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字

《张爱玲传》读后感100字

《张爱玲传》是一本由刘川鄂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传》读后感(一):爱玲

张爱玲,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家,有名的作家。在我二十岁生日的时候收到了一本倾城之恋,但我从未打开过。《张爱玲传》这么长篇的人物传记我也没想到我会读完,但刘川鄂确实在我面前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或者说有血有肉的张爱玲,避世不弃世,这样的才女也就是生不逢时,但还是有很多热爱他的张迷。看完是传记后,张爱玲是才女也是奇女,一生写作功底扎实,眼光锐利,真情实感,写的是真实,写的是自己想写的,表达的是真情实感。直到最后的小团圆在我这里算是圆满了。就这样一个年轻时信奉出名趁早趁热打铁奇女子,奇装异服的我行我素,一直到人生最后焦虑被病痛折磨的日子里,张爱玲都活的很自我,他应该是快乐的吧,张爱玲式的生活方式以及他的为人处世之风,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感谢作者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告诉我张爱玲是谁?他的一生是怎样的?作者的用心随处可见,时间线,作品集,每个作品的深读,我想刘先生也很爱张爱玲,才能如此不遗余力的将她展现在世人面前。

《张爱玲传》读后感(二):从《张爱玲传》悟出的幸福定义

《张爱玲传》有着现今市场上书籍少有的清爽封面。它没有任何成绩和修饰,没有热销多少册、译为几种语言,亦没有获过什么奖、受过哪位名人推荐。

也许在作者看来,这才符合传主的偏好。 张爱玲终其一生没有家具、珠宝,也不置产置业。她一生与人(哪怕是最好的朋友)都小心地保持着“遥远”的距离。 她一生漂泊、居无定所却内心笃定;她不停地为钱财和生计奔波,却不肯迎合潮流去满足人们“看张”的渴望,来换取唾手可得的钱财。 她的两段爱情从世俗眼光望去都不够理想,但她都全情投入,付出良多。 很多人评张爱玲,无外乎“才”“奇”二字,觉得她是极怪的才女。 我到不觉得张爱玲有多怪。她的离群索居、居无定所、身无旁骛为世人所不解,也许因为我们没能感受过那种强大的内心和独立的精神。 参加张爱玲骨灰送别的张错教授曾评价张爱玲说:“她没有拒绝人生。她只是拒绝苟同这个和她心性不合的时代罢了。” 这样一个独特的张爱玲,在1995年9月,将所有证件和遗物整理到一个手提袋中,躺在租住公寓的一张行军床上与世长辞。 无数人迷恋的张爱玲就这样与生命作别。风风雨雨、起起伏伏都丢在了身后。 说到底,人生中的彩虹与泥泞不过是过场,人生也不过是过场。 也许执着于自己执着的,选择自己想选择的,坚持自己愿坚持的,才不失为令人称快的人生态度,才不失为幸福。

《张爱玲传》读后感(三):清瘦淡薄

很好读 性情之作 不同于一般刨根问底 投射自我 发泄情绪的解读 作者似乎是有悲悯之心 能对人的尊重和理解 放下自我 还原一个他理解下的爱玲 这样的传记作品 才是读者想要的

脑里一直浮现在一屋烟雾缭绕中踱步神志昏昏 沉醉吟诵的爸爸 连孩子都晓得 “读这些没用” 此情此景试问苛求教育要来干嘛?

那个终身提着行李飘零世界的小脚妈妈

独身一人在时代巨变苦熬的懦弱好看的弟弟

童年的记忆就如破碎的玻璃 一生都在用玻璃碎片割破自己 每每人生关卡的失常 毁灭自己

可惜她并不自知 甚至觉得还好 本质上是善良害羞傻气的小女孩 姐弟俩一辈子都缺少妈妈 缺少爸爸 缺少安全感

试问读遍四书五经干嘛 出国留学干嘛 家财万贯干嘛 妻妾成群干嘛 形式再好看 都不及那颗坦然自若的心

生活给你的打击再不堪 毁灭自己的只有自己 拯救自己的也只有自己

幸乎她有才华 她有一群守护着 普通人没那样的天资也没那样的经历 平平淡淡 挺好的

作者说多亏一场疫情 让他有时间整理旧稿 谁说不是呢 这场疫情 他笔下的这个人的经历 都让我们停下脚步 审视一下自己 回家的路

《张爱玲传》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1,了解张爱玲的一生

2,读两本张爱玲的小说

本周樊登读书上听了一本《张爱玲传》,听过之后对张爱玲甚是喜爱,悔恨没有年轻的时候就读了她的书,少了一些对浪漫柔情女子的认知。

张爱玲本名张煐,1920年出生于上海,张家是一个名门之后,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大臣,祖母则是李鸿章的长女。小时候张爱玲生活富足,但其父亲虽有深厚文学功底,但吃喝嫖赌抽。在张爱玲8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小学改名,中学被父亲软禁,18岁的张爱玲离家出走,从此断绝与父亲的联系。1939年张爱玲前往港大念书,其成绩极其优秀,据说光奖学金的钱就是一名普通职员一年的薪水,在港大期间她英文水平突飞猛进,也结识了一生的挚友炎樱。

1942年因战争爆发,张爱玲回到上海,开始正式以文学创作为生,1950因为与胡成兰的关系,被迫于政治压力,她回到香港接着念书。1955年离开香港只身来到美国开始异乡的生活。美国的日子不好过,张爱玲生活窘迫,在”文艺者难民营“中度日,这里她遇到了生命中第二个男人——赖雅,这哥们65岁了,而当时张爱玲应该在36岁左右,差不多是我现在的年龄,这种年龄的差距并没有减少爱情的分量,赖雅中风之后,正是张爱玲亲自在守在病床边,端屎端尿的照顾赖雅,那时的日子不好过。1967年赖雅去世,张的时运马上翻转,一切都开始顺利起来,她在台湾出了名,在美国也收获了大量的粉丝。甚至有的粉丝通过研究张的垃圾,来分析张爱玲的生活。晚年的张爱玲只身一人,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到《红楼梦》的研究中,除此之外还翻译了《海上花列传》。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因心脑血管疾病(张晚年因常常感叹时间不够,只吃超市速食简餐,从未自己做饭,营养不良),逝于自己的公寓内,6天后才被人发现,走的时候安详。其遗嘱云:“尽速火化;骨灰洒于空旷原野;遗物留给宋淇夫妇处理。”。一位文坛传奇就此陨落。

张爱玲因个人和文学的魅力,在全世界收获了大量的张迷。她的很多作品被改变成影视和话剧作品。2020年9月30日,为纪念张爱玲百岁冥诞,Google台湾版doddle变成一位穿着红色滚黑边旗袍的女子,身旁盛放娇艳的红玫瑰与白玫瑰,2020年也被张迷们成为爱玲爱玲年。

我买了两本张的小说:《倾城之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 ,据说她的小说文笔优美,对人性的洞见深刻犀利,将人生体验和哲理融为一体。自己没有丰富的情感生活,却对两性的把握如此精细。

关于张的作品评论,知乎上找另一个比较好的帖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92951。大意是长与描写,弱于结构。

《张爱玲传》读后感(五):随笔

2022.4.30 读刘川鄂—《张爱玲传》 高三时宿舍里用每天睡前半小时的时间阅完了这本书,历时两个月之久,感谢学校的书架哈哈。我小时候经常从母亲口中听得张爱玲这一名字,懵懂的年纪不知张爱玲是名作家,直到后来为了“装逼”看点书,才有了一丝了解。我在看这本书时和我妈聊了许久,妈妈说她在年轻那会也读过这本《张爱玲传》并且几度落泪,感叹一位才女一生过得如此之凄苦,令人惋惜。妈妈年轻时也读过张爱玲的不少著作,她用忧伤、清冷、伤感这类的词汇形容张爱玲的作品,谈到张爱玲的才华时不乏赞美之意,眼神里流露出崇拜之情。这让我对这个已故的文艺女神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在校翻书时果断将这本收入囊中。这本书的前面几页是张爱玲的照片,接着就是目录,目录按照时间顺序对张爱玲的生平分为上下两部,每一章标题都有作者对她人生阶段的主观性的总结。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文笔比较清汤寡水的传记,阅读时发现这里面还包含作者一些见解与哲思,在描写张爱玲时也运用了不少文学性的手法,这不单是一部简单的传记了,它更像是学术研究类的传记,在该书后记里,作者将这丛书称之为“学者型传记”我顺便看了下作者资料—“作者刘川鄂文学博士、教授...”突然就“见怪不怪”了,这位教授的文笔我还蛮喜欢的,我看书时喜欢将我喜欢的地方折起来,这本书就有蛮多我的折痕。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发掘这个女人性格上与我有不少相似之处,这更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张爱玲避世而不弃世,喜欢城市的热闹但又不参与其中,喜爱一个人独处时光,不太乐于社交,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敏感,理想化,悲观。我无比确信她是调停者人格(infp 我对于自己的同类总是如此的敏感),她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性格在旧中国生活着实比较艰难,今天嘛貌似也不大适合。 "张爱玲:“如找我的人多些,也只有多得罪人。” 她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处事原则,是任何友情、亲情也打动不了的。大多数中国人图的是物质生活的方便舒适和一个富有人情美的环境,这些在张爱玲眼里是“真实的生活"但不是“真正的生活”。对于张爱玲而言“真正的生活”是创造而不是适应。为了“创造”则物质生活越简单越好,应酬越少越好。 (摘自《张爱玲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1)"看到这里我真的想拍手啊,我对她的生活哲学无比如同,这种“隐居”式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我时常幻想着以后在北欧找个地方一个住,逃离china这个注重人际交流的集体主义国度,这样过年就不用回家,没啥朋友能找到我,再也不用门口贴对联,(我感觉门好好的贴了对联就变得难看了,其次我不太喜欢家居中有太多红色。我是个简约主义者,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嗤之以鼻,这么说可能有些大逆不道,可我就是厌恶于此)一想到高中毕业还要开散学典礼我就感到痛苦。。。印象让我深刻的还有一段张爱玲在美国租房,房东十分热情,询问她的各种情况,张爱玲怕房东过于了解她,便谎称自己不会英文。我无比理解张爱玲的感受。我父亲就是个十分外向的人,所以家里总是有不少人做客,每次都要拉我出来谈话一番,从小到大,外人来做客我都是躲房间的,虽然知道且理解外人对我的好意,可我就是想没那么有存在感。在书店中后篇有对张爱玲两段感情的描写,初次恋爱时的苦恋使我无比心疼这个不幸的女人,张爱玲无疑是有恋父情结的,两段感情都是比她年纪大上一轮的男人,结合她的身世性格来看,这一点并不奇怪。在初恋时她为何爱的那么痛苦与卑微我都能理解,作者用了李白的一句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来形容她的感情,我觉得这个比喻真是太精妙了,我对这句话无比认同。张爱玲的生平与性格必然不会被一些人喜欢,我记得我在看王小波的杂文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时里面有一篇提到了张爱玲,并将她的小说称之为幽闭型小说,然后表述了自己不喜欢她的小说,认为这种小说格局小,人物都闷在一个小圈里,迎接自己的宿命,让他这种崇尚科学理性打破屏障的理科生不适。这一点张爱玲自己都吐槽自己,她在自己的绝笔诗中这样形容: 人老了大都 是时间的俘虏 被圈禁禁足 它待我还好— 当然随时可以撕票 一笑 这首诗出现在书的最后几页,看到这里我对她充满了敬意。 二零二二年四月三十日随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