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锦集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锦集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是一本由[美] 凯瑟琳·格雷厄姆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7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一):一本值得慢慢看的书

加上年前的一点时间,将近两周看完《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

这本书虽然是凯瑟琳的自传,但整体看下来却是她父母、丈夫以及她自身的人生记录,所以格外的长,近700页,简直考验人的耐力。

书中的高潮有三部分,一是邮报追踪报道“水门事件”,最终迫使尼克松下台;二是凯瑟琳与巴菲特友情的展开;三是邮报与工会的抗争。

这些内容中,尤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工会无处不在的触角,以及其权利之大,大到若不是握在理性负责之人的手中,则会伤害雇主和劳工双方。任何事情都不可看一面,很想看看当年这件事情具体的相关报道。

整体来看,本书文笔算是啰嗦繁琐,但许多段落中仍不乏一位阅历丰富的八十岁老人的人生智慧,读完觉得引起对自己生活决策的很多思考。

700页的书,回想起来对凯瑟琳大儿子唐·格雷厄姆奔赴越南战场的理由印象很深——穷人去了战场,而富人都在学校。

是一本值得慢慢看的书~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二):一代传奇的成长史:Miss Mayer, Mrs. Graham, Mdm Katherine

生于华尔街富贵之家,却在不善表达爱意的父亲和老虎母亲(Tiger mom)的“阴影”下孤独又有些许自卑的成长;而后嫁做人妇,虽然继承报业却按照传统观念相夫教子,甘心做小女人;然而世道变故,丈夫患上暴躁型抑郁症又出轨他人,不堪折磨;之后丈夫自杀解脱,才小心翼翼步入台前接手报业,但因毫无管理经验所以不自信、感觉自己女人身份低人一等;女权行动中慢慢觉醒,意识到女人不应该成为男人附属品,能力与性别无关;“五角大楼文件”中,不畏强权和威胁,坚持媒体报导真相的底线,打响名声;“水门”事件面对尼克松政府的多次威吓,毫不妥协,逼得尼克松下了台,最终赢得了新闻史上里程牌式的胜利。最后直面罢工,镇定领导,化解报社危机。

从父亲光环下的Miss Mayer,到丈夫背后的小女人Mrs. Graham到做“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Madam Katharine,她是是美国第一位名列《财富》500强中的女企业家,也是美联社历史上第一位女董事。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成长史,巾帼不让须眉~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三):personal history

本书名原著叫《personal history》,后被译成中文后,书名叫《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史》,如此霸气侧漏的名字从何而来?直到看完后似乎明白为什么。20世纪20年代~90年代,美国经历了镀金年代、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肯尼迪总统遇刺、水门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社会上工会与企业主的斗争愈演愈烈、女权运动方兴未艾、资本市场一如既往震撼人心。而凯瑟琳的前半生主要作为旁观者经历了部分阶段,而后半生则携手《邮报》参与了后来的那些事儿。而《邮报》作为媒体巨擘,从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到老布什,无不是凯瑟琳·格雷厄姆家族的座上宾,有些甚至是非常亲密的至交好友,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不失为一部美国史。 是历史也是个人史,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父亲是前美联储主席、世界银行第一任行长尤金·迈耶,父亲给了她精英级别的教育以及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子;母亲是才华横溢的前卫女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让她放开眼界,探寻作为一个女性在事业上的多种可能性。 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前半生一帆风顺,从富家乖乖女到贤妻良母,生活优裕,丈夫事业大成,儿女都出类拔萃。中年时期却陷入肥皂剧般的婚姻危机,丈夫移情别恋之后患上抑郁症,继而开枪自杀。当了20年的家庭妇女之后,凯瑟琳·格雷厄姆回归职场,力挽狂澜,把《华盛顿邮报》集团带入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女人纵然有缺点,但是她的这一生非常值得女性学习。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四):新闻制作者的自白

凯的一生,与《华盛顿邮报》息息相关。

从早年间陪伴父亲处理琐事,到丈夫患躁郁症自傻后,凯直接接任邮报,到之后凯的儿子接任邮报,凯在女性地位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历经越战、水门事件、工会罢工事件,凯不断进行人才选拔,并将《新闻周刊》步入正轨,继续收购其他电视台和报纸,最后将《华盛顿邮报》打造成华盛顿地区的第一晨报。这本书,从新闻制作者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上世纪美国媒体行业的生存情况。

第一视角的讲述,难以避免有美化的嫌疑,但是凯对新闻自由的坚持从未动摇过,《邮报》在报道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后,面对的媒体压力、政治压力、民众舆论之大,难以想象,在工会罢工事件中,凯展露出不同于与以往的倔强,坚守底线,捍卫《邮报》的发行量,最后整顿行业市场。当然,这些事件过后,《邮报》之所以能够翻身,离不开美国法律的支持,在法庭上逐渐明朗的事实,最终《邮报》转危为安。

关于女性意识的崛起,书中也有描写。丈夫菲尔去世后,凯在朋友的提示下,才意识到丈夫话语间的持续性打压,之后独自接管《邮报》后更是如此,职场的女性员工数量之少,女性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女性的力量被严重低估了。在凯的笔下,看到职场上一个又一个隐形的性别歧视,而凯寻求认同的性格,恰恰让她成为一个咨询者,寻求合适的人的建议,学习如何管理公司,选拔人才,掌握公司利润与报纸质量的双重盈利。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读后感(五):新闻制作者的坚守

凯的一生,与《华盛顿邮报》息息相关。

从早年间陪伴父亲处理琐事,到丈夫患躁郁症自杀后,凯直接接任邮报,到之后凯的儿子接任邮报,凯在女性地位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历经越战、水门事件、工会罢工事件,凯不断进行人才选拔,并将《新闻周刊》步入正轨,继续收购其他电视台和报纸,最后将《华盛顿邮报》打造成华盛顿地区的第一晨报。这本书,从新闻制作者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上世纪美国媒体行业的生存情况。

第一视角的讲述,难以避免有美化的嫌疑,但是凯对新闻自由的坚持从未动摇过,《邮报》在报道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后,面对的媒体压力、政治压力、民众舆论之大,难以想象,在工会罢工事件中,凯展露出不同于与以往的倔强,坚守底线,捍卫《邮报》的发行量,最后整顿行业市场。当然,这些事件过后,《邮报》之所以能够翻身,离不开美国法律的支持,在法庭上逐渐明朗的事实,最终《邮报》转危为安。

关于女性意识的崛起,书中也有描写。丈夫菲尔去世后,凯在朋友的提示下,才意识到丈夫话语间的持续性打压,之后独自接管《邮报》后更是如此,职场的女性员工数量之少,女性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女性的力量被严重低估了。在凯的笔下,看到职场上一个又一个隐形的性别歧视,而凯寻求认同的性格,恰恰让她成为一个咨询者,寻求合适的人的建议,学习如何管理公司,选拔人才,掌握公司利润与报纸质量的双重盈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