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好不愤怒》读后感100字

《好不愤怒》读后感100字

《好不愤怒》是一本由[美]丽贝卡·特雷斯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不愤怒》读后感(一):你的愤怒很重要

全书读的时候我也是带着愤怒的,虽然是作者写的是美国两百多年来一波又一波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带着国家特点的,但细想其实也是很有代入感的,很多情况,很多事件国内也是存在的,可能不尽相同,但总是可以归到一类里面去的。

“愤怒”在我的认知里一直是一种负面情绪,并且是一种对个人对社会都毫无建设性的负面情绪。我很不愿意跟人起冲突,争吵让我生理性头疼,我一直认为出于愤怒而采取的极端行为在现代文明社会是不可取的,只有冷静的交流才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些怒不可遏的人们,尤其是女性,在我眼中一直以来都是不理智的形象。我自己当然也会有生气的时候,看新闻也好,平时生活也罢,但是每次愤怒过后我都会有一种类似自责的情绪,会去反省自己在愤怒之下的言行,觉得自己这样不好,应当更平和一些才是正确的。

但是读这本书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愤怒”,并且告诉我,现代社会依然需要它。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变革的起源可以说都是愤怒,这一点我可以理解,并且我也赞同这个观点,但是到了现在,我以为我们的社会已经足够进步足够文明了,已经不需要“愤怒”这么强烈的情绪了,它的能量太大了,很容易失控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我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这本书告诉我这都是表象,比如性别歧视,现在看起来女性跟男性拥有同样的权利,可以上学获得知识,可以进入职场工作,可以涉足政治掌握权力,可是究其核心真的已经平等了吗?

可能我也是书里写的被假象迷惑的人吧,被灌输“女性的愤怒不理智”的观点并深以为然,厌弃这种情绪并放弃了自己愤怒的权利,于是逐渐失去了去争取去追求的力量。

就像作者在后记里提到的那样,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男性也好,女性也罢,是不是女权主义者都应该看看,读过之后你就知道为什么她们那么歇斯底里,那么怒不可遏,也许你依然不赞同不支持,但起码你能够理解愤怒对她们有多么重要,或者说愤怒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当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鼓吹每个人都应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并且付诸行动,毕竟并不是每个人的环境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希望所有人都明确的:并不是你一个人感到愤怒,你的愤怒很重要,请不要忘记这种感受。

《好不愤怒》读后感(二):拍案而起、怒发冲冠不是男人的专利!

这本书很有趣。作者丽贝卡·特雷斯特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记者,将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所亲历的、耳闻的女性因为不公正待遇而愤怒的事件写出来,其中不但具有社会性、政治性,更加有科学、心理学上的意义。 所谓科学、心理学上的意义,最起码从弗洛伊德时代来说,他认为歇斯底里是女性所特有的病症,症状是臆想、喊叫、发狂。作者在书中提到16世纪的一种用于惩罚出言不逊的女性的刑具,“以金属面箍将她们的头和下巴紧紧箍住”。我想这更多的不是一种惩罚,而是惧怕,惧怕女人说出那些对男人不利的真实的话。 作者也以曾经同台竞选的特朗普与希拉里比较举例。许多反对希拉里的选民攻击她像个尖叫的巫婆,然而对于特朗普等男性竞选者慷慨激昂、面红耳赤的发言就认为是正义的帅气的。女人因为愤怒时发出的尖细嗓音而受到攻击,这是多么得不公平。但是如果说女人愤怒的时候只是发出令人不悦的喊叫,那么男人愤怒的时候则充满着危险。作者本人就曾受到过美国知名电影制片人韦恩斯坦的谩骂和推搡。网上频频传出的男人伤害女人事件也不绝于耳。所以女人有愤怒的权利。 作者认为长久以来女人为了维护形象更多地采用温和的反抗方式来伸张女性主义的正义。但是她提醒读者们注意,历史上有许多对于女性有利的改变都是靠女性的愤怒而实现的。比如美国历史上女工们发起的罢工游行活动:19世纪30年代,洛厄尔纺纱厂的年轻女工们宣称“我们的父辈与英国政府的傲慢和贪婪浴血奋战,因而我们,身为他们的女儿,永远都不会戴上为我们准备的枷锁”;1921年美国三角内衣工厂发生了火灾,146人丧生火场,其中绝大多数为女性,这场惨烈的火灾点燃了其他女性活动家的怒火,驱使着她们为改变美国工作场所的安全规定而努力;1955年罗莎·帕克斯因拒绝为白人男子让座而遭到逮捕,从而引发蒙哥马利巴士抵制运动。所以女人有愤怒的理由。 一直以来完美的女人总被雕刻成美丽温婉的形象。若是女人强势或发起火来就会被说成“母老虎”、“疯子”、“泼妇”……一众教育学家总是在强调慈母严父的好处;男人被问起理想伴侣也总不忘提到“温柔”二字。这些刻板印象框住了女人,她们从被束缚,逐渐内化为自我束缚。但是为了全体女性的权利,女性必须该愤怒就愤怒,拍案而起,怒发冲冠不是男人的专利!

《好不愤怒》读后感(三):请每个人都学会珍视自己的愤怒

Me too的话题几乎隔上一段时间就会在网络上火热一阵,而每当那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评论希望女性能够别那么愤怒。好像女性天生就必须文静端庄,好像女性的所有愤怒都只是无理取闹,男性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女性合理愤怒的途径。可是这本书却从另外的角度描述了女性愤怒的必要性,并且为女性愤怒正名,更神奇的是,书名可以拆开变成“女子不愤奴心”,可能这就是本书的真正内核吧。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会感叹男性的愤怒,并且加以宣扬,同时却一直在贬低女性的愤怒,好像只要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掌控女性。可也正是这种偏见激发了女性的愤怒,因为女性的声音没有被倾听,所以愤怒只会积攒得更多。随着第二次大战改变世界格局,女性开始作为劳动力走出家门,她们以为自此就可以发声更多,却没想到只是进入了一个陷阱。

当女性好不容易走进了政治阶层,她们才发现这里的“规则”让她们愤怒却难以发泄,她们永远需要保持冷静以免被边缘化。可是随着各种理论思潮的交互影响,女性主义始终保持着固有的锋芒,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群体的不同声音,让大家难以保持一致的团结,但是总体是好的。女性的愤怒在影响着整个世界,虽然有些时候因此造成的改变会可以忽视女性愤怒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女性愤怒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量。

虽然我们经常会将“公平”挂在嘴边,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清楚明白,总有那么一些特定群体在一些地方是被人群排斥在外的,也许是因为肤色、职业、性别。女权主义从来都不是不平等,反而是想要让权利能够更加平等地存在两性之间,所以对于每一个刚刚觉醒的女性而言,她们都应当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即便我们明白,在短暂的现在维持现状我们能够收获更多的舒适,但是我们依旧不能停止愤怒。

也许为了达到最后的目标,我们需要付出很多愤怒,但是隐忍就一定不会达到那个目标。我们需要确保那个正确的时刻一定会到来,并且为此不断做出改变,即便我们会因为这些改变行路艰难。即便现在的你没有遭遇不公,你也可以因为别人的不公而愤怒,永远不要相信不公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为别人而愤怒也是在为自己而愤怒。

《好不愤怒》读后感(四):GOOD AND MAD:重塑美国政治的女性愤怒

书名起得稍有迷惑性,目录也简单,以为是讲些general的理论和女性革命典例,没想到书里内容是完完全全在美国政治语境下展开的讨论,作者在序言里直接就写:“本书剖析的是女性愤怒和美国政治之间的关系”,有种被书名骗了的感觉。读时觉得作者行文上稍微有些零散,明显可以看出2016年大选是刺激作者写作本书的关键,其中主要是围绕metoo展开的,是当下美国女权主义者愤怒的表达。

不过我本身对美国政治还算熟悉,读起来其实是惊喜的。书中关于女性愤怒的描写是universal的,许多段落读起来不觉得仅是在美国语境下才可以成立的。

比如作者反复强调了女性愤怒的合理性:“我们谨慎克制自己的愤怒,但愤怒其实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工具……愤怒是一种力量,为那些激烈而紧迫的战斗注入必要的能量、强度和紧迫感。更大而化之地来说,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愤怒是正当合理的,它并不像别人告诉我们的那样丑陋可笑、歇斯底里或者微不足道。”

对女性愤怒的污名化也是全世界都存在的现象:“直到今天,我们都被灌输这样的理念:愤怒的女人狡诈而又冷酷,违反天性、违背社会规范。愤怒的女性丑陋不堪、情绪冲动,她病态失控、惹人不快,她疯狂荒谬、幼稚可笑,她毫无魅力。总之,她的声音不该被人听见……强大的女性,尤其是那些能力显然要比男性强的女性,经常会因为挑战了男性的权威而被视作乖戾可怕、违背自然的糟糕形象。“疯了”,一个用于描述精神疾病的词语,也成了形容愤怒的词语。对女性来说,这两个层面似乎是联系在一起的。”

作者也指出:“我不再认为伤害我们的是愤怒,真正伤害我们的是这个体制,这个因为我们表达愤怒就惩罚我们的体制,这个不尊重愤怒也听不到愤怒的体制,这个不想去了解愤怒的体制,这个嘲笑愤怒、无视愤怒的体制。”而这个体制应该不是指美国政治体制,更是根深蒂固的父权制。

不过作者写作时估计没想过要书写全球女性的愤怒。在作者豆瓣介绍中发现,此书开始的名字可能如我标题所示,直接写明了女性愤怒与美国政治之间的关系。作者写这本书是给美国人写的,其中涉及到很多问题也是美国所独有的。谈到“交叉性”时尤其明显,作者花费了不少笔墨谈黑人女性的愤怒与白人女性有多么不同,女性群体内部也存在着分歧。尽管其它国家内部的女性也都不会是铁板一块的,但能感受到作者的目标读者只是美国人。

作者实际上也一直在向美国人喊话,用美国建国的历史为如今美国女性应该表达愤怒背书:“在美国,愤怒常常会起到推动作用,开启长期的法律和体制改革。事实上,在美国建国的经典叙事里,正是愤怒推动了美国人民发起革命,与英格兰决裂。然而,当愤怒的源头变成女性,当女性愤怒地要求自由、独立和平等时,不管她们再怎么煞费苦心地去模仿、去引用美国建国之父的那些语言表述和情感呼吁,她们的愤怒也很少会得到认可,很难被理解成是正义、爱国的愤怒。”“女性向政府的堡垒发起猛攻,这一幕从某种视角来看也许是激进的,但这正是地地道道的美国精神,是我们的建国先辈提出的代议制民主。”

作者意在探究女性愤怒与美国政治的关系,谈到最后必须要谈那些政坛里的女性,也一定会谈那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作者字里行间内为女性愤怒正名,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她想要推动这些愤怒变成改变政治的实在力量。这也可能是美国语境下更能做到的东西。女性对大选结果的愤怒促使她们更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投票、游行、竞选公职。难得的是,她们更能通过一种渠道用愤怒带来改变,尽管在当下也变得越来越难。

“愤怒给了她们一个透镜,让她们重新看清和认识这个世界,重新理解其中的种种不公;愤怒的表达已经成为她们的一段自我介绍,也成为与其他愤怒女性的一种联结纽带;愤怒已经激励着她们创作艺术、讲述故事、提起诉讼、发起投诉,愤怒已经促使她们投出选票、志愿竞选、参与抗议、竞选公职,决心参与公民生活、接受公民教育……女性选择共同合作,选择去讨论那些共同的不消和温丧,选择去组织行动、制定战略,选择去进一步了解那些激起我们愤餐的势力、探寻如何将其瓦解——这些选择正是反抗的基本特质,也堪称起义的构成要素,具备带来政治大变动的潜质,能够改变并且在过去也改变这个国家及其权力结构。”

纸质书的封皮和附录设计还挺有意思的

不过有一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们以为可以把我们掩埋,他们不知道我们是种子。女性的愤怒被一次又一次地掩埋。但它已经在土壤里生根发芽,我们是很久以前被掩埋的愤怒长出的新苗”

《好不愤怒》读后感(五):你只告诉我愤怒时太丑,怎么不问我为什么愤怒?

当我突发奇想去某度搜索了一下“明星表情管理失控瞬间”十个字,图片显示的前十张里,除了一张王某宏是男性之外,其他九张图都是女明星。

我的第一反应:连身材都没内卷起来的男星们居然这么注重表情管理?(鲁豫脸:真的吗?我不信)

然后第二反应是:《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这书果然没骗我啊,连曾经更有权势的希拉里都没躲过的本质是源于性别的丑化和批评,女星们又怎么躲得过放大镜呢?

书上说,2008年希拉里初次竞选总统,大众对她品头论足,嫌她的声音尖锐刺耳,嫌她的举止咄咄逼人。她笑,媒体会称她为“母鸡咯咯叫”,她讲话大声,又会被评价为是她那令人不安的野心的映照。

彼时,《华盛顿邮报》记者乔尔·阿亨巴赫,甚至在文章里幻想回到从前有泼妇口钳的时候,说“希拉里需要一个无线遥控的电击项圈,那样一旦她开始尖声叫喊,助手就能给她一下”。

被所谓有文化的记者用极度没文化没礼貌地批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女性的声音在总统竞选演说中实在前所未见。

是不是听起来感觉,南山南都没希希这么难?事实上,关于在竞选中败北之后的希拉里在后来担任美国国务卿的那几年里,居然翻盘成了社交媒体的宠儿,大抵是因为她表现出了团队精神,能够辅佐自己的前政治对手。

所以当她再次成为总统候选人的时候,大众又一次意识到她给男性竞争者带来的威胁,进而对那个强硬、挑剔而又正直的希拉里的喜爱之情,一夜之间就消失得一干二净。

于是2016年的大选,面对着另一个候选人愤怒普普的时候,评价则变成:大喊大叫的普普更富有激情。而身为女性候选人的希希,提高嗓门就是用刺耳尖叫煽动群众,但她语调克制且举止谨慎,就变成不够真诚,无法理解民众的沮丧和痛苦,她一定是觉得现状没问题,因为她都没在生气。

于是,作者抛出一个让我们思考的问题,“女性的刚毅,为什么只有在她们不给权力结构带来任何紧迫的威胁时才会得到称赞。”

跟我去搜索明星表情失控管理的照片,女多于男的结果相同的是,书里也写到:用图片搜索引擎随便搜一位政治人物或公众人物里的女强人,你会看到许多张女性人物的毫无顾忌地张大嘴巴,大喊大叫,唾沫横飞的照片,暗讽她们面目丑陋、性格残暴。

所以,无论以前现在,无论东边西边,要想败坏这些女性的名声,让她们看起来令人反感,最好的办法就是抓拍一张她们大喊大叫的照片,暗示强势即代表丑陋,用以规训其他女性,切记我们听了很多年的“女性不该愤怒,当众发火太丑了,女性就该温柔似水”。

最后,不管谁告诉愤怒有害健康,都请你先保持怀疑态度,不要立即收敛你的愤怒,而是问问他们,如果没有值得我们的愤怒的事情发生,没有值得我们愤怒的不公存在,那我们还愤怒什么呢?闲的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