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湖泊读后感精选

湖泊读后感精选

《湖泊》是一本由[加]沃里克·F.文森特(Warwick F. Vincent)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湖泊》读后感(一):《湖泊》读后感

美国作家梭罗在其名著《瓦尔登湖》中曾写道:“湖泊是自然景色中最美也最富有表现力的特征。它是地球的眼睛;凝视湖中,人能够衡量出自己本性的深度。”不过,说到湖泊,脑海里一想到的还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所描绘的杭州西湖。后来才知道,西湖不只杭州有,惠州西湖、雷州西湖也挺出名的,而苏轼也不只写诗赞扬杭州西湖,另两个西湖也是得了他的吟咏的。可惜,不管哪个西湖,自己至今还是无缘得见。不过,西湖虽然没见着,却是游览过东湖的,嘿嘿~ 这次花四五天看完的《湖泊》(邓天旸译,译林出版社2021年10月第一版)却不是一本人文地理读物,而是一本关于湖沼学的科普作品。作者沃里克·F.文森特(Warwick F.Vincent)是加拿大魁北克市拉瓦尔大学生物学教授,以研究北极和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而闻名,对湖沼学与海洋学很有研究。 这书是牛津通识读本之一,挺不错的科普作品,还是汉英双语版的,只是自己自毕业后,就把英语归还给老师了,所以看这书,就只看完国文部分而已,英文部分就自动省略咯。 看这书让自己又认识了一门很少听到的学科——湖沼学。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越分越细,虽然自己没当科学家的资质,但是遇到一门没听过的学科,还是很有兴趣去了解一下的,有些内容或专业术语即便看得一知半解,也看得津津有味。 再有就是从这书中,知道了世界上不少湖泊的特殊之处,不过,那么多名字,估计过一阶段就会忘光了吧。有些小遗憾,书中提到我们国家的湖很少,貌似就一个太湖,还是作为反面教材,而我们引以为傲的三峡大坝水库在作者笔下也流露着担忧。不过,想着这几年,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贯彻实行,或许作者的担忧最终会仅仅只是担忧吧。正如作者所说的“虽然我们或许是整个生物圈最强大的实体,但我们和我们星球的环境有着密切的互惠关系,并在保护环境完整性以及我们高度依赖的生态系统上有着既定的利益。”保护湖泊应成为人们的共识。

《湖泊》读后感(二):湖泊的遐想

说到湖泊,你会想到什么呢?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还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抑或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呢?湖水给人的想象总是无穷尽的。各朝各代描绘湖水的诗句也很多,正所谓“一百个人里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作为一种陆生水体系统,湖泊被喻为‘大地的明珠’,遍布陆地的各个角落。湖泊既各自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又共同有某些相同的基本特征”。

位于美国西海岸俄勒冈州的Crater Lake,也就是书中提到的“克雷特”湖:它是一个火山湖,它安静地如同一个宁静的镜面,每年吸引着许多游客前往火山湖岸边度假。

湖泊对于整个人类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起着很重要的因素。对于环境学家而言,他们将湖泊视为和大气层交换气体的活反应堆;而对于普罗大众的我们,拥有一个有质的湖泊,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饮用水、水力发电和渔业等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

生活中,我们更好奇的是:为什么湖水会有不同的颜色?有的是像宝石一样的蓝色?还有的像海藻一样的草绿色?颜色受到不同湖域、或者对于同一湖水不同区域的溶解物和悬浮物的不同而不同。

“最纯净的湖水是深蓝色的,因为水分子能够吸收绿光和红光,红光吸收程度更高;剩余的蓝光光子则被散射至各个方向,绝大部分都向下,但也有少部分回到我们的眼睛里”。

那草绿色的湖水是怎么回事儿呢?“那是因为水中的藻类一般会引起水色变绿和水质混浊,这些藻类细胞和群落含有叶绿素以及其他捕捉光的分子,能够强烈吸收蓝光和红光,但不会吸收绿光”。这也就解释了湖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这首久唱不衰的歌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每当我们唱这首歌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湖面上会有一层层的波浪?说的文艺一点儿:当风轻轻拂过湖面时,会泛起层层涟漪。“这些小波浪会被风的阻力带起来,由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将其拉回湖中,波浪又跌入波谷”。于是就产生了层层的涟漪。

湖泊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也需要得到很好的治理和保护。如果不加节制的滥用和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被湖水所吞噬,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很多因素:如降雨量、气候变化、湖水的养殖业、食物链等都会影响湖泊的健康发展。想要和生态平衡稳定的相处,就必须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并在保护环境完整性以及我们高度依赖的生态系统上有着既定的利益。湖泊和很多物质之间的联系是相互的,例如它是“连接大气和海洋的渠道”也还是“过去和现在变化的哨兵”。从宏观方面看,人类利用湖水的水系进行水上运输系统,到每年的雨季,防洪治洪;从微观方面,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它是人类社会的关键资源。所以,保护环境、保护湖泊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湖泊》读后感(三):湖泊——大地的明珠

当我们提到湖泊的时候,想来有一定古诗文基础的都会想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夏景,也会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鄱阳湖夜景。作为中国最大的五个淡水湖的代表,它们涵盖了相当多国人对湖泊的认识。然而,湖泊的意义并不只是存在在诗文之中,也不仅仅为我们提供美丽的景色。它们对于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还有更深刻的意义。由译林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的牛津通识丛书《湖泊》就为我们介绍了湖泊之于地球的重要性,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陆地上的绿洲。

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的沃里克文森特教授。他是加拿大魁北克市拉瓦尔大学生物学教授,教授湖沼学与海洋学,因研究北极和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而闻名。《湖泊》是他2018年的新作,作为牛津通识丛书的一种出版。

湖泊就是被陆地所包围的水体。对于淡水生物学家而言,湖泊就是陆地上的绿洲。环境学家则认为湖泊是和大气层交换气体的活反应堆。对化石研究者而言,湖泊是丰富的信息库,可以告知过去和现在,并引导我们制定未来的计划。对于水利学家来说,湖泊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饮用水、水力发电、渔业等多方面的需求。加拿大和美国共有的五大湖区保有着地球20%的地表淡水量,而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保有着地球另外20%的地表淡水量。世界上大概有1.17亿个湖泊,总面积达50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大半个我国的面积。从不同角度而言,湖泊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湖泊学的研究始于弗朗索瓦福雷尔,这位医学博士开展了数十年的研究并最终为现代湖泊科学奠定了基础。他全方位地研究湖泊,从波浪、水流、阳光的穿透和水中化合物的性质,到生活在湖泊各个角落的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他的著作中集中阐述了湖泊的物理环境:光线、温度、风、波浪、水流和混合过程。湖水是由不同温度的水层组成,并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湖泊的微生物群也为地球的生态系统贡献良多。从生产者、寄生者到消费者,并融入到动物的食物网中。水生食物网从微生物开始形成终端是鱼的食物链。然而入侵生物可能会毁掉这种生态。比如著名的亚洲鲤鱼。

值得一提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极端湖泊,它们具有不寻常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质的水体,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咸水湖、极地和高山湖泊、酸性湖、碱性湖、地热湖等多种多样的湖泊。它们各具特色,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

人类对湖泊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大大小小的水坝、绿藻污染的淡水、富营养化等等都为湖泊或多或少地造成了负面影响。湖泊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过去和现在变化的哨兵,也是人类社会的关键资源。面对种种挑战,我们人类应该拿出行动来保护和维持湖泊的价值。这也是这本书的普及意义之所在。

《湖泊》读后感(四):湖泊知识全知道

看书时间:2021年11月16-18日

这是一本集合生物、化学、物理于一体来介绍湖泊知识的书,这本书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当前的湖泊研究作了系统的阐述,内容包括什么是湖泊、湖泊的诞生与死亡、湖泊的生态系统、湖泊与我们的关系等,并重点介绍了湖泊作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活力与价值。

本书是绝佳的科普和通识教育读物。作者在短短的八万字篇幅内,将百年来的湖泊研究娓娓道来,内容丰富有趣,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

从湖泊的定义来看,湖泊即被陆地所包围的水体。但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对淡水生物学家来说,湖泊就是陆地上的绿洲;而环境学家则从化学角度出发,将湖泊视为和大气层交换气体的活反应堆;对生物学家来说,湖泊是丰富的信息库,可以告知过去和现在,并引导我们制定未来的计划。

湖和池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纽芬兰的人们把大部分的湖都叫做“池”。所以“湖”和“池”最好一并讨论,而在泛指各类水体时,则使用“湖泊”一词。

湖泊的起源多种多样:由地壳运动构成的构造湖,冰川侵蚀或退化形成的冰川湖,河流冲刷而成的河成湖,火山口湖,河边湖,陨坑湖和其他类型的湖泊,包括人类建造的池塘和水库。

最激烈的湖泊形成过程都是火山运动的结果,小行星撞击而成的陨坑也能够成为湖泊的湖盆。

由于气候变化、污染、不良灌溉,使得全球各地的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效能下降则成为湖泊的死亡。湖泊的死亡和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达尔文说,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诞生于海洋。

湖泊可以被看成一个小型的海洋,它既可以独立的自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又可以是连接大气和海洋的渠道,是周遭环境的集合体,是过去和现在变化的哨兵。

湖泊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环境中的无机物制造成营养物质。消费者则是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异养生物,食草动物为一级消费者,食肉动物为二级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是各种异养细菌和真菌,它们将复杂的动植物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为无机物还到环境中去,被生产者再利用。

近5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有近20个天然湖泊消亡,75%的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另据世界水论坛发布的调查报告,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湖泊和水库正面临大规模生态威胁,危及全球环境和10亿人口的饮用水资源。由于气候变化、污染、不良灌溉,使得全球各地的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效能下降。

人口增长和全球变化对全球范围内湖泊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提醒着我们关注全球变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为筑坝拦水建筑的水库的负面生态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其次是全球范围内湖泊面临的富营养化趋势,这些都是湖泊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湖泊》读后感(五):《湖泊》:湖泊也是人类生存家园,了解并爱护她

“上善若水”,中国古代对于水的认识都是极为深刻的。《论语》上也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都是代表了一种美好的追求。但中国人对于水的追求更多存在于精神层面,对于水的认知层面却知之甚少。 地球上的水体主要包括洋、海、河、湖等。全球四大洋,中国四大海,长江、黄河当然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但是湖泊呢?可能是我们关心最少的。沃里克·F.文森特作为加拿大最为著名的生物学教授,世界顶尖湖泊专家,长期致力于对于湖泊,河流等水体的研究。向世界科普着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这本牛津通识读本《湖泊》就是他给我们普及湖泊知识的重要著作。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世界最重要的湖泊有哪些?它们在哪里?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而这些都是关于湖泊的最浅显的知识,也是最容易被我们接受的内容。 比如关于湖泊的起源,有着非常多的因素。由地壳运动构成叫作构造湖。构造湖可能由单个断层构成,如贝加尔湖和坦噶尼喀湖(东非);也可能有一系列交错的断层构成,如太浩湖(美国)。世界上最古老,最深的湖泊大多都是构造湖。构造湖基本都是独立的存在,有着非常多独特的生物品种,比如贝加尔湖就容纳着超过1000种地方性物种。

因冰川侵蚀或退化而形成的叫作冰川湖。绝大多数的冰川湖,都起源于上一个冰河时期,冰川从岩石上凿开湖盆,加深了河谷,形成了湖泊。欧洲大陆的深水湖如日内瓦湖(310m)、博登虎(251m)、马觉雷湖(372m)科莫湖(425),苏格兰的尼斯湖(227m)和莫勒湖(310m);北美洲的密歇根湖(281m)、苏必利尔湖(406m),新西兰岛的瓦卡蒂普湖(380m)和豪罗科湖(462m),等等,都是冰川湖。 火山喷发之后形成的坑洞被水填充而形成的叫作火山口湖,现已知最大的火山口湖是陶波湖(616k㎡,深180m),是在26500年前,新西兰北岛中部的超级火山爆发形成。

小行星撞击而形成的陨石坑也能够成为湖泊,叫作陨石湖。最有特色的陨石坑湖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曼尼古湖,它是由一颗2.14亿年前直径5km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而形成。 关于湖泊的这些小常识,是不是特别有趣呢,这仅仅是冰山一角,科普读物《湖泊》中还包括湖泊的生存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水体,它必须有着自己的代谢功能。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一切能源都来自于太阳,那太阳对于湖泊会有什么影响呢?湖泊里的水体是完全静止的吗?对于湖泊运动的了解一定就会颠覆我们的认知。 湖泊的生命支持系统,湖泊的食物链,还有世界上存在着的极端的湖泊,如咸水湖、极地和高山湖泊、喷发性湖泊,等等,他们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有又什么样的特点呢?在这本科普读物中都有所涉猎。

湖泊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家园的一部分,人类的影响才是对湖泊最为深远的因素。现在,整个地球上的人类足迹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水体都不能避免着人类的足迹,湖泊也一样。所有适合人类饮用的湖水,都成了人类饮用水的来源。而对于湖泊的改造甚至创建活动也时有发生。我们世界上那些大型的水电站,它们就在建建后形成了巨大的湖泊水体,而这些水体又会对人类有什么样影响呢?人类和湖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我们也必须了解对于人类来说这最为重要的水体,保护好我们生命家园的一部分。 牛津通识读本《湖泊》,用8万字的篇幅,带领我们认识一个对于绝大多数来人来说都稍显陌生的世界,内容丰富有趣,令人心驰神往。另外这是一本中英文双语读物,能够同时读到英文原著,甚至还能考查我们的英语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