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读后感100字

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读后感100字

《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是一本由萧萧树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读后感(一):《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等边三角形切去一个角,哲学家便开始努力思考!

三角形被切去一个角,便会诞生两个角,切去两个角,便会诞生四个角。 他发现了勾股定理,那无法用人类语言表达,它就是一切数字的秘密,宇宙的密码,上帝之书上原来写着万物皆数。 ——《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读这本《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那么我会告诉你这几点: 1、它的封面很独特,或者(看到封面)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朋克,或者说在我看到这个封面的第一眼,就会想到摇滚音乐,就特别的想看。 2、第二个原因是它的题目,因为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等边三角形这个概念是一个隐喻,他可能代表着什么,以及他为什么会降临。 3、目录的话,也用了一丢丢的设计,只放上了大标题,一些章节的内容也自动忽略。(在我看了一大部分书的内容以后,发现的。) 接下来聊一下这本《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中的第一篇:吉肯之神。 他看到了它,或许可以幸福的离开洞穴,走向灯火了。 ——《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 在这一篇的作品中,你将会体会到哲学和文学的碰撞和交融,众多的哲学大神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轮番登场,最先露面的是河马,之后是毕达哥拉斯,作者故意将河马写的很神秘,估计是在为毕达哥拉斯的出场做铺垫(或者形成对比)。 你会在这篇中了解到,毕达哥拉斯从三角形被切去一个角的探讨中,发现了勾股定律,积极发现数学和音乐之间的联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准则。 接下来,你可能会猜测下一个登场的是苏格拉底。 先别着急,作者决定先让你休息一下,旁观两对师徒的battle: 你会发现毕达哥拉斯和发现了无理数的希伯斯,他们之间观念的相同和不同。 苏格拉底和亚西比德的友好交流,以及来打酱油的亚里士多德。 没错,从河马到毕达哥拉斯,再到苏格拉底,这些人们的思想转变过程,就是一个又一个时期整体思想的转变过程,他们开始质疑神的存在,但又害怕失去神的庇护,转而将自己弱小的灵魂囤放在一个又一个的蜗牛壳里,这些蜗牛壳上有的写着数学、有的写着哲学,有的写着音乐。而作者则很形象的把他们比做洞穴里的人。 造物者站在洞穴外观望,所有的时间都像剪影,都像一个游戏,但又仿佛不是。 ——《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 接下来罗斯科带着他的画登场,之后的出场的人物不再赘述,我个人感觉,这里的等边三角形好像在隐喻真理,也好像在隐喻未知,或者是别的。

当然,或许等边三角形可能会降临,但它永远也不会成为世界的主宰和唯一,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和平等,而人们会努力向着自由和平等无限靠拢。 话说,想要看懂需要一些哲学基础知识打底,不过漫画哪里,脑洞还是很大的,很有创意。

《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读后感(二):读书笔记丨烧脑哲学小说,非博尔赫斯勿进

《等待三角形降临那一天》,萧萧树

喜欢哲学、喜欢博尔赫斯、喜欢人工智能、喜欢深度思考的朋友可以尝尝,喜欢刷爽文的就算了,

这本书可算是哲学小说,非常烧脑,不是说情节复杂,而是说整本书都是非常深入的哲学思考。为什么不直接写哲学呢?因为,只有小说这种叙述形式,能深入到理性背后的世界,而哲学写作必须理性的,诗又难以论述。

全书有四个中篇小说,分别讲体验与直观下的真理,真实与虚构相互吞噬下的存在,概念或理念的存在,自我意识的无效与爱的永恒,所以,整体读下来,当成一部长篇小说的四个部分也未尝不可。

荷马与等边三角形

第一篇《吉肯之神》,从荷马、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几个大哲看到等边三角形的经验展开,等边三角形可理解成每个人看到的真理。随后,从画家罗斯科经历讲“看”是怎么回事,“看到”是否确保真实。然后讲阿空和阿时的病态大脑,他们对空间和时间的体验异于常人,他们所处的世界也就不同于常人。最后是讲到黑盒子脑冢,是无我状态。

第二篇《当一只鸟》讲小说家、国王、王妃间的故事,套娃结构,每个故事都从前个故事里衍生而出,最后的故事衍生出第一个故事。这部分思考完全真实、亦真亦幻、完全虚幻三者的等边三角形关系,也提到写作对真实世界的侵蚀,被写成的故事似乎更接近存在。

第三篇《当一座城》,时而正常叙述,时而叙述者假想自己是砖头。通过诗人兰波和中国盲诗人间的经历,讲真实的城市建筑与概念中的城市建筑,后者更接近永恒。最后,兰波离开故乡,流浪天涯,他建造了自己的城市。

最后《黑色房子》是普特南“缸中之脑”概念的呈现,形式不新,但内容值得思考。黑房子没有“我”的意识,也没有我之生与死。这部分探讨最多是人工智能与人脑的关系,很多情景,两者的思考过程本都无法被看到,其中还涉及到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房子。最后指向爱,这是人工智能不具备而脑科学应该关注的。

黑色房子

可以看到,整部书的思考脉络非常清晰,而且是很成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思考,包括哲学、数学、物理、生物、语言学、人工智能等等,从传统哲学到前沿科学全部覆盖,以此来探索人类的心灵、意识与真实世界。

本书作者同时是插画家,书中收录了他的漫画手稿,通过细致的线条用图像讲述了《黑色房子》的故事。书的装饰也非常酷,黑色加白色加银色,与这本书亦真亦幻的写作手法特别搭调。

《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读后感(三):作者序 | 寻找等边三角形

二零二零年末,我经历了石门午夜封城,接下来一个月左右 的时间里,这种状态逐渐从一种对日常的突然破坏,变成一个默认的无足轻重的存在的背景,只有当我偶然从窗子里注意到这个“怪兽”一些极易被忽略的迹象时(比如易怒的人们开始更加频繁和轻易地与门卫大爷发生争吵),才会惊愕地想到 :啊,我们失去了自由。无论我们将其归于自然的强大力量,还是人类社会各种复杂无解的运作结果,我们都处于一种难以察觉的反常状态,而这种难以察觉则更为反常。

当我时常在窗前从不知不觉地对天空的长时间注视中突然醒来时,这些短暂的小事件便一次次地加重了它们的色彩,并逐渐成为某种充满隐喻的抽象的“画卷”,它描绘了我对我们生活的现在和未来的许多“幻觉”。我想正是那种偶然而至的惊愕,才包含着我个人人格的核心。这正是《吉肯之神》故事所描述的某些内容的现实展现,我们被称为“自我”的那种东西被许多其他力量锻造出的各种理念的层层外壳包裹着,它逐渐与我们的理性追求分离,变得遥远而孤独。但与此同时,我们的日常则在不断地加速那些附加理念的诞生。这是一个难解的悖论和循环,我们无法像科学分析那样准确地“理解”那些理念的属性,了解它们会与我们的生命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以及得出怎样的结果。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是我们所接纳的理念的“宿主”,而这些“寄生”于我们的庞杂的概念群体,有一些则将通过各种方式毁灭我们自身。对于大多数人,如果接纳一个理念的目的是通过它成为“更好”的人,那么一些理念则如虚假的迷雾般,让我们与这一普遍的“人”的目标走向殊途。“自我”的核心形成的过程,便是在这层层迷雾之中寻找“真实”的艰难路途。《吉肯之神》故事中所展现的那种从古希腊人类文明伊始直至许多时间后的未来的终结,贯穿我们所有世代的人的核心,又如一个包含其自身的梦境——正是因为我们有着对这一核心的寻找与追逐,才有这一核心。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表达的那样,“即便真正地证实真理与基督毫无关系,我依旧选择基督而非真理”。我想,那种超越逻辑悖论的方式便是信仰,我们并不真正地科学地证实那一核心究竟如何,而只在其飘忽不定、转瞬即逝之中,如盲目骑士般寻找它,从心灵中捍卫它,这一行动便是其存在的体现。

而我们的文明之幸在于,这漫漫长路中,上下求索者从未消失,他们不仅是《吉肯之神》故事中如荷马、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伟大哲学家,以及波洛克这样的伟大艺术家,也包括《当一座城市》中如阿尔图尔·兰波这样充满狂野想象的天才诗人,他在北非荒漠的流浪中与他的骆驼对话,那里掩埋着更多的文明。当然,还有《当一只鸟》的故事中那些甚至被历史掩埋了姓名的写作者,这些普通的创造者诉说着同一个古国的不同故事,在对真实的追求中体现各自独特又丰富多彩的人性,虽然真实与虚构已然难以分辨。可以说,关于真实,便是等边三角形故事中相通的思想。而我为其创作漫画的《黑色房子》则是一个关于思的寓言,正如石门封城结束后,我决定跟孩子回到乡村生活,那时时常会感到一种宿命形状的东西缠绕着我,我必须在一个非常“显著”的世界里去创造一些谜一样的勾连和阐释,就像思想的层层套娃般,试图在一个最内层的梦境中寻找对最外层的“现实”的突破——我的写作就是我的黑房子。类比于现实,这或许多此一举的行动,便是为了在这贫瘠的时代为自己构建一处容身之所,或者说,为自己创造一个解释,就像黑房子故事的主人公在虚构的缸中之脑里获得了终极的语言,我想那语言的形象便如“等边三角形”这一平凡的数学概念般,精确而恒存。而每个寻求“理解”的人,都在等待自己的等边三角形的降临。

《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读后感(四):等边三角形的数学解法:用艺术幻想来回归复原哲学的本源

萧萧树,青年作家,诗人,著作有《何日是归期》《英格玛全书》《误读全书》等。曾获国内多项科普类作品奖,作品多以独特的哲学幻想风格呈现,通过亦真亦幻的哲学典故,展现思辨的复杂多彩和智性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何日是归期》《英格玛全书》《误读全书》等。

他的新作《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这是一部实验性先锋文艺作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包含四个故事:《吉肯之神》《当一只鸟》《当一座城市》《黑色房子》。本书中的这四个个故事虽短小精悍,却是大量跨领域知识在清晰脉络下的综合体现,同时也结合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及哲学等领域的理论,使作品内容充实饱满,呈现出一个奇特而丰富的理性世界,兼具科普价值与文学价值。

在《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的书籍封面有段引语写到:“让思维穿梭于文学与哲学之间,探寻极致理性背面的奇想世界。自己透过思想史或哲学史的视角,把自己看到的世界,经过思考后进行了一些处理性的表达。”这部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始终穿梭于文学、哲学与科学三者之间的作品,如何来给它定位或者是归类呢?其实在《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封面引语中,作者已经做了明确的暗示和说明。正如引语所提,这本书自始至终主要是表达的是人物思想上认识和变化。

西方古希腊的哲人先贤们对于宇宙、人类本身终极的思考;古希腊哲学的经过发展分化成科学、哲学乃至美学等多个门类;科幻小说也是有大量的终极思考,考虑人的本身的问题等等,一直到今天,我们不可避免的要追根溯源。这些都是作者在书中紧抓的重点,他则采用一种迂回倒叙的方法又对早期哲学诞生的时期的思想做了大胆的结构重组和想象。以今人看古人、以结果看起源、就好似是数学中的演绎归纳法,由结果去求证解答问题。所以我认为《等边三角形降临那一天》算是哲学幻想类型的作品,以哲学史或者是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作为故事的框架上做的表达。

作者能够将哲学、科学、文学等多个学科跨领域的世界中来回转换,在自己设定的想象世界中轻松驰骋,并且收放自如,来匆匆去匆匆。想必作者一定是静心研读了西方哲学尤其是古希腊早期启蒙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经典著作,他在这些先贤大师们哲学观点的基础上,采用时间和空间的轮回与停顿、梦境和现实的转换、幻想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连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时存在、象征和符号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历史、现实、文学和哲学之间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们的疆界,带来一个神秘的、梦幻般的、繁殖和虚构的世界,在真实和虚幻之间,找到了一条穿梭往来的通道,并不断地往返,让读者眼界大开,获得神奇的阅读感受。

最后概略说说本书中的四个故事:《吉肯之神》从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开始,经由博物学与自然科学,又通过解读中西方艺术对于“平面绘画”的“真实”的不同认识,到达一个对“自我”深刻剖析的未来。《当一只鸟》通过悬疑故事,展现了三种不同的小说风格带给世界的不同转变,而在这真实与虚假、理性与疯癫的角逐中,让人看到一丝传播真实的希望。《当一座城市》讲述了荷马与雅典、兰波和巴黎、中国诗人与北方城市、阿波利奈尔和“东方生命”亦真亦幻的故事。《黑色房子》作为《吉肯之神》的衍生故事,可以看作“缸中之脑”悖论的艺术化呈现,表达了“我”与“爱”的关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