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坛六十记读后感1000字

天坛六十记读后感1000字

《天坛六十记》是一本由肖复兴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坛六十记》读后感(一):身边的天坛

天坛距我家近在迟尺,里面提到的门、道、亭等等太亲切了。

也许是这份亲切让我感受到散文的味道。

看起来肖先生家在东门附近,而我每次都是南门出入。天坛的松鼠,斑鸠,松树,是女儿儿时最惯常的玩伴。

宰牲亭神乐署经常在遛弯时擦身而过,也许下次我应该注意看看,是不是肖先生就在周围的漫步人群中,天坛,有机会应该再好好逛一逛了。

《天坛六十记》读后感(二):快进式阅读 零星式收获

比起天坛游记,叫天坛遛弯画画之当日随笔更贴切,比较适合随便翻看。小一半记录听到的、主动聊出来的他人之事,有种村口嚼舌根的不适感。但作者写到自己之事及所感时,情绪饱满,文字老练还有新意,很能引起共鸣。今年春天反复去天坛遛弯,书中后记提到的疫情后的羊出圈,以及铺铺展展的二月兰、紫藤很有同感。六十记反复提及的内外垣墙、几大坛门、常走路线,以及作者历经青春再回望所谓的日子,是最大的收获。还有一句全书读下来印象最深、拊掌惊叹的真理解读“命运就像瞎老太太织的破渔网,也不知道哪个网眼儿就接上了哪一个网眼儿。”

《天坛六十记》读后感(三):天坛,时代的缩影

“一方热土一方情”这大概是作者肖复兴对天坛感情的深刻写照吧!天坛,作为作者成长的见证者,承载着作者的浮云朝露,而作者也作为天坛的印证者,见证着天坛的荣辱复兴。天坛,皇家建筑,原是祭祀场所,是普通老百姓不可触及的圣地,可六百年的时移世易,天坛 成了北京人遛弯休憩的场所,更是外来人的旅行目的地。可无论它的功能转变与否,作为中华民族曾遭受苦难与今拼搏奋发的目击者,它像一面方镜,记录寻常百姓的点滴生活,印照新中国的斗转星移。作为北京特有的标志物,不仅是北京人,更是所有华夏子孙的情感象征。 可这浓厚的情感太过炽热,一言一语无法切实诉出,于是,作者便用一支笔画尽天坛的四季更替,描尽天坛的一砖一瓦,更是用一支笔记载自身以及老北京人与天坛的息息相关。正如作者在花甲之年重新步入天坛的初衷是因为希望生活得更有意义,能活得更深刻,能给予他新的碰撞,新的感悟,新的画作,新的文字,汲取生活中所有的精华,认识到“活过”这一认知,天坛注予了他源泉,而他让古老的天坛有了新生。而且有时候最能表达真挚的感情的方式往往最简单。所以,肖老的文字朴实且真诚,他的一字一句全是最切实的感悟,不加任何修饰,直白表达着自己以及北京人对天坛的热爱。同时。肖老的画作也简洁朴素。他的一笔一画都是最真实的写照,不加任何渲染,直接描绘出自己以及北京人对天坛的印象。这样一颗拳拳之心,怎能不令人动容!怎能不令人更向往!怎能不令人更敬叹!更何况还是天坛建成六百年,用六十记来与之相呼应,更彰显出作者对这一方水土的热爱。 正像作者最后一篇小记《六百个春天》开头写的那句话:“春天又要到了。”是啊,度过了寒冷的冬天,离春天还远吗?我们寄生于这世间,总归会历经种种磨难,经磨难过后的花儿会更香,天儿会更蓝,风筝会飞得更高更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也会更繁荣昌盛!天坛在新春的新生何尝又不是我们的新生。“苦尽甘来春满园,姹紫嫣红别样情。”像天坛注视着我们那般,我们也凝望着天坛。

《天坛六十记》读后感(四):天坛平凡小记事

大概七八年前在北京居住过一段时间,现在回头想想,印象最深的就是北京的雾霾天,其他的记忆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就像是沾染了水汽的山水画。 直到最近,我阅读了肖复兴老先生的《天坛六十记》,对于北京的记忆如潮涌至。

北京,我国的首都。到了北京,定要到天安门,长城、颐和园、故宫等景点;必要吃一吃北京特色菜烤鸭、冰棍、北冰洋的汽水;还有那一年的四季分明,春天漫天飞舞的柳絮…… 这些,都是我关于北京的记忆。 而,在肖老先生的记忆中,最为看重,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是北京的老院,北京温暖,邻里熟人之间那关于生活的琐碎事。 我喜欢看肖老先生写的文字,满满的都是生活气息,文字可以幽默有趣,也可以生暖温心。刻画的人物,从性格、外貌、衣着,再到描写的各种小细节,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关于北京、关于天坛的人或物,温暖,富有人情味的剪影短片。

肖老先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又在北大荒插队当知青,任教老师十载,所以他的文字功底是十分了得的。先后任选了《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北京市写作会会长。他书写的作品获得了许多的奖项,如全国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还获得了“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作家”称号,这是多大的殊荣呀,百余部的作品更是说明了肖老先生对写作、对文学的喜爱。

这本《天坛六十记》描写的是北京人民的生活习性,居住在北京或者非北京人士对于首都,对天坛的热爱。天坛的一切,祈年殿、回音壁、圜丘、激荡人心的大合唱、对于天坛松涛柏韵甚是钟爱的中国食品史研究学者王仁兴、一群群到天坛柏树林休闲健身的居民,知青相聚、林间小径觅食的戴胜,甚至是墙角边的马苋齿,一切在肖老先生的眼中,都是那么的可爱。关于天坛,不再是只有九五之尊或是文武百官祭拜祈福的地方,而是一处处处洋溢着情怀、充满生活气息、人情冷暖之地。 古老的天坛,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朝代更迭。流逝的只是时间,肖老先生用文字与画,却记录下永恒的瞬间,天坛人的百态人生。

《天坛六十记》读后感(五):呈现温暖

《天坛六十记》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北京当时的生活的温暖剪映,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同样一直也是我特别向往去的地方,既然想要去一个地方,必定先了解一下该地方的发展历史,做好旅游攻略。 我步入天坛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并吸取生活中所有的精华 对北京的印象,除了有朝代在此建都之外,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北京的四合院,曾经非常有幸的在我们的家乡看见过,类似于北京四合院的建设一个大厅有一口井,里面是坐着人在往里边走两次就有一个小房间上楼上走你会发现明明有一个很大的地方,可以坐走廊但是大家都会把那个地方漏洞出来。我曾经特别好奇的去研究,为什么那么大的地方?如果铺上水泥的话,可以摆很多家具,会让整个家大起来空间上大了,起来占地面积也是一样的但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住在类似四合院的同学,他告诉我其实中间空了那么快地露出洞来,是为了最上面的阳光,能够照射到最底的那一层这样子就不会上面阳光过分充足,下面阴森森的。也有利于冬暖夏凉通风的设置。而且同学告诉我,她这一家子不仅住了他父母和他自己,更是住了爷爷奶奶这一代而且每一层楼都住着不同的亲戚这样子往来走动频繁多了,也不会因为时间距离而让亲戚之间的情感变得淡薄。 天坛有两道墙氛围分为内外。里面的比外面的少,外面四周是有柏林树清末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再次安营扎寨砍掉了当地的古树,而之后此地却一片凋零,凄凉。不仅写出了薄树林的命运,也写出了当时中国被侵略的实景。落后就得挨打,就如同这柏树林没有,我们自己栽培辛苦的守候,只能被外来侵略者当柴火烧掉。他不知道栽树人的辛苦,同样也不懂得珍惜。你或许他作为一个侵略者,她想肆意妄为吧!我们也无从得知,只能看到辛苦栽培的树木,却被砍伐掉,场面1度凋零。从树木转到了当地的北京人当地的人对当地自然有特殊情感,以我的第一人称来写有我的所听所闻所看来写出了我当时游坛的心情,我想要问清楚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可是当地的路人却走开了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再后来从这边门走到了那边门从这边观察到那边发现有许多的变化,同样也感受到了历史。 这本书一打开就令人停不下来在线当代北京生活的温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