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昨天喝了河豚汤的读后感大全

昨天喝了河豚汤的读后感大全

《昨天喝了河豚汤》是一本由米哈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天喝了河豚汤》读后感(一):为什么我要射杀那头象

这大概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它讲了还没有成为奥威尔的埃里克•布莱尔的故事,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

其他的篇章像随笔,这章作者则卖了一个关子。

薄薄的一本书,50篇随笔,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他以松尾芭蕉的俳句“昨天喝了海豚汤”为书名,旨在说明:哎呀,昨天喝了海豚汤,今天,我居然还未死。多幸运!

活着就代表可以继续寻找方向前行

这是作者想要传达出的思想。基于这种思想,作者在目录部分的选择,则有一些“鸡汤”的味道。

鸡汤之所以让人发腻,可能因为都是大道理,但不要误解这是一本教你人生大道理的书,相反,这本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细微思考

虽然这些思考不算深刻,但也绝不肤浅。

《昨天喝了河豚汤》读后感(二):《昨天喝了河豚汤》:用文字给在残酷世界挣扎的你一点力量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有点奇怪,怎么会有一本书的名字叫《昨天喝了河豚汤》,可在看了书籍内容之后,我才发觉,没有比这个书名更贴切的标题了。 我们知道河豚是有毒却又鲜美的食物,处理不好,很容易为了这口鲜甜,提前去见阎王……但是总有人以身犯险,就为了这一口美味,特别是喝了河豚汤之后,发现自己第二天还好端端得活着,也是一种幸运,虽然还是不鼓励大家去吃河豚,但是还是特别推荐大家阅读这本《昨天喝了河豚汤》。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历了艰难挫折才走到今天的,生活不是只有幸福,更多的是辛苦,或多或少而已,除了可以和亲人朋友说出来的苦累,甚至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辛酸,卡在了说出来矫情,不说出来堵心,于是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 除了少数人能够名垂青史,大多数人在漫漫长河里连个姓名都没有留下,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那么苦累,还要来这人世一趟理由是什么,怎么去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是我们一生都在寻找的解释的课题。 这本《昨天喝了河豚汤》,恰巧就是一本介绍大作家们如何面对残酷世界,如何寻找人生意义,如何面对平庸人生,可能生前寂寂无名,身后才身名远播,凡此种种,看过之后却令人犹如醍醐灌顶,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或者可以说,就算你不喜欢这样的“人生鸡汤”,送给孩子做个作文素材库,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全书简单讲述了五十位作家的人生经历,用简单干练的语言,让我们从他们身上看见,属于我们普通人一样的挣扎、不安、困惑和恐惧,不同的是,他们从中得到了解脱,并把这些负面情绪变成文字,当成挑战,这种观念值得我们学习,或者引起我们反思,它让我们在短短的书里,经历了五十次不一样的人生,我们或许不能做得比他们更好,但我们却能从中汲取力量。 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王尔德的人生经历起起落落,精彩无比,从声名显赫到声名狼藉,他的一生都始终贯彻着这一句——“做自己”,哪怕是做很奇怪的自己。 我们经常听人说,或者对自己说,要要自己,其实这句话大多就像口号,在没有能力做自己时,大多随波逐流;在没有能力标新立异的时候,大多附和跟随;在内心还没有强大到无所谓他人眼光的同时,大多装着隐形人。 而我们却始终不甘于默默无闻,不甘于寂寂无名,不甘于唯唯诺诺,不甘于畏畏缩缩,不甘于此生都没有做过自己。 做自己从来不容易,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会轻而易举,哪怕是才高八斗如王尔德都不能,何况我们,但是他给了我勇气,和做自己的力量,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做自己,立足于当下,勇敢踏出第一步,就是做自己,有理有据,无愧于心,也是做自己。 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做自己也从不是与世界为敌,它是让压抑内心的自己与世界寻求和解的过程,如果你还是没有勇气,不敢喝河豚汤,就看看这本《昨天喝了河豚汤》吧。 End。

《昨天喝了河豚汤》读后感(三):昨天喝了河豚汤:为什么指望别人的金句和忠告,知道你自己的人生?

你是不是也特别讨厌,某些前辈仗着比你年纪大,总喜欢给你忠告。比如说,一个女人一辈子不生孩子是不完整的。比如说,人啊,一定得结婚。比如说,你这个创业方向看起来就不会成功啊。等等。

既然你如此讨厌忠告,那又为什么总寄希望于一定要在一本书里找到能有助于你人生的箴言金句?

关于《昨天喝了河豚汤》这本书,某读书app上一个高赞回答是:作者熟知不少大作家的姓名并且擅长汇总,缺点是过于潦草,比如写黑塞、陀翁、松尾芭蕉的几章,实在太短小了,也不是说长篇大论好,就……

就真的让我惊讶,书本来就定义为短篇随笔集,针对于作者米哈自己遇到的每种人生困境或难题时,对照他喜欢的作家找到的人生答案,而已。为什么非要指望从别人的人生答案里找自己的解决之道,又因为没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给书打差评呢?我不理解。

这本书里,作者讲到了自己喜欢的50位作家,对照了很多作者自己对于人生困境的看法和作者自己认为找到的解决之道。

比如关于,要不要在乎别人评价你很奇怪,很不从众,讲到的杜鲁门·卡波特的故事。比如关于,该如何处理别人的误解,讲到的马克·吐温的故事。比如关于,我们要如何坦然面对死亡,讲到的菲利普·罗斯的故事。

我最喜欢最后一个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故事,“可是,你想听哪方面的忠告?”

看了这篇你才会知道,为什么真正牛叉的人反倒不会随便给予别人忠告,是因为:谁要听?听的目的是什么?都需要搞清楚,是因为忠告通常都依人与情况而定。

喜欢米哈这句:这是一本充满忠告的书,却不是一本给人忠告的书。因为复杂的人生经历,化成只言片语的所谓金句后,都显得异常廉价。

在我们下一次,忍不住从书里或者别人嘴里找答案的时候,请切记:没有一句忠告,放诸四海皆准。所以,你今天翻开的这本评价还不错的书,它只想为这不完美的世界,提供多一点可能,多一个答案,多一点温暖,而没有一定要替你解决人生困惑的责任,不是吗?!

《昨天喝了河豚汤》读后感(四):作为普通人,如何对抗人生的荒谬?

看完了香港作家米哈的小书《昨天喝了河豚汤》,想起加缪的那句话“除了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

是呀,比起活下去,死亡是相对容易的,是一了百了的,是不够勇敢的。活着,活下去,才是最难的。中国古语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顺利、不如意才是人生的常态。世界和人生,从来不像童话故事的结局那么美好,每个人都能得到happy ending,而是充满了挫折、失败、阴暗、背叛、孤独。这样的遭遇,并不是某个人所特有的,而是所有人都可能,而且大概率会经历的。

大作家们也不例外。《昨天喝了河豚汤》写了50位大作家的人生经历,在世人看来,他们都功成名就,志得意满,高高在上,不应该有烦恼和困难,其实,一旦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生平,就会发现,他们可能比作为平常人的你我更“惨”!

他们有的穷困潦倒,有的被流放到荒蛮之地,有的深受疾病折磨,有的为世人所不容,有的出道之时默默无闻,有的大器晚成……苦难给了作家们更丰富的生活经历,更深刻的人生感悟,更独特的创作素材,使得他们的作品更有深度和内涵,从而更有旺盛的生命力。

《昨天喝了河豚汤》是一本适合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小册子,每篇文章独立成篇,互不影响,可以单独阅读。这些文章既可以当做作家小传用以增加对作家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可以当做书评来阅读从而获得有趣书籍的推荐。

米哈选取的角度新颖独特,从作家的人生经历去审视其作品内容和风格,从而更透彻地理解作家的内心世界。关于作家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生动鲜活,又不失趣味,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学会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除了帮助读者理解作家的作品外,米哈还想教会读者一种人生态度。就像书名所说的那样,“昨天喝了河豚汤”,但是我今天还活着,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不论生活多么荒唐可笑、世事无常,活着、活在当下,沐浴阳光雨露,本身就比很多人都要幸运。

怎样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待困难、怎样做出选择。大作家们的人生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路。是选择努力生活,对抗人生的荒谬;还是选择放弃抵抗,得过且过;亦或选择慨然赴死,结束生命?选择也许没有对错,但求无愧于心。

不过,也许,像作家们一样,将内心的苦闷转换成文字,分享出来,说不定转角就遇见彩虹,也未可知呢!

如果你觉得生活很难,快要坚持不下去了,推荐你读读这本书。

唯一让人觉得遗憾的是,整本书介绍的作家竟然没有一个中国作家。应该说,中国作家里经历苦难挫折依然坚韧不拔的人不在少数。

《昨天喝了河豚汤》读后感(五):从50个文人八卦里找寻生活的勇气

一提到文人八卦,很多人会眼睛为之一亮,比如钱钟书抄起竹竿帮自己家猫和邻居林徽因家的猫打架,西南联大跑防空洞途中刘文典看不上沈从文,戴望舒因为颜值性格等问题被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拒绝最终嫁给卖冰箱的。这些文人逸事很多时候成为读者阅读其作品时候的必要陪衬。

文人也是普通人,也有爱恨离愁,婚姻事业上的不如意,他们面对世界的残酷和苦难有时候比普通人还多,米哈,文学奖评审,文艺节目主持人,浸淫文坛多年的他写了一本《昨天喝了河豚汤》,书名取自松尾芭蕉的俳句,用自己喜欢的五十位作家迎接人生挑战的故事为今人打个样,尤其在如今的焦虑时代里,这是一本有关作者如何面对残酷世界的书。

也许是偶然,书中选取的作家都为西方外国作家,除了个人偏爱,也有文学书写系统的一种延续。很多作家鲜为人知的一面被描述出来,原来硬汉作家也有柔软的一面,比如海明威;表面上温文尔雅的作家也患有神经衰弱,对妻子恶语相向,甚至施加暴力,比如夏目漱石。如何把糟糕的生活转变过来,幸好作家还有一支笔,还有清晰的头脑,还有悲天悯人的哲学情怀。

很多人一聊起童年,就会谈起原生家庭与成长阴影。美国作家卡波特12岁,校长给他的家庭打电话,大意说他低能,建议把卡波特送到某家有办法对付坏小子的特殊学校去;斯蒂芬金两岁的时候,父亲躲债一走了之,一年级身患重病休学,还曾经目睹朋友在他面前被火车碾过死亡,“我的童年是一片雾气弥漫的风景。”14岁的他在校内卖自己写的恐怖小说,被校长责备:我真搞不懂,你明明蛮有才华,为什么爱写这些垃圾东西呢?

还有因为身材被霸凌的普希金,拜伦,这些后来驰骋文坛的大家回首自己的童年都有悲剧的味道,包括成年后文字被禁,穷困潦倒,不尝遍生活的苦,如何感受生活所赐予的那一点点甜。

被认为是低能的卡波特测了智商,从此得到自信,“开始用一种令人生畏的热情写作”。并不是说所有的作家都是天才,他们其实也是凡人。在写作背后,他们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卡波特5岁就随身携带字典,“平均每周读5本书”,12岁每天放学回家写作3小时。在寒冷的库页岛上,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每天5点起床,调查访问记录资料。生下残障儿子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差点选择赴水寻死,最终他直面痛楚,把文学写作与“我和儿子的共生”重叠起来。

生活这艘小船,如何平稳航行下去,势必要承载一些重物,太重太轻都不行。关键时刻要抵住压力,适当放弃,学会放手,会走的更远。如斯蒂芬金的作品《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安迪,被关在监狱,但始终没有放弃向往的自由。当他在天台上看着朋友们喝着啤酒,在播放的音乐声中陶醉,在大雨滂沱之中伸开双臂,“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会有谁救你?”

作家们找到了写作这条路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面对生活的残酷,你从这五十位作家的故事中有没有找寻到应对残酷世界的方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