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离觞读后感摘抄

离觞读后感摘抄

《离觞》是一本由杨怡芬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离觞》读后感(一):离觞

文学作为追忆与时代精神的反映,在笔端勾勒编织特定的历史场域与当时的人物时,就已生出了诸多丰富的解读空间。杨怡芬的长篇《离觞》读来不费劲,却又不普通,跟前些年王安忆出的《考工记》似乎也可一较短长。当然,木心老早就鼓励人,文学艺术之间的交往均应作平视状,也有作者言,无须过多的创作理论,有了客观内容的体量与丰厚,在合宜的表达下,就能显出文学的力量。 由此来看,《离觞》叙事的绵密、历史情境的呈现、生活意趣人物往来的细心,都是可圈可点的。或许写作又印证了木心一再提到的诚。有始终的赤诚,再假以累年的刻苦,出个长篇可能水到渠成。又如赖声川戏剧的现代表达,在年代场景中,人物的做派、说辞,往往不经意间夹杂着当代语词,却不觉得突兀,反而有种新鲜,使人既有观看时的沉浸,又有稍抽身回来的自在会心,这都在于作者下笔真挚所呈现的氛围始终弥漫所带来的效果。杨怡芬的场域复刻段位这些语词的偶尔出没正有这种效果。 《离觞》在人物往来间所谈及的往日国事、一些史识观点或许也可臆测为,多得了些舟山在地文人在日常交游闲谈间的熏染,以致《离觞》对这些过往的书写颇有举重若轻的通透。 当然,正像作者在一则视频荐书中所言,她所要追问的是女性作为人之为人的主体存在价值。事实上,由书中曾有过的动荡岁月而言,人所能感知的真切仅止于当下,无论男女,以真挚持平的态度与方式对待他人,又不以任何人事物的离开拥有与否或顿足或痛惜或喜极,就是在世较大的精神完满、人格独立。

《离觞》读后感(二):不诉《离觞》

导语:明明是生离死别,却哀而不伤。明明是乱世,却总让人觉得生死有命。既然活着,就该好好活着。 《离觞》是作家杨怡芬花费十年时间用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将背景放在了国民党溃逃台湾前夕的舟山群岛。这里看似处于战火之中,岛上的生活也不受战争的直接影响,实则暗潮涌动,人心惶惶。

故事发生在1949年国共和谈失败后,国民党在蒋介石的带领下仓皇逃往台湾。舟山岛作为故事的背景,是一个与内陆隔着海域的“太平”小岛,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离觞离觞,使我想到了“不诉离殇”这样一个有着淡淡哀愁的书名让我更加好奇所讲的故事了。 在一页又一页地翻看《离觞》时,我突然想到了德芙巧克力的广告词:“浪漫时光,纵享丝滑”。吃巧克力是倒是觉不出什么丝滑的感觉,在读这本小说时,杨怡芬老师缓慢轻盈的叙述,不紧不慢地推进整个故事的发展的流动感让我体会到了“丝滑”的感觉。 我对小说中人物印象最深的是李丽云,但我最喜欢的却是潘绮珍,这个年轻热烈的女孩。 许是生活的无忧,看潘绮珍这般大大咧咧,不同于李丽云总萦绕着的淡淡哀思,记得书中写道李妈给潘绮珍和李丽云送了剥了壳的鸡蛋和白木耳枸杞糖水,潘绮珍三两口吃完鸡蛋才惊觉没给李丽云留。潘绮珍是自由的,充满安全感的,即便潘绮珍也有自己的烦恼。 潘绮珍给我一种蓬勃、旺盛的向往,或许平日里习惯内耗的人就尤其向往这种真实的性格吧。书中的其他人物描写同样精彩,不是围绕着一个人的一本小说,而是围绕一群人。真实的背景描写让人觉得他们是存活过的,明明写的是乱世,却哀而不伤,如同穿梭了时空去看这些人的悲欢离合。 正如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所说:“这既是一个女性的传奇,也是一群青年男女离乱年代的集体故事。”小说中因为战乱年代人物的命运也都将面临重大的转变。动荡时局下的人们的生存与爱恋塑造了李丽云、潘绮珍、秦怡莲等女性的坚韧形象。 生为女人,在婚姻和爱情当中,该如何自处?也许在《离觞》中,你将会找到答案。《离觞》中的男性不是作为女性仰慕的对象,而是女性观察、打量、平等相待的他者。即使在当今的这个社会,依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离觞》读后感(三):回荡在乱世的清音 ——读杨怡芬《离觞》

作家和哲学家是相反的。哲学家可以在很多不同的东西里发现相同的东西,但是作家,则是在看似相似的东西里发现个别性。王安忆在《小说六讲》里如此写道。舟山作家杨怡芬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发现隐藏在历史中的个别性的作家,她的新作《离觞》聚焦动乱时期离岛几位女性的情感纠葛,看似让人心生向往的爱情背后,隐藏着女性追求独立的严肃命题,如果没有这样的巧妙立意,书中的几位女性的命运走向读来不会牵动读者的心。

《离觞》中的时间跨度不长,1949年清明节至1950年春天,强弩之末的国民党军队与势不可挡的人民解放军为了争夺舟山展开拉锯战,处理同类题材,大部分作家会将会将笔触集中在战争和男人身上,毕竟这两者才是时间轴上的关键因素,杨怡芬另辟蹊径,调转笔头,写了几个女人的故事。

家道中落、吃尽苦头的师范生李丽云,还有一年即将毕业,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她笃定的要拿到毕业证,为的是以后能有立身之本,中途她曾与银行职员郑景润产生感情,战争逼近,郑景润渡海赴台,他虽一再做思想工作,却也没有动摇李丽云完成学业的决心。远渡重洋,距离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产生的不是美,而是隔阂,郑景润与自己老板的女儿擦出火花。李丽云最后将自己托付给国军中尉飞行员刘仲瑞,奈何一次侦察任务中,座驾中弹、坠海,下落不明。

李丽云师范学校中的国文老师宋安华用今天的话说是个不折不扣的“白富美”,“她是宋家的独生女,宋家的生意做得大,一心想要女儿辞了教职的。”她的特立独行,甚至是李丽云和闺蜜潘绮珍的榜样,“如果没有宋老师,潘绮珍根本就不会考这个师范。”宋安华最后却委身于有妇之夫,国民党海军舰长宋以文。对标榜独立新女性的宋安华来说,这简直是开倒车,但仔细想想,宋安华眼中是没有世俗一说的,她俯视社会规则,倘若没有战争,她所做出的选择,一定不是无奈的。

海军舰长宋以文的原配秦怡莲,虽然她的本职是一名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却没有在动乱时期沦为丈夫的依附。随丈夫转进舟山后,先是入股房东家的饭店,后来又自立门户,开起了米店,撤往台湾后,她也想方设法与别人开了一家小饭馆。“宋以文最佩服她这一点,她的身上有静气,或者说,是静水深流,她的底,是他无法触及的。”“她居然酒量不错,酒席上的应对,也很大方得体,还带了点小俏皮——这个,也是宋以文的新发现。无论是梳妆打扮,还是言辞应对,举手投足,都很有分寸,知道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又不抢女主人风头,另外几位夫人,似乎都不如她拿捏得好,宋以文冷眼旁观,心里倒暗暗称奇,从前跟他出来,她一贯是矜持有余,活泼不足。”通过这些细节,秦怡莲的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即便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也没有乱了方寸。

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女性追求独立道阻且长。尘世的离乱和动荡凸显了生命的坚韧与苍茫。高尔基曾经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作家的眼中有人,下笔的每一行字才有千钧之力。杨怡芬在《离觞》的后记中写道,李丽云的故事还在继续,等着,我会把它写出来。我们会等着,等着李丽云出场,书写人生下半场的篇章。

《离觞》读后感(四):不诉《离觞》

明明是生离死别,却哀而不伤。明明是乱世,却总让人觉得生死有命。既然活着,就该好好活着。

《离觞》是作家杨怡芬花费十年时间用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将背景放在了国民党溃逃台湾前夕的舟山群岛。这里看似处于战火之中,岛上的生活也不受战争的直接影响,实则暗潮涌动,人心惶惶。

故事发生在1949年国共和谈失败后,国民党在蒋介石的带领下仓皇逃往台湾。舟山岛作为故事的背景,是一个与内陆隔着海域的“太平”小岛,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离觞离觞,使我想到了“不诉离殇”这样一个有着淡淡哀愁的书名让更加好奇所讲的故事了。

在一页又一页地翻看《离觞》时,我突然想到了德芙巧克力的广告词:“浪漫时光,纵享丝滑”。吃巧克力是倒是觉不出什么丝滑的感觉,在读这本小说时,杨怡芬老师缓慢轻盈的叙述,不紧不慢地推进整个故事的发展的流动感让我体会到了“丝滑”的感觉。

我对小说中人物印象最深的是李丽云,但我最喜欢的却是潘绮珍,这个年轻热烈的女孩。

许是生活的无忧,看潘绮珍这般大大咧咧,不同于李丽云总萦绕着的淡淡哀思,记得书中写道李妈给潘绮珍和李丽云送了剥了壳的鸡蛋和白木耳枸杞糖水,潘绮珍三两口吃完鸡蛋才惊觉没给李丽云留。潘绮珍是自由的,充满安全感的,即便潘绮珍也有自己的烦恼。

潘绮珍给我一种蓬勃、旺盛的向往,或许平日里习惯内耗的人就尤其向往这种真实的性格吧。书中的其他人物描写同样精彩,不是围绕着一个人的一本小说,而是围绕一群人。真实的背景描写让人觉得他们是存活过的,明明写的是乱世,却哀而不伤,如同穿梭了时空去看这些人的悲欢离合。

正如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所说:“这既是一个女性的传奇,也是一群青年男女离乱年代的集体故事。”小说中因为战乱年代人物的命运也都将面临重大的转变。动荡时局下的人们的生存与爱恋塑造了李丽云、潘绮珍、秦怡莲等女性的坚韧形象。

生为女人,在婚姻和爱情当中,该如何自处?也许在《离觞》中,你将会找到答案。《离觞》中的男性不是作为女性仰慕的对象,而是女性观察、打量、平等相待的他者。即使在当今的这个社会,依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离觞》读后感(五):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故事发生在舟山,一个有点与世隔绝意味的小岛。彼时,国共和谈已然失败,我军步步紧逼。上海、杭州、宁波均已解放,仍余这座小岛。岛上时光似乎陡然慢下,纷飞战火似乎不再血腥狰狞,似乎变成街坊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与迷惘,变成一栋栋急于出售的房屋,和一件件买来又匆匆倒手的衣服。在这慢下来的时光里,人们的心念滋长就更加清晰,值得品读。《离觞》一书作者杨怡芬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那样年代、那样地点下一群女性的路…… 一、秦怡莲与宋安华 这是两个似乎并不相干的人,一个是军官太太,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包裹并一家子人来到潘家宅子,似乎是老式女人:穿旗袍,总是笑吟吟的,一心照顾好丈夫和孩子。宋安华正职是老师,却又因家里的生意游走在形形色色的人之间。穿旗袍也穿西装,有别样的风情和地位,在任何人眼里都足够新式。两个似乎本没有共同点的女人,因同一个男人发生了交集——宋以文,安华的恋人,却在家中安排他与怡莲成婚的时候一口应承。看似新派的安华做了宋以文的外室,无论他们心中是因为战火亦或有多不同,安华依旧在怡莲婚后与她分享了同一个男人,并且做了以孕逼婚这种老派的事情。而看上去老派的怡莲则则落落大方的安排好了一切,先是接受安华,再是开好米铺做好生意,移居境外,表现出与她形象不相符的坚韧。而一开始安华女权代表的形象,似乎,淡了一些。 二、潘绮珍与李丽云 这是一对小闺蜜,性格却截然不同。绮珍成绩算不得顶尖,却有难得爽朗的性格,自在地打理自家布店,有自己的生意经。所以,她吸引到同样率真的王天锡,似乎在意料之中。她恋爱也好,成婚也好,虽丈夫远走也好,作为读者的我并没有担心过。不是不爱这个角色,而是这样爽朗自在地绮珍,似乎有着水到渠成的好,更有着让自己无论在哪里都过得好的能力。 而李丽云是让作者着墨最多,也最令读者不放心的角色。母亲早逝,父亲还要来打秋风,一个师范学校的穷学生活得格外小心,住在绮珍的家的她有种寄人篱下之感。但她确实是美的,在绮珍家里她遇上另一个租客郑景润,两个人志在绮珍父母见证下便定了婚。也是过得一段耳鬓厮磨、有人照顾的时光。但是郑景润终究是没有担当,一回台湾就音讯全无,和别人定了婚。如果说郑景润无情,看中的是丽云的美貌。其实读者阅读的时候也不禁怀疑,丽云是否也有真的爱郑景润,而不是想寻一个照拂、一个依靠。一段错付了的感情结束丽云的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父亲开始寻些正经的营生接她出来住,她和先前认识的刘仲瑞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这时,这个人物终于渐渐独立起来。和之前不同,这段感情中她不是一个寻找依靠的姿态,她逐渐展现出了女性的坚韧和力量。纵使最后,刘仲瑞生死不明,读者也相信她能活得很好。她乱世里一直等的那张毕业文凭也不再令人难以理解,因为我们相信:女性,终究要靠自己好好活下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