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简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简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简史》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01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简史》读后感(一):人必自悔,而后人悔之

对于历史本身的意义与看待他的态度,吕先生在《中国简史》的开篇已经说的很清楚,历史既是可以明鉴,又是社会进化的过程者。当然,历史是多角度、深层次的,对于历史的理解既不应该进行简单的定义,也不应该过度的解读。历史总是一面镜子,始终可以将阳光照过的地方毫无保留的反映出来,有了这层意义,历史的价值也就显然易见。

本人既算不上历史学家,也算不上历史爱好者,对于书的理解必然会出现不深刻乃至偏颇的地方,写出来算不上对于本书的评价,权当一些读书笔记,或是心得体会。

其一,在书中例言已经解释过,前版本在语言上还不够“白话”,读者理解起来可能过于困难,几经修改才有现版本。但是,对于我而言,现行版本读起来仍显得晦涩,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对于中国文化以及语言上的生疏,这一点上实在惭愧。

其二,每个章节千字文的形式对于读者来说友好度非常高,三言两语便将一段历史、一个朝代概述清楚,至于文化与制度等比较宽泛的概念,也能总结的条条在理。可以感受到吕先生对于历史的理解以及历史积累的厚重感。

其三,从元、清史上来看,虽我国文明及文化未曾断过,但仍是异族统治的时期。在此期间,汉人地位极具低下,对于科举及出身,蒙古人最高,色目人和汉人、南人要递降一级,这体现了统治与被统治民族之间的矛盾,亦是外族对我汉族的欺压。现阶段,仍存在高考制度上,少数民族在政策上优于汉族的表现。但今非昔比,此乃汉族对于他族的尊重,而非矛盾的体现。

其四,清朝中后期,康雍乾后,中国在世界上存续数千年的辉煌便开始慢慢向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转变,转折点便是在乾隆身上。可以说,乾隆是我国历史上被戏剧化最强烈的一个人物,从言情到武侠,从野史到宫斗,乾隆似乎出现在每一部辫子戏里。从大明湖的夏雨荷,到总舵主陈家洛的哥哥,从纪晓岚到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仿佛我们伟大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总有用不完的精力去处理家长里短。在中央集权的情况下,领导人的堕落必然会导致整个国家的衰败。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历史就像轮子,转过了一个又一个循环,路上的印辙告诉我们,失败必然是从内部开始,并且结束于外部的压力。

《中国简史》读后感(二):倘若中国灭亡了,你还会想起中国什么?

如果你是一名中国人,我认为你就应该好好看一看,这本书写于民国时期,作者写这本书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希望在假设中国亡国之后,华夏子孙依旧能够铭记自己是名中国人,并为中国的再次建设提供依据。可以想象,作者创作这本书时候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一个纯粹的文科生会不假思索的给你背出中国历史的更迭:上古时期,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五代十国,唐,宋,金,辽,元,明,清,民国。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会看各个朝代的历史人物故事,对人物的评价和推崇也从逐渐的高高在上,到慢慢的接地气;从喜欢,到不喜欢;从坚定支持,到怀疑犹豫。

我认为这些是不够的,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就觉得历史能给我们带来的不止这些有趣生动的故事,也不是所谓的三页五个大道理。有时候我觉得历史很简单,有时候我又觉得历史很让人搞不懂。

前一个王朝推翻了它之前的王朝,这一个王朝又被下面的王朝所推翻。每个时代的开创者都是一名屠龙战士,而往往到了最后,他却变成了一条恶龙,等待着下一个勇敢的屠龙战士亮出宝刀,屠龙战士有没有可能不变成恶龙?

【推理了一会儿】不可能!这倒不是哲学上讲的任何事物最终都会走向死亡。不是这样的。屠龙战士一定会变成恶龙,这是身不由己的,但是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前杀死将要屠龙的那位勇敢的战士。

王朝的更迭依靠的都是暴力方式,而再次更迭需要的同样是暴力方式,差别只是谁的暴力更能完爆对方。但我们不论是从中国历史出发,还是世界历史出发,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成功打败恶龙的屠龙战士最后都会沦落为连屠龙宝刀都提不起来的废人。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八旗子弟。倘若八旗子弟能够时常擦拭下他们当初的屠龙宝刀,恐怕不会有民国这一时代。俗话讲:看家本领不能丢,怕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思维一直有这么一个短路,所有的贪污,腐败,官僚等都是跟灭国划等号的。这是不对的,准确的来说,是上述现象导致了屠龙本领下降,而屠龙本领的下降给予了后来者机会,贪污,腐败,官僚等一系列问题只是屠龙能力变弱的一种表现。人说的他这个人这么坏,为什么他还不倒台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新的屠龙者还没有出现。

还有两个问题我想引述,想了很久也没有想明白,索性先放一放,不管他了。

《中国简史》读后感(三):通史新纪元

历史是一门令人着迷的学科,比起数理化,在学生时期我们更热爱历史,各种有趣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催动着我们的求知与探索,和数字公式相比,封尘在石板上的字符更令人着迷。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历史的演变过程,向来不是偶尔的,齿轮下主线构造的巧合,在命运勾勒下是必然的结局。

历史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但是吕思勉版本的中国简史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另一面的参考,某些地方与历史课本上的出入较大,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但虽说这是一本简史,没有一定历史基础的人看起来还是会稍显费力。因为作者在本书中所记录的历史不是针对于新手的入门教学,而是一本供人们参考的严肃内容。书中知识可能看来会非常枯燥,如果是热爱历史的人那就另当别论了,这本书将是极其专业的一本工具书。

从华夏文明的发源讲起,客观清晰的表述很得当,只不过书中所写的大都是赞颂而少有批判,这也是书中唯一的缺点。夏商两代都比较安稳,历时很长,可是人民生活究竟怎样,可考无多。周朝便出现了大略的叙述,某某王时治,某某王时乱,如此而已。夹杂其间的仍是攻伐政事。到了春秋,气象似乎有了大变化,就是远古迷信的色彩大大减退,而关注政治、世界、人生的各种思潮杂然纷呈。说明那时的人并不只困于渔猎耕种和闲暇时的瞎想,也开始思考个体、社会的种种重要问题了。而征伐不止。终于就这样进入了战国,及往后绵绵不绝的杀人历史。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只是都写着杀人。秦、汉、三国还算杀得有条理、有情节;到了南北朝,纷纷杀成一片,皇亲国戚、内族外族,连名字都辨不清几个,就这样我杀他,你杀我地过了几百年。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只能读到书而不能读到人就是读死书,只有当我们触摸到书背后的这个人、这个人的精神时我们的阅读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罗素的著作,在书中他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好恶。比如在“中国史学名著”中,钱穆就推崇司马迁,将班固排在第二位,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体现了一种宏大的气魄,一种卓越的见识,他上接孔子的“春秋”,创作了纪传体写作方法,为以后正史采用纪传体开创了先河,更为宝贵的是司马迁通过对人物的评价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而班固的“汉书”虽然写的详细、文章优美,但是其见识比不上司马迁,其在书中所体现出来俄道德水准更是和“史记”相差甚远。本书可以说是汇集了其他简史的优点,开启了通史的一个新纪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