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认知升级读后感精选

认知升级读后感精选

《认知升级》是一本由刘传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2018-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升级》精选点评:

●快餐式阅读,于我而言有用的是在做计划时学会做预案、读书可以锚定!这本书的确让我认知升级了,正如他所说,他喜欢二手知识,而这本书的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成书,作者充分利用了学习借鉴,把众多内容杂糅在一起,这不是认知升级,这就是一本杂糅之书,两小时读毕,不会再看!

●对于正在研读笔者文章的我来说。真是心念一闪,震动十方。虽然本书的结构看似属于平行关系,认真研读会发现内容逻辑似乎隐藏着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形散神不散的感觉。无一不体现出笔者一种有体系的独特思维方式~继续研读去:)

●前面关于学习的内容不错,后面关于区块链等东西看得让人懵逼。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我经常使用自主研发的行动力模型 例如Topbet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设定你的目标 包含的时间地点以及发展愿景 也要设定在实现目标上 可能会存在的障碍 做一件事情尽可能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 事前验尸的步骤必不可少 如果不成功 可能的原因会是什么要提前想好 最后就是做行动清单规划 多维度思考规划的可能细节 独立思考取代不了快速迭代的学习力 借助IDEAS+头脑风暴洞察事物的本质

●感觉还可以,给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对鸡汤提出了质疑。

●大部分感觉还是写得比较好,通俗易懂,但不知道实行起来怎么样,还有熵和区块链还有最后两张懵懵懂懂的,没有接触过,有点枯涩。对于迷茫的人都可以看看

●如果你想读一本好书,请避开此书。全篇充斥大量的“我认为”、“我想” 等口水文子!《认知升级》更像是个小年轻读了几本认知书后,所发的打鸡血似的感慨的汇总。如果作者读了别人几本书,或者和“几个牛人”(文章原话)聊天,就自认为认知升级了,然后把别人书里的理念拼凑起来,出本书,告诉大家如何升级认知,其书的深度和质量可想而知。同时对荐书人如成甲的荐书水平提出质疑。

●给迷茫 或者要独立的人看的 开拓下思维的小书

●成长就是认知的增长,认知和财富呈正相关,学习提高是自我认知的唯一途径,所以要主动学习,提升能力。这本书介绍了几种提升能力的方法~

●阅读写作,是为了思想自由;认知升级,是为了人生自由。

《认知升级》读后感(一):认知升级真的是一本好书

断断续续花了三天看完,真的感觉里面的知识直接讲原理。关于学习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前半段讲学习。后半段讲创业原理

一、学习的逻辑

就是对事物的洞察

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第一性原理

直接看结果,以目标为导向,实践后才知道到底靠不靠谱

60分之前不求甚解,60分之后水落石出。就是对学习一项技能的最好诠释。

瞄定读书法,就是进行思考。

作者给出了三个学习的方法(作者是用在迁移上的,我觉得挺不错的)

1、解决具体案例

2、在具体情境中学习

3、尝试思考

二、创业的基本逻辑

物欲时代的到来出现三种现象

1、认知断层

2、亚文化

3、总闲暇释放

这里引入三个概念

1、邓巴数字2、同为竞争3、高位模仿

我们的大脑只能接受150人的熟人社会,相当于部落。在那里我们依靠部落,在部落中确认自己的身份。

而现在信息爆炸,远超150人的陌生人超级部落出现,使人们必须寻求建立亚群体来强化自己的部落认同。

社群就成为了人们的假性部落,然后作者引入了文化的概念。提到了(文化战略)这本书。引出了亚文化的由来,并预示亚文化将成为商业竞争的蓝海。

社群将成为商业综合体,社群里的人对社群有极高的忠诚度和消费能力。

将自己或者某一项技能成为社交货币,将不同的人联系起来成为社群,这才是财富的未来,创业的新方向。

《认知升级》读后感(二):刘传的认知笔记

刘传的认知笔记

拿到这本书的之前,我已经对于刘传耳闻已久,因为刘传的微信公众号确实是做的很好,同时他也确实是自媒体行业中比较出名的一个作者。出名在于他提出了一套有别于别人的“认知学习法”,正是凭借着这套“认知学习法”,刘传到处讲课,传播他的认知理论。而今终于可以一睹风采,感觉还是蛮嗨的。

但是在夸奖之前,我先吐槽一下这个名字。委实是这本书的名字一点也没有显示出刘传的个性来。更主要的是和很多其他同名书同名。比如其中一本是2017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理查德·尼斯贝特新作,属于“认知三部曲”系列(《逻辑思维》《认知升级》《思维版图》),也叫《认知升级》。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改下名字比较好,而不是简单的叫做认知升级。

不确定性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期,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现在的好不代表未来持续好。求变、拥抱变化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

工作好、生活好是一种既成事实,说明现在好。而这些已经很好的人其实都有一种不安全感,因为他们大多数对未来没有明确的预期。

为什么说越有钱的人越焦虑,因为他们每天面对的都是财富的再处理,不合理配置就会贬值。为什么说公司越大就越有危机感,因为每时每刻都面临来自外部的革新,一个新产品或一个新技术就有可能让公司在一夜之间被颠覆。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组织,进步和提升的本质就是“认知升级”。

刘传在书中其实主要只说了三个方面的东西。一个是关于学习的认知。一个是关于工作的认知。一个是关于创业的认知。

认知是什么呢?认知是人在思维上对现在和未来建立的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和决定人的行为,而行为是产生结果的必要条件。

所以,今天每个人和组织的现状是由过去的认知决定的,未来则是由现在的认知决定的。

所谓成长,并不来自于所谓的位高权重,不来自于所谓的财富积累,也不来自于你掌握的某一个单项技能。

行业里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史玉柱。最惨时,欠了一屁股债,什么都没有。靠一个脑白金,重新崛起。因为他在整个营销上的认知水平,领先了一个时代。即便失去所有财富,甚至所有队伍,就凭他对营销的理解,也是那个时代无人可望其项背的。只要他活着,随时可翻身。

绝境当中,他真正拥有的核心武器,根本不是资源,而是认知。

认知升级是什么呢?认知升级是一种能力,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的能力。

我们都有过这种感觉:“以前我要是...就好了”。这是站在现在看过去的能力,每个人都具备。

但是是否思考过这种感觉:“现在我要是...以后就好了”。这是站在未来看现在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那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现在要不就正在做着别人不屑一顾的事情,要不就是正在为未来做着自己坚定的准备。

就我个人对于刘传这本《认知升级》的看法是:这本书讲的还是比较散,但是因为他的独创性和原创性,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最起码,这本书里讲到的许多相关的认知升级方法,感觉还是非常实用的办法,建议大家都可以读读。

《认知升级》读后感(三):本书一些好的点——读书笔记

1、要建立好的知识体系:

缺乏纵深、单一化、松散无联系、不自洽的知识体系,无法打穿现象与底层规律的通道。

宏观层面:T型 在某一专业纵深,同时具有多学科的广泛视野

微观层面:Y型:将两种学科以上的知识刻意合并使用

2、使用二手知识

你精力有限,你是菜鸟,二手知识能帮助你让现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知识产生连接。二手好过“无”

3、什么知识值得你学

实用主义:能提高你的技能吗?能与你现有的知识体系产生交集或者碰撞吗?能满足你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吗?需要有可证伪性。

4、天道不酬勤,勤奋而无效

第一序改变:不要量化读书,第二序——制定认知迭代计划

第二序改变:以具体的词语清楚地界定问题;探究目前为止已企图运用过的j解决对策;对想要达成的具体改变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形成与执行一个能产生这一改变的计划。

迭代感:精深/拓宽/颠覆你对某一事物的认知

制定认知迭代计划:关注感兴趣的学科领域,两份思维导图——我的知识体系(记录经典陈述性知识和概念)+万物疑问(提出一个问题,筛选知识体系中的概念知识来回答),不断做剔除、融合的工作,动态增减。

今天我的知识认识框架改变了吗?

5、为什么你不是幸运儿

越渴望学习和成长,越幸运

广泛的知识领域;自由切换的思考频道;多样的生活状态和兴趣爱好;心智模式的转变

6、WOOP思维理论

W: wish,O:outcome ,O: obstacle,P:plan

如果7点到家我已经很累,那么我就换上跑步鞋出去散步

7、读书、健身通用方法

STRENGTH:最大心率60%-90%,抗阻+HIIT;一本能让你完成知识迭代的书,读的时候能感受到认知上的压力,大量动用你的认知资源去思考,逐渐提高强度。

COMBINATION:每个部位的肌肉需要4组动作轮番轰炸;大部分的知识技能,交叉训练会带来更好的知识回忆和问题处理能力。

RHYTHM:每周三次,抗阻训练休息时间30s-90s,递增组或者递减组;坚持每天读书,爬楼梯的节奏。

EXHAUSTED:肌肉力竭;认知力竭,工作记忆全部用于构建新组块而导致心智疲惫 。

FEEDBACK:体脂秤;通过写作自我检查,再分享给读者,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转述。

8、大脑的记忆方式

工作记忆:当前正在意识、思考的区域

长期记忆:从长期记忆提取到工作记忆的过程

事实性知识先于技能:事实性知识使得信息组块成为可能,扩大了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知识的马太效应。只要坚持学习,一旦知识储备过了某一个拐点,知识将会爆炸式的增长。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有效学习的标志---认知力竭

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解决具体案例,搜集相似案例,总结一般性原理;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如果/怎么办?;相似类群问题

9、锚定读书法

检视阅读:搞清作者想与读者达成的共识是什么,以穷爸爸富爸爸为例,通过检视阅读获得了最核心的观点——富人买入资产,穷人买入负债。

将这个观点变成一个锚,开始在日常生活捕捉相关的现象。

不断积累的案例和背景知识,到后来真正阅读一本好书,理解更深。

(1)通过检视阅读,获取核心观点形成锚定。

(2)带着锚去观察生活中相关现象。

(3)尝试自我解释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4)读原书,将自己的思考与书本内容相互印证、调整。

10、游戏模型下的有效学习,不讲理论的速成之法。

最小套路,就是用技能中最简单的方法,输出完整的作品,例如作者刚创业时,零基础直接写营销策划的ppt。

打怪升级,就是最小套路练习到熟悉后,寻找下一个难一点的套路,继续模仿学习。例如作者为了把ppt做得更高端大气,开始学平面设计。

不问为什么,就是不求甚解,速成达到目的就可以。例如作者学ppt的方法是对着国外的平面教程,模仿加复制。

再提炼出60分之后,要做的则是10万个为什么,融会贯通,实行合一。

11、个人目标的转化

处理简单事务,持有绩效目标,能有效提高表现。

处理有挑战性的事物,持有精熟目标能有效提高表现。

提出疑问并寻找答案,运用深层次的信息处理策略,寻找学习内容里的主题关联及基本原理,而不是表面信息处理。

1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就像算法,是一种运算过程,能将数据结构按一定的规则组合出新的结果。

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但光有陈述性知识还不够,因为现在搜索引擎已经很轻易地超过人脑的记忆,这样一来程序性知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作者认为,将陈述性知识看作程序性知识,可以帮助获得更多程序性知识。

《认知升级》读后感(四):阅读写作,是为了思想自由;认知升级,是为了人生自由。

文|叶小键

最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前哈佛校长 Derek Bok 说过:If You Think Education Is Expensive, Try Ignorance.(如果你觉得学费贵,那你试试无知的代价。)

因为无知的代价比学费贵,所以我们不停的终身学习。而学习的成本,除了金钱之外,其实还有时间。这我让想起刘传在《认知升级》提到的:学习最大的成本从来都不是钱,而是时间。

我们花费了金钱购买课程,购入书本,报名培训班等,还投入大量的时间学习。而时间越来越紧迫,我们在选择上需要是可以加速我们成长的道路。

市场上大量与多样化的知识课程,都需要时间分析与接触。选择好的知识体系,才能我们走在正确且有效的道路。

那么"认知"这个词出现了,好象我们的内功一样,只要你打通了,功力就会大大增加,进入高手行列。

这个内功就是秘笈,给予使用者修练的技巧,同时花费时间练习,经过时间的积累最终打破认知环节。

什么样的秘笈是好的呢?适合你且可以践行操作就是好的。在新手初学时,可以指引你该如何的做,与发生的情况要如何的面对。

认知秘笈不会只有一本,最近我阅读这本 刘传所写的《认知升级》值得推荐。

《一米平方健身》作者 斌卡 在书里提到:正确的练习10分钟所得到得减脂效果比错误训练1个小时来的好。

学习正确的认知会让我们面对工作与生活上难题有解答的方法,现在,提供另一个视角给你参考,让自己多一个选择。

"终身学习"是一个热门话题,而学习是反人性的,我们基因里有着寻找安逸想要获得安全感,但是因为社会工作(认同)和各种责任,让我们不得不去工作。

怎么样的学习反人性是最小的呢?我觉得是阅读与写作。因为阅读与写作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自我投资,购买实体书的物流方便,电子书的无时间与空间限制阅读;网路的平台众多,手机屏读时代,码字写作可以立即发布与读者分享交流。

刘传提到:怎样评估自己读书效果的好坏呢?通过写作自我检查,再分享给读者,从读者那儿收集反馈。

最近在进修学习"数位影像处理"这门课程,目前听老师授课,透过电脑切换,老师会操作一次给你看。再来要求你把操作步骤依自己看的懂记录下来,最后再整理上交给老师,考试时会从中抽取题目,你实际操作一次。

现在的我,增加新的认知学习行动…

对于自我认知升级,使用框架、套路、模板来代入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调整且修正持续践行获得效果与反馈。

也许你学习到许多模板或套路,当你需要时即可套入使用。也可以集大家之所长,整理适合自己的,模板或套路让人持续的使用与操作才会有用。

努力的成果值得被应用与他人看见,因此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突破认知的楼梯,在自己的人生有限公司或是人生地图,一步一步让留下足迹。

阅读有用的书,让自己成长。

有许多值得阅读的书,有满多概念值得你升级。确认你目前所在的位置,若目前在进行重要的专案时,那么应该单独火力全开进行这门课业。

若专案结束,放松时间,你就要东建设一下,西建设一下,这样你的认知城市才会完整的连通。城市间有道路,道路间的相通,是需要不停的扩建。

学习技能是要用的上,再来是用的好,我记得以前在打excel报告时,总是花费许多导间在排版,寻找功能上。直到有天我看"得到视频讲座",有个excel的教程,才让了我理解到,原来这样做才会比较高效。

在这里,我觉得刘传. 认知升级给予的建议值得参考:当你做出选择,准备要去学的时候,一定要从实用主义的角度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好的问题才会正确的产生伟大的创意,发现许多新的可能。好的问题也会带领自己走出学习迷失的地图,指引方向,让自己取得英雄之旅。我们都是在遇到问题中成长,在学习与认知升级的路上,持续的让事情正确发生。

阅读写作,是为了思想自由;认知升级,是为了人生自由。

每年上市有许多好书,你是否也读到让你大脑为之一振的好书呢,让你行动起来,认知再次升级呢?

欢迎留言,写下你读过的好书与书友一起交流。

《认知升级》读后感(五):认知思考题:直接给你一百万,或者有一半机会拿走一亿,你怎么选?

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提到过一道选择题:

假设你现在面对两个按钮:如果你按下第一个按钮,直接给你100万美元;如果按下第二个按钮,你有一半机会拿到一亿美元,还有一半机会什么都拿不到。这两个按钮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

很多人都会选第一个按钮,落袋为安,拿到100万美元。

也有部分人选择赌一把,可能有一亿,也可能什么都拿不到。

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方案?

有的,第二个按钮,如果按下去有50%的机会拿到一亿美元,那么按照概率,这个按钮的选择权价值就是5000万美元。你承受不了这个风险,那我把这价值5000万的机会卖给一个有能力去赌的人,以低于5000万的价格,比如说用2000万美元跟他成交。对于买的人来说,用2000万美元买一个价值5000万美元的概率权,在账面上是非常划算的。这里你能拿2000万美元。

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有的,你找一个比你有钱的人把这个选择权卖给他,首付100万美元,如果他中了一个亿,要求再分成一半。

这样你有了100万美元的首付,也就是第一个按钮的收入,然后还有了第二个按钮的可能收入,两个选择的好处都有了。而有钱人花100万赌五千万的一半概率,也是很划算的。

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有的,比如,把这个选择权切碎了发行彩票,这样就更是稳赚不赔。不过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这道题让我第一次对人和人之间的认知差距可能导致的巨大差异感到震惊,对事物的认知,表面上看是收入的巨大差异,深层里看,则可能是人生的巨大差异。所以我开始关注关于认知这件事情,但还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提升认知。最近看到一本书叫《认知升级》,提到了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认知方法,我对作者的方法感到认同的原因,倒不是因为简介所说的他是认知研究者,认知学习法创始人这些头衔,而是他不断总结自己的认知经验,确实有在一次次升级。

作者提到自己的减肥经历:

第一次是高中时为了参加跆拳道锦标赛,一个月内靠跑步和节食从145斤暴减到120斤,但比赛后体重快速反弹,失败告终。

第二次是大一时通过跑步从160斤减到145斤,再也减不下去,还磨伤了左膝,停止运动后体重迅速反弹,失败告终。

第三次是创业后体重接近170斤,但这次认真学习健身理论,科学锻炼,一年内减掉25斤,肌肉含量增加,肌肉线条凸显,还恢复了正常饮食,至今依然保持。很明显,第三次的减肥是成功而且效果持久的,

很多人经常嚷嚷减肥,但是真正做到有持久效果的人很少。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要认识书里提到的两个心理学概念:“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第一序改变”是指“发生在某一系统之内的改变,系统本身维持不变。”就像做梦的时候在梦里做很多事情也不会改变做梦这件事。“第二序改变”是指“改变发生在系统之外,控制系统整体的前提改变,是系统转换到完全不同的状态,也即改变之改变。”就像从做梦的状态中醒来,就可以改变做梦这件事。

再来看作者减肥的事,前两次是通过“管住嘴,迈开腿”的直觉方式去改变,虽然减的过程很勤奋,但这个勤奋反而是问题所在。作者提到,勤奋是需要做第二序的改变,促成改变有四个步骤:

1、以具体的词语清楚界定问题。例如对于男生通常想要的“如何长胸肌”的问题,可以界定为:胸肌是如何增长的?什么情况下增长?什么情况下不增长?

2、探究目前为止已企图运用过的解决对策。例如目前用过的方案是勤奋锻炼。

3、对想要达成的具体改变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例如是我想要胸部肌肉的维度和密度增加。

4、形成与执行一个能产生这一改变的计划。例如对应的计划是要么请健身教练教,要么自学健身理论。这两个方案才是第二序改变。

作者也正是自学健身理论之后,才给自己找到“抗阻+HIIT+每天烤肉烤鱼吃得欢”的训练方式。

这两个概念同样适用于读书。很多人很勤奋地看书,增加了读书的数量和速度,但都只是在第一序改变中做功,真正的第二序改变是在认知迭代。作者对于认知迭代也有自己的方法:制作两份思维导图,一份叫做我的知识体系,记录自己喜爱的学科中经典的陈述性知识和概念;另一份叫做万物疑问,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筛选知识体系中的概念知识来回答。

基于自己的减肥和思维的升级经验,作者总结出一套方法论来衡量和提升自己健身和读书的有效性,叫做“SCREF法则”。

S表示Strength,强度。强度对有效性的影响最大。作者健身时候要求自己感受到“缺一口气都要死”的状态,读书时让自己感受到极大的认知压力,读有深度的书,读论文,读英文原版。

C表示Combination,组合。组合能提高效率。训练方式太单一很难有效果,作者的健身组合是抗阻和HIIT,不跑步。读书时则采用交叉阅读,工作台上放景观的书,床边放认知科学的书,帮助相互印证和理解。

R表示Rhythm,节奏。节奏先保持一个稳定的基本节奏,然后具体可以有递增、递减、不变三种,作者一般选择前两种。健身的时候,每周去三次是基本节奏,每组动作采用递增或递减。读书的时候每天坚持是基本节奏,然后从较难的书开始阅读,然后逐步降低难度,或者反过来。

E表示Exhausted,力竭。是训练是否到位的标志。训练的时候,每组动作做到不能再做下有一个。读书的时候,感到认知力竭的发生。

F表示Feedback,反馈。健身上通过体脂称记录数据,学习上通过写作和分享获得反馈。

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发现很多人健身的时候要么很长时间不去,要么一去就把自己耗尽,每次练习动作都不够竭尽全力,或者学习只是追求看过,或者看完,不能坚持,也没有难度变化,更没有输出反馈,也就不免是看起来很勤奋,没有效果了。

但作者并不反对低水平勤奋,反而认为这是必然的。作者认为,如果精通一项技能是100分,那入门就是60分,我们的学习就可以分为60分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60分之前,属于菜鸟必经阶段,最重要的是最小套路重复练,打怪升级模式,不问为什么。低水平勤奋就属于这个阶段,总比没有勤奋好。

最小套路,就是用技能中最简单的方法,输出完整的作品,例如作者刚创业时,零基础直接写营销策划的ppt。

打怪升级,就是最小套路练习到熟悉后,寻找下一个难一点的套路,继续模仿学习。例如作者为了把ppt做得更高端大气,开始学平面设计。

不问为什么,就是不求甚解,速成达到目的就可以。例如作者学ppt的方法是对着国外的平面教程,模仿加复制。

走的弯路,踩的坑,自以为自己很努力,都是这个阶段的过程。无论是什么样的误打误撞,武功招式,就是为了入门,所以也不用太在乎动作好不好看,效率高不高,先做起来再说。

而60分之后,属于精通阶段,要做到十万个为什么,融会贯通,知行合一。这一点的具体方法作者没有具体说,但从不同的章节可以总结出作者的一些做法,这里涉及两组概念。

一是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工作记忆就是当前正在意识、思考的区域,只能容纳7+/-2个有意义的信息组块。例如你需要转述的电话号码,你正在看的书等等。。而长期记忆则是你能长久记忆的内容,例如你的初恋,你的童年趣事等等。而记忆需要先经过工作记忆才能进入长期记忆。

二是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就是不同领域运用推理的能力,对应的知识叫做程序性知识,就是“如何知道”,例如归纳、反证、类比等方法。晶体智力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陈述性事实,对应的知识叫做陈述性知识,就是“知道什么”,例如圆周率,水的定义,历史朝代等等。

这几个概念对精通阶段有什么帮助呢?

先来看一个小练习。这里有一串字母,你可以用五秒钟记忆,然后尝试遮住后复述:

XZH BPD AOW ISX EQZ CWS

再来看另一组:

X CNN PHD FBI CIA NYPD CCTV

相信对于第二组你能记忆明显更多的字母,因为出现了CNN、FBI等有意义的组块。

这些组块就是我们的晶体智力,我们所了解的陈述性知识,这些知识理解得越多,越能帮助我们扩大工作记忆的容量。在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书中提到,一场棋局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一些看似杂乱摆放的棋子,而在职业棋手眼里这些棋子却是几个一组分成了很多块的,通过识别这些块,职业棋手可以很容易地记住棋局,甚至同时跟多人对弈盲棋。而只有在工作记忆中进行深度加工过的知识,才能有效存储在长期记忆中,作者认为,这就需要前面提到的“力竭”,跳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学习。竭力学习越多的陈述性知识,组合成方便自己记忆的模块,越能长久记忆。

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例如学游泳,需要先知道游泳的动作,才能去练习。但光有陈述性知识还不够,因为现在搜索引擎已经很轻易地超过人脑的记忆,这样一来程序性知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作者认为,将陈述性知识看作程序性知识,可以帮助获得更多程序性知识。作者是这样应用这个理解的,他发明了“锚定阅读法”——

第一步,通过检视阅读获取书籍核心观点,形成锚定。例如《穷爸爸富爸爸》作者总结出最核心的观点是:富人买入资产,穷人买入负债。但没有去具体读书的内容,也不理解作者得出此推论的理由,也不知道资产和负债的定义。

第二步,带着锚去观察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作者带着书中的核心观点观察自己参加的收费课程,听演讲,例如看到芬尼CEO宗毅说自己买特斯拉就是资产,因为可以帮助他引入更多资源和收入,获得更多价值,超出他买特斯拉的支出,而一般白领买特斯拉就是交通工具和交友,只是负债。

第三步,尝试自我解释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最后,读原书,将自己的思考与书本内容相互印证、调整。当作者再读原书的时候,效率很高,理解也更深。

这个方法就将陈述性知识的理论应用起来,并且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程序性理解,从理论层次上升到实践层次,反过来实践也可以指导理论。

但我们大脑有一个设定,只能用旧事物理解新事物。需要有长期记忆,必须将新知识和旧有的知识挂钩。因此,作者提出了学习的迁移能力,就是把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对于流行的刻意练习的理论,作者认为其中缺少的正是不同情境,因为在单一情境中刻意练习,知识容易受到情境的限制。例如营销人员可以把营销知识应用在恋爱、求职、工作等不同情境中。如何促进大范围的学习迁移呢,作者提供了三种方法:

第一种,解决具体案例,然后搜集其他相似的案例,目的是抽象出能帮助我们进行弹性迁移的一般性原理,可以理解为归纳法。

第二种,再具体情境中学习,然后加入到“如果。。。怎么办”类问题解决中来,或者问自己:“如果改变问题的这一部分,怎么办?”

第三种,尝试思考不仅能解决单一问题,而且能解决整个相关类群问题的方法。例如,思考如何做好自己的公司,不如思考如何同时做好十家公司。

再深一层,作者在建构的自己的知识体系,他称之为TY形知识体系中,也应用了这种设定,包括三个要点:

一是找到纵深的知识点。目的是洞穿该领域的现象和底层规律之间的练习,熟练使用哥哥层面的知识和技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二是建立多元学科的知识体系。在横向拓展多学科时,至少掌握该学科中的大观点。例如理解创业中的战略、组织等。理解会计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三是合并交叉地使用知识。例如物理学中大量的理论模型和市场营销的模型是相似的,跨界混搭能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象问题,更容易分析和理解。

作者自己就是在这本书中应用这个方法,把认知思维应用在职场、财富、关系、未来等不同领域,这也可以说是作者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架构,有兴趣也可以阅读原书了解。

借用本书读者的提炼就是:60分前不求甚解,60分后问个水落石出。我想起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以前计算机必备的扫雷游戏。玩这个游戏一开始总需要碰点运气,随便点开一些空格,运气好的话能开拓好些领地,这个阶段就是60分前,靠点运气,也靠点蛮力;后面就开始仔细计算上面的数字,计算相关性,走好每一步,步步为营赢得最后胜利,这就是60分之后的阶段,靠实力,也靠努力。

作者强调,人的成长是指数级的,而不是线性的。当成长到一定拐点的时候,是可以产生现实扭曲力的,是无法预估的。而人的成长,最有效的还是认知迭代。《认知升级》的书名还是非常名副其实的,就让这本书作为我的入门书,带领我一步步升级认知,持续成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