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出幻灭》读后感1000字

《走出幻灭》读后感1000字

《走出幻灭》是一本由[法]简-大卫·纳索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幻灭》读后感(一):翻译太烂了!

这本书的翻译烂到打一星。作者根本不懂精神分析。看过另一个版本的翻译,这版简直就是不知所云,删减篡改作者的原意。把“因为他失去了给予他力量成为他现在的样子的那种幻想。”这么准确的句子翻译成:“是因为那个幻想世界支撑他曾经的状态,但它破灭了。”神经症这个术语也被篡改,改的面目全非,从头烂到尾。悲哀 这么好的书。

《走出幻灭》读后感(二):放下执念

收获很多!

我只是心理学的爱好者,不是专业人士。因为工作原因,接触很多的初中生,发现抑郁症的发生有低龄化的趋势。其实现在中考的压力比高考还要大!

一直觉得抑郁症的表象就是情绪特别低落,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有自杀倾向。这个认知实在是太过浅显。

有的学生给人的感觉还挺活泼,喜欢运动,也特别喜欢问老师问题,就我的认知来看,根本就不可能是抑郁症患者。但结果就是这样的学生被诊断有中度抑郁,这让我感觉挺困惑。

这本书给人不一样的角度来认识抑郁症,不在关注其表象的情绪反应,而是追溯其幻想破灭的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们更应该关注抑郁症患者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执念,过去还是如何在执念的幻想世界中之气啊,这样的幻想又是如何破灭,导致执念的崩塌。

《走出幻灭》读后感(三):排除万难的快乐和价值

全世界每五个人,就有一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经历一次抑郁症。童年创伤,成长挫折,生活信心丧失等诱因都能导致抑郁。精神分析法从未停止理解和探索。

作者以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和研究,希望分享抑郁的定义,形成和干预,让我们改变对抑郁症的看法,倾听他们的声音,最重要的是,了解与抑郁症患者的沟通方式。

共情,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被看到,被听到,被理解,感同身受,温情交流。不去做那个指手画脚的人,做那个默默陪伴一起体会绝境痛苦的人。

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活出自己的坦荡,放得下的洒脱,不退缩的担当,这都是这本书传递出来的信心和力量,无论是患者还是精神分析师,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生存的欲望,不断提升的希望,明天会更好的愿景,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

这是我们排除万难的内在快乐和努力存在的价值。

《走出幻灭》读后感(四):走出幻灭

少年时代父亲不在场,母亲的苦苦支持,疾病以及贫穷带来的屈辱几乎成为不可磨灭的伤痛。大雨天独自跑回家,被家人叫外号的屈辱,穷到只能吃猫偷来的火腿肠,这些印记,被我反复从记忆中拎出而自哀自怜。这样的童年造就敏感,自卑的我;这样的童年造就痛苦,孤独的我。有段时间,我可以用我乐观,不在意的心态掩盖过去,但遭遇重大的打击之后,定然会被持续的痛苦围绕。我会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痛苦的来源而无法自救,我会不断地责怪他人责怪自己,我可能无法知道生命几何,在这漫长难耐的日子里。当然,在无所事事痛苦煎熬的日子里,我可能会读一些心理疗愈的书,它们不见得有什么用,只是我需要借助它们来去表达,深夜阅读和敲击键盘至少可以排解一些。

《走出幻灭》这本书对我有什么益处吗,不一定会有用,或许某一天我走出抑郁之后开解别人会有一个简单易用的操作指南。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幻想的破灭让人抑郁”,印证书名走出幻想的破灭是走出抑郁的最好方式。作为成年人,要意识到自己幻想的破灭的是正常的,能够迅速从幻想破灭的悲痛中走出是心理健康的保证。

《走出幻灭》读后感(五):不破不立,幻灭即重塑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增加阅历,不断自我重塑,丢弃不适合时代发展旧的价值观念的过程。

曾经我们也是追随老大哥的步伐,向往理想的圣地,但老大哥变了,变修更加残暴,他要的是控制,不仅仅是精神上。于是他走了,走得很突然但也可预计。于是我们重新追求新的方向,选择了新的观念,放下成见,甚至袒胸露乳,积极投身到全球分工作中。

大老板教会我们如何努力刻苦工作,做个合格的工具人,教导我们好好挖煤将来就会成为煤老板。于是我们拼了命的挖煤,哪怕被埋在地下。

挖煤的时候我们无意间挖出了稀土,大老板说那玩意儿对你们没用,处理下扔给我们就行。深以为然,99年大老板加工后又扔回来给我们。于是发现我们需要选择,我们也可以选择。

继续埋头挖煤,时过境迁,我们挖出来的煤越来越少,但是我们越挖越坚定。

当我们挖出地面的时候,才看出我们挖出了地铁,隧道,甚至风力发电站。

当我们抬头看看太空,太空了,应该添上一些什么。

既然失去了幻想,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彼岸

《走出幻灭》读后感(六):《走出幻灭》|成年人毕生追求的是“被看见”!

《走出幻灭》|成年人毕生追求的是“被看见”!

编辑搜图

真正的成长,始于执念的幻灭。情绪往往容易被执念捆绑,产生很多负面的能量。放下执念,才能放开自己,放开束缚,活成真正的自己。心理学家洞察:每个人毕生追求的,就是被看见。从出生起,人就需要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共情,是刻录在人类基因中的密码,感同身受的本能让我们关注同伴的处境,理解他人的痛苦。“被看见”,有一种站在你身边的感觉,见证你的情绪,见证你的努力,见证你的成长。“被看见”其实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别名,或者说是一个人成功的别名。

编辑搜图

来自精神分析师的一条真实披露:抑郁症发作问题可能会自行痊愈,无需任何治疗手段。患者哪怕没有接受干预,最常见的抑郁症发生往往会持续4-6个月的时间,自然离场。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某种“自我困境”,困境是自我设置的,就算在困境里面转圈圈,也终究有一天会找到出口,找到亮光,而成功地摆脱困境。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类的不自知,一旦对自己的认知达到要求了,许多东西也就想通了。所谓执念,有时候就是难为自己,把自己置入黑暗困局中,看不到广阔天地,看不到更好的自己。所以要从自我调节上出发,甚至管理自己的潜意识。荣格说:潜意识就是生命的“预言书”,看见它,你的命运就将改写!意识决定命运,没有一个人可以幸免。你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又将到达怎样的高度,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内在潜意识推动的结果。很多人常常会间歇性感到莫名的空虚、烦躁或抑郁,觉得哪里不对劲,但又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是敏感的潜意识在提醒你多关注自己。

我有时候会思考,缘何要悲伤呢?因为很多东西不可控,因为自身的渺小,因为错失了许多机会,也因为自己不够优秀。其实说得更明确些,是自己期待的价值没有实现,真正想要实现和突破的自我,没有很好地“被看见”。书中说抑郁患者的病态悲伤,其答案是“失去了爱”。

编辑搜图

法国心理学者整合50年经验倾情力作,剖析抑郁成因,从底层逻辑战胜抑郁。读这本书,可以从很多层面增进自我认知,从而放下执念,成全自己。我觉得读许多书,会一直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包括对自我的认识和包容,变得更通透,不再为难自己,也慢慢放下内心深处的伤痛,愿意给自己呈现更好的一面,消解掉许多负面能量。成全自己,比等待他人来成全,往往来得更容易些。

马克吐温说:不要离开幻想,一旦幻想消失,你也许可以继续安在,但生活将从此和你无缘。拥有天真的幻想,但又不刻意死扛,让自己生活中更从容一些,也就离幸福更近了一些。

编辑搜图

《走出幻灭》读后感(七):一些摘抄

抑郁症患者之所以悲伤,通常并不是因为他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东西,而是因为他无法回到自己曾经的状态。因为那个幻想的世界支撑着他曾经的状态,但是它破灭了。

构成普通型悲伤的要素是爱与不爱;构成抑郁型悲伤的要素是挚爱,以及在不爱的同时失去了自我。

抑郁症是幻想破灭导致的强烈愤怒与悲伤。

不会悲伤的抑郁症:隐性抑郁症和敌意抑郁症。

(成瘾、酗酒、暴食、赌博、网络游戏皆有可能是抑郁症。)

抑郁症的三大症状:悲伤、自身的执念和自卑以及情绪困扰。

抑郁症的第二个典型症状:自身的执念和自卑。

这是对过去的挫折、眼前的困局或广义层面上的自身平庸进行无休止、无结果的反复思考。

抑郁症患者记忆力功能障碍的问题,既导致其对过往挫折经历的强迫性回忆,也导致了其对最近所大声的事情的记忆障碍。正是由于抑郁症患者过往痛苦不堪的记忆片段所造成的干扰,许多当下的瞬间记忆出现了紊乱。

造成抑郁症患者反复思考自身错误的自贬情结,也属于一种保护防御性自恋情结。为什么说它是保护型呢?因为这种让抑郁症患者备受折磨的自我憎恨有积极地一面,可以让患者的自我意识“整合”起来,同时统一了他们的思想和行动。

抑郁症是对抗精神病的一种防御手段。

任何抑郁症,都是过往侵蚀当下的漫长过程。

童年创伤三种类型:被抛弃、身体或精神上被虐待(持续性羞辱)、性侵害。

曾经的心理创伤产生的深远影响:当一个恐惧症患者面对爱人稍微怠慢的表现焦虑时,我们可以说,他其实是在无意识层面害怕再次抛弃并重现昔日的童年心理创伤。

当一个强迫症患者面对其爱人一句无关痛痒的抱怨而变得愁眉苦脸时,我们可以说,他其实是在无意识层面害怕再次被虐待并重现昔日的童年心理创伤。

抑郁症前期征兆:强烈的焦虑不安情绪。

丧失自我并不会触发抑郁症,而是我们对待丧失的当时会让抑郁症滋生。无论我们把丧失视为一种权力的丧失、被羞辱还是遭遇挫折,我们对待丧失的方式都由自身和心中所爱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属性而定。

《走出幻灭》读后感(八):学会走出抑郁,微笑面对生活的不如意

近年来,一种新型慢性疾病正在逐步侵蚀着我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全世界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会经历抑郁症。 有4500万人正在饱受双相情感障碍的折磨,超过2000万人受到精神分裂症的困扰,每天都活在痛苦和焦虑中。 《走出幻灭》通过精神分析师的专业角度,对抑郁的成因、表现及干预进行全新解读,让我们能够正确了解抑郁症,并对身边的患者伸出援助之手。

作者简•大卫•纳索,法国精神分析师,曾与雅克•拉康学习并共同发展精神分析事业,多本著作涉及大众科普、专业学术等多个领域。 书中提出,抑郁症的诱因复杂多样,童年的创伤、成长的挫折、生活信心的丧失等都可能导致抑郁,而童年的创伤往往占有更大的比例。 抑郁不是一天形成的,它会经历四个阶段。根源是早期的创伤事件,比如童年的家庭经历或者遭遇的社会关系、意外事件等。 而潜在原因则是我们对工作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过度幻想,自己虚构出一种相对安全及和谐的关系环境。 生活总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如意,然而一旦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让我们的幻想破灭,情绪就会到达低谷,所导致的情感创伤,就是抑郁爆发的那根导火线。

当情绪状态急转直达,突破可承受的临界点,抑郁症状就会爆发,身体的各种疼痛、严重焦虑、失眠、社恐等问题都会随之而来。 比如常见职场中的职位变动,升职自然是得意洋洋、开心不已,可如果是调到不如意的岗位或者变相降职,很多人都会很不开心,这也是正常反应。 然而对于情绪比较敏感的人来说,职位变动代表着对他的工作能力的否定和不信任,当他过于关注这些问题,就会出现愤怒、压抑或者怨恨等情绪。 一旦这些情绪无处宣泄,就有可能造成抑郁症状的爆发。这个时候,抑郁的指向已经不是职位变动这件事情,而是变动所代表的否定和不信任,让他被人尊重和肯定的幻想破灭了。

如果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有类似的烦恼,我们要及时对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很多时候,陪伴和倾听比宽慰的话更能帮助他们减压。 同时,我们还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引发悲伤的原因,告诉他们不需要有太多想法,那样反而会导致自己情绪低落。 每个人都会有烦恼和冲动,一旦抑郁症患者学会纠正自我,不再过度自责,他们也将慢慢走出自己的困境,迎来新的生活。

《走出幻灭》读后感(九):精神分析认为,抑郁症是“幻想破灭”,认识这个过程,对治疗有意义

抑郁症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每年因其致死率仅次于癌症,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因此对于抑郁症治疗的任何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近也看到过几本对于抑郁症治疗方面的书籍,根据不同的理论来源,有着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电休克疗法,比如自然疗法,比如以炎症研究方向的治疗方案,等等。虽然这些方案都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但科研人员都在为之努力着。

而关于抑郁症的治疗,精神分析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抑郁症更多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创伤,如果能够认识并理解这种创伤,必然对于抑郁症有着很好的疗愈效果。 法国精神分析师简-大卫·纳索就是用神分析对于抑郁症研究和治疗的专家,而她的这一本书《走出幻灭:精神分析师对抑郁症的全新解读》就是把抑郁症的成病机理用精神分析的方式从呈现在我们面前,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那么作者认为抑郁症的形成机理到底是怎样的呢?本书作者通过精神分析的理论,建立了抑郁症形成四个阶段的模型。 精神分析一直关注于个人成长早期创伤性事件。而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事件都必然会出现。没有人能够在一帆风顺中长大,但早期创伤性事件并不必然导致抑郁症,这只是导致抑郁症的种子,这也是抑郁症形成的第一个阶段。

而在抑郁症形成的第二个阶段,作者提出了一个“过度幻想”的概念。每一个人对于美好生活都是有着幻想的,这也是成就我们人生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如果“过度幻想”,认为生活中的所有一切都必须围绕着自己,那就是一种病态的自恋情节。比如有一些人就是因为工作中的一次变动,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逐渐陷入抑郁之中。 那么他对于自身的幻想又是什么呢?一定是自己是最重要的,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但当幻想破灭的时候,当别人把他当成普通人对待的时候,自己内心信念崩塌了,自己再也无法接受不理想的自己。这才是陷入抑郁症的根本原因,这就是抑郁症形成的第三阶段。

而所有的这些成因都沉淀于自己内心深处,并不一定被本人所意识到。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负面情绪都会有着合理化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往往能够被意识所认识到,但潜意识却是无法接受的。这种对立矛盾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而这些其实都是幻想破灭的直接结果。 那么在这一理论下,抑郁症有什么解决方案呢?其实也很简单,让潜意识无法接受的结果进入意识状态,成为可以分析的抑郁成因。精神分析恰恰是这一方面的专家,当把幻想破灭这一具体过程让抑郁症患者意识到,变成可以处理的事实时,那么抑郁就不再是一种弥漫性的情绪,而成为可以对于单一事件做出反应的情绪,症状也就会相应的减轻甚至被治愈。 精神分析师的这种“幻想破灭”的分析思路对于抑郁症的成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抑郁症的识别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本书《走出幻灭》对于深受抑郁困扰的人来说,也就是认识自己抑郁症成因和理解的解释方案;对于心理工作者来说,也提供了一条有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案。

《走出幻灭》读后感(十):走出幻灭,远离抑郁

《走出幻灭》是一本临床精神分析师写给深受抑郁困扰的人和心理学工作者的书。

作者简.大卫.纳索作为一名精神病学方面的专家,是拉丁美洲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著有30本书。本书是他对抑郁的全新解读。

全书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何为抑郁症”“人人都会抑郁吗”“如何干预抑郁症患者”。

每一部分都引用了作者临床中遇到的患者案例,以案说法,阐述他对抑郁的理解,并对抑郁症成因进行了抽丝剥茧地分析。对抑郁症的潜在原因、创伤来源、具有抑郁症倾向的人的性格肖像和两大性格特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还通过三个典型案例展示了战胜抑郁的方法。

作者认为抑郁症的两大根源分别是情感打击和幻想破灭。在发展成抑郁症的四个阶段中,导火索就是幻想突然破灭。

幻想破灭让人抑郁。这是他想要告诉你的核心观点。那么什么是幻想?幻想又是怎么产生的?作者用“心头好”描述了人的向往和至爱的五种幻想状态,一旦“心头好”的爱所滋长的自我幻觉突然消失,也就是幻想破灭就会引发抑郁。

书中指出,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种情绪障碍,而是从童年幻想突然转回无情现实产生的后果。这里涉及到了童年心理创伤,由此带来了神经症,如果成年后再遭受情感打击就会形成抑郁症。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可见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何等珍贵和重要。书中的案例包括现实中许多人的抑郁症,追根溯源来自于童年所受的创伤。

作为一本给同行提供经验的书,作者分享了抑郁症治疗的全过程。比如如何判断是否有抑郁症,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特征是悲伤、自身的执念与自卑、情绪困扰。并且提供了每种特征的判断方法。

有一句话说:好的方法不仅是自己觉得行,更重要的是自己试过确实行,还要告诉别人怎么试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确实值得心理工作者阅读。

虽说本书“献给深受抑郁困扰的人”,但我读后觉得普通人也不妨翻一翻。一则此书篇幅不长,仅26万字,一个半天就能读完。二则书中不是枯燥的理论依据,大部分都是案例说明,通俗易懂,浅显明了。三则这还是一本实用书,尤其是书中用来检验抑郁症易感性和预防抑郁症的表格,通过对同样打击不同表现的描述,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自己或者身边的人进一步发展成抑郁症。

书中有一个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案例,一个十个月大的抑郁症婴儿,作者通过“望闻问切”找到根源,并运用共情让婴儿恢复。真是太神奇了!

人终其一生都希望被看见被听见,这是疗愈人心的良方。愿每位读者都走出幻灭,在美好的现实中快乐成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