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灰耳朵读后感1000字

灰耳朵读后感1000字

《灰耳朵》是一本由[加] 李一洋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灰耳朵》读后感(一):【鉴书团】中国魔幻故事里的感动

李一洋作者的这本《灰耳朵》,令我眼前一亮,娓娓道来的语言仿佛读者身临其境一般。故事很简单:两条线(灰耳朵+铁箭棱)主人公的经历、成长蜕变的故事。单不论这本书文笔和情节怎么样,我觉的勇于写中国魔幻类题材小说的作者是值得鼓励的,而且还写的不错,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情节也颇有意思值得回味。

看《灰耳朵》,总能让我想起迟子建老师写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和伯伦希尔的《异世界女神传》。前者估计很多人看过,前段时间东方甄选的董宇辉也推荐过这本书,对塞外异域风情描写的非常美,主人公也是从蒙昧无知到逐渐成长,这点和《灰耳朵》对于背景环境的描写很像。而《异世界女神传》里给我带来的就是感动,史诗一般的恢弘背景,神话和现实交织,爱和阴谋背叛,相比之下《灰耳朵》带来的却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但足以给读者带来感动和思考。

中国魔幻类题材的小说道路还很长,我们上下5000年有那么多神话故事,很多地方也有口口相传的传说,这就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希望以后能多看到一些魔幻类题材的小说。推荐阅读!

《灰耳朵》读后感(二):少年寻马之旅的一些关键词

【执念】“找马”对少年来说是一个执念,即使冬季的迁徙快要来了,他也要去找到那匹能够参与其“成年仪式”的马。有时候人就是愚蠢的,从利益角度权衡,为了某个执念而行为,那完全是不经济的——少年失去那么多,甚至在最后牺牲了父亲。但执念也是一种感觉不去干就会死的东西,倘若没有去做,会在多少个事后回想起来的瞬间感到悔恨,“如果当初干了就好了”。

【恐惧】对于未知是恐惧的,不断地用自己已知的经验、或者听来的情报去揣测其形状。失去了马是恐惧的,因此要踏上未知的旅程;而马是因为看到了“熊赠”仪式掏出心脏后而受惊。但一旦接触后,会发现其所谓的“恐惧”也不过如此:那种未知的姿态在看穿之后,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外强中干、虚张声势。

【旅程】少年在不恰当的时间去往不恰当的地方、寻求不可知其结果的物品——这注定不会是一场舒爽的旅行。但人偏爱旅行,他们在旅行当中的见闻会帮助他们理顺自己心智上的那些褶皱、缠绕——祖先、父子、爱人、朋友……脱离了原有的环境,如同是鱼跳出了水、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思绪在绵长时间和广阔空间当中得到熨帖与整理——人也因此变得更强大。

【父子】代际关系难以处理,儿子一直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关怀,但一对父子、两个男人都不善交谈。少年耿耿于怀自己的身世、有过无尽猜想,但在日常的平和当中是没有机会询问的,打破不了一成不变的惯性。而旅程是一种新的改变和开始,给了两个人漫长的交流的机会与挑战。

【答案】人是否有能力去承受那些他们想要的答案?但知道了答案之后又怎样呢?很多问题的答案跟自己所想的相差无几,要做的仅仅是去接受而已——那这个接受的过程其实从想到了答案之后便已经开始了,还不需等到问出来而已。那同自己所想的不一样,又怎样呢?那便试着去接受、去找到合理性。

《灰耳朵》读后感(三):当我在原地踏步焦虑时,这本书指引我走出“黑暗”,去选择,去选择相信或不相信,正如文中的那句话“愿灰耳朵引领你(我)走过黑夜”

《灰耳朵》拿到手时,觉得装帧还挺特别的,书封的手感有点像油纸,展开的背面是一张精美海报,但如果作为收藏却有无法展平的折痕,这一点有点可惜。(图片附文末)

“天地之始不可说,森林草原之始不可说,河流高山之始不可说,四脚生灵之始不可说。我能言者,唯灰耳朵身后之事。”带着这样一种创世般磅礴的气势,作者却使用最简朴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世界——乌丹游牧部落。当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或者说当我刚踏入这个世界的时候,我确信这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是人为创作的故事,更直白的说——是假的。但随着故事的深入,我、甚至故事里也在质疑自己部落神话传说的乌丹人——铁箭棱和野猪皮,也不禁无法确定什么是虚构,什么是真实。

正如作者在文中暗藏的信号——野猪皮说:“而吟诵这个传说的夏木(这里我觉得作者指自己)无比高超地刻画着世界,构思着每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以至于连我们自身都相信这是真实且唯一的现实。我们更不愿轻易承认,心中的好恶和愿望皆非我们所有,而是一个吟诵者内心的倒影。”

我想这就是小说的魅力,尤其是在好的作品中,当吟诵者的最后一个音节落下,我们将开始质疑我们存在的真实性。如果“世界”能被创造,那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怀疑,我所处的这个世界,也是被某位“吟诵者”所编织呢?又有什么理由相信,我们的困境与奋斗、期待与失望、出生与死亡,都曾真的发生过呢?

而当质疑开始,真实性就如同俄罗斯套娃般揭开一层还有一层,上帝之上还有上帝。

如何让我对某本书产生好感,必然是它能让我开始思考“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真意又何在?”,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虽然用来自嘲我们越思考,真理就离我们越远。但我认为,思考则是我们当下的立足点,是我存在这个世界的坐标,它就像《灰耳朵》乌丹人世界里永远在正北方的鹿角星,引领我们走出黑暗和让人迷失方向的雾地,然后去做抉择,我想这也是每一部小说,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要回答的问题。

如果说人类的思考令上帝发笑,那文学小说也许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当小说《灰耳朵》跟哲学有过间接且重要的对话后,野猪皮是这样回答他的儿子:“铁箭棱,分辨真实与虚假是我们的天性,但很多时候,我们能做的还是只有选择——选择相信或不相信。我知道,选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要怕,你早晚都会有一个答案。因为任何遵从你内心的抉择,必定是最好的抉择。”

“我不了解我的内心。”

“那就从这个洞穴走出去,跟着你的马去祖先的杉林。铁箭棱,你的旅程不会一路顺风,有时灾祸和心碎将不期而至。但某一天,当你跋涉在雪地中,或在篝火旁看到北方的鹿角星,你就会与你的内心相视,就会知道自己应做的抉择。我无法告诉你那一天多久之后才会到来,但只要你不停地前行——像灰耳朵一样不停地走出杉林、雾地、草原、沙漠——终有一天你将与它相遇。”

这两段话给我的感触很深,当我们自信时,我们理性且目标明确,但总有偶尔思绪飘忽,怀疑当下的选择好还是不好,未来的路又该如何走下去的焦虑而踌躇不前,不如就听从”父亲“得鼓励,勇敢地从这个洞穴走出去,跟着自己的内心,去选择做或不做。

“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真意又何在?”这个问题,也许,会有答案,也许,终其一身也未必获得,但又有何妨,只要能在文学中与其碰撞,然后一次又一次的被触及去思考、去探索,终将会与其相遇。这也许就是人类之始的本能,当我们第一眼看到这个世界,不就已经开始好奇了吗?

不过,评价一部作品,不能光从我自己喜欢的哲学角度着手。回到故事的结构上,从一匹被命名为“灰耳朵”的孤马开始,作者展现了草原上乌丹人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从后记中看到作者参考了包括古斯基泰人和古突厥人的文化习俗和传说,这一点很特别,除了一些自传体小说或现实主义,很少能有这类架空世界题材的中文小说,这让人眼前一亮);

随之而来的是父亲野猪皮和儿子铁箭棱追寻逃逸的孤马灰耳朵一路向西,进入祖先的杉林,开启部落起源的神话——一头大角鹿如何从听到声音并给自己起名“灰耳朵”,从变成人形后得到大君的馈赠走出雾地(这个起源神话我真的好喜欢,作者写得很灵性,有宫崎骏的味道,如果能被翻拍成动画也未尝不可!另一方面,也就是父子一路向西,作者在后记中提到为他们的探索之旅,如果作为公路小说,因为有了寡言的父子,如果能再多一点描述那个世界不包括雾地及杉林的风貌或者探索,可能会更有画面感);

再从孤马灰耳朵、鹿祖灰耳朵、铁箭棱和野猪皮的父子情感的三线交织中,注入全新的宿命论——归还(怕剧透,这里就不展开评论了)。

这种多线并行交织着推进故事发展的叙述方式,让我想到结构大师略萨,虽然作者技法没有略萨的诡谲瑰丽,但若喜欢结构主义的风格,也会看的很过瘾。也许一开始会分辨不清谁是谁,但只要跟随作者的节奏,“听”他把故事娓娓道来,最后的最后,眉间将会舒展,并心满意足。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特别,怎么说呢,阅读时会有一种舒适的节奏,有一种美感在,这种感觉我在读E·B·White的《Charlotte's Web》有过,还满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的。

书封的背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