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洪水与饥荒读后感精选

洪水与饥荒读后感精选

《洪水与饥荒》是一本由[美] 穆盛博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洪水与饥荒》读后感(一):洪水与饥荒

看完后浪出版的《洪水与饥荒:1938年至1950年河南黄泛区的战争与生态》,这本书叙述了中日军队之间、国民党政权与各地方次级机构之间对能源的激烈争夺。同时展现了军队为了直接获得军事优势而采取释放出黄河能量,随之而来的人力、畜力、农业产出和其它资源损失直接的矛盾。

关注能量的流动和转换,可以洞悉军事、农业、水利和自然系统之间的重要联系。能量转换发生在广阔的空间中,军队和其他非军事争夺者们反复协商他们各自扮演的角色和拥有的资源。

洪水把耕地和房屋淹没毁灭,如果不及时逃离,就会发生人畜被卷走的惨剧。居民们为了躲避洪水而搬到更高的地方或是大堤顶上,一但洪水退去恢复正常便可以回家,有时洪水的持续时间超过了预计,由于灾民们只随身携带了一丁点儿的食物和燃料,所以很快便陷入了饥荒。难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这场灾难的严重性。

由于战争造成的劳力匮乏,维护水利基础设施变得日益困难,更加快居民携家带口逃亡,最严重的地区有上百万灾民等待救援。

人口减少加剧了战争对水利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难民逃亡切断了集中维护人造工程所需的劳动力和资金,导致工程迅速而且持久地恶化。

《洪水与饥荒》读后感(二):从环境史的角度解读花园口掘堤和河南大饥荒

1938年6月,国民党政权为了阻止日军西进,减缓其占领河南郑州的速度,为国民政府西迁武汉甚至重庆、增加军队撤退时间,命令国民党军队掘开郑州附近花园口的黄河堤防,使河水南泛,切断日军的铁路和陆路交通线。掘堤事件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军的进攻速度,但对国民政府和人民大众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豫东地区大量耕地、村庄被淹被毁,黄河沉积的淤泥覆盖了大片土地,战争期间洪水造成河南、安徽和江苏80多万人死亡,近400万人口流离失所。同时,掘堤对河南及其周边省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了自然界的“报复”,洪涝灾害引发了农作物减产欠收,干旱、蝗灾接踵而至,最终导致了1942年至1943年河南饥荒,这场饥荒夺走了河南及其他省份900到1300万人口的生命。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反映的正是这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大旱灾。

美国学者穆盛博的《洪水与饥荒:1938至1950年河南黄泛区的战争与生态》从环境史的角度分析了人类行为在战争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反作用于人类。全书的分析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38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军队利用黄河的能量抗击对方及其造成的后果;1946至1950年国共内战时期和战后重建时期各方力量试图对黄河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作者治学严谨,基于大量史料、受灾人群的回忆等,多方位呈现了那段历史,角度新颖、论述充分,结构严谨,对历史学和环境研究都有很大的启发。

在书的开篇,作者即引入能量流动的概念,并贯穿全书。大自然即为一个巨大的能量源,在抗日战争中,侵略者日军、国民政府、人民群众、共产党政权不断地争夺能量,以此获得维持自身发展延续的动力。但是,能量的总量并不是无穷无尽的,能量的转化是会有损耗的,战争使得能量大量消耗,并导致能量的循环流动受阻,甚至濒临消耗殆尽的边缘,最终导致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

自然环境的变化从来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几千年来黄河不断的洪涝灾害早就证明了这一点,1938年花园口毁堤及其后河南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同样如此。洪水摧毁了耕地,人民为了生存只能向大自然索取,破坏林地和植被,获取生存下去的能量,植被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导致干旱、蝗灾,而战争则将这样的恶性循环推入更深的深渊。

战争对于能量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人力、自然资源、社会资源都被战争机器强制征用、占有,军事化的战略争夺使得普通民众能够获得的赖以生存的资源微乎其微,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存变得异常艰难。食物匮乏、能源短缺,战争的无度压榨索取,民众被困在战争和饥荒的磨盘当中,无处求生。于国家而言,战争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于个人而言,同样如此。许多人为了生存,或卖妻卖女,或出卖自己,或沿街乞讨,或流落他乡,最终也未必能逃脱被饿死的命运,人性的光辉在那样的时候变得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一个妇女为了能改嫁活下去,亲手将自己儿子送上西天便不足为奇了。

人类与自然应当是共存亡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几千年历史教会我们的真理,善待自然、保护自然,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获得生存下去的能量。

《洪水与饥荒》读后感(三):黄河花园口决堤后,平原变泽国令人愁

徐州陷落!

开封陷落!

在1938年五六月间,随着日军的持续推进,蒋介石等人的压力越来越大。

此前,东北、华北、上海、南京等地已经落入敌手,按照这个局势来看,日军很可能会快速占领交通重镇郑州,继而攻打武汉,让果人承受更大的压力。

几天后,蒋介石做出了一个“杀敌一百,自损三千”的决定,命人将花园口的黄河南岸大坝炸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花园口决堤。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穆盛博在《洪水与饥荒》一书中,对这场灾难及其后续影响进行了详尽描述,填补中国环境史那段时期的空白。

黄河花园口决堤后,河水很快向四周蔓延开来,日军只能修改原先的作战计划,武汉暂时是保住了,但老百姓惨了。

当时正值夏收季,虽然沿河部分百姓知道决堤的消息,但很多人都不愿意放弃马上就可以收割的粮食,而后方则有更多的人不知道这一情况,根本没有做好撤离的准备。

随着河水的泛滥,河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多地的百姓不得不放弃一切,携家带口逃离家乡,但速度远远赶不上河水的流动,最终导致80余万人溺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

更严重的是,河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一大片土地,成了连年灾荒的黄泛区,百姓苦不堪言。

两个月后,日军进攻武汉,先后投入30多万人,蒋介石则调集了110万人,武汉会战持续了两个多月,沉重打击了日军企图迅速占领中国的想法,将抗战引入战略相持阶段。

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陷,果人迁往重庆,日本人开始将主要兵力用在敌后战场,对果人则以政治诱降为主。

又过了两个多月,汪精卫投日,并在1940年3月来到南京,成立汪伪政权。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和日本偷袭珍珠港,加速了日本、德国等法西斯国家败亡的进程。

而就在这一年,原本已在黄河花园口决堤后遭受重创的河南,又开始连日干旱,第二年又出现了蝗灾,多重灾难导致庄稼颗粒无收,灾民们为了活下去,只能将耕牛、鸡鸭等赖以生存的成员全部宰杀,还卖掉家里的物品和土地,最后甚至不得不卖儿女卖老婆,但就算这样,仍然无法摆脱厄运。

一直到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一年后,黄河总算回到了故道,但黄泛区的环境仍然非常恶劣,人们的生活还是很艰难。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对黄泛区进行长期地综合治理,这才彻底改变了这样的面貌,重新成为适合百姓安居乐业的地方。

《洪水与饥荒》是一本比较沉重的书,但却能够让我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对当年的做法和实际情况有所反思,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洪水与饥荒》读后感(四):电影《1942》中没讲的那些事,《洪水与饥荒》一书中来讲一讲

著名导演冯小刚所执导的电影鲜有不是票房收益与质量口碑双丰收的,但电影《一九四二》却是个例外。虽说据统计票房大约是36400万人民币,但实际上这部影片细算下来所亏损却还是有有9000万。

为什么这部电影不够卖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花钱让自己看一些不痛快的事情的。

1942— 1943 年,严重的灾难袭击了河南,一场极其严重的饥荒在该省被引发。据说当时约有200 万人死于这场饥荒。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场灾难?冯小刚的电影中没有交代,在很多历史书籍中对于这场饥荒的讲述也往往是一笔带过。可是每一场灾难都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这其中必有一个缘由。当饥荒席卷而来之时,追根溯源,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场灾难?

冯小刚没有告诉观众的那些内容,美国历史学者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穆盛博会来告诉你。他将用《洪水与饥荒》这一整本书的内容来阐述有关于这场人间悲剧的前因后果。

穆盛博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历史研究者。一般来说对于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的研究,大多数历史学者会从人物抉择与事态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而他却采用了一种很独特的思路来探寻了一场饥荒发生的前因后果,那就是生态学。

在此之前还真是不记得有哪位历史学者会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分析战争、社会、环境之间彼此的关联,这让这本书读起倒是颇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

不过也不要误会《洪水与饥荒》是一部科普类的书籍,作者研究方向是近代中国环境史不假,但他毕竟是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所以对于这主流类历史的讲述与分析还是拿捏的很有分寸的。

除了生态学,书中涉及的历史史料内容还是有很多的。作者通过细细细的探寻与讲述,深入的分析与佐证,力图向读者证明社会、环境、生态、战争,这些看似是分属不同类别的因素,在实际中却是彼此相互影响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便是没有即刻地显现出来所造成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地显露出来。

现如今距离1942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光阴,当现在的我们拿起此书看到作者用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来回顾那场大饥荒之时,不由得会去思考过曾经的那场灾难或许是可以避免的。

说到这里又不由地想起了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某国决定排泄某废水的事情。这看似好像只是一件影响生态环境的事情,但是其实所牵动的绝不可能只有这一点。每一个所做出的的决定都会使得有太多的未知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如果某国真的一意孤行下去,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人去写下一本名为《海水与灾荒》的生态历史书籍。

当然,前提条件得是人类不会因为某国愚蠢而又不负责任的决定而从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消失掉。

《洪水与饥荒》读后感(五):《洪水与饥荒》:巧妙研究视角难掩细节的问题

本书书名是英文名是ecology of war in China,以战争的生态为研究点,以能量为研究核心,对战争、河流、环境以及彼此相关影响组成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这一视角下,还有环境战争化、战争环境史等有趣的论点,令人着迷。 另外一个优点,汗青堂出品,书的装帧、纸的质量没的说,非常好看,硬件完美。 但书的问题不少,内容看起来写得非常仓促,作者写得信马由缰,给人的感觉就是想到哪里写哪里,完全没有逻辑和条理,很多地方重复和前后矛盾。

以上几张图片是略记的几处重复和矛盾的地方,书中还有很多类似之处。内容重复太多、缺乏条理、逻辑混乱,看起来很累。

作者很多地方似乎缺乏考究,一眼可以看出问题。

书的翻译问题也不小,首先研究重点的翻译似乎不准确,书中对战争的生态这一主题没有把握,导致很多地方很模糊。翻译也有很多表述不准、歧义的问题。

综上,书问题很多,如果时间不多,可以只看前言、第一章和后记,中间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