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精选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精选

《杜甫的五城》是一本由赖瑞和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3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一):壮游!

此书两极化的评论都极有道理,批评者称其不过到此一游,无甚文采,还不如余秋雨卖弄学问。喜欢者赞其心态可爱,吃货一枚,学问广博,将全国大江南北种了一遍草。 佩服他的壮游,有时马不停蹄,节奏快得不禁为其叫苦。先后从四个方向入蜀,时不时一个人拿着一瓶五粮液一类的好酒独饮,对赖先生也是服了。 好好挣钱吧,当年大陆与香港巨大的收入差为如此任性的游历提供了物质保障。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二):微近中年 诗酒行路

礼失求诸野。

祖籍广东梅县,生于大马新山的赖瑞和,三本专著《唐代基层文官》、《唐代中层文官》、《唐代高层文官》;三本散文《杜甫的五城》、《坐火车游盛唐》、《男人的育婴史》。平生读书、旅游、饮酒、写书、结婚、育儿,一脉相承华夏文风。

他爱他的祖国,因此九趟壮游,翻遍了那本《全国火车路线图》,去千年古都、寻历史重镇,遇山间村陌。他爱自己的故乡,辞去教职,写书育儿。

年少爱看余秋雨,中年方读赖瑞和。赖的首次古国行,正好是在36的壮年,走完第九次长行,刚好四十。“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胡适那一代的出世心境辗转海外、港台,也流落在了赖的身上。因此文笔很白话、心情是淡然,哪怕是啰嗦,照样不厌烦。没有震耳发聩的愤世呐喊,只见自得其乐的莫名感怀。于是、开一瓶好酒,放下书,看着窗外,微微熏醉,沉浸在这大地的风中。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三):竟读出了浓浓的乡愁,哈哈

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杜甫的五城》中那篇《仙人的糕点》,作者对潮州的第一印象是:“空气中的鱼腥味和海水盐味,客家话,鱼丸,潮州糜(粥),仙人粄,梅县祖屋里雕龙画凤的大柱子。”从没去过广东,但读到关于祖籍的文字,格外亲切。

从小听爷爷讲潮州人很勤劳,每家都自己做手打肉丸,鱼丸,燕皮饺,弹牙得狠,现在超市里的没法媲美,还有解暑的仙人粄(类似龟苓膏的小吃,但好像原料不同),以及潮州人喜欢含在嘴里提神的陈皮,橄榄,全都自己家做。“吃在潮州”这句话简直耳熟能详,也因为有了这些,读这本书简直太美妙。

这本游记尽管有点年月,但读来非常有趣味,可以看到90年代初大陆的一些风貌,绿皮火车上尚有大煞煞啃完西瓜后把瓜皮往座位下一扔,啤酒瓶喝完往窗外哐当一掷,铺张席子硬座底下睡人,买票,住宾馆会被区分内宾,外宾价格待遇不同等等小时候听过,看过,经历过的场景(这样写会不会太暴露年龄,哈哈)。也蛮佩服作者经常为了一块石碑,一处古迹,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非要亲眼见证庐山真面目的勇气和决心。很是喜欢这本书,推荐先找到自己故乡的那篇读一读,看看是否能和作者找到共鸣?五颗星。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四):充满诗意、信马由缰的履行

这书的简介里是拿来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来比的,文化苦旅我是中学生的时候读的,那时我非常折服于余秋雨,但当时如果让来读赖瑞和这本《杜甫的五城》我估计要睡着。

赖先生这本书只有成年了才慢慢品出味道来,虽然我小时候很崇拜余秋雨的文笔,但现在我更羡慕赖先生的悠闲和平淡。

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赖先生在香港虽然也是个大学老师,他的收入已经足以高出内地一大截来了,再加上他有闲,有心境,这一趟一趟的旅游才那么恬淡。

他的这个游记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简介里说产生在同时,但余秋雨的游记里充满了家国天下的情怀,全是大气磅礴的渲染,赖瑞和这本书的格调却是灰暗的,有火车站的摩的,有拉货的小三轮,冷淡的售票员,有开车不留午饭时间的公交司机……他都一一记录,将生活的琐细一一展现记录,这一切每个大陆平民家的孩子至少经历过一两样,这就让游记贴合于大家的生活,读起来满是亲切。他不用像余大师那样去声嘶力竭的感慨,因为我们的心里已经微微颔首,你写的就是我经历过的生活。

虽然格调是灰色的,但作者并没有抛弃诗意,这书取名为杜甫的五城,已经满是诗意了,书里作者寻访的都是名胜古迹,有著名的有默默无闻的,只有专业人士才知道的,作者作为唐史专家,他知道自己是旅游,并不刻意去卖弄学识,去掉书袋,他只是偶尔一句结合历史的点评,就让读者内心一荡:原来此间还有这样的妙处。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五):评《杜甫的五城》

很喜欢这本书,因为自己的旅行习惯跟作者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经常临时起意,随机改变行程;比如路上不忘寻些美食,喝点儿小酒。虽然本书以《杜甫的五城》为题,但收录的行游之处可不止于此。

因为作者研究唐史的专业背景,使他的旅程更多的体现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髓。在他追寻古人留下的痕迹的过程中更容易随时随地“发寻古之忧思”。比如司马迁、徐霞客、李白、柳宗元等等。

作者旅行的年代是1980到1990年代,彼时刚刚打开国门的祖国大地,要靠火车、船、汽车、拖拉机、自行车甚至双脚才能“无往而不至”,而我们现在的旅行因为便捷的道路交通网络,以及普及的自驾出行,在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与乡土和陌生人互动的乐趣。

喜欢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作者九次旅行的所到之处在我自己的旅行也偶有涉足,所以看他的描述有时有似曾相识的欣喜,比如固原城里清晨来自清真寺呼唤礼拜的歌声;有时又有“早知如此,那该多好”的遗憾,比如擦肩而过的应县木塔。

作者在文末详细记录了他九次旅行的行程,虽然那时他主要依赖火车和公交出行,但真的可以“按图索骥”。估计那些绿皮火车肯定是不在了,但可以沿着作者的旅程自驾出游,一个个小镇走过去,一座座大山爬过去,一通通石碑看过来。就如同作者循着徐霞客、杜甫、李白等先人留在唐诗和散文中的密码,走遍祖国。

我要是也能来上几次这样的寻找之旅该是多么的美妙呀。如果真能成行的话,那么我的第一站一定是要去作者母亲的老家梅县,吃上一碗让他魂牵梦绕的“烧仙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