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画的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画的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画的艺术》是一本由徐悲鸿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画的艺术》读后感(一):相当于一本小画册

书序《论徐悲鸿的中国画观(代序)》这篇就几乎把徐悲鸿的艺术观点差不多个概括。

当初在书店看了书序觉得不错把书买回家,回家后发现只看书序其实就够了(。)(怪我当时走太急没多翻两页!

正文里的比较有看头的是《中国画改良之方法》和《漫谈山水画》这两篇。

此外还收录了好多篇徐悲鸿给其他大家的书以及画展写的序言与推荐,可以看看但在艺术理论上没什么价值。

摘录《漫谈山水画》里的几段:

“……(古人所谓仿某家,模某人者,因画中作风偶然与古某人相近,恐后人讥其抄袭,索性自己写明仿模某人,有谦虚之意,到了后来,非模仿古人,不得云作品,真是齐谈!)到了李笠翁,便纠合画家,便了一部三个月速成的《芥子园画谱》,让当时那些念书人学几笔画,附庸风雅,于是扼杀了中国全部绘画,不仅山水一门,亘三百年,因为有了《芥子园画谱》,画树不去察真树,画山不师法真山,喂去照画谱模仿,这是什么龙爪点,那是什么披麻皴,驯至连一石一木,都不能画,低能至于如此!”

还挺同意的,但毕竟我没学过国画,想知道国内学国画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拒绝来自老干部画派的答案,谢谢(⁎⁍̴̛ᴗ⁍̴̛⁎)。

“八股山水尤扼杀我国工艺美术,如我国瓷器、漆器、刺绣,都因制作者懒惰,用山水代替图案,至没落到比原始陶瓷都不如。”

这个倒不能全怪罪制作者,市场需求太巨大,文化体系文化体系。

最后,大师本人看重花鸟,花鸟(动物)画得是确实好!

…………最后的最后,书偏贵,但介于现在原材料涨价的大环境已无法判断书本是否合理定价了ಠ_ಠ。

《中国画的艺术》读后感(二):客观见地,真知灼见

徐悲鸿对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他擅长中国画、但也擅长西方的素描、油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而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来谈中国画的艺术,不偏颇,以更开放式的眼光来谈国画的改革方式,他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

我对他的画作,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奔马图》,虽是国画,但不似一般国画的宛约与含蓄,恰恰多了西洋油墨的力道,马腿细致有力,力透纸背,令人过目不忘。

在这本《中国画的艺术》中,汇集了徐悲鸿22篇关于中国画理论的文论,按照他著述的时间编排,中间依时间顺序穿插徐悲鸿画作,让读者从文字和绘画二者之中透析大师的艺术思想工以及他的绘画技法。绘画技法虽不是本书要表达的重点,但是从徐悲鸿的文论中,依然能看到不少他对作画方式的阐述,譬如,他说:“鄙意以为欲尽物形,设色宜力求活泼。中国画中凡用矿色处,其明暗常需以第二次分之,故觉平板无味。今后作画,暗处宜较明处为多。似可先写暗处,后以矿色敷明处较尽形也。”另外,他在点评中国画家的画作时,也多次对技法予以评释。在《漫谈山水画》一文中,评析“金碧山水”、聊及浅绛渲染,徐悲鸿的点评带着批判性,表现他在中国画改革中独到见解。

徐悲鸿的中国画观总体思想是“继承、改进、引入、创造、复兴”,刘曦林在该书的代序中客观概括,让我们系统地明了大师在绘画创作以及对中国画体系的态度和推进。作为一个习画之人,通过《中国画的艺术》这本书既可深入领悟徐悲鸿在中国画绘画上的主张,又欣赏到他众多经典画作的精彩之处。书中穿插的徐悲鸿画作,多为花鸟,亦不乏山水与人物,它们不似传统中国画那般主题不突出,徐悲鸿的画作恰如他所倡导的“融入西画技法”那般,表现力强,既有中国画的生动气韵,又有西式画的鲜明活跃,两种手法结合相映生辉。

再结合大师的文字来读画,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技法与特色,以客观的批判性眼光来赏析中国画,那些历久弥新的国画,读来令人兴味盎然,不论在大师看来是好亦或是有缺点的画,对我们而言,都愈加想找来眼见为实地欣赏一番。徐老见解精辟独到,细读国画细节,诠释中国画艺术,也将传统国画的精彩与不足实事求是地呈现给读者。

《中国画的艺术》读后感(三):徐悲鸿的中国画观

在中国现代的画坛上,徐悲鸿算是响当当的人物。他画的马出神入化,公认的好。当然徐悲鸿先生不光光是一名杰出的画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的绘画理论对中国画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启示。他的这本《中国画的艺术》是他对中国画的看法的集中体现。

本书中的代序中,刘曦林把徐悲鸿先生的中国画观总体思想概括为十字:继承、改进、引入、创造、复兴。徐悲鸿先生所处的时代刚好是中西文化剧烈碰撞之时,西洋各类文化正处于强势地位,绘画也不例外。徐悲鸿是公派留学学美术的第一人,曾在国外游学多年,学过油画和素描,有比较扎实的西方绘画基础。对于中国的传统绘画,他认为已经衰败至极,其主要原因是守旧,他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这是1918年《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中,他就明确指出的。至于中国画的出路在何方?徐先生是持改良主义态度的。在绘画的实践上,他将西方的素描和油画技法与中国画的线描和水墨晕染结合起来,成为20世纪倡导和采用西方的写实精神改革中国画的代表。什么是徐悲鸿所认为的上面引文中提到的“可采入者呢”?写实主义成为他改革中国画的工具。他曾在1942年发表的《新艺术运动回顾与前瞻》中明确地表述过“写实主义足以治疗空间浮泛之病,今已渐渐稳定,此风格再延长二十年,则新艺术基础乃固,尔时将有各派挺起,大放灿烂之花。”为什么徐悲鸿先生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能跟他的本人的艺术经历有比较大的联系。徐悲鸿先生的写实主义的概念大致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如实描绘,再现;二是指18、19世纪西方崇尚描绘现实生活的艺术思潮;三是指以库尔贝为代表的法国写实派绘画。这这个意义上来说,徐悲鸿先生写实主义的观念,都是肯定了描写性,再现性作为写实主义的主要标志。这跟我们传统印象中的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尚意思想有比较大的距离的。但如果我们回顾中国的绘画史,唐代的人物画写实技巧实际上已经相当高了,山水,花鸟画的写实水平由五代到两宋也发展至高峰,像《韩熙载夜宴图》这们的人物画精品,可谓是巅峰时期的优秀的绘画作品。到了元代,“文人画”才渐渐占据了主流。

徐悲鸿先生的中国画观和他的绘画实践在中国画界不是没有异议和争议。但他的探索和实践无疑是宝贵的和值得肯定的。而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重视审视中国画艺术的文本。

,"cbaD�Խ9=�

《中国画的艺术》读后感(四):艺术的自由精神熠熠生辉

徐悲鸿先生的一生是充满昂扬奋斗精神的一生,徐悲鸿先生的精神在当今的国人世界,仍不失一股清流,值得去敬仰与学习。徐悲鸿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放置当下仍不遑为艺术界的翘楚。纵观这部由徐悲鸿先生所著的《中国画的艺术》读者深深感悟到的是精神与现实的完美契合,而这点不脱离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思想,其内涵正与当今的奋斗内涵相契合。

与时俱进,将传统与创新完美结合,徐悲鸿先生的《中国画的艺术》会让读者大呼不虚细心拜读。徐悲鸿先生不仅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精髓,更将其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并融汇西方画法的技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在艺术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地位。正因为有着身为艺术家的良知,中国的新艺术才如此熠熠生辉。

在徐悲鸿先生的笔端,是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感触迸发,生活是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对经典文化的艺术研究里,徐悲鸿先生观察精微,生动传神,言之有物的完成了许多尽善至美的作品,自由的精神无一不深刻体现。

全书仅收录二十二篇文章,以时间顺序编排,这些文章从历史与现时,从整体到局部,将个人心得感悟真实再现,对读者起了良好的指引作用。书中所选配图,无一不是精华所在。意境深远之作比比皆是,让读者心向往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由生命所凝结而成的文字与画作,是徐悲鸿先生先生做为真实的人的最好的说明。雄鸡一唱天下白,在这本《中国画的艺术》一书里,同时也收录了徐悲鸿先生七十余幅中国画作品,这些画作无一不散发着生命的力量,无论是画作《斗鹰》还是《雄鸡木槿》或是《鹰杨》《愚公移山》......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像《群奔》般深深激砺着阅读者的灵魂。这些作品同样以时间为序,让人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感受徐悲鸿先生对中国画艺术观点的形成发展和创作实践。图文并茂的形式也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徐悲鸿先生的精神所在。

只有拥有纯粹心灵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感人心脾的美文与如此拥有生活张扬活力的画作。徐悲鸿先生的《中国画的艺术》确实应该被广受重视与细细赏析。

《中国画的艺术》读后感(五):除了画马,徐悲鸿也论画

《中国画的艺术》算得上一本简明版的徐悲鸿文集,当然里面也夹带着不少精彩的画作。当我们一边体会大师对艺术的文字性思考时顺便欣赏佳作,不啻为一种绝妙享受。正如编者所云,配合先生的文论,同时选入不同年代的中国画作品,便于读者在领悟他的主张之时,对他中国画作的实践也能进一步了解。

徐悲鸿大师所处的时代,是美术思潮时期。尤其是1930年之后,画坛名家辈出,大家对传统画学与西方美术的争执此起彼伏,有时候甚至采取直接且激烈的手段。由于社会政治变革的需要,不满中国艺术界现况的人越来越多,其论说也日益泼辣。

比如本书中选的几篇文章里,徐悲鸿曾多次提及“董其昌的借位造风,流弊久远”;“清四王是皇家趣味的代表,也是正统派文人的心头好,却在此被批得一无是处”;至于著名的《芥子园画谱》,也成了徐悲鸿心目中的“投机事业……断送了中国绘画”。

其实在今天看来,大师的论调明显有失偏颇,就算推崇“唐宋高峰论”,也不必“狠踩明清”呀。董其昌、清四王以及《芥子园画谱》自有其极高的价值,而唐宋写实画风也绝非艺术家唯一的技术追求和精神指向。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徐悲鸿持厚古薄今论主要是受了康有为的影响,仅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和观念,而非完全漠视或否定明清艺术。不然他也不会大费笔墨去赞美沈周、仇英、陈洪绶、徐渭、金农以及郑板桥等人了。

他之所以反对以文人画为代表的元明清山水,其实是在表达对“抄袭、八股、闭门造车画自来山水”的大不满。处在那样一个风云变革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画家心中燃起了“改革、创造、复兴”的热火,一心想推动中国画朝现代写实方向转换。

他复兴中国画的主张,源于深重的危机感,他甚至将国画的危机与民族危机、国家危机联系在一起,这容易导致将问题看得过重,从而话也会说得较重。

于是,便不免被一些人认为“他彻底背离传统”,但如果完整看他的文论,自然不会生此误会。我们要看到他批判“文人画颓废、沉迷仿古”的一面,也要注意他特别提到需继承优秀传统的一面。

正如本书提到的,他并不像陈独秀那样高喊“革命”,或者对传统痛快地批判一番了事……作为一个实践的艺术家,他知道古人的画里有多少宝货,所以他要“复兴”这艺术。虽然他像康有为、陈独秀一样不满于现状,一样主张引进西方写实主义,但他的思虑远比政治家实际。

徐悲鸿是一位颇有号召力的艺术活动家、美术教育家。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极尽所能推动中国画向现代写实转变的努力,并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辈或同辈中有创新精神之艺术家。另外,他对人物画的重视尤其值得一提。可以说,没有徐悲鸿的呼吁和大力推广,就没有当今中国人物画的繁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