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锦集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锦集

《Why Buddhism is True》是一本由Robert Wright著作,Simon & Schuster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00,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一):进化心理学必读之作

进化心理学必读之作,进一步学习“我”是怎么工作的 1. 感觉由基因控制,目标是更高效的延续基因。所以感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幸福和健康。佛教中的苦更有可能指的是 不满足。基因倾向于让我们持续不满足,这样才能持续进行有利于基因延续的行为。 2.感觉并没有根据科技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而及时改变:比如喜欢吃甜食。古代缺少糖,遇到水果需要囤积糖。 需要感觉公平的路怒,以及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古代部落中赢得地位才更有机会延续后代。对公众演讲的恐惧:在古代部落熟人社会,如果公开讲话表现不好会导致地位。摆脱错误的感觉的自由状态。错觉包括落时的错觉,自我保护(怕蛇,蜘蛛)和对幸福感(以为幸福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3. 不存在一个统治者 我(佛教中的无我not self,很多东西不是”我”可以控制的)。很多人认为我=意识,但意识并不是决定者,大脑中各个模块(自我保护,吸引配偶,保住配偶,社会认同,关爱亲属,社会地位,避免疾病,这些模块都为了延续基因)有不同的决定,优胜者(多个模块共同)的决定由意识表达出来。意识无法控制大脑中的各种想法是一个验证。这些模块随时都在工作,只要有环境满足他们的条件即可增加他们的决定的权重。意识对最终结果的产生并不明白其产生的全部细节。意识会尝试找到一个自己可以信服的理由,说服自己。 4.针对于痛苦,如果某些痛苦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如果放弃对那些痛苦的控制的尝试,会好很多。人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肉体,直觉,意识,情绪,思想,而这些引起的痛苦感,我们也无法控制。 5.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向外界表现的更好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三):进化与轮回

看过很多所谓的科学与佛学之间的牵扯文章,当时看了很热闹,回头想想,都是扯蛋的文章,其实佛学本来是相当简单的,大部分都是关于如何实操的,对于宇宙啊、哲学啊,佛陀本人是不感兴趣的,他的核心的理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灭苦。玄而有玄的文章,实际上离真正的佛学远之又远。

但是在佛教里面经常会提到轮回的概念,从实践修行的角度来看似乎这个概念很多余,毕竟能有几个人能在实践中去体会到轮回呢,因此关于轮回的意义也有很多争论。

而在这本书里,通过进化心理学的分析角度,作者让我们明白,我们所谓的一切行为和意识的背后都是被进化这只手所操控的,而进化只对生存和繁衍感兴趣,快乐是它的副产品,而幸福则根本不是它考虑的,因此人只有二种结局,穷困潦倒或者是发达之后,黄赌毒等着你。生命中,似乎有一种黑暗的力量它似乎总是把我们引向歧路,使我们离真正的幸福越来越远,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是一个亦邪亦正的力量,它指引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但也指引着我们走向毁灭之路,它就是进化之手。

因此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打破蒙昧的被进化驱使,这点认识是修行的起点,德甲尼亚禅师在一次禅修营中,被人问到,无明为什么存在呢,它的目的是什么,禅师发现自己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因此他开始仔细的观察,最后他的结论是,无明帮助我们生存,这就是它的目地和意义所在。其实这点和进化生物学的观点是一致的: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light of evolution.

看完这本书的我的收获是,我变的不再相信自己,当我开始傻逼的时候,我知道我其实只是进化的一个棋子,打破轮回,才能真正获得自由与幸福。

感谢这个时代和各种机缘让我看到这本书。

赞叹佛陀,给我们指出了长夜安乐之路,愿我们真正踏上这条路。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四):何时能真正世界大同?

摒弃掉佛学中因果轮回等非自然主义,而关注可见、可观测、可重复验证的自然主义,从科学到哲学;通过正念冥想,去除贪爱、不满足,达成无我,不再以惯常感知(错误)了解世界真相的本能。

在自然选择设计下的基因,所展现的苦集灭道等,都能通过佛学内观化解。在解释基金对目前的不适配性上,以原始社会的自然选择为基础,那么基因进化的周期是否有固定的数值?优胜劣汰的周期又是多久?

自然选择设计引导做有助于本人基因传播的交流,本质是保存机制。对他人评价会造成基本归因错误,倾向于低估环境的影响,高估性格的影响。战争是很好的例子,最开始想法只是一个国家领导人本质是坏的,延伸为整个国家都是敌人,转而认为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是坏的,杀了他们不需要备受谴责,哪怕老幼妇孺。

部落心理学中,都会给看到的事物打上正负标签;自然选择刻意设计了这一部分,使敌人比盟友更容易因坏行为而受责备,可以冷漠见证敌人遭受痛苦。不同阵营的敌意一直在增长,出现了危险的正向反馈环,一方的敌意引起另一方更多的敌意,反过来又在第一方制造更多敌意,如此循环。造成螺旋式衰落。

如果大脑中没有首席执行官,而且有不同的模块掌控,每一个模块带有不同的幻觉,它们轮番上阵,掌控着局势。而通过冥想可以洞察每个模块的幻觉,保持一定距离。而再产生“正确”的决策,达成无我。更宏观层面能够与外在世界达成平衡,外在无我的体验,“我不在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我的自我崩解,组成内容更像外部组成部分;我的自我扩散,界限变得模糊。

勤修正念冥想可以扩宽对其他生物的理解,不仅是模糊的爱与和平、理解,而且对生物体有更清晰的领悟。解除感觉所带来的幻觉,避免被自然选择设计所控制,超越自身诞生环境的理性和反思能力。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五):冥想,乔布斯、施瓦辛格、科比都会做的同一件事

1975 年,阿诺德·施瓦辛格陷入了焦虑。

那时的他,是个健美选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头衔对他而言,简直遥不可及。这一年,他参加了“奥林匹亚先生”大赛,期待能再次夺得健美冠军,同时,藉由多次冠军的荣誉进军影视圈。作为一个业界新人,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要焦虑。

有一天,因缘际会,他在洛杉矶的海边遇到了一位冥想老师。老师建议他通过冥想来改善焦虑。在这之前,施瓦辛格从未接触过冥想,他非常怀疑冥想的效果。于是,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了每天两次的冥想训练,早晚各 20 分钟。

这一练,就是一年。

施瓦辛格说,这一年的冥想训练,改变了他的一生。

“通过冥想,不仅我的焦虑感消失了,我的情绪也比之前更稳定。我不再担忧工作太过繁重,不再将成堆的事情看成一个麻烦。直到今天,我仍然从冥想中获益。”

其实,施瓦辛格并非个例。在美国,有超过两千万人将冥想奉为最有效的缓解压力和精神疲劳的治疗方法,谷歌、英特尔、苹果等公司也专门为员工提供免费的冥想课程,将它视为成功和创新的关键。甚至,200 位世界级领军人物中,超过 80% 都有每天做冥想练习的习惯。

那么,冥想是什么呢?

柏拉图曾将我们的大脑比作牢笼:我们的想法像鸟儿,在大脑的牢笼里飞来飞去。为了让鸟儿安定下来,有时,我们需要的恰恰是一段漫无目的的平静时光。

而冥想则是让我们获得平静时光的最佳方式。通过冥想,纷繁杂乱的思绪可以安静下来,让大脑休息片刻,获得深度的宁静。

和施瓦辛格一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罗伯特·莱特(Robert Wright)也接受过冥想训练。

他说,冥想中,当他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时,思绪便不再会肆无忌惮地乱跑,身心可以得到彻底的释放和解脱。

罗伯特为这个冥想练习设计了四个步骤,起名叫做 R.A.I.N 法则:承认(Recognize)欲望的存在,接纳(Accept)这个欲望,检视(Investigate)这种欲望,留意(Note)过程中的感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