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鹿智者的法则经典读后感有感

鹿智者的法则经典读后感有感

《鹿智者的法则》是一本由[美] 丹·米尔曼(Dan Millman)著作,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页数:1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鹿智者的法则》读后感(一):老母鸡汤看看目录就差不多了

看看目录就行了,其他都是x话。

书评也是,为什么要超过140字才能发?这不就是鼓励大家说废话,浪费时间和精力吗?如果不是为了算自己看了些什么东西,谁会用你们这种xx?

神神叨叨,故弄玄虚,可能这也是一种智商筛选吧……

什么,还不够140字?还需要多少废话,才能告诉别人不要浪费时间看废话?

《鹿智者的法则》读后感(二):《鹿智者的法则》读后感

这是一本可以放在枕边,时时翻来阅读的书。不用每一次都从头看起,凡是在生活中遇到不解都可以查看目录翻到你想看的那一页。相信我,一定会给你带来莫大的启发与收获。这种感觉我难以描述清楚,我尽力尝试着用我目前掌握的为数不多的语言文字来向你解释一下。

昨天还还处在极度矛盾中,处在追求自由与挣脱囚笼的困扰之中。今天凌晨起来,先做了个冥想,用处不大。做完之后,我用双臂抱着双膝,下巴轻轻搭在膝盖上,仍旧在想着这两天发生的事情。

可以说是庸人自扰。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源自人的执著。苦苦追求的东西其实就在自己手里,是我们攥的太紧,差点把它捏碎了都不自知。

我发觉我的身体被一些无名的透明的丝线缠绕着,它们是运动着的,它们随着我的纷乱的思绪一点点入侵我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然而内心深处似乎有一处光亮,在努力发挥着磁场的力量,想要把这些杂乱的丝线崩开消融。

我打开微信阅读,本来该看《高绩效教练》的,但脑子无法集中精力。感觉双眼被那个已经被其他书压在书架中下方的《鹿智者的法则》所吸引。有种神明在其中牵线搭桥指引我的目光落在这本书上一样,于是我点开书目,继续上次的阅读起来。

包容法则,我看到这一章。我承认那时我仍旧对一些人和事心怀怨恨,我尝试包容他们,可我做不到。我耳边又响起那些斥责我的声音,觉得很刺耳。我根本无法想象自己要包容那些声音,还有“丑恶的”嘴脸。

但我没停下看书,我继续向前看。你们知道吗?当我读到同一法则,我看到鹿智者用一颗树来解释这个法则的时候,我的天灵盖仿佛被神的手指发出的一束光击中了。

“常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而更高智慧的教诲是,我们是共同体。视角的转变揭示了我们都是呈现在不同身体里的同一意识,如叶子同属一棵树一样”

是啊,就算每片叶子都是独立的,单独的随风摇曳的。叶子与叶子之间也许有交集,也许相隔甚远,互相够不到。但这些叶子都同属于一颗大树啊。依次类推,每一颗树都是独立的,都是矗立在天地之间。然后树与树之间也许有着地下根系的联结,也许互相够不到。但无数颗树却成了森林。它们都是森林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我的身体,“我”和“身体”不是同一个东西。身体是我的,还有什么是我的?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老师,我的书,我的电脑,我的财富,属于我的一切的物质的以及我的一切精神的,包括我的思想,我的认知。

那么,“我”又是谁?“我”不是指的自己,“我”是以上我说的所有那些东西的归属者。

“我”是一个总的意识形态,如果你觉得太虚幻,你可以理解成“我”就是造物主。

明白了这个,此时我感觉我可以包容一切了。因为困住我的那些人或事其实都是属于我的。我为什么要打我自己,排斥我自己呢?

看完同一法则,我又点开目录,重温了一下之前看过的其他11条法则。每一条都如此有用,不用感谢神明,去实践这些法则,我们的生活就会随之改变。

我想到昨天刚刷到的一条视频里讲过,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有个共同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总会相信神的存在。他们相信一定有个超越一切的智慧存在,在制定法则。让宇宙间一切天体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按照规则不停的运转。

光明与黑暗,和平与战争,美好与丑恶,喜悦与悲伤都是互生共存的。这世间一切的一切都是共存着的共同体。就连远在山边的云和近在眼前的一颗绿植都属于“我”。

想到这里,那些你厌烦的事情,那些你想远离的人也许都是神故意安排来锻造你的精神力的。以此使你变得更强大,然后强大后的你去影响更多的人。当这个关系脉络一点点搭建起来,可以想象得到全世界都在慢慢变好。

我们所体验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欢乐与痛苦的综合体。我们感受到的每一个情感都是在向我们证明鲜活的生命在跳跃着。否则将是一潭死水,无波无澜。

选择平衡的过好每一天,选择看清事实真相,选择相信自己,选择行动起来,选择关注当下,选择享受过程,选择诚实,选择包容我们以外的人,选择接受发生的每一件事。

这就是鹿智者教给我们的12条法则,现在你选择开始读这本可以无限启发你的书了吗?我相信可以让我看清迷雾后面的道路,你也可以有不一样的收获。

《鹿智者的法则》读后感(三):唤醒内在的智慧

看序言、看封底的文字,这本书都很像一本心灵鸡汤书;但其实不是。这本书应该归到“身心灵”的范畴。

倒不是因为里面出现了一个山居智者,而是其中描述的一些法则越往后看越贴近我之前读的身心灵方面的书的价值观和描述的境界。例如:

这很像《恩宠与勇气》里,威尔伯和崔雅描述他们冥想时可达到的最高境界——无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记得崔雅有一次看着炉火里飞升的火星达到了一种灵性的体验——她看着火星飞升,越升越高,似乎自己就变成了那个火星,一起飞升,飞入天空、俯瞰起居室、融入宇宙。那一刻,她超越了自我的意识,只有无上的喜悦和平静。

也让我想到《少有人走的路》里对潜意识的描述。作者认为,人的思想分成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没有亲身经历而获得智慧,继承自我们的祖先)。所谓心智的成熟:

1. 意味着要聆听心灵,让意识的自我更接近真实。

2. 了解自己的潜意识,让我们看到自己压抑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及时去疏导和管理;

3. 尊重集体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它属于整个人类、全体生物乃至上帝的潜意识),并尽可能地去接近它们,获得其中的智慧(这就是一些灵修书籍中说到的“灵性”);

4. 然后再用成熟而自由的意识,去做出选择及决定;获得意识思维的力量。(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

我读完这本书,觉得作者的很多智慧没有说透。他说出了开悟后的体会——也就是他提炼出来的十二条法则,但是他没有分享他是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走了哪些弯路,最终才把这些体悟浓缩成十二条箴言。所以,这本书不容易被深刻记住(因为缺少过程推导,比较抽象);但是正因如此,它应该不定期被拿出来翻阅——每一次读,可能都能因着自己当时的心境,获得一些新的感触。

诚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听书里的一句话:“人的灵性成长,就像是在登山。登山并没有唯一或是固定的路线,有多少登上了山的人,就有多少条路。在登山的过程中,要以自身的状况决定速度,不要着急。你每爬一步,不要总想着要爬上山顶,要学会享受沿途中的发现。只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而生活是肤浅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在山顶,我们的脚下,才是万物生长之地。”

也许不讲过程、不说透,正是本书作者的本意?他给我们描绘了登顶后可见的风景,但是通往山顶的路需要你自己一步步去走,而且也需要一些机缘——假如你并不想攀登这座山峰呢?那也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人生选择。

而已经在登山的人,就虔诚地、坚定地一步步攀爬吧。无论我们迈向何处,路都在脚下。感受山与雾,感受当下。

谨以此心,等待智慧和耐性降临在我们身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