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是我的光明》读后感锦集

《我是我的光明》读后感锦集

《我是我的光明》是一本由[美] 哈本·吉尔玛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我的光明》读后感(一):成为自己的一束光

前段时间读了一本书,叫作《一万天的奇迹》,该书作者朱莉·叶-威廉姆斯(Julie Yip-Williams)生于越南,刚出生时眼睛近乎全盲,后来随家人移民美国,考取了哈佛大学,从事了向往的律师职业。她还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嫁给了优秀的男人,又拥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本以为千帆过尽之后终于迎来了人生的光明,却因为被诊断出结肠癌,再次坠入“至暗时刻”。她并没有陷入生活的怨艾,谴责命运的不公,而是珍惜剩下的四五年时光,去做有价值的事情,当然也包括写下这本书,记录自己的抗癌历程,更重要的是,是为自己的命途多舛的一生,画下一个完美的句点。

《我是我的光明》这本书可与《一万天的奇迹》形成互文,两本书的主人公都经历了相同的苦难,也有相通的生命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她们都将原本黯淡无光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我是我的光明》作者哈本·吉尔玛1988年生,是一位聋盲人,但她并没有被生命中的苦难所击倒。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她同样进入了哈佛法学院学习法律,并是第一位从哈佛法学院毕业的聋盲人。毕业后她成为了残疾人权利律师,同时又是作家和演说家。因身残志坚的精神意志和乐观勇敢的人生态度,哈本·吉尔玛获得了 “海伦·凯勒”成就奖,奥巴马曾授予她“白宫变革领袖”称号,也是福布斯“三十岁以下三十位杰出人士”(30 Under 30)之一,就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和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也曾对她表示敬意。

这本书即是讲述哈本·吉尔玛的精彩的人生经历,将其个人的历史与当下、痛苦与荣耀娓娓道来。作者的勇气与乐观生动地诠释了“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她同时也实践了尼采的另一句名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同样也是聋盲人,美国现代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曾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看不见,甚至也摸不到的,必须要用心去感受。” 哈本·吉尔玛尽管看不见也听不到,但她用心感受并热爱生命中的一切。当四周一片漆黑的时候,她用她开朗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成为了自己的光明。

《我是我的光明》读后感(二):黑人聋盲女孩的自我救赎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哈本•吉尔玛回顾是如何成为哈佛法学院第一位聋盲毕业生,是如何成就自己的。

首先作为内容来说文笔还是比较稚嫩的,没有什么华丽的文字,讲述的东西都很简单,值得看的地方就在于这些都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些经历能够鼓励人们向前走。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作者哈尔•吉尔玛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首先她是一个聋盲人,她并不是一开始就全盲的,她能够看清一点点东西很模糊,也能听到声音但是对方说话的声音必须足够大才能听到,然而哈尔•吉尔玛的听力和视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越来越差了。

这是身体上的障碍,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那就是哈本•吉尔玛是一个黑人。她的父母是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人,通过百度和作者的描述得知这两个地方一直在打战,所以她原本是一个非洲人,后面移民到美国的,也就是非裔美国人。众所周知,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可以说是严重的不得了,那作者自己本身的身体残疾再加上她还是黑人,走入美国社会不知道会碰多少璧。

然而哈尔玛并没有自暴自弃过,反而她所做的一切都足以证明她并不比普通人差。在高中时她离开父母和公益机构一起在非洲建设学校,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一开始吉尔玛父母也是非常不放心的。公益机构组织人和她父母聊过之后才同意让她去的,在书中我们能看到她对于这一件事的记录,她也没有因为残疾而比别人差,伙伴们也对她非常好。

另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事就是去爬冰山,普通的爬山都能让人累死了,就别说爬冰山了,而且还是一个视力听力有障碍的人去爬,冰山出现危险的概率也比普通爬山大的多,然而她却做到了。

最厉害的一件事那肯定要属考上了哈佛大学法学院并且成功毕业,她在学校里食堂的“较真”也让我们能够注意到,在我们看来平常的行为对残疾人士是有多么的不方便。她在毕业之后也致力于从法律层面为残疾人做事,为残疾人发声。

哈尔玛用她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本书的内容能够引起我们队残疾人士的注意,而且里面有一些作者自己的想法对于我们和残疾人交流也有一定的用处。

《我是我的光明》读后感(三):聋盲律师哈本:残疾不能阻止我成功,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很难想象一个聋盲人该怎样度过一生?

但是,读了哈佛法学院第一位聋盲学生哈本·吉尔玛的故事后,我发现,原来聋盲没我想得那么绝望。失明只是缺乏视力,只要有正确的工具和训练,盲人可以做任何事。比如旅行、攀岩、做社区服务,只是做事的方法不同。

没有残疾的人容易受“健全中心主义”影响,把残疾夸大到荒谬的程度,认为残疾人都是无能的、智力低下的,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做出任何贡献。其实,残疾人也可以有天赋的。比如哈本,她乐观、独立、自信、努力,她能去马里当志愿者,也能够攀登阿拉斯加的冰山,还努力上了哈佛法学院,成了残疾人权利律师、作家和演说家,她的生活,可比许多非残疾人精彩多了。

哈本的家人来自非洲东北部的厄立特里亚,哈本在当地是“骄傲”的意思。读哈本的自传回忆录《我是我的光明》能够切切实实感觉到,她是自己的光明,她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是我的光明》文学性并不强,但是很励志。

哈本是一个天生的聋盲残疾人。但是她从小就很有思想。在她小时候,她就不想被定义,她不认为女人就应该呆在厨房,她不抵触做家务却不喜欢“家务就应该是女孩的事”那样的思想。她认为自己不应该被父母的爱束缚,不想自己的人生因为恐惧而停滞不前,她想办法说服父母允许她去马里做志愿者。她善良无畏,在马里她参与学校的建造,教当地孩子玩游戏,为了环保带的生活用品都是可降解的。她也愤怒于大众对残疾人的偏见,优秀的残疾人在工作上竞争不过普通的非残疾人。由于这些偏见及歧视,哈本走上了学法律的道路,走上了残疾人权利律师的道路。

说到优秀的盲聋人士,海伦·凯勒女士被大众所熟知。在《我是我的光明》一书中有提到她被哈佛拒绝的往事。那时候,哈佛只招收男生。经过漫长的道路,哈佛最终向女性、残疾人、有色人种敞开了大门。这些权利的取得,是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哈本努力的工作,争取确保残疾人能够充分利用数字世界的权利,是在为残疾人谋福利。她和先辈的努力,能够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就像书里一直说的那样,盲人只是缺少视力,并不是一无是处。残疾本身不应该是障碍,盲人也有成功人士。技术的进步,残疾人法案的完善让残疾人士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哈本让我看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性,非常鼓舞人心,以后我会把她的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

《我是我的光明》读后感(四):无数次的超越成就了一个无法被定义的人生

“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看不见,甚至也摸不到,必须要用心去感受。”——海伦·凯勒

如果你有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其实在这个被我们厌弃的世界上有着许许多多生来便与众不同,却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你也会发现,那些最终获得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从不向命运屈服,努力活出耀眼的自己的人。他们承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苦痛,遭遇世间难以承受的挫折,却从未在困难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凭借着一颗坚定的内心,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遭受命运不公的人有很多,像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的霍金等等,而后浪出品的这部由张朔然译著的《我是我的光明》,将再次为我们展现一个新时代的海伦·凯勒,一个别人说她“做不到”“不可以”,她却从不妥协,在无数次的超越中成就了一个无法被定义的人生,哈佛法学院聋盲毕业生哈本·吉尔玛的自传。

哈本·吉尔玛是一位残疾人权利律师、作家和演说家,也是第一位从哈佛法学院毕业的聋盲人。恰如内容简介中所述:没人能定义她的人生,她就是自己的希望和光明!

这是一个聋盲人的自述,她所在的那个世界,是一个常人无法体会到的世界,同样也是一个常人无法承受的困境。世上聋盲人很多,但真正能活出自己的精彩的人却很少。她们所经历的一切困难甚至是我们无法想象得到的,或许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件非常稀松平常的事,在她们这里却成为阻碍前行的绊脚石。

但哈本却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这不可思议的人生令一个常人为之惊叹。她学跑萨尔萨舞,参加木工班操作电锯,在非洲马里帮忙建学校,去阿拉斯加攀冰山,在新泽西州和导盲犬一起训练,进入哈佛学习法律,受邀在白宫演讲······奥巴马曾授予她“白宫变革领袖”的称号,获得“海伦·凯勒成就奖”,成为福布斯“三十岁以下三十位杰出人士”之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和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也对其表示敬意。

可以说她人生中的每一次超越都改变着她的起点,她的每一次冒险都能让常人为之吹嘘一生,她的每一个成就终将把残缺的世界逐渐填满。试问谁能像她一样看不见、听不见,却用心去接受这个残缺的世界。试问谁能像她一样在沮丧、怯懦,感到不被期待时,打败所有的负能量,克服困难、找回自信,勇敢而坚定地活成自己的希望和光明!

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无助,甚至是厌弃这个世界的时候,不妨来看看聋盲人哈本·吉尔玛是如何通过一次次的人生冒险、一次次的心灵救赎,找回直面人生困境的勇气吧!

《我是我的光明》读后感(五):挑战主流叙事,创造非凡人生

其实半个月前看完就惦记着写长评,但是迟迟未能动笔,作为一位拖延症晚期患者,我还是要忏悔一下。

回顾当我刚开始读这本书,并在脑海中构想为这本书而拼贴的手帐的情形,当时我以为,我会给它那配上黑白的色彩以衬托肃静的气息;然而随着阅读的展开,我渐渐意识到那显然是错误的,甚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作者自己也在激励打破的)对盲聋人、对残障人的刻板印象——

哈本·吉尔玛的人生可以是任何色彩,但绝对不会是黑白颜色。

她那五彩缤纷的经历在人们打破对聋盲人的刻板印象上,绝对有着非凡的意义。

刚巧在开始提笔写这篇短评前,我看完了一本记录抑郁症患者经历的《看得见的黑暗》,书籍作者陷入了名为抑郁症的黑暗漩涡,但他作为有能力详细回忆与记录的典范,成功地以文字形式为我们呈现了那片黑暗——哪怕我们都知道,“对那些未曾亲身体验过它极限状态的人而言,它是近乎难以理解的”。

其实同样的,也许我们会设想像哈本一样的盲聋人,他们的世界可能是黑白的,可能是无助的,可能是荆棘满布的——一如我一开始不小心以为的那样——但只要我们动了这样的念头,其实我们就已经踏上了误解和无知的错误之途。

跳舞、操作电锯、攀登冰山……即使是身体健全的人,又有谁能全部做到呢?而哈本做到了。

在非洲建立学校、考入哈佛法学院、白宫演讲......即使是没有任何身体障碍的人,又有谁能全部实现呢?而哈本做到了。

他们可以和普通人一样脆弱,但是他们也可以和普通人一样拥有正常甚至非凡的人生。

而为了让更多个哈本,可以和普通人一样,享受这个时代带来的一切便利,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

这个世界的基础,是一个为可视听的人设计的环境,所以很多泛若海洋的基本信息是看不见也听不见的人很难获得的,这一方面要求他们若想表现出色,就必须走出舒适圈、融入他人的天地,一方面也要求我们不歧视、不压迫,减少挑战残疾人的壁障。

或者如哈本所述,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有视力有听觉等,其实是强化了正常人的特权,当这样的特权等级被内化和被主流叙事夸大之后,整个人类群体便会产生隔阂,结构性压迫也就此形成......

正如哈本在解决自己收到食堂菜单邮件这件事情上的努力,当我们把类似的事件定性为“公民权利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原来是值得我们坚持立场,并花费精力和时间去争取的。

只有迎难而上,挑战主流叙事,我们才有可能收获一个真正和谐、美好的社会。

看看哈本现在所达成的一切成就吧,我很愿意相信,她将继续在为残疾群体争取权益的路上,走得更远。

最后,哈本所写的《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多无障碍访问的简明指南》简直太好了,我做了摘抄笔记供大家参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