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历史的变量》的读后感大全

《历史的变量》的读后感大全

《历史的变量》是一本由李峰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变量》读后感(一):《历史的变量》:海洋视角下的中国历史!

在繁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之中,有一个孕育了生命的蓝色球体,它就是地球,而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星体里,有71%是汪洋大海。古往今来,临海皆为富庶之地,然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封建清王朝却视海洋如洪水猛兽般,让华夏大地未能追赶上革新的机遇,中国历史缺失了这一段与众不同境地。 《历史的变量》一书由《决战朝鲜》作者李峰撰写,从郑和下西洋到鸦片战争,从抗日援朝到甲午海战,解读了历史演进的多种可能性,让读者从海洋方面全新的认识中国历史!如若不是从《历史的变量》一书中得知,我恐怕依旧存留着对郑和这一历史人物的狭隘认知,原以为郑和下西洋是形单影只的,而实际情况是每次出海船只将近250艘,人员27000左右,声势浩大,在这过程中,中国的文化经济等发展迅速,而闭关锁国过后,我们经济落后也异常明显,只不过当时的统治者未能意识到这一问题所在。 海洋,在各种高科技交通工具未发展开来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很好的利用海洋之国家与城市,发展的都异常迅猛,哪怕在当今社会,人们心目中依旧存留着这样的思维“靠海的地方都很发达”,作为南方靠海城市,虽未曾见过大海,但是那些海产品可真是太过丰富。 因为海洋,我们曾经享受了国运苍荣,可是又因为拒绝承认海洋的价值,我们遭受了外敌的侵袭,远在另一半地球的国家漂洋过海来挑衅,隔壁邻居又造成致命伤害,大清王朝的坠落犹如海洋中一颗明星掉落,实则而言,都是因为没有重视海洋的有利之处。 近些年来,很少见到这样的历史书籍,告诉我事情本质原因,当然众说纷纭也实在司空见惯,如今身处帝都,依旧能够感受到南方改变城市人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希望读者们能够深刻意识到曾经的落败不代表永远的颓废,只要找出根本原因,既而釜底抽薪,也可涅槃重生。历史的变量中,海洋是客观因素,更多的主观因素我们无法控制,但是有效利用客观因素却能够很好的为人所用。 《历史的变量》一书,重点讲述了清朝时期的中国,海洋运输又是极为重要的致命点,我们辉煌过,落败过,但也重新站立起来,一切都难能可贵,只愿青少年们在浏览类似圆明园这样的古迹时,能够深层次思索问题所在!

《历史的变量》读后感(二):纪录片一般的历史书

历史课本上我们都学习过鸦片战争的惨烈历史,但是历史书中只是大略地介绍了背景、人物与经过,了解过了却因为离自己太远,没有带给自己太大的震撼。可是看过这本书以后,当时的细节一一摆在眼前,就像看一部纪录片一样,你看到毁灭性的打击将至而清政府却依旧以为高枕无忧,仿佛你也置身于当时的年代,不甘、屈辱却又无能为力,再一次感慨,我们能出生于如今的中国,强大的中国,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

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无疑是导致贫穷落后的首因。讽刺的是,在中英战争未爆发之前,英国人本着友好的姿态赠送给清政府的先进大炮,却被当时的清政府看作是耀武扬威,弃之一旁不闻不问,我们还以为我们是海上的霸主,殊不知,战争实力上的差距正在一点点被拉开。我们的军队人数是英国人的几十倍,但是在鸦片战争中,我们没有击沉过一艘英国的军舰,而清政府这边却是全军覆灭,甚至于很多士兵不是被英国的大炮轰炸死的,而是被我们自己的大炮炸膛炸死了。终于,我们还是打开了国门,但没想到却是以如此屈辱的方式,半封建半殖民地。

而同样是闭关锁国,被黑船轰开国门之后,日本能及时止损,就此拉开了“明治维新”的序幕,师夷长技以制夷,清政府没有做到,日本人做到了,他们废除了腐朽的幕府,学习外国的先进制度,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从而为后来成为强国奠定了基础。但强大后,他们却没有成为和平的维护者与守护者,他们化身为侵略者给中国带来了又一场惨烈的打击。但不正义的战争终究是要失败的,我们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平是世界的主流与趋向,就像书中说的“国与国的竞争胜负其实都是很短暂的事,真正永恒的是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友谊”。时间来到了21世界,中国的生产总值早已超过了日本,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固步自封,历史不能忘记,以此为鞭策,我们还能做的更好,我们要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真正的大国风范!

从古至今,国与国之间的对话都是以实力为基础,这一点从来没有变过,落后就要挨打,不义的势力不会因为你的妥协而收手,只会觉得你是一块软柿子,不停地欺辱榨取。所以,我们只有让自身强大起来,才能有平视世界的底气。总感觉这本书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明明只是一本历史书,却能激发激荡起你的爱国情怀,让我们更加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扛起中国人的风骨,让我们自身强大,让我们的中国强大,在人类即将面临的宇宙星空大航海时代,我们都是领航者!

读史明智,说的就是这样的好书!

《历史的变量》读后感(三):影响人类历史的海洋

现在我们都知道,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海洋在天文、贸易、战争、能源、食物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类的发展进程,人类早已进入海洋时代。

对东方的中国而言,人类其实很早之前就开始在海上讨生活,而到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航海技术和影响力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这个高峰是相对全世界而言的,并且保持了数百年,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历史的变量》这本书就是从“海洋”的角度,讲述了东西方在航海历史上的不同表现,以及这些表现对东西方当代及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

而这本书就是从郑和下西洋讲起的,差不多公元1500年。

书以此为时间起点,将东西方的航海历史穿插、对比,并力图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归纳出海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对了,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海洋视角下的中国历史》。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都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中央之国”,周边的小地方都是蛮夷之地。在人类没有航海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造船、天文、水流、防疫等)之前,这样的观点也无可厚非。但当西方的坚船利炮在大海上如履平地时,统治阶级不仅没有积极参与,反而因为畏惧而禁海,“片板不许下海”,丧失了海洋的控制权,也就是丧失了陆地的控制权。

作者告诉我们,当郑和的宝船在太仓刘家湾渐渐腐烂时,欧洲葡萄牙、西班牙的皇室正在资助各色人等进行海航冒险,甚至和哥伦布签了协议,发现新领土,国王是宗主和统治者,哥伦布是总督,新领土上的黄金、白银、珍珠、宝石和香料都归哥伦布。

当中国统治者发现航海带来的贸易可以为动摇其传统的统治时,欧洲皇室却希望冒险家为他们寻找更多的海外领地,来扩充他们的统治。

而前者因为禁海而变得越来越穷(明朝最后崇祯皇帝都要大臣出资凑军饷),后者却因为有了无数的海外殖民地变得非常富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并推动了工业革命。

这些都是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提出的部分观点,而这样的观点在书中比比皆是。

这也是这本书非常有意思的地方,立足于“海洋”这个观察点,通过东西方统治阶级以及各类参与人员(比如马嘎尔尼和林则徐)思维方式和主管行为的对比,寻找各自思想源头和行为结果,并就行为结果推演历史影响。

整个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而这部历史的发端就是坐在远离海洋内陆皇宫里的统治阶级对海洋的错误判断,而且犯的是严重的错误。

《历史的变量》读后感(四):在历史的变量中探寻不变的历史经验

【闲来读点书】 众所周知,上下五千年,在黄河、长江的孕育下,中国是一个大河文明,而西方国家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则为海洋文明。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古代的中国人更多的是害怕与恐惧。殊不知,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曾有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曾到达非洲、红海沿岸……但在中国近代史上,从大洋彼岸过来的船坚利炮给我们带来的却是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和抗争史。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这本历史书从海洋的视角,多层次,全方位介绍了相关的中国历史。可谓新意十足,详实而细腻的笔调讲述,让这本厚厚的书读完仍然意犹未尽,过去的已成为历史,但在不断演变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史的经验教训永不改变。细细品读这本《历史的变量》,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在古代社会,中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庞大的封建帝国实行的是朝贡贸易,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大无畏的冒险精神让他成为七下西洋的掌舵者,高超的航海技术,领先世界其他国家的地图知识等等,都让我为之振奋,为之自豪,可是,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保守封闭,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没能让更多的中国人走出这片黄土,去看看大海彼岸的世界,清朝统治者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让原本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时局图

中西两种文明的碰撞不仅表现在陆上的战争,也表现在对这片海域主权的较量上,近代史上的中国,是“东亚病夫”。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用“鸦片战争”的形式,打开了旧中国的大门….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葡萄牙逐步占领澳门、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被割让给日本……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旧中国就像是一个木偶,身上缠满了各种不平等的条约的布带。落后的旧中国感受到来自大海彼岸的残酷压迫。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让有识之士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救中国,百年的不屈不挠,终于在1949年迎来了一次伟大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中国对主权的捍卫也必将抗争到底。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除了写中国史,书中还有对一衣带水的日本有相关的介绍,从遣唐使到明治维新,日本的强大,其经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讨,在这本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叙述,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历史的变量》读后感(五):海洋连接改变了世界

从太空航拍地球,最为显眼的就是兰色的海洋,因此也可以把地球看作是兰色的星球。海洋的面积是巨大的,比陆地面积要大很多,海洋里面有着众多的资源,不仅有鲜活的生物资源,同样有着更多的其他资源,但是相比陆地来说,在海洋中的的变数太多,所以人们更多的是把经历放在了陆地上,因此千百年来人们更多的是关注陆地,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海洋的把控能力越来越强,也因此把更多的重心转移到海洋上。

古代的人们由于科技的不发达,虽然也知道海洋中存在巨大的资源,可是无力开采,即使是水中的鱼类资源,也是使用的有限。狭小的船只只能够在近海捕捞,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也是远远不足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型的可以抵抗更加猛烈风暴的船只出现了,人们也开始有了更多的能力关注海洋,开始了对于海洋的探索,世界各地很多的国家都开始了对于海洋的探索,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哥伦布,在寻找通往印度的航海中发现了美洲大陆。当然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郑和下西洋。在明朝时期国力是比较强盛的,虽然不如元朝时候的国土面积广阔,可是实力却更加强盛。不仅陆地作战能力进步,同样海洋力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郑和的七次下西洋,相信大家都从历史的学习中非常熟悉了,郑和下西洋和外国的航海水平相比是更为超前的,但是我们民族更希望和平,而不是通过海洋的实力增强来侵略,因此几次下西洋,并没有带来经济势力的增强,只是扩大了知名度,和世界各地很多国家增强了贸易往来。相比之下,海洋强国欧洲的一些国家依靠海洋实力的增强来不断的侵略,获得财富,变的相对强大。但是这个时候海洋只是作为一种通往其他国家的途径,即使是获取海洋的资源,也是局限于水中的鱼类而已。

现在的科技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人们认识到了资源的重要性,陆地上的资源是重要的,海洋的资源同样重要,现在的国家都加强了对于海洋的控制,都想要争取更多的海洋资源,不仅可以获取海洋的资源,同样增加了运输的便利性。通过海洋的低运输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也同样通过控制了航道来获取收益。

人们开始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 ,也开始认识到了海洋在世界的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历史的变量》,就是一本介绍海洋在历史上地位的作品,通过这本书的讲述,我们对于海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样也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有了不同的认识。通过作者的讲述,让我们认识到如果在当初的年代,选取了陆地和海洋这不同的发展途径,国家的命运可能会发生更加巨大的变化。当初的选择陆地上的北伐,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变化,但是如果选择了海洋的发展,实力可能就完全不同了。虽然这些都是过往,不可能再回复。但是通过历史的分析,对于以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

《历史的变量》的作者是李峰,作者是历史纪实作品畅销作家,湖北省作协会员。作者在文史及军事领域研究颇有造诣,出版了很多这种题材的作品,受到读者的喜欢。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书中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让我们对于海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很喜欢这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