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为何无聊读后感锦集

我们为何无聊读后感锦集

《我们为何无聊》是一本由[加]詹姆斯·丹克特 / [加]约翰·D.伊斯特伍德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何无聊》读后感(一):条条大路通无聊

一本关于“无聊”的书,为读者设置了相当的阅读门槛,它并那么容易让你一口气看完,特别是当你处于无聊、想要找点事儿干的时候。所以,这本书并不是无聊的解药。它只是让你直面自己无聊的深渊是如何形成。

作者在一开始就宽慰读者,千万不要为了你的无聊而感到抱歉,无聊的感受是人类的强项,一如对疼痛的感受,它是一种天赋能力,表达了自我想与周遭世界建立强烈连接的渴望。但存在主义者对无聊的看法则要悲观多了:无聊根植于虚无,虚无贯穿于存在。

人类对的无聊感受,从幼儿到青春期会持续增长,直到20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又持续下滑,待到60岁后又再次冲顶。所以,对于未成年人和老人,我们应该格外关注。

如果你想测试自己的无聊指数,可以参考下面四个评价纬度:1)感觉时间过得很慢:2)难以集中注意力;3)觉得万事无意义;4)无精打采和焦躁不安交替出现。简要概括,无聊是注意力不足和意义缺失的共同结果。

无聊若不控制、任其蔓延常常会诱发许多危险:过量进食而肥胖、抑郁、焦虑、倦怠、自恋…….无聊的人,其实都想做些事情,但又没有特别的事真想做,这真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作者的建议是:当无聊袭来,先深呼吸,专注内心,接纳自己的局限,然后追求实现能动性的行动。听起来和任何一款正念软件的教导没有多大区别。但最根本的问题,还需要读者扪心自问:你要做什么?

《我们为何无聊》读后感(二):听《我们为何无聊》

我在想,假如这本关于“无聊”的书,本身就写的很无聊,这该是一件多么反讽的事情……,还好,书还是写的挺有意思的。“无聊”这个词我听起来居然有点陌生,仔细想想,感觉自己最近很少感觉无聊。全书被解读者分成了三个部分:

第一:无聊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无聊。作者认为,无聊是一种跟焦虑有关的心理状态,当人类渴望刺激,而现实又无法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无聊。无聊跟人的自控力有关,自控力越强的人越不会感到无聊。另外,无聊是无法避免的,人的一生都会有无聊,只不过0-18岁之间,容易无聊,因为孩子对未来充满好奇,但是却被约束,所以容易无聊。而18-60岁,成年了,太忙了,并且好奇心也减弱了,没空无聊了。60岁之后,再次开始无聊。

第二:无聊的危害。无聊会导致注意力涣散,暴饮暴食,甚至诱发成瘾性行为,而且还跟抑郁症有关。作者在这里还举了一个飞行员无聊导致飞机失联的例子。

第三:如何消除无聊。作者讲到了人类的两种奖赏机制——内啡肽和巴多安,内啡肽是在内心深处的长期愿望被满足的时候,会分泌的;而巴多安是短期浅层愿望被满足的时候会分泌的。作者讲到了,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自己喜爱,并且有一定挑战的工作。

《我们为何无聊》读后感(三):从当下大学生视角聊一聊本书的价值

非常的感谢小编给我寄来了《我们为何无聊》这本书,让我对我的生活、工作、人生多了一些与以往不一样的认知。随着今年疫情的反复,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焦虑,读完这本书后,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想从大学生的角度跟众多书友聊一聊。

从当下大学角度来看,无聊,可以说是懒散、迷茫、焦虑、压抑、怠惰、萎靡不振等到极致的一种外在表现,亦可以表述为大学生把大把大把的时间耗费在矛盾次要方面后的一种自我谴责的空虚之感。疫情时期的今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了一千万,发达经济体在2020年丢了多达2200万个工作岗位,全球范围内则减少了1.14亿个,这无论是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对在校大学生来说,这都是震撼精神和心灵的“晴天霹雳”。在一些大学生的认知中,有认为:我凭实力通过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考验,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进入到了理想的专业,我是优秀且强大的;也有认为:我有着一般的家境、一般的外貌、一般的学习能力、一般的自律能力,我对大学生活本就迷茫且无助。无论对有着何种认知的大学生来说,今年甚至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经济都会处于恢复期,与之对应的就是岗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这对985、211亦或一般院校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产生焦虑的天大因素,毕竟废寝忘食、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就是为了有一份体面且报酬不菲的工作。而青少年处于精神、思想、认知等的发展期,“青少年期”的缺点会使他们因今年特殊的国情、就业情等而带来许许多多的困扰,这些困扰积累到一定阶段必会伴随“无聊”的衍生。我认为,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我们为何无聊》这本书,会很好的缓解大学生的无聊,让“无聊”不再是无聊,让“无聊”在大学生自我调节下转化为向上生活的阶梯,让他们明白,他们并不应该掩饰或者逃避无聊,相反的,他们对无聊做出的一些良好转变,正是可以激起他们采取行动的内在动力之源,更好的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正如《华盛顿月刊》评论本书时所说的那样:“读完这本书,你会对什么是无聊,以及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无聊有更深刻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本书告诉我们,与其和无聊做斗争,不如倾听无聊背后的声音。”

《我们为何无聊》读后感(四):概要

整体思路:

无聊是什么、特征有哪些—什么引起了无聊—无聊的后果有哪些—怎么样应对无聊。

一、无聊的本质: (1)欲望迷局:有想做事的欲望,却不知道要做什么。我们的大脑一直号召我们做点什么。 (2)大脑空空:我们的认知能力过剩了,我们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天赋,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我们需要与世界建立一种深度连接,让我们把精力投入到某个事情里面去。 二、引起无聊的因素: 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结合自己科研实践中,不想发论文的经历思考) 外部因素:(1)无意义无目的无价值 (2)当前任务与自己的技能不匹配 (3)单调:简单重复 (4)约束:没有内在动力,被迫而为 内部因素: (1)情绪;(2)认知; (3)动机;(4)意志力或自控力 (5)生理:对环境觉察和反应能力 三、无聊的影响—双刃剑效应 (1)积极影响—信号效应 号召行动、提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示需要改变、提示更好的连接方式 (2)不良后果 自我伤害 不良嗜好(酗酒、吸烟、药物滥用) 冲动行为(寻衅滋事、寻求刺激、冒险行为) 情绪反应(抑郁、愤怒、攻击性) 四、无聊的特征—普遍性 全生命周期存在、极端环境下也存在 五、无聊的应对 (一)追求意义 意义缺失导致无聊 重建意义 创造意义 不良创造意义的方式:流媒体节目、游戏 (二)更好的策略 心流、兴趣、好奇心、放松 正念冥想—关注当下此刻与自我(结语提到) 顺其自然认识到我们的局限性(结语) (三)不好的策略—我们时代的流行病 (1)现状:信息过少和信息过载都会带来无聊 为什么? a,信息过少—单调 b,信息过载带来了大量噪音—信息的筛选能力面临巨大挑战—浅层处理—无法深层次提取或者解释信息的意义—无意义到来的无聊 (2)解决无聊的虚假方式: 技术带来的媒体、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消解无聊—短暂解脱、长期无效也不健康—恶性循环:越来越无聊同时越来越依赖智能手机 为什么呢? 这种方式只是浅层参与,没有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是被动接受外界信息且刚好符合广告商和信息来源者吸引人的目的。永远不会满足我们自我决定和创造价值的深层次需求。 (3)结论与启示: 我们的大脑需要被占据,但是并不是被任何东西占据都可以(无聊的消极应对方式包括无聊的不良后果那些行为) 我们必须要对消极无聊的策略进行选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PS,个人自我提醒:记了相关笔记,可以想看的时候翻阅)

《我们为何无聊》读后感(五):当无聊成为常态,我们如何与无聊和解

无聊,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状态,其作为一种情绪,也是与生俱来的。

就拿我们学生来举例,每当寒暑假或者重大节假日回家时,我们早已打包好行李来到车站,却发现离发车还有一段时间,那我们如何去打发这段无聊的时间呢?大部分人应该就像这本书的封面boy一样开始刷手机吧(若手机没电了岂不是更无聊),包括在车上了也一样。那这回家的路途,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无聊之途?

在微信“我的状态”中的“心情想法”一栏里有“发呆”这个选项,很多人常常发呆,毕竟发呆不用交税嘛,偶尔浪费一丢丢时间又何妨。其实发呆和无聊相似又有着不同,这本由加拿大心理学家詹姆斯·丹克特与约翰·D. 伊斯特伍德合编的《我们为何无聊》从心理学角度对“无聊”这一情绪进行探究,其不仅仅定义什么是无聊,还将无聊与“发呆”“恐惧”“冷漠”等一系列情绪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归到我们如何应对无聊。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都会或者都有过无聊的体验,回归现在科技极其发达的社会,我们有智能手机,有网络,有众多社交app,可碎片化的信息越多,我们是不是越感到无聊or空虚。那有没有想过,在我们破壳的几百年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可没有这个多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或者社交媒介,他们又是如何打发所谓的无聊时刻呢。作者在书中举例对比那些宅在家的人与走出去的人的异同。

当无聊这种状态达到超饱和状态,我们肯定是要找些乐子来kill time的,作者就解释了那些无聊的人无聊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突然爆发出异常的创造性,比如书中的工厂工人。这也让我想到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在茨威格的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在监狱里捡到一本棋谱,你瞧,监狱很无聊,棋谱也无聊(对我们这些不懂象棋的人来说哈),就是在这样无聊➕无聊的状态下,主人公打开棋谱,开始背棋谱了,也正因为通过背诵了上千遍,他的象棋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并在出狱后击败了象棋大师。这样看来,无聊还是一种偏执,一种执拗。作者也在书中的某一章中提到,无聊往往出现在一种极端的环境中,比如说战争也是一种无聊。

可能就是因为无聊,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推动力与着力点。那我们就应该试着与无聊和解,作者也用了很多例子来论证无聊的成因与作用。可能一不小心无聊了一会儿,大脑神经元就触动开窍了,你,也就成为了下一个爱因斯坦!

当然任何事东西都是过犹不及的,书中也科学分析当我们处在无聊这一状态,我们无处可做,那就会触发一个非常可怕的动作——吃,而且还是吃个不停,因为不停地把东西塞到嘴里会误以为我们正在做什么,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解闷方式。因此无聊也会导致肥胖(很离谱是不是,请托住你的下巴),下次记得多约约胖胖的朋友出去玩,说不定你就是他/她减肥的良药。

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层面值得我们深挖,比如无聊与年龄的关系,在这里我就不剧透了。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此书,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无聊和解,毕竟,人生苦短,必须性感。

我挺喜欢这种简易封面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