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让孩子远离焦虑》的读后感大全

《让孩子远离焦虑》的读后感大全

《让孩子远离焦虑》是一本由塔玛·琼斯基 (Tamar E.Chansky)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6.90,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孩子远离焦虑》读后感(一):认识孩子,自我成长

让孩子懂得害怕是正常的

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他们对什么感到焦虑,为什么想要客服焦虑

帮助孩子划定他们的舒适区,并且一步步扩大这篇区域

谈到相关情景的时候,要用愉悦、冷静的语言

不要回避恐惧的情景

不要设定过高目标,这容易使得他们产生抵抗情绪。

要让孩子有掌控的感觉,决定自己从那一步开始,孩子享有的掌控感受越多越好,不要强迫孩子面对恐惧,要记住孩子是在安全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在恐惧的环境中。

《让孩子远离焦虑》读后感(二):孩子的焦虑

自己的思考

1、建立一个理性的想法,所谓理性,就是用事实和统计来降低对发生概率不大的事情的焦虑

2、

1、改变孩子对焦虑的看法

1)焦虑容易扭曲事实

自我暗示当事实(你自我暗示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的,就像望梅止渴);

可能性当必然(大脑只告诉你这件事情发生了有多可怕,但没有告诉你这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不确定感到不安(一次小考联想到下半生的落魄,说:你只考虑了这个方面,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呢?)

远古时期,对事物敏感的人是有优势的(例如风吹草动会联想到狮子),因为存活率高。但是对于目前的社会来说,有时候反而是个负担,容易焦虑。有些小孩子在放学后看到救护车,会以为跟自己亲近的人受伤了。甚至会认为,救护车就去去他家,是因为他自己这么想导致的。

2)帮孩子建立一个理性真实的想法

说:你这么想是因为大脑除了小故障,你因为什么而感到焦虑呢?你是怎么想呢?你认为别人是怎么想的呢?

说:你的小脑袋里跑进去了一个小捣蛋鬼。让孩子认为焦虑不是自己的错,而是一个外来的东西,就像是生病一样,这不怪你。减少孩子对产生焦虑的焦虑。

2、增强对焦虑的抵抗力(建立新的不焦虑的行为习惯)

1)不断暴露在焦虑面前,不断增加焦虑抵抗力

2)家长要:安全基础,循序渐进,持续鼓励

不能强迫孩子暴露在焦虑面前,要慢慢来

注意,奖励不是贿赂!奖励的是优秀的行为,而不是不来烦父母。例如,不能说,如果你今天能不来烦我,我就给你10块钱。应该说,如果你能学会独立完成一个任务……我们就一起去吃汉堡。

3、解决焦虑副作用

1)身体不适:深呼吸,扩胸运动

2)影响睡眠:睡觉前留足过度时间

3)上学:孩子可能的想法是,不想和父母分离;学校那边的问题

《让孩子远离焦虑》读后感(三):战胜焦虑,让孩子迈开脚步

“焦虑”这个词对于中国的中年人来说非常熟悉,好不容易开始逐渐有积蓄的80后,在奔四的路上被“焦虑”撞到了腰。没房的为房子焦虑,有房的为房贷焦虑,没车的为指标焦虑,有孩子的为教育焦虑,加上L型经济大环境下的工作焦虑、薪水焦虑……焦虑仿佛成了中年人的一个标签,伴随着我们老去。

ANXIETY

当孩子们出现了与现实不相称的过度痛苦、易激怒、反复确认“如果…怎么办”、预期性担心未来的焦虑、睡眠紊乱、完美主义、过度责任感、过度逃避、儿童自身活动受影响、家庭功能受影响、需要更多安慰……等等这些表现,说明孩子们已经在被焦虑所困扰了。

出现这些症状后,如果我们仍然没有接收到信号,孩子甚至会进一步发展为过度的无法控制的广泛性焦虑、特殊恐惧症、社交焦虑、分离焦虑、恐慌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毋庸多说,这些症状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处理不当的话甚至会伴随终生。

美国“儿童强迫症和焦虑问题研究中心” 的创始人塔玛·琼斯基博士,通过一本书来让我们这些焦虑的父母学习安抚焦虑的孩子。这就是《让孩子远离焦虑》。

让孩子远离焦虑

7.4

塔玛·琼斯基 (Tamar E.Chansky) / 2014 / 浙江人民出版社

焦虑这种情绪是进化留在我们身体里的一种独特“算法”,它会让我们未雨而筹谋,因为担心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因而提前准备,来减少坏事发生的几率和破坏程度。不存在“焦虑”这种情绪的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渐渐被淘汰,所以我们天生就会带着“焦虑”这种算法来到这个世界。恰当的焦虑让我们在农业社会为冬季储存食物,也会让我们不断地适应现代社会。

然而,当我们对恐惧过分高估,同时对自己的应对能力过分低估时,焦虑就从一种驱使我们行动的力量,变成了一种控制我们的枷锁。尤其是孩子们的各项能力都处于人生的开始期,更容易因为对困难的夸大而落入焦虑的漩涡。

焦虑公式:对恐惧的高估+对自我应对能力的低估=焦虑反应

家庭教养的方式对于孩子的焦虑程度,有着极大的影响。孩子对事物的恐惧,很多时候是来源于父母的,尤其是有些父母为了控制孩子的行为,不惜使用各种让孩子恐惧的方法。最经典的恐惧莫过于“不……就找警察抓你”、“不……就让医生打针”,其它各种各样的恐惧都在通过父母,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因为恐惧而作出一些父母期望中的行为。

加之当下的养育者,对孩子的关注过度,奶奶姥姥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而去追着喂饭,爷爷姥爷总是担心孩子受伤而去禁止各种活动,就连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绩,也在尽可能的在各个方面帮助孩子完成他自己应该完成的事,剥夺了孩子应该在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技能的机会。虽然大家都认为孩子的智力水平整体在提高,但很多孩子的生活能力却过度的落后了。这些本已落后的生活能力在遇到高估的恐惧时,难以应对,就极容易带来焦虑的反应。

同时,在家庭、幼儿园、学校、公共游乐场所等孩子常去的地方,还存在着经历应激事件的风险。妈妈切菜时不小心划破手出血,学校老师不经意的言语,公共场所的突发事件,都可能会成为对孩子影响极大的应激事件,让孩子对这些事件产生强烈的恐惧感。

当孩子表现出了开头所提到的那些症状,那么恭喜你,焦虑已经在逐渐控制你的孩子了。

对恐惧的高估+对自我应对能力的低估

在书中,作者建议我们在应对焦虑时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或谨慎地选择药物。由于使用药物本身会对身体的化学环境带来新的影响,同时让用药者感觉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难以治本,所以个人非常不推荐。而认知行为疗法能够通过改变认知,对恐惧进行合理评估,并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不断提高相关能力与适应性,是帮助孩子战胜焦虑的好武器。

我们来看看怎样用好这个武器,来让孩子远离焦虑,重新获得健康的心理。

遇到焦虑的孩子时,家长通常最迫切的想法,就是让孩子停止这些想法或行为,这个过程中常常会使用否定的句式,“没什么”、“不要紧”、“别担心”,这样的词语是不是感觉很熟悉?这些焦虑的感觉本身难以一下子被压下来,就算当下好用了,但是问题并没有被解决,而触发焦虑的场景依然会再现,不管我们往上堆多少土,迟早会爆发。所以通过告诉孩子远离恐惧,停止恐惧的时候,我们不仅没有去解决真正的问题,反而是在加重问题,直至无法控制。

应对焦虑的孩子,首要的是接纳和认同他们的感受,跟他们站在一起,努力看到他们害怕的事物,去感受他们恐惧的想法。

能够感觉到爸爸妈妈理解我,感觉到有人正在帮助我解决问题,孩子才会更愿意跟随我们去重新认知他的焦虑,认知事实。

孩子在被接纳的状态下,更容易跟随我们的脚步,去识别出那些焦虑的想法。看到这些想法以后,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识别,给这些想法贴标签。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给这个焦虑起名字,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把他的焦虑画成搞笑的小人,我们可以用幽默的方式讽刺这个小人……

我们需要仔细地聆听儿童的恐惧与焦虑,发现那些隐藏在背后的错误想法,然后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能够直面他的焦虑,开始跟焦虑站在平等的位置。

焦虑对于我们的影响,是通过认知实现的,而并非通过事实。识别焦虑以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孩子重建认知,让他能够正确对事实归因,替代掉曾经焦虑的认知。

作者提供了下面的这些重建认知的建议:

a.想法能支配我们的感觉,指导我们如何去做——你害怕是因为你有这样的想法,而不是因为事情真是这样的;

b.对抗“全或无”的想法——将风险看作是一种可能性,有些风险是可以应对的

c.风险的评估用事实,而非凭感觉——用事实来思考问题

d.结果与可能性别混淆——不想“多可怕”,多想“怎么可能”

e.想法与可能性别混淆——想法 ≠ 事实

f.焦虑的想法着眼未来——回到当下才是硬道理,当下可以解决问题,而未来我们都不确定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帮助孩子重新建立起健康的认知,打破焦虑公式的第一部分“对恐惧的高估”。

重建认知,突破云层

焦虑来袭的时候,常常会让我们的身体产生一定的感觉,比如心跳加速、头晕、出汗、胃痛、发抖,我们可以教孩子在身体拉响这些警报的时候,通过呼吸(腹式呼吸)与放松练习,来调整身体的状态,从焦虑手中夺回控制权。

通过上面的这些武器,我只是打破了公式中“对恐惧的高估”,父母还需要帮助孩子打破公示的第二个部分“对自我应对能力的低估”,来彻底粉碎这些不健康的焦虑。

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问题不会自行解决,逃跑同样无法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暴露练习,不断适应触发焦虑的情景和环境,来提高孩子应对的能力,能够完全carry这些情况。

就像身体的肌肉一样,我们的能力也可以在循序渐进的锻炼中得到提升,强度过小的练习难以提高,强度过大的练习可能会受伤,作者建议父母看孩子的情况,可以共同商量暴露的程度,不断提高,完成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低程度的暴露练习常常可以在家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不断熟悉他可能会遇到的情景,锻炼技能;之后可以在跟孩子约定好的情况下陪伴孩子完成中等程度的暴露练习,比如害怕社交的孩子可以带着他共同完成某个沟通练习;在孩子掌握了这些基本技巧之后,逐渐放手,孩子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自信,对自己的能力正确评估。

通过接纳与认同→识别焦虑→重建认知→关掉身体警报→循序渐进的暴露练习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同时帮助孩子对恐惧进行合理认知,并提高孩子应对的能力,打破焦虑循环。书中作者列举了一些恐惧症状,也都是使用这套武器,来分别化解。

远离焦虑,收获心理健康

《让孩子远离焦虑》读后感(四):别让焦虑抹去孩子的笑容:远离焦虑,只需6个步骤

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布拉夫曼博士在其儿童心理学著作《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分享了一个九岁男孩安德鲁的故事。

安德鲁的症状是大便失禁,并且这个问题已经持续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带男孩看过好多医生,也接受了一些心理咨询。但是不论外部怎样介入治疗,男孩的症状没有一丝好转,只好转诊到经验丰富的布拉夫曼博士这里。

博士通过和父母的交谈,了解到安德鲁和三年前去世的爷爷的感情深厚。当博士问安德鲁对爷爷去世的感觉时,他的回答让父母十分惊讶。安德鲁说他非常悲伤,而他的父母却觉得孩子对爷爷的去世毫无感觉。这个时候,安德鲁的妈妈才发现孩子的症状就是从爷爷去世那时候开始的。而父母的漠不关心,让孩子感到焦虑继而身体出现了症状。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孩子太小,消化不了负面情绪很正常,等长大就好了!“但是,结果真的如此吗?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的压力反应机制过于亢奋,他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打击后很容易就会罹患各种心理疾病。更有有调查表明,很多患有焦虑症的成年人在找医生咨询时,都会自述他们的症状始于儿童期。没有经过治疗的焦虑不但不会自愈,状况还会恶化,甚至对一些身体功能还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丘吉尔也同抑郁症战斗了一辈子

如今,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等各种心理疾病发病年龄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我们身边也许会有这样表现的孩子:性格要强,但是完美主义严重,一点小挫折就能让他们情绪失控;总是忧心忡忡自己的表现无法获得别人的赞赏,宁愿放弃也不愿参加活动;为未来的事情担心,对自己也没有信心。更有甚者,甚至厌学逃学,自我放逐。

如果孩子有了这些表现,那么他们内心,也许正在遭受焦虑和其他负面情绪的侵蚀,痛苦不堪。

那么,究竟大脑为何会产生焦虑情绪?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经过上亿年的衍化,人类的大脑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爬行动物脑(掌管生理功能的“基础脑”)、哺乳动物脑(也叫情绪脑)和高级人类脑(也称作前额叶),这是我们人类区别其他动物最显著的部分。

其中哺乳动物脑,它主要负责我们的情绪,如愤怒、恐惧、分离焦虑等。华盛顿州立大学动物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雅克·潘克塞普教授就认为,“这些情绪系统及其伴随的行为在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而且,只要刺激哺乳动物低级脑中的特定区域就可以激活这些系统和行为”。

在漫长的时光里,人类婴儿在演化成为一出生就具有了愤怒、恐惧和分离焦虑的“情感模式”。正是有了这些模式,婴儿才能够躲避自然危险、对外界环境采取自发地措施进行反应,这也是人类能够生存下来的根本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但是婴儿大脑中的本能反应,让他们在面对复杂外界环境时还会诱发负面情绪。

比如父母上班与孩子分开会出发焦虑;监护人给孩子被动穿衣会让他们产生愤怒;高分贝的声音会让孩子感到莫名恐惧。这是人体的本能反应。因为孩子的前额叶还没有发展成熟,无法用理智让自己冷静。

介绍完了儿童焦虑的主要形成原因,下面,我就结合美国著名的临床精神医学博士塔玛·琼斯基《让孩子远离焦虑》一书,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缓解孩子的焦虑症状。

1. 理解孩子的感觉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虽然做为父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孩子的焦虑。但切记不要试图告诉他们不要焦虑,或者反复强调不要焦虑。这样做非但没有意义,而且起到了“关注即强化”的反作用力,可能孩子会更感焦虑。

我们要做的,是试着从他们的感觉出发,用语句表达孩子的感受,认同并接纳他们的所思所想。

2. 给焦虑大脑重贴标签

由于孩子的阅历和年龄限制,他们可能分不清焦虑与其他想法的区别。比较棘手的是,焦虑的产生并非来自具体的事物,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打败它。焦虑更像是大脑想象中的危险,尽管我们忧虑的事情往往不会发生。

如何帮助孩子将焦虑具象化?父母可以通过给焦虑起名字,诸如“大脑虫”、“恐慌先生”、“留心小姐”等,让孩子区分焦虑和其他想法。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赋予焦虑声音并挖苦他们的不堪一击或嘲笑焦虑,让孩子更加自信。

3. 启用第二反应

帮助孩子重新认识是至关重要的。让孩子说出自己真正感到焦虑的关键点,并且对其提出质疑后,用理性和客观的第二反应来应对。

4. 关掉身体的警报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当他们被焦虑所摆布时,身体就会自动进入焦虑状态。孩子处在焦虑中而不自知,并且阻止他们进行理性地思考。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利用腹式呼吸将心念关注于当下,以此摆脱脑中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握着他们的首,进入到呼吸一致的状态。而对于较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让他们集中注意力数数,吸入叔1、2,呼出数1、2……不要停顿。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切记不要着急,也不要逼着他们马上进入放松状态。而是要帮助孩子,让事情都慢下来,一切焦虑都会消失不见。

5.让孩子自己做主

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跨学科研究专家约翰•瑞迪教授的著作,《运动改造大脑》中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因为装修压力过大,而酗酒无度的妈妈,在约翰•瑞迪的建议下,成功通过跳绳,这个简单的运动,戒了酒,并带着三个孩子完成了装修。

为什么跳绳会所以有效?因为它简单易操作,让这位母亲重获掌控感和自信心。

这也是我们要对焦虑的孩子要做的:让他们在焦虑来临时,保持忙碌状态,听从自己内心做自己中意的事情。体育活动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它会让孩子长时间保持专注。需要注意的是,静坐等活动对此改善不大,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更容易胡思乱想。

6.鼓励

鼓励的目的是通过肯定的话语,帮助孩子更积极自信地面对焦虑。也可以利用物质奖励,让孩子提高应对焦虑的积极性。

跟孩子交流时,一定要指向明确,比如说“你待在床上时需要努力克服恐惧…如果5天后,你顺利地达到了目标,有什么想吃的吗?”远胜过“如果你上床休息,并且在接下来5个晚上不大喊大叫,我就给你买一个新娃娃。”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通过正向引导和肯定的话语,让孩子们更积极自信地面对焦虑。

简而言之,虽然儿童焦虑的的产生原因,也有遗传因素和看护经历等多方作用的结果。但是有研究表明,在面对感到情绪失控、焦虑的孩子时,父母和看护人的应对行为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成人唯一可以习得,并通过言传身教缓解孩子焦虑的最好方式。

大人们要坚持地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互动和交流,孩子们的前额叶才会成熟。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就可以学会慢慢控制紧张情绪,缓解焦虑。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公务员,一天在剧院悠闲看剧时,忽然打了一个喷嚏,不小心把唾沫喷到将军身上了。

小公务员变得焦虑不已,反复郑重地给将军道歉。将军从不以为然,到最后被饭得勃然大怒。结局就是小公务员竟然被吓死了。

故事虽有些极端,但揭示出了焦虑情绪对成人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更不用提心智未全的孩子们了。

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面对孩子的焦虑症状,我们的态度也应该如此。如果可能,尽早引导孩子走出焦虑。不过,只要我们观察到了孩子的焦虑并帮助他们改善,那么多迟也都不晚。

希望每一个曾被焦虑困扰的孩子,都能重拾笑靥。

我是漫风点点,关注我,一起成长为更好的父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