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忧患经典读后感有感

忧患经典读后感有感

《忧患》是一本由林鹄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忧患》读后感(一):总之言之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既有大名,又有小名,有的人还有网名、笔名。而古时期的普通百姓,有的人甚至随便用个名字,比如“二狗子”就叫了一辈子。

不过在有地位有文化的家庭当中的人,既有名,又有字,还有号。比如诸葛亮,亮就是名,字是孔明。至于号,大多数是文人们给自己取的雅号,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

而古代帝王的称呼就更严谨了,年号、谥号、尊号(徽号)、庙号。中国历史上庙号被称为神宗的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只有两位,其中之一就是宋神宗赵顼。

《忧患》读后感(二):庆历增币与变法党争

公元1005年,宋辽两国缔结了檀渊之盟,此后两国之间的和平维系了一百多年,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宋史论著中的叙述。而作者敏锐的注意到由于西夏的崛起以及北宋征讨西夏的失败,从西夏叛宋、庆历增币到辽夏战争,出现了一系列复杂而又险象环生的操作,经过一系列的震荡,宋辽关系最终还是有惊无险的回归檀渊体制。而庆历增币使得北宋的有识之士认识到,金钱买来的和平并不可靠,契丹带来的威胁关乎国家存亡。鉴于此宋神宗开始矢志变法,力图通过富国强兵应对契丹威胁,在作者看来,庆历增币堪称北宋政治的分水岭。

对于王安石变法,作者认为王安石二次罢相乃至最终退出政治舞台,并非是宋神宗与王安石在变法理念上的分歧,或者宋神宗感到王安石的相权扩大威胁带来的对皇权威胁,而是两者在对辽国政策上的巨大分歧。王安石与朝臣几乎都认为应该整军备战甚至是与辽国和西夏两线开战,而宋神宗则竭力主张先平定西夏再对付辽国,甚至不惜对辽国割让数百里的土地以换取和平,对此作者将其归咎于宋神宗个人对于强势对手的极度恐惧和自卑的病态心里,然而这个论点证据并不充分。

作者强调历史进程的成败需要考虑到领袖人物的“德”与“量”,“政治立场的形成,理念与风气在某些时候比赤裸裸的现实利益更为重要”。本书立意新颖,论点有所突破,可作为一家之言予以参考学习。

《忧患》读后感(三):读导言和附记有感

作者在导言与附录大谈道德,不仅认为在历史研究中应当作出价值判断,而且认为“客观中立”是在为“卑劣行为”辩护。

说实话我不赞同这一观点。首先我不否认价值判断,在任何情况下,价值判断先行,但是历史研究不应当以价值判断影响事实判断,或者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另一方面,“客观中立”真的是在为卑劣行为“辩护”吗?一些原因的分析难道不应该是对行为发生的分析吗?也就是说,它是“分析”而不是“辩护”,客观中立的分析在于不会为行为做出“支持”的评价,否则就不是客观中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够说是“辩护”?

在历史中,个人的原因应当被讨论,但是它应该被放置于何等位置却是另外应当讨论的事情。个人在当下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如果仅仅是从“自我的懦弱”去分析,我个人认为是不充分的。

同样,在导言,作者引用柴恩伍德勋爵的话来支撑在历史中应当作出价值判断的观点,我认为存在误读的情况。“公正的真正要求,是不隐瞒任何在作者看来不利于他的观点的事实。”我想柴恩伍德勋爵的意思应当是指,客观公正在于不隐瞒对自我认知不利的材料,比如他崇拜林肯,但是他不会因为崇拜这件事而隐藏与林肯有关的负面材料。这一点怎么引申到“拒绝价值评判”的历史“是对真相的最大背叛”的呢?反过来,正是因为产生了价值判断,才更应该谨慎、公正地对待材料与历史。

《忧患》读后感(四):不通俗的史学

近年来,大众对历史关注总是更多地停留在唐朝明清着三个朝代,无论是历史读物、小说或是电视剧乃至电影,艺术创作总是绕不开这三个时期,而对于宋朝的关注虽也并不过于小众,但绝称不上家家如数家珍。

这本《忧患》在选择介绍宋朝的同时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角度——来进行阐述,不得不说,光是副标题就充分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而在本书中,作者也恰将书中内容分成:边事、党争与北宋复杂的政治,并将这三者为三大论述重点。在行文过程中,作者也数次提到大众或有耳闻的著名历史事件,例如澶渊之盟、庆历增币、王安石变法、泰山封禅等等。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这些曾经在历史书中被我们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数十年后又作为日常消遣再度读起,感受果然大有不同。曾经那些四字词语在我看来是离我十万八千里、仅仅是背错答错就会被喊家长来学校谈话的存在,而现在却在掩卷以后感触良多。随着年岁和经历的增长,再读历史总能让人从中找到真实生活的影子,并从中撷取生活的真谛。

今日因为电视剧热播而对宋真宗举办泰山封禅大典一事引发了大量观众的好奇,而若是对此段历史并不了解,你使用社交媒体或是搜索引擎来进行查证,或许会很难得到你所期待的解答,因为网上总是充斥着大量的主观看法,一不小心就会因接触到被扭曲的事实而被误导。

因此,选取一本严肃的历史科普读物至关重要。它与史书不同之点在于,作者并非简单陈述历史,他在通过查证大量史料中还原历史原貌的同时,还与此同时提供了自己的看法。

这样经过论证过程后的论点会更有说服力。即使有时我并不能完全认可作者的观点,就例如作者对宋真宗的看法。作者即使认同泰山封禅是一场如皇帝的新衣般的荒唐闹剧,但他并没有对这件事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将这件事定义为:

”向天地报告太平盛世的喜讯“,

言下之意是真宗手下的确缔造了和平盛世,只是天书封祀过于张扬而已,此观点我不敢苟同,但因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解释说明,因此我也能在不认可的情况下无障碍地继续阅读。

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这依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宋史通俗读物。从作者所给出的历史研究中,我们对宋朝的理解又多了一分。

《忧患》读后感(五):澶渊之盟的后遗症

这几年,宋代成为各大影视剧所关注的主题朝代。从前几年的《清平乐》《大宋宫词》,再到今年爆火的《梦华录》。一时之间,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吸引着广大观众去探究。而有关宋朝这段历史的研究书籍也陆续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副研究员林鹄所著的《忧患》一书就是有关宋史最新的研究成果。

林鹄副研究员具有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和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等学术背景,对宋辽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关于辽前期的政治史也出版了专著。正是因为具有宋辽双方的史学研究功底,使得本书的内容也极其丰富。

有趣的是,在第一段中所提到的三部电视剧,其背景都涉及到一个朝代,那就是宋真宗时期。《清平乐》中的先帝就是宋真宗,而《大宋宫词》讲的就是宋真宗和刘娥之间的传奇爱情故事。而《梦华录》尽管没有明示朝代,但是从“帽妖案”、男主他爹萧钦言影射丁谓、还有皇后曾经二婚等剧情来看,是宋真宗无疑了。为什么这几部电视剧会同时选择了宋真宗这个朝代?显然和“澶渊之盟”分不开。

“澶渊之盟”是宋辽两国于公元1005年缔结的。这是北宋政治史上划时代的事件,维系了宋辽两国一百多年的和平。但是,在宋人来看,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屈辱的条约。但实际上,从盟约的缔结过程和内容来看,对宋人而言并不算是屈辱。为此,在一片终结混乱局面的氛围中,“天书封祀”成了真宗后期的头等大事。

澶渊之盟的内容,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宋辽皇帝兄弟相称,两国遵循严格的平等礼仪进行交往。二是宋朝每年交付辽方二十万匹绢和十万两白银,以作为给辽国的补偿。看起来是宋朝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但是实际上是屈而不辱。也难怪真宗会封禅泰山。

但是,随着西夏的崛起,澶渊之盟并不能完全涵盖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了。这就是庆历增币和宋夏和议。这个过程其实就已经背离了澶渊之盟的原意。三十多年的“太平”幻影就此撕裂。残酷的现实激发了宋人的危机感。直接激发了宋神宗朝代的王安石变法,而变法又撕裂了大宋。司马光、高太后等的举措,更是为北宋晚期带来了无穷祸患。直到酿成靖康之耻。这就是澶渊之盟的后遗症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涉及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汉武帝形象的塑造问题。这也是2021年以来与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的学术讨论核心。其间故事,远在书外。而最后的附录对可能性和社会科学的误区的讨论,让人掩卷深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