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焦虑和解读后感锦集

与焦虑和解读后感锦集

《与焦虑和解》是一本由爱丽丝·博伊斯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48.00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焦虑和解》读后感(一):罗里吧嗦,毫无逻辑。

罗里吧嗦,毫无逻辑。 就拿第四章《犹豫:如何停止在你想做的事面前退缩》来说,一个问题提出了十三点互相包含、互相概括、又没有逻辑排列关系的方法: 1、你的行为也可能产生正向结果。 2、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行动也有其价值。 3、了解不行动带来的坏处。 4、质疑“失败=灾难”这种想法。 5、质疑“失败=永远不会成功”这种想法。 6、质疑“只有输家才会失败”这种想法。 7、转变行为以克服过度犹豫。 8、立即减少焦虑。 9、决定你要在何时何地开展行动 10.给与自己成功的经验 11、融入那些已经深耕与你同样领域的人 12、练习忍受不确定感 13、练习别那么犹豫 对于第一条,书中让我们设想最好的结果,但我认为不可取。这样想只是自己骗自己,有盲目乐观的嫌疑。一旦结果达不到预期,负面情绪会膨胀的更大

《与焦虑和解》读后感(二):这是一本教你和焦虑做朋友的书

这周的睡前读物是《与焦虑和解》,里面有些很不错的想法和认知分享给你们。

先说下我的结论

焦虑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和它和平共处。

书的封面emmm

焦虑有各种各样的表征,从行为和情绪层面到身体和认知层面都有。每一个焦虑的表征都不尽相同,但都可被归纳在一些类型之中。焦虑虽然有时看起来像是一个缺点,但其实是一种进化的优势,一种能够让我们停下来审视周遭的高度警戒系统。焦虑的感觉会促使我们开始寻找潜在的威胁。如果你是一个试图保护家人的山顶洞人,这的确是个优势,但如果你是一个深信自己随时会被解雇的员工,这就不太好了。

当不实的焦虑警报响起了的时候,也就是当你看到一些不存在的威胁或担心不会发生的事情时,不要将之当作你的缺陷。关乎生死的时候,比起提防潜在危险,没有察觉到真正的危险,这才更是一个问题。因此这种不实的焦虑警报,就像是你系统内建的一部分,让你能谨慎行事。

人们在踏出自己的舒适圈的时候,都会感到焦虑。

但是如果不踏出舒适圈,生活便会变得不那么充实。由于我天生是个容易焦虑的人,生活中做出的几乎每一个重大的决定,都会让我因为焦虑而感到身体不适。但是如果我不愿意做出一些让我暂时感到焦虑的决定,那么我的生活会比现在空虚很多。

将人的焦虑减少到零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也是没有帮助的。焦虑本身不是一个问题,当焦虑严重到让你停滞,让你陷入困境,这才是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些瓶颈就像是焦虑的瓶颈。我们关注的是对于焦虑的五个陷阱的反应。

书中将焦虑的原因归纳为下面五个点,并且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

1 过度犹豫不决

l 不要用二分法来看问题,即不成功就一定失败。

l 减缓呼吸。

l 练习忍受不确定

2 反刍思考与担忧

l 做白日梦,人们经常沉浸在反复思考中,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这么做。

l 减少自我批评

l 了解自我批评的原因只是由于焦虑

l 接受自己无法得知别人的想法这一个事实

l “想象暴露法”

l 采取行动

l 察觉自己

l 提出问题

3 因完美主义而停滞

避免由于高标准而脱轨

超高标准之所以存在,通常是人们试图掩饰自己想象中的灾难性缺陷。

永远表现得很杰出并不是一个很切实的选择,永远身处顶尖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你的身边还有一些优秀的人,一般焦虑的完美主义会避免与优秀的人交往,这样会加重自己的社会比较和自我怀疑。

l 将思维从“表现目标”转移到“精熟目标”

“表现目标”——意即你最先考虑的是彰显自己当下可以将事情做的很好。

“精熟目标”——你最关心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专注于精熟目标的人会想着“我的目标是驾驭这个技能”而不是“我需要表现优异才能够表现自己。”

l 调整“我应该更加努力”的陷阱。

这是一个导致拖延的重要原因。

4 害怕建议与批评

l 了解到逃避评价所带来的损失

l 相信自己面对负面评价的能力

l 尽量不要把评价当作有针对性的。

l 察觉自己对于负面评价做出的更加负面的解读。

l 敌意归因偏误

5 逃避

l 成长心态

l 察觉拖延下的思想扭曲

推荐指数:三颗星

不是很适合睡前读 容易联想很多。但是书中的很多方法还是非常具有实践性的。

希望大家可以和心中的焦虑小恶魔和平相处

!!!!

peace and love

《与焦虑和解》读后感(三):一做作业,鸡飞狗跳?佟大为:打骂是最失败的教育

4月21日,微博“ 佟大为发长文谈教育孩子,称打骂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高居热搜版第4位,阅读数破1.2亿。 还是4月21日,又一则微博“妈妈暴力逼迫女儿学习被撤销监护权”跻身要闻热搜榜,阅读4.8亿,讨论1.5万。 “不写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我家的熊孩子太调皮了,不打骂不行啊!” 这样的吐槽一定会引得家长们举双手赞同。 因辅导作业闹得鸡飞狗跳,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常态。 现在的孩子都这样调皮,有这么难搞了吗? 这种动不动就爆炸的做法能帮孩子搞好学习吗?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容易爆发? 其实,不是孩子们调皮,而是我们家长太焦虑,缺少同理心。 爱丽丝·博伊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情绪管理专家,是有着丰富的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经验的专家。她在《今日心理学》博客上发表的心理学位置阅读量超1100万次。 她在《与焦虑和解》一书中告诉我们,有焦虑感很正常,焦虑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没有必要避之如蛇蝎,也不必想着完全摈除它,而要去认识它,接纳它,才能与焦虑和解。 读书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阶段,却成为每个家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打骂式教育有效吗?又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暴躁呢?我们需要在认识上做出怎样的改变呢? 一、打骂教育坏处多 1、打骂教育对孩子学习不利 每年高考季,都有家长自发在考场外维护交通的报道。全社会都动员起来,为高考让路,给考生创造安静的不收干扰的环境。可是,平时学习中,最吵闹的噪音,最大的干扰恰恰是我们家长带给孩子的。 孩子学习中出现错误很正常。可是一出错,家长就原地爆炸,失控地大喊大叫。这个时候,你有没有观察过孩子的反应?孩子一定是非常害怕。 在担惊受怕时,孩子根本无法专心做题思考,然后又会遭到你新一轮的爆发。周而复始,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而且,在这样状态下,学习一定不是愉快的体验。时间长了,会觉得连学习本身都是令人不快的。 所以,打骂孩子不管是对短期的学习效果,还是长期的学习兴趣都没有好处。 2.动辄打骂有损孩子身心健康 在打骂式教育下,容易形成孩子两种极端的性格:倔强或者畏缩。 不在打骂中叛逆,就在打骂中懦弱。 有的孩子,面对害怕父母的打骂,战战兢兢,像受惊的小兔子一样,显得特别顺从和听话,长期以往,会变得懦弱,无主见,习惯服从强权,养成唯唯诺诺的性格。 还有的孩子度过了开始的害怕后,试图反抗,在打压与反抗的拉锯战中,越来越倔强。前期还是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到后来,已经是为反抗而反抗了,成为一个叛逆的孩子。甚至会造成孩子采取极端行动,不可谓不触目惊心。 近几年爆出的孩子因父母打骂教育而自杀的新闻不在少数,应该引起父母警醒了。 3.打骂式教育影响亲子关系 家长只考虑自身的压力,没有同理心,会让孩子逐渐远离家长,谁会喜欢与一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共处呢、网络上有这样一句流行语:“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给了最亲近的人,却把宽容和耐心给了陌生人。” 在打骂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很难亲近。一项调查显示,超六成的受访者朋友圈会屏蔽父母。 打骂式教育竟然害处多多,那么,怎样改变认识,才能不打骂孩子,温和理性地对待孩子呢? 二、换位思考,建立同理心,不乱发脾气,温和理性地对待孩子 所谓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理解。指的是心理换位、将心比心。 1.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看自己,可以让家长更理性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许多时候,我们急切跳脚,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打骂,就是因为我们身陷其中,总觉得自己都对,都是为孩子好。 可是,客观地想想,家长对孩子生气未必就是孩子有什么错,也许只是孩子做的事或者做法不符合家长的心意而已。家长常常忘了孩子是独立的人,有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我们的附属品,就该完完全全地执行我们的想法。 更何况家长的想法就对吗?我们哪来的底气?就只是因为孩子是我们生的吗?还是因为孩子弱小,无力反抗?我们面对别人的时候有这样的底气吗?即使觉得自己的都对,我们敢对人家颐指气使吗?我们愿意别人这样对我们吗? 2.从孩子的角度反观自己,可以更理性对待孩子 许多家长喜欢对孩子说,你要认真学习,不要玩手机,我们那个时候……问题是我们那个时候有手机吗?还有我们不要孩子玩手机,自己呢?做得怎么样?太双标不好吧。 有些时候,我们对孩子生气,纯粹是攀比心作怪。我们会说,谁谁谁考100分了,谁谁谁特别懂事、特别听话了…… 可是我们没有想到,如果孩子也用同样的心态对待我们的话,那就要说: 你要有点进取心,谁谁的爸爸都是教授了,谁谁的爸爸是千万富翁了。 如果有一天孩子这么对我们说。我们能说,正因为我不行才更希望你成功,可是,我们的父母当年也是这样想的啊! 这样一想,我们就能明白我们对孩子的臭脾气是多么的没有道理。 3.多追问反思自己,理性对待孩子 有人说,做家长的不需要持证上岗,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就引发了民间热议。 我们许多家长小时候也曾被父母打骂,那时候,我们有没有怨恨过他们,有没有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不打骂孩子。可是,自己做了父母,“好了伤疤忘了疼”,有不知不觉重复了父母的老路。孩子将来会不会也会像我们一样对待他们的孩子?难道,我们还要把这种打骂式教育一代代传承下去吗?细思极恐。 多追问自己几句,能帮我们厘清自己的思路,转变自己的想法,改掉打骂式教育,理性地对待孩子。 结束语 爱丽丝·博伊斯在《与焦虑和解》里告诉我们,认识焦虑,善用焦虑,才能成功驾驭焦虑,找回生活的平衡。 我们因为望子成龙,常常焦虑急切,心态失衡,对孩子非打即骂,动不动就暴跳如雷。这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家长要转变转换角度,从旁观者,从孩子的角度反观自己,进而自我追问自我反思,调整心态,找到心理平衡,理性温和地对待孩子的学习,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成就孩子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