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精选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精选

《愤怒的葡萄》是一本由[美] 约翰·斯坦贝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5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愤怒的葡萄》精选点评:

●无产阶级是如何产生的,共产党人是如何觉醒的。

●全书呈现出一种无边际的苍凉感,但也能读出作者对农民的满腔同情。葡萄与农民形成互喻,这种恰到好处的形容却愈发令人心生恻隐: “他们眼中流露出巨大的挫折,他们眼中射出怒火,越来越猛烈的怒火。在他们心中,愤怒的葡萄开始滋长,越来越茂盛。愤怒的葡萄即将遍布大地,如野火燎原。” 葡萄是软弱无能的,过剩之后被弃之不顾,自生自灭,肆意腐烂。 有如采摘葡萄的农人,被地主抛弃,流离失所,流浪到加州去寻找不切实际的梦,一路上饱受欺压,风餐露宿,一辈子吃尽了别人三生的苦,却只能压抑自己心中的无明业火,继续流浪。

●两三年前读的,书皮是黄色的,好看

●首先是被作者开头对景物描写体现出的心理活动所吸引的,对乌龟那一段的叙述,笔触细腻。中间一直在流浪,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一次次满怀希望却又破灭,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些许枯燥我看了一月有余才看完,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获奖吧 它平淡无奇,却又引发人深深的思考

●越发对开放式的小说结尾觉得喜欢,很有力量,虽然作者没有写,但读者心里已经有最好的结局。

●唉

●不是我最欢的那一类“向内”的小说,但是同样震撼人心。人鼠之间里的幽默感,在此处几乎消失殆尽,越往后看,越是揪心,甚至让我一度怀疑斯坦贝克对他的主人公们毫不留情。在技巧上,斯坦贝克采用了宏观+微观、全景+特写的手法,既有对裘德一家的跟踪记录,能够深入了解各种细节,又有对全加州也即全美国当时社会压迫、贫富差距的展示,并且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不公的原因,发出强烈控诉。裘德一家在雨停后会何去何从呢?恐怕是没有希望的

●生活越悲惨,意志越坚强!

●这也算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的抨击了,故事简单却不乏味,人物刻画功夫了得,即使是领盒饭的配角也栩栩如生。其他政治意义就不多说了

●人文社引进的台译版,比起上海译文社胡仲持版要流畅些,用词也更讲究些,某几个地方不如胡译本。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一):这本书对于美帝来说,相当的“政治不正确”

不知道麦卡锡主义盛行后的美国,是否曾经禁过这本“反动书籍”……读完这本书,突然理解了为什么马列主义曾经让全球的无产者心潮澎湃。当读到那段颇有乌托邦色彩的营地时,脑海中浮现出150年前的巴黎公社。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十次掩卷,因为实在是压抑的我透不过气来。今天终于读完了,我先去循环播放几遍国际歌解解压。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二):平淡的葡萄

疫情前的一年,我在一所北方的学校专升本,那时有个老师,姓什么实在不记得了,开了一门世界文学泛读课,上课时没有人听讲,毕竟大家都觉得文学课除了学分并没有实在的意义,他教的也不起劲,就带我们中英对照读愤怒的葡萄,他说这学期就读这本书,如果能读下来,大家的课就没白选。他找同学起来读,读完了他讲解两句,自己实在是没费多大力气,一堂课倒有半堂是学生在朗读。好在他按顺序点名让同学起来读,没轮到或已轮过的同学大可撒手做别的事情。大约第五周或是第六周的时候,我们都意识到这个读法,这学期结束了也读不完这本书,却也没在意,毕竟没有几个同学在听。可后来他突然被举报了,传言说是因为他让女同学读牧师和小乔德的对话,中英对照读,已经构成了性骚扰,被女同学举报。他忽然就没来上课了,接替他的是个女老师, 她让我们读中英文第一卷的治国理政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三):愤怒的葡萄

【藏书阁打卡】这本书读完久久不能平复心情,最后的结局简直不能再坏的时候却戛然而止,也许这就是好的作品的特色之一吧。

小说以美国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农民破产、逃荒和斗争为背景,阐述了破产农民的凄惨景象。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遭受资本家、银行家和实业家的盘剥压榨,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然而却无力反抗——因此除了愤怒,他们一无所有。

书名中的“葡萄”是《圣经》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愤怒的葡萄”就指代愤怒的底层人民。偌大一个国家,却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没有自己的土地,没有自己的家园。贫穷的人以为,只要手脚勤快,就能为自己创造幸福的明天。

现实是,你再努力,都摆脱不了饥寒交迫的命运。书里的故事跟现实中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了活下去,总有人在流血流泪,卑微却奋力地挣扎着。

书中乔德的母亲是女性的楷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在关键时刻拿主意,撑起一个家。更值得赞美的是,在困顿而又绝望的生活中,他们依然毫不吝啬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路上的人,共度难关,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四):!

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结尾,一个生下死胎的女孩儿用母乳拯救一个即将病死的男人,在绝境下,这就是希望。时代变了,穷人会站在一起互相帮助,扭曲的日子要到头了。 这是一部长篇,几乎可以从开头的地方直接猜测到结尾,这一家人以及和这家人相似的许多人家都一点希望都没有。他们会被骗到所谓遍地水果的加州,然后毫无希望用掉自己最后一点点钱,最后死掉。这个家庭在出发的时候是个庞大的整一的家庭,到最后两位老人死掉了、牧师死掉了、诺亚和康尼逃走了、汤姆躲起来了、艾尔和女人结婚要去追求自己的白日梦了,这个家庭一点一点分崩离析。崩溃的家庭不止这么一家,在大环境下他们是走投无路的毫无希望的,再怎样努力的挣扎都是无用的,古老的信条失效了,比大家更为优越的不是努力的人不是爱土地的人,正相反是懒惰的人、狡猾的人、冷血的人。 作品很擅长写群体。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为了活互相伤害,伙计为了活违背自己的良知苛待同类,年轻人为了活去开机器背叛土地,警察为了活杀害难民,农场主为了活压榨失去土地的农民,很多人成了作为受害者的不得已的施暴者,伟大的宗教失灵了,上帝之光熄灭了。另一方面也写穷人之间的互相救助,写这些落魄的逃亡者的高贵和尊严。

一个人,愿意劳动,渴望指望着自己的劳动过上可以敷衍吃穿用度费用的生活,为什么如此艰难?为什么这些最坚韧的,这些最为不幸的人,只能过上这样一种动物一般的生活?为什么有的人四体不勤却富得流油,有的人奋力劳作却难以裹腹?这是作品最具有普遍性的一点,这不是加州,这是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中国有加州,新加坡有加州,韩国有加州,意大利也有加州。我正在加州。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五):充满希望,一直失望,陷入绝望

约翰.斯坦贝克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演讲时,有这样一句话:“作家有责任揭露我们许多沉痛的错误和失败,把我们阴暗凶险的梦打捞出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以利于改善。在他这本《愤怒的葡萄》里,切实读到了他揭露的一切。

《愤怒的葡萄》时代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也是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最大的经济危机。始于华尔街的股市崩盘,长达十年之久,波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当然最主要还是影响了底层人士的生存。

小说中主人物是汤姆.裘德一家,当他假释回家,发现已无家可归。沙尘暴摧毁了他们的土地,耕耘机替代了他们的手脚,银行家赶走了他们。他们只能举家迁徙到加州,因为那边的宣传页上说有大量的种植园正需要人去采摘葡萄,那里有阳光有土地,“看上去”充满希望。

裘德一家踏上路程、背井离乡的那一刻,苦难才真正的开始。旅途的奔波不值一提,最重要的还是贫穷。没有钱,也就没有了舒适没有了尊严。一分钱可以掰成十份来花。破旧的老爷车哐当当的行驶在六十六号公路上,支撑他们的是,每个人都觉得可以实现的梦想,到了加州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可以赚钱,买房子,一切都还可以靠努力赚来。而当越接近加州,他们逐渐了解到了真相。返程的人,已亲口告诉他们,加州的农场只有廉价的劳动力,几分钱的工资根本无法填饱肚子。还没有抵达目的地,汤姆的爷爷奶奶相继离世。没有像样的葬礼,只能就地掩埋,似乎也暗示了接下来的行程都是如此潦草不堪。但他们已无路可回。

作者通过描写汤姆.裘德一家在加州为了活着做出的种种努力,无情的揭露了那时期社会运转的种种弊端。以前,读历史书上,不明白资本家为什么会倾倒牛奶。通过小说直接看到了,这不间断的恶性循环受害者是永远是底层人士,受益的只是上层资本家。比如,经营种植业的小农场主,即使他觉得这个工人工作很不错,也只能按照当时最便宜的价格付钱,否则会收到警告。真有钱的是经营罐头厂的老板,通过低价收购水果,高价卖出罐头,榨干所有处于下游的劳动者。最后是农场被收购,工人工资更加低廉。至于那些多余的葡萄,也不会赠送,直接销毁,这样才能维持高物价。

这样的剥削?底层人士就毫无办法吗?当然不会,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在书的末尾裘德一家逐渐解散后,汤姆选择走上了牧师当初走过的路,被压迫的人联合起来,争取自己的权利,才有机会改变现状。这也恰好和当初共产主义在全世界流行起来的背景契合。足以说明一本好小说的魅力,让后来的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及矛盾。

里面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汤姆的妈妈,这位母亲用她坚定的信念,把几次马上要破碎的家庭,凝聚起来。照顾好家里的每一份子。关键时刻,女人比男人更能适应命运的变化和起伏。

最后,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永远都不能用此刻的价值观去评判过去的事情,不必去质问,为什么你们当时不反抗?当人的生存都成一种问题,反抗的意志早已消失殆尽。制度总是在人的推动下不断完善,有了过去人的牺牲与呐喊,才换来了后来的自由,同时,谁保证我们当代就不会遭遇残酷的事情呢?内容不同罢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