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悲伤的力量》经典读后感有感

《悲伤的力量》经典读后感有感

《悲伤的力量》是一本由[英]朱莉娅·塞缪尔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伤的力量》精选点评:

●里面一个个故事没有用过度的写法着重在悲伤,死亡本身,而是轻轻地把一个个人,家庭,对于死亡看法和想法写出来,这样写更感人,而且更深刻

●当初是因为黄菡老师翻译这本书才买来看的,没想到和想象中差距太大了。书的着重点在于医者记录患者的故事而没有着重于治疗过程。总之看得很累。

●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手记,很简单,但对中国的大部分人来说是缺失的力量

●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心理辅导师会让咨询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不到她的存在?读完之后感觉作者游离在情境之外,治疗悲伤最好的还是——时间。

●欧洲生死书

●其實就是作者的工作手記。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案,沒有一個固定的公式可以照辦。不過整體還算是本不錯的書。

●「豆瓣鉴书团」我不是一个乐观的人,也不是一个一直稳定的悲观者,时好时坏。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放大悲伤的情绪,所以会关注悲伤,也经历过把生命里很重要的一个人一点一点很痛苦地移出这辈子的生活。全书读完,就2个感受,一是有爱就有痛,但也只有爱能治愈因爱而来的痛。悲伤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在乎和重要,所以当面对失去的时候,才会那么疼。第二个,遇到悲伤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万全之策,心理治疗就是反复地一遍一遍回忆之前发生的事情,同一件事情你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真正好起来的办法,不是自己想通,而是让生活顺其自然地向前,时间是最好的疗伤方式。人这一生,一直都是流动的,不再悲伤不是因为之前发生的事情忘记了,而是他们就在那里,只是不再那么重要了,不会影响你现在的生活。你也愿意move on。人需要多个支点

●与传闻落差较大。比较失望。预期是触动心灵的。结果文字生硬,内容简略,缺乏沉浸感。很多故事仅用“我们聊了许多…”来省略心理转变过程。

●因为喜欢的人亲人去世了买来读的,最大的感悟是,每一位不舍亡故亲友的人,都与亲友有盘根错节的联系,ta的离开带走了无法取代的一部分,不要低估这部分失去的悲伤。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你,甚至害怕你为了回应我的安慰强打起精神说你没事,那也许就让我抱抱你吧。

●通过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一些心理治疗的过程,还蛮实用的。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一):《悲伤的力量》短评

《悲伤的力量》 了解死亡,了解悲伤,了解创伤性应急反应的一本好书。 人,是一种很神奇的生物。他/她会自动生成独特心理墙壁,有时这堵墙用来抵御外界伤害,如削弱甚至隔断与外界的感知力、情绪共振;有时这堵墙是用来自我伤害的,就像书中提到的很多案例一样——忘记逝去的亲人,仿佛是对他/她的背叛,墙成为自我伤害的闭环;有时却是双方的保护墙,互相保护、互相鼓励,防止悲伤将自己淹没。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我还没有勇气

之前看《最好的告别》的时候,联想到几年前在病房的过往记忆,不忍卒读,决定再等等。

这一次,同样很遗憾,作为一个丧亲者,我还是没有勇气直面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悲伤,没有勇气结合书本的访谈记录去谈谈自己的感受。

很感谢这次赠书,也很感谢作者用专业知识外的“边角料”写就的作品。里面人物的心路历程很多我都能感同身受,以至于看的时候落下了眼泪。

我决定再等等。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所谓的力量

书全文用第三人称描述着悲伤,而因死亡的特殊性让我们感同身受。其解决办法也明确说了,非逃避,来面对。书中由爱人、家人、兄弟、子女的角度,分别述说了如何去处理,但其本质都是去直面创伤。与过去告白,怀揣希望而走向未知,即与死亡这种悲伤最好的告白。唯一不太相同的是面对自己的死亡,这需要我们用相互的感染力来去直面它,与周围人的倾述,同时聆听他人的倾述,将希望寄托于他人心中。

读本书的时候其实还是有与自己预期不太相符的地方,全书更多的是由第三人称描绘过程,但总是会想象,如果我是经历了死亡的人,我会如何看待,我会这样感性,时间磨砺下会回归到理性的生活吗?不过这毕竟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吧。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化悲伤为力量

悲伤或许有很多种表现方式,有的人会寻一块安静的地方,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去放肆自己,有的人会大哭一场,将伤痛融入泪水之中。而悲伤是什么呢?亲人的离开,或许是最为直接的,在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却总是要面对这些,失去亲人失去最爱的人,那样的伤痛让我们会在很长的一段有着痛不欲生的感觉,悲伤,让我们一蹶不振。

《悲伤的力量》是英国人茱莉亚.塞缪尔所著,讲述的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经历的事,这里的人就是我们的影子,那些悲伤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之中,作者在这本书里的前一部分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而这些例子是我们常见的,便也感同身受。

悲伤让人堕落,却也让人成长,所有的故事在这里,我们一起成长。悲伤的力量或许也是我们最需要的。

《悲伤的力量》读后感(五):重要的不是书中的案例

前面一系列的案例说明,是在给我们展示“那一层层铺上的薄薄的纸”。而书中结尾处的疏导和牵引才是作者想要传递的,而这便落在了这层基石上。

阅读这本书的人都带着某种目的,我们在书中寻找,符合我们经历和情感的共鸣。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追寻完美,秩序,逃避困难和痛苦,恰巧造成了我们的麻木和刻板,没有新鲜和直面痛苦的喘息的机会。这并不是要我们沉浸在悲伤里,而是鼓励我们允许自己的情感被表达和被看到,从真实的痛苦中寻找出口或者缓解自己的难受。被允许,是一种被正视要去解决问题的方式。即使这会让我们感到不适应,但作者相信时代的变化,人们也在随着变化。

我期待那些墓碑上发展的线上活动,二维码。人们的死亡被在线上讨论,展示仿佛以另外一种方式被保存在这个世界上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