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读后感精选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读后感精选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是一本由[美] 凯瑟琳·麦考利夫著作,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读后感(一):就是说K. Mc开头的作者我根本分不清

我把她和那个《自控力》的作者搞混了,导致我以为这又是一本讲如何摆脱头脑中各种各样的念头,从而集中注意力的书....哈哈哈哈!(事实上不是的)

自控力作者

本书作者

其实是很不错的一本书!

“蚂蚁、蜜蜂、老鼠、猫、狗……甚至人类,都处在寄生生物的操纵之下。由宠物传给我们的寄生虫,很可能使我们性情大变,让我们变得鲁莽、冲动甚至精神失常。”简介中提到的这一点,让我想起《19年间谋杀小叙》。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读后感(二):道德洁癖是为了保护我们

前半部分在讲寄生虫,后半部分主要在讲近来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作为科普书还可以的。引用文献丰富,叙事上基本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之处。虽然没有《基因传》那么生动有趣,但也不算枯燥无味。

对我个人而言,本书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层面上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帮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开始思考:所谓的道德洁癖,种族主义,对患病,残疾,畸形者的没有来由的恶心和歧视,对流浪汉的驱赶和回避——之前我都理解为这是人性中狭隘跟短视的一面,是因为这些人类不够宽容,心胸狭窄。

然而本书让我意识到,也许从“减少对未知病菌的接触”角度而言,这也是一种人类种群自我保护的方式。例如,如果我从小就在白人社区中长大,那么第一眼看到黑人当然会被吓一跳,并且本能地远离,甚至觉得莫名的生理不适——因为他的肤色可能是患病所致,更有可能是代表着他来自和我之前已经适应的社群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社群,也就是说,他身上可能正携带有能杀死我的病菌。所以我的躲避和厌恶在进化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将能保护我活下来——当然也同时限制了我交到新的朋友,开拓新的视野,了解和之前截然不同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风险和收获一直都是同等存在的。

不管怎样,对奇异和与众不同之人的惧怕,是人类刻骨铭心的本能,并非仅仅能用“短视”或者“狭隘”来解释。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退行,各国都更加趋近于保守的这几年。再叠加上疫情的威胁,也难怪全球化美景不再,大家各自退守孤岛,纷纷开起了历史的倒车。

对少数派和小众人士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读后感(三):也许你我只是傀儡

假如被问到自然界最强大的动物是什么,也许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狮子、老虎等猛兽,也会有部分人会回答人类。但如果告诉你不论是享有百兽之王美誉的狮子,还是贵为万物灵长的人类都不是小小的寄生虫的对手,你会相信吗?本书《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总结了多名科学家多年以来的研究,为大家揭晓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事实:很多动物(包括人类)对于自身行为的可控部分比想象中更少,而隐藏于背后,不拿着显微镜都很难发现的寄生虫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却比想象中更大。这些迷你的君王也许才是地球真正的主人。

书中提到了大量有趣的案例:蜘蛛织网突然织出了风格不一样图案,老鼠在居然会主动往猫嘴里送,鱼类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产生了烦躁,螳螂不惜淹死也要冲向水面,这些反常识的行为全部来自于寄生虫的操纵。他们就像躲在幕布傀儡师,而动物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着了道,失去了自由意志,成为了寄生虫可以随意摆布行尸走肉。别以为这是寄生虫的全部实力,傀儡师也都有着自己的特技,蜘蛛织出三维的网能保护寄生虫的幼虫,往嘴里送的老鼠让寄生虫进入了猫的肠道繁衍生息。每个行为都是精打细算,为最大化自己的生存概率而服务。当然,寄生虫并不是都会和宿主拼个你死我活,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多年的进化过程让它们深谙唇亡齿寒的道理。许多寄生虫都进化出了和宿主互利共生的能力,有的能帮宿主清理卫生,有的甚至能替代宿主的器官发挥作用。

寄生虫这种以小博大的行为彻底颠覆了人类的认知,长期以来人类都将动物的身形大小和智慧高低作为判断物种化程度的标志。然而,也许人类过于自信了,物种地位的高低之判比想象中更为复杂,甚至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许也只是傀儡之一。有许多文学作品都想象过人类被寄生虫奴役的可能性,在日本作家三秋缒的《恋爱寄生虫》中,主人公之间萌生的爱恋之情便是寄生虫炮制出来的产物, 而贵志佑介的恐怖小说《天使的呢喃》甚至让人类成为寄生虫孵化的宿主与食物。现实中的情况也许没有那么糟糕,尽管部分研究指出一些寄生虫的感染会导致人类的精神状态的改变 ,但并没有人类直接受到操纵的证据。这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寄生虫对于人类的操纵和诱导究竟能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定义操纵?也许寄生虫是环境改变的诱因,而人类只是受到了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做出下意识的行为,这个行为又恰好有利于寄生虫的繁衍。但如果寄生虫真的可以直接干涉人的意识,甚至导致人的外在改变那就完全是另一个鬼故事了。

最后提一句,本书也对科研人员有很好的启发性。书中的许多研究案例都源于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和对于传统观念的反抗。甚至有位科学家因为对于研究领域所知甚浅,反而可以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没有先入为主的定式思维才能做出超越大家想象的研究,这很值得回味。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读后感(四):“寄生”无处不在

寄生这个词,对大部分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但是究竟什么是寄生,这个概念其实并不明确。《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一书,围绕着广义的“寄生”讨论了十余章的内容,但是实际上我们也并不清楚,脑子里的不速之客是否就等同于寄生。这种常用概念精确定义的缺失在现实中并不鲜见,也正因为这种缺失,才使得概念混用被接受,继而打破了诸多原本严格隔阂的学术研究范围乃至社会、政治讨论范畴,最终构成了日益混沌但是有趣的现实世界。而本书所讨论的广义寄生,或许就可以算作这其中的一例。

正如前文所述,概念的不明确使得“寄生”这个概念有了多重含义。如果将寄生简单理解为依附生存,正如我们通常所讨论的寄生虫一般,那么我们可以轻松的接受并阅读本书前三章的内容。当然需要说明,这并不意味着前三章的内容简单,而是这部分内容所介绍的寄生到脑子里不速之客的影响相对直接,更具有画面感,因而易于接受。

但是从第四章开始的内容,就不再如此直观了。细菌、微生物乃至于无可定义的病毒,对于人类来说是否算是寄生物?如果是,那么他们对人体的影响是否可以看作是不速之客呢?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因为这些看不见的微生物数量甚至超过了人体构成基本的细胞。究竟是他们寄生了我们还是我们寄生了他们呢?以第六章介绍的肠道细菌为例,肠道被视作第二大脑,这一观点已经并不新鲜。肠道细菌具有可继承性,即母亲与孩子间的垂直传递。同时,肠道细菌本身也能产生被认为影响了人类意识的神经递质。种种的这些特征让人不得不问,这些细菌是外来者吗?他们对我们思维的影响是否可以算是外来客呢?

如果说本书的前面章节算是科学性质的科普书籍的话,后面章节则不尽然。第七章及之前章节对寄生的介绍严格区分了相关性和因果性,大量的试验结果中都强调了误把相关认为因果或是试验样本数不足可能导致的不准确。总之,这部分科普还是在讲求客观性的。但是从第八章开始的内容,涉及到了“不速之客”思想运用的外延,即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解释。这部分内容就显得不那么客观了。前面七章的内容是尽职尽责的科普,后面几章的内容则是有野心的科普。

哲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什么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呢?一些观点认为心理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将寄生影响意识进而导致心理变化最终延伸到社会学领域,也不是不可接受。但是这里面也依然需要注意,本书提到的大量这类研究并不是严格的科学研究结果,带有了猜测、归因的成分。这其中不排除有错误的归因或者因果倒置乃至其他更严重后果的可能性。这些观点可以说是以广义寄生为望远镜窥探到真实社会宇宙的一隅,但是我们绝不能以为看到了全部的宇宙,自然不能将这种寄生观点运用于解释颇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无论如何,本书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科学理论乃至科普范围的一次勇敢尝试。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读后感(五):第一次阅读《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1、这本书整体来说,在谈些什么

主要是谈论人类的某些行为受到了体内微生物的影响和指令以及寄生生物威胁宿主自主权的案例。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1)地缘政治与寄生生物相关。寄生虫越猖獗的地区,政治及传统越保守,越集体主义;反之,人们越个人主义。

(2)寄生虫影响着身体的身材胖瘦,肠道的微生物刺激食欲。

(3)肠道的微生物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和判断,肠道中发生了许多事情。它的微生物群落,加上免疫细胞和“第二大脑”,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

(4)昆虫中的寄生虫影响着昆虫的行为,作者收集了一系列案例。

(5)一些关于弓形虫的操纵生物行为的案例。

(6)寄生虫对人造成的伤害可能无法通过治疗而逆转,阻止它造成进一步伤害只能靠运气。----------预防寄生虫伤害的重要性很高。

(7)人类降生起就具备了寄生生物追踪“雷达”——这一系列感应器能够感知蚊子音调高昂的嗡嗡声、恶臭的气味、疾病的迹象,还有埋伏在附近不起眼的污染物痕迹;

(8)恶心作为情绪中的一种,人类对其研究知之甚少。哈佛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称恶心为“直觉微生物学”.微生物与恶心这种情绪具有相关性,但因果性证据不足。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我不确定这个事实是否准确,因为作者援引的数据及国外研究我没有核实过。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1)阅读此书的目的:

好奇心

(2)读书后的感受

以后都不准备养猫狗宠物,注意卫生清洁,勤洗手

(3)阅读此书后,接下来打算做些什么

1.认真打扫卫生,注意饮食干净

2.不吃生食

3.注重清洁

4.多喝酸奶,含益生菌的成分的乳制品

(4)3个月后,打算做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改变

1.居住环境上,勤做家中清洁,常常消毒。

2.饮食上,食品一定要清洗干净。不吃生食,食物高温杀菌消毒,以及多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3.有空去感染科去检验一下寄生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