放在床头阅读 随便翻一页都是宝藏

●艺术,说穿了,就跟把任何事做得更好有关。

●研究艺术就是研究事物的相对重要性。

●对绘画思考有很大帮助

●4。此书作者对中国读者来说是一位新人。观点值得一读,艺术是发现发展自我的方式,这一点上对于天赋不一的人是平等的,甚至发展自我的驱动力可以超越天赋的比重。首先要学会观看。“伦勃朗有绝佳的理解力,他拥有深入观察事物重要性的罕见能力。”,这和做历史有发现问题的目光同理。

●。。。翻译也太糟糕了。。。。

●我只是很惊讶,实际上道理很简单:艺术是如同哲学一样的东西,以结构构造自身表达,就像那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从来没有人和我讲过。

●大卫林奇推荐 简直醍醐灌顶 满足了一切我对关于艺术知识的需求 不单单是理论 作者更像个关于艺术精神的导师

《艺术精神》读后感(一):何为艺术

作者关于艺术,以及什么是艺术,如何追求艺术的一些杂文或者是信件的集合。

除了第31章里面有提到一些关于技法和实际操作的内容,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关于艺术的概念和内涵的探讨,也就是说这本书主要是关于艺术的道,而不是艺术的术。如果你想通过这本书学会如何进行艺术,那么你可能找错了路,但是如果你想通过这本书增进自己对艺术的看法和了解,以及如何才能真正的从精神上成为一个艺术家,那么我认为你找到了,这本书是对的。

或者可以这样说,你可以认为这本书是作者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和探讨,而不是关于如何实现艺术的方法。

既然提到了哲学,我觉得如果读者对于哲学有起码的认知的话,再来看这本书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艺术家应该在心中有强烈的自我觉察,并且有强烈的自我表达的欲望,然后将这个自我表达的欲望用艺术的技法来表达出来,而不是为了堆砌技法来画画。换句话说,艺术家需要有强烈的欲望,并且能够有强烈的意志力来坚持这些表达。

当然了,这些成功方式即使不是艺术家,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可行的,选择一个方向,然后带着思考坚持下去,不是重复自己,而是不断进步。

只有能感动艺术家自己的表达才能感动观众。

看到文章的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惊喜是简忠威写的后记。

如果你对艺术感兴趣,我强烈建议你购买实体书,在书店里面原价58元,大概其他的网络书店还可以打折,这本书随时放在书架上,抽出来,看一看,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强烈推荐。

《艺术精神》读后感(二):美的表达

David Lynch在《Catching The Big Fish》中讲到他高中时读这本书,激发了他要把艺术当做生命的想法。我找来两年前才出版的首版简体中文版,每读几页都能感觉到各种思绪在脑中乱窜完全停不下来。作为一个非专业的艺术爱好者,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那种明明还远远站在艺术殿堂的门外却似乎凭借这一本书掌握了艺术真理的眩晕幻觉。

中文书的结尾是学水彩以来就很喜欢的台湾水彩画家简忠威对本书的解读,虽然解读部分意义不大,但还是很激动的看到是他一手促成了这本西方艺术启蒙书的中文版面世。毕竟市面上有着数不完的关于绘画技法的书,但言说艺术之道的书少之又少。前者帮助艺术学生成为艺匠,而后者才能真正引导每个时代的大师和艺术家。作者对于艺术教育的反叛精神和独特理念也影响了当时的许多美国艺术家,被大众熟知的Edward Hopper就是他的学生之一。不论是对于想要成为艺术家的人,还是对于只是纯粹热爱艺术追求美的人,此书都是一本激发对美的发现以及思考和创作的最好的读物。

这本由作者的评论和信函组成的篇章,看似散乱、重复,但不论从哪一篇翻起都是整页的”金句“:从艺术的精神到本质,从如何观看到如何创作和表达,从构图节奏到线条色彩。有些对于此刻的我并不那么易理解,而有些可能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会有不同的思考。所以毫无疑问这是会成为陪伴整个艺术生活的一本书,这样一本书摆在我的书架上瞬间让其他技法书籍都失了色彩,也让我重新开始反思我探索艺术的初衷。

艺术不是简单的复制或者再现,艺术是一种表达,表达对美的理解和认识,是将感性经由理性叙述的过程,技法是表达的语言。我不认为这种表达是只属于少数学习艺术的人的特权,艺术品也不应该仅仅作为装饰和附属存在,艺术以及精神应该可以深入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对美的感受力与生俱来,人人心里都住了一个艺术家,需要用真诚和快乐的追寻去唤醒它。

《艺术精神》读后感(三):建议画画的朋友们都把这本列为必读书。

建议画画的朋友们都把这本列为必读书。

这本书由作者的一些书信、演讲稿组成,虽然体系上不算严密,主旨上也有重复的地方,但作者非常详尽地拆解了观看(感受)和画画的方法(主要以肖像画为例。具体到技法,详尽到拆解成背景、头发、五官等部分),以及以非常真诚的口吻阐述了一些艺术哲学(个体性、自我教育、艺术精神等)。

对于也画画的我来说,是读到了一些根基上是我已知已体验但又会时常忘记的东西,把我最近体验到的,以前学到的,一直以来很多人反复提醒我的东西都串起来了。其实东西来来回回都是那几样东西,但它们真的很重要,很容易忘记,很难一直做到。

第四章开始读没多久,我就忍不住为已经读过的前三章内容写感想了,写完觉得也可以算是总结(我的阅读和经验)了:

画画不是难在描绘事实,而是难在描绘对事实的感受。

首先,你得打开自己,保持敏感地去观察和感受。 -观察,是从平凡生活中截取对于自己来说不平凡的片段或角度,这会构成画画的主题及素材。 -感受,要注意感受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你和事实之间的关系。

然后,在绘画过程中要始终坚守住你最初想表达的东西。 -这个东西是事实中最让你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点。如果在绘画过程中逐渐忘记或丢掉了这个点,那么画会越来越“平”。(“平”最根本的问题其实不是你没有有重点地使用你的技术,而是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画什么。) -绘画过程考验到你的自信(坚持最初想表达的)和果断(不受事实的影响,把无关于自己最初想表达的东西都简化甚至舍弃掉)。

最后,其实前述两点都有个很重要前提,是你必须得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且自由的。如果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点,你只会粗糙地去判断事实,而非从事实中大胆地感受;你只会套用你已经学到的技术去复制事实,而不敢或不能坚持表达你的感受。

《艺术精神》读后感(四):来一波亨利语录,给去看展的朋友

决定要做《艺术精神》简体版,还是17年上半年的事儿,期间自台湾买下本书的首个中文译稿,到各环节的筹备、制作,最后选定在友谊社出版此书,算了算,竟耗去一年多时间。昨晚,原本想选些亨利的句子后面做宣传用,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居然选了一百五十多条,直到深夜,简直把书又抄了一遍。不得不说,陈琇玲女士的译文确实精彩,点到即止而充满韵律,十余万字下来,仍不觉困顿。正巧清华艺术博物馆前段时间举办了“西方绘画五百年”大展,一整天都在跟部门的小伙伴在馆中“团建”。花了一年多时间做完亨利这本书,再回头去琢磨展出的这些真迹,确有些新鲜心得体会。喜欢这个展的朋友,或对西画乃至创意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或许可以先看看亨利的这些智慧珠玑,没准有些新的帮助。当然,艺术这种东西,毕竟还是个私人的事儿,就像亨利说的,“我不相信任何真正的艺术家会关心自己在做的事情是不是‘艺术’。毕竟,谁知道什么是艺术呢?”对啊,是不是、好不好,谁知道呢?反正今天看到布歇的作品后,心理蹦出两个词,“真帅”、“真丑”……

1. 不再发挥想象力,忘记拿破扫帚当马骑的喜悦,这种人才会从事无聊的行业。

2. 艺术是每个人给予这世界的证据。那些想要给予并乐于给予的人,就会发现给予的乐趣。乐于给予者,都是强者。

3. 不知道如何“开始”画一张作品的学生,却开始花一周的时间去完成自己不知如何起头的东西。离谱的是,没有开始的东西,是无法完成的。

4. 每个人心里都住了一位艺术家,当他被唤醒时,不管他从事什么行业,都会成为独出心裁、大胆好奇并擅长自我表现的个体。他扰乱并颠覆现有的思考模式,启发并开创出更好的理解方式。当内在艺术家沉睡未醒的那些人选择放弃时,他反而充满好奇地告诉大家:一切还有更多的可能。

5. 我们破坏我们所爱,却敬重我们所破坏的。或许缺乏人性正是人性的展现,而生活的乐趣就在于我们终究必须为自己找到出路。

6. 如果你为真心相信的事坚持奋斗,告诉大家你的信念有何理论根据,不怯懦让步,即使最后失败了,那又有什么关系。这种失败就是成功。

7. 社会底层人士为了出人头地而拼搏,他们努力念书、工作并保持冷静,最后终于让自己获得某种地位,也成为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这时,他们为自己的自尊找到慰藉,一生的奋斗就此告一个段落,接下来数十年的人生开始安于现状。早知如此,他们应该继续奋斗,活得更精彩才对。

8. 以为自己在思考,但真正深思自己究竟有没有思考的人寥寥无几。有些画作彰显教育,有些画作彰显爱。在知识分子当中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当中,无知者其实一样多。

9. 天才与凡人的不同在于,天才为自己的伟大找到自由,这种伟大处处可见,在每个人、每个孩童身上都能发现。可惜,我们的文明却忙着遏止这些伟大。

10. 我们在马儿身上套上缰绳,破坏马儿热爱奔驰的天性。然而,当我们希望心灵悸动时,我们观看老鹰自由飞翔。

11. 每个人心里都住了一位艺术家,不管他从事什么行业,都有同样的机会表达个人成长及与生活接触的结果。我不相信任何真正的艺术家会关心自己在做的事情是不是“艺术”。毕竟,谁知道什么是艺术呢?

12. 艺术家就像外来者,像吉卜赛人,在地表上不停流浪。对艺术生活的唯一合理诠释就是:艺术生活是你愿意付出代价换取的一种特权。艺术欣赏不该只被当成一种令人愉悦的消遣。理解美,就是为了美而费尽心思。

13. 心智和心灵的重要活动,是好学者的真正特质。好学者做出结论,并想办法表达自己的发现。他去市集、去展场、去能跟人群接触的任何地方,向大家提出自己对人生的新观点。他引起骚动,获得那群骨子里跟他一样好学不倦者的注意。这些骚动形成活动,校园因此而建立,学生们讨论热络,气氛热闹无比。非好学者那群人则说,那是异端邪说,我们要“平静度日”,把捣乱分子抓去关起来吧。由此可知,我们对于生活有两种看法:行动和不行动。

14. 羞愧是发生在我们身上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假装自己懂的比实际知道的还要多,或是知道却隐瞒不说,都是因为软弱。

15. 站在我们面前的模特儿,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在做着自己日常生活的事情之一。画室跟其他地方一样,都上演着人生悲喜剧。台上的模特儿是历史的一小部分,如果你知道这一点,你会看到更多趣味。

16. 今天不能是昨日的遗迹。因此,今天我是谁?今天我看到什么?我如何利用我所知道的,如何避免成为个人所知的牺牲者?这种挣扎永无休止。毕竟,生活并非一再地重复。

17. 世界上最棒的艺术正是那些不在意是否创造伟大艺术,满脑子只想着充分发挥所长并乐此不疲的人所留给我们的感动。

18. 善于自我教育而不是被教育的人,从一开始就是大师,他懂得善用本身已有的资质和才能,不管它们多么微不足道。学生在入学前,不该对自己未来的命运存有任何成见。其实,学生应该胸襟开阔且不设限。他的目标应该是更深入地探究并认真向学,让成果自然显现。

19. 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真正罕见的是,想做某件特别的事渴望到让你对其他事物视若无睹,其他事物都无法满足你。当你的身心渴望做出某种表达,因为这个渴望而无法分心时,你就能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技法知识。你会有异常的洞察力,你会了解自己已经具备的技法有何用途,也会发明更多技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0. 人们通常太在意外界的看法,以至于在进行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时敷衍了事或略带羞愧。在商业世界里,成千上万的人在浪费生命,做一些不值得做的事,人们的心灵因此饱受折磨。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在没有创造意愿的情况下生产出来,也在没有消耗意愿或使用意愿的情况下被消耗掉。这些东西都无法发挥作用,它们冒充重要事物出现在我们眼前,最后彻底消失,无法在世上留下什么。

21. 你常听到人们跟你说,你的画“到目前为止相当好,但你应该再画深入一点”。于是你开始“再画深入一点”,却发现自己越画越糟。通常你最可能遇到的麻烦是,原本需要联结之处先前就已经处理好了,但你又画蛇添足加了一些东西。

22. 杰出画家会懂很多绘画技法,但他还是会问“我该怎么画”。真正的艺术家都会被自己的作品吓到。大画家是有重要想法要表达的那种人。因此,他不是画人物、风景或家具,而是画想法。

23. 速写爱好者像猎人那样开心度日。他在人群中悠游,在都市里出没,上山下海无处不去。想停留多久就停留多久,不必赶着抵达目的地,能够随心所欲地移动。生活就是他的发现,他不会忽略自己喜爱的事物,而会驻足了解。他用速写方式将它们画在速写本上,或是随身携带一盒油彩颜料,将喜欢的景物画在口袋般大小的油画板或绘图本上。他有时满载而归,有时空手而回。他四处寻找并设法捕捉自己喜爱之物,而且所到之处都能发现猎物。没有猎人本性的那些人,不会看到这些东西。猎人会不断地学习观看、了解并乐在其中。

《艺术精神》读后感(五):《艺术精神》出版二三事

在我们一生当中,平凡无奇的日子里,总有一些特殊的时刻。在那些时刻,我们似乎有了非比寻常的发现,也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幸福,并领悟到无上甚深的智慧。 ——罗伯特·亨利

《艺术精神》上市后的第二个月某天发的朋友圈

《艺术精神》这本书是我从事出版业的第一本书,向来懒得动笔的我总想为这本书写点什么。

2017年,我从传媒业(某省广电)辞职,进入图书出版业成了一名编辑。从蒸蒸日上羡煞旁人的传媒业进入大众唱衰注定穷逼的纸质出版业,这种行业转换对于外人来说很难理解。广电,嘿,多好啊!你吃饱了撑得吧!怕不是被“情怀”耽误了?

没错,还真是给“情怀”耽误了!出版比不上互联网,互联网从业人员动辄几十万年薪,而出版业不一样,前期一定要做好“或可暴富,穷则一世”的心理准备。

接到主编电话的时候,我正沉醉在杭州的迷人六月里。一想,已在杭州待了三个月,西湖逛够了,知味观吃腻了,漂亮小哥哥小姐姐也看够了,倒也浪够了,该做点正事儿了。还没回民宿,就在手机上收到主编发来的《艺术精神》的书稿。简单搜了下这本书,繁体中文版早由台湾大牌出版社先一步出版,而大陆尚无亨利《艺术精神》简体中文版。而此处,有必要夸一夸这本中文简体版首版的策划编辑大阪烧老师(此人九零后,脑子有料,单身可撩),这样的好书应该带给大陆的读者。

《艺术精神》繁体版信息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出版人,能有幸编校《艺术精神》这本书,可谓是非常荣幸了。罗伯特·亨利在艺术教育上的地位,稍懂点艺术知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此便不再赘言。在整个编校过程中,我们无数次被罗伯特·亨利的无上智慧所打动。虽是说艺术,但几乎每一句话都渗透着人生智慧。不同于鸡汤或教条式的说教,亨利的言说当真是一针见血,一步到位,毫无赘言,却又让人直呼就是如此。

这是一本需要带脑子读的人生枕边书!

《艺术精神》英文原版信息

大阪烧老师读完繁体版便直接与台湾出版方联系购买了译稿版权。艺术类书籍的翻译对译者翻译水平要求非常高,繁体版译者陈琇玲本身也是个艺术从业者,所以她的译稿既有文学性又有艺术专业性。直接采用陈老师的译稿简直是再好不过了。跟英文原版将亨利的一封封书信直接罗列的排版不一样,陈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将这些书信从艺术逻辑上重新进行了顺序整理,当真是少了不少编者编校和读者理解上的麻烦。

不过,采用台湾译本也带给我们一些意料之外的困难。台湾书面文本和大陆的文本规则在语法习惯上稍有不同,这增加了我们的编校难度。于是我们以《艺术精神》英文原版书作为参照,(有必要提醒大阪烧老师一句,购买原版的钱还没报给我呢!)在陈老师的译稿基础上,将句式复杂、晦涩难懂、逻辑不明的句子进行了加工。然而在此期间,我们又遇到了新问题,The Art Spirit 出版于上世纪,当时亨利使用的还是old school式英语,这让我前前后后啃了好多遍原著,请教了好多老师和朋友才得以顺利完成编校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这本书的编校工作,不求快,但求不辜负亨利,不辜负读者。这世界上值得收藏的书没有多少,而这本,便是其中之一。

这本书的封面做出来的时候,大阪烧老师高兴坏了,大抵是一稿即成,可劲儿跟我这炫耀来了。灵感这个东西可真是绝妙!嘿!别说,没多少书光看封面就让人爱不释手的,而这本的封面当真是又大气又有设计感。真不需要使劲儿夸,自己看!真想说,光凭封面就想收藏了好吗!也难怪大阪烧老师一个劲儿嘚瑟。

大阪烧老师是个有心人啊,总觉着应该多给读者一些惊喜,毕竟能看中这本书的人,肯定是不错的朋友。于是大阪烧老师提议将亨利在书信中提及的大师们的代表作做成画册夹于书中以赠读者。于是我们又各处寻找、购买、确认画作版权,订正画作基本信息,包括创作年份、馆藏信息等。

然而,这还不足以满足大阪烧老师想跟读者对话的冲动,他还想送点儿什么。后来他决定将亨利的代表作做成海报送给读者,而画册也不再单独成册,而是与内文装订到一起,这才是一家人该有的样子;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的呢!后来大阪烧老师选了亨利的代表作《爱尔兰小伙子》做成海报。这小伙子长得甚是好看,我当即就设置成了电脑屏保。《艺术精神》下印后,大阪烧老师还特地从印厂带回2张海报,贴在编辑部工位附近,以致于我现在越看越觉得海报上的小伙子跟大阪烧老师长得一样……

终于,时隔一年多,这本书可算是上市了。上市之前我就跟大阪烧老师说一定要为这本书写点什么。书评么?倒也不算。

亨利说:所有值得去做的艺术,都是热情人生的记录。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自己呕心沥血、搜寻发现的一种记录,是艺术家自己精心挑选最适合表现个人想法的诠释方式。唯有通过细心探究,才能理解作品的重要性。借助专业判断,希望在作品中看到自己期望看到的东西,这样做无法理解作品的重要性。即便是最顶尖画评家的意见也帮不上忙,因为艺术欣赏是很个人的事,每个人的品位都不一样。欣赏一幅画是根据画作这个有机体进行的一种创意行为,不是附和艺术家的看法。这种创意行为是艺术欣赏的最高原则,而激发观看者的创意,就是艺术欣赏的基本价值。

所以没人能够随意评价些什么。所有言论,只是态度,不代表作品的真实价值。Enjoy it就够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