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详谈:吴骏的读后感大全

详谈:吴骏的读后感大全

《详谈:吴骏》是一本由李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详谈:吴骏》读后感(一):来,干了这桶三顿半!

三顿半和新荣记一样,都是基于创始人的极度热爱“长出来”的公司。即使它们未来不能成为百年老店、不能基业长青,也比会水滴筹这种纯商业化的公司能为更多用户带来更大价值。 单从营销洞察来看,10年+经验的吴骏未必就不如20年+经验的杜国楹。营销的底层逻辑是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对人性的洞察。 系统思考、自我迭代是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的根因,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他们的底线。 长沙诞生了三顿半、茶颜悦色、文和友等优秀的消费品牌,除了吴骏总结的长沙人“不怵”,应该跟长沙网红城市带来的流量(城市与品牌互相引流)、湖南广电衍生的人才优势等都有关系。这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课题。 去年双11在京东下单的80颗超级桶还有1/3,今年双11试下新风味。

《详谈:吴骏》读后感(二):真正的知行合一,相信什么,就做什么

1、一个真正关注产品的品牌创始人。

2、重视产品,就会关注用户体验,因为那是用心做出来的好产品,当然希望能让消费者也真的能感受到这个产品的好。

3、产品是一个高度连接的介质,它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就很难不尝试去破除自我中心主义。有人有天赋,像吴骏,有人要学会克服自己,才能真的抵达他人。

4、一个品牌,一个公司,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于它的基因。这个东西,不是靠第三方可以诊断出来的。这个基因就像一粒种子,刚开始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但时间久了,就会抽芽,长大,成为一种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它形成独属于它的体质,通过尝试各种可能性,摸索出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擅长什么,缺乏什么,形成一个清晰的自我定义;而你的自我是否被人认可,是否被更多人认可,就是能力积累与形成了。

5、一个公司一个品牌的定位,由基因、体质、能力决定, 而这三个因素都需要时间来积淀和形成,所以,定位,是需要时间慢慢长出来的。

6、“有的人毕生要成为一个品牌,我不是,我是想成为一个世界观。”意思是要把通过产品,把世界观呈现出来吗?真正的知行合一,相信什么,就做什么。

《详谈:吴骏》读后感(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看完杜国楹的那本再看吴俊这本两者对比会更有意思一些。相比吴骏,杜国楹算是天赋型选手,一个经验老道的创业老油条,连续创业者,想定下心来做一款产品,但是做的过程中,整体的方法论什么都是成熟的,起码是有一套已经被打磨过相对完善的思考和做事情的框架,就是他所谓的倒做,终局思维,从结局倒推开始。而吴骏的创业过程则更像是第一次创业的天赋型创业者,很多事情是靠直觉和摸着石头过河试出来的,所谓的方法论也都是多次直觉决断成功后抽象提炼出来的规则和理论。这么看其实会有很多安慰,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小镇青年来说。

但总还是能在很早期的事件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读大学的时候和同学一起折腾的外包公司。比如毕业后在广告品牌的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到处跳,比如07年30岁在北京觉得没有意思了之后跑回湖南开咖啡馆。一直在折腾的路上,中间也一度亏了几十万,合伙人父母找到他让别再瞎折腾。最后兜兜转转,拧巴试错,慢慢找到了线上咖啡☕这件事情。然后,正好赶上新消费的浪潮,并且自己的专业背景和人格特质也凑巧是符合咖啡这种文化饮品的特质,拿杜国楹的话来说就是命中注定。再外加一点一些天赋。各种原因凑在一起整个过程做的就比较顺利了。这也算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

现在觉得不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而是对于一件事情,若是你不是念念不忘的话,人生的诱惑和挫败太多了,太容易就筛掉那些一时兴起的人。所以最后能剩下来的必然是那些念念不忘的人了。

《详谈:吴骏》读后感(四):有底气分享真实的品牌雏形,才是新觉醒

心血来潮,两个晚上看完同事推荐的这本书!

整体上,吴骏还是分享了很多“真”东西,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乏味无聊的创始人访谈录。一个愿意剖析思考路径、面临困难如何与为何选择的创始人,不失为一个有魄力的人,起码值得读一读他的想法,一窥CEO打怪升级之路。甚至可以直言创立三顿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许多摸索的阶段,哪怕创立后也花费功夫寻找使命感,直到想通是探索“咖啡的可能性”并进行“连接”。不完美、不英雄主义的更接近真实情况的叙述,这才是很酷的新觉醒呀!

作为一名咖啡爱好者,我平时上班喝瑞幸或者公司的精品咖啡;周末一般都去家附近或者喝精品咖啡。确实很少喝三顿半,虽然朋友有推荐,但日常需要速溶的场景较少。

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其实是这种新兴消费品牌的招人、组织管理、产能与市场规模。

对应的三点启发:

1⃣️公司前期性格互补团结一致,后期需要能力互补来做大一件事;

2⃣️组织是确保更多协调时候能高效且平顺,培养更多中层深入发展,吸引更多志趣相投的人来关注;

3⃣️产能跟着甚至提前领跑市场规模,没有产能,销售反而是减分的体验,譬如有些领域,客户老早下单买了,品牌却一直发不出货,只会招致糟糕体验,甚至丢失用户。

看完这本书,很想立马去试试三顿半,起码可以先去原力飞行店喝杯!

《详谈:吴骏》读后感(五):详谈·吴骏

我一直认为咖啡是线上线下必须要做连接的,必须要打通,这是它的基本属性。你不可能永远是一个线上品牌,现在最真实的体验、最好的体验还是在线下,这是毋庸置疑的。

线上更偏渠道和效率,线下更偏品牌和体验。所以你要真正做品牌,真的要把它实现,还是要到线下来。但实际上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你想来就来。而且线下的时间更久,高手更多,要出新的产品也更不容易。

我们在乎的是用户的长生命周期价值。最好的三顿半用户是从小跟三顿半一起长大的,因为咖啡跟奶茶不一样。咖啡的产品生命周期更长。咖啡是一种习惯,奶茶更多是一种需求。

我觉得我可能会在偏向于在平台和品牌之间找平衡。这是比较难的事情。因为一个品牌其实不需要连接那么多人,是互联网特别喜欢连接别人,互联网当年就是靠连接起来的。当你想要连接这么多人的时候,你就有了平台属性,平台属性是要放低自己,品牌是要放大自己。比如奢侈品牌,一定要把自己的风格全部展露出来,自我的感觉要非常外显出来。

我们不像一个品牌公司那样,全情投入在品牌上,我们又不能像一个互联网平台那样,做得那么没有调性。我们在两者之间,所以你会看到我们很多奇奇怪怪的现象。

我知道咖啡一定是做场景的,没有一个品牌能把所有场景全做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