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方文学史十二讲》读后感精选

《西方文学史十二讲》读后感精选

《西方文学史十二讲》是一本由[英]托马斯·卡莱尔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文学史十二讲》读后感(一):虔诚的学习“切尔西的圣哲”

“托马斯·卡莱尔有伟大的口才,他的谈话与他的文字一样地不同凡响——我认为比他的文字更是不同凡响。”爱默生如是说。 托马斯•卡莱尔说: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这部托马斯卡莱尔的《西方文学史12讲》是于1838年4月到六月,在伦敦波特曼广场爱德华大街17号举行的12次演讲,由律师安斯蒂整理。这是他雄辩的作品,哈哈哈。 卡莱尔更关注的是文学产生的原因,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意义。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一部历史》,被认为是他最好、最具个人特色的作品。他不仅他不是对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而是对典型场景的有意识的选择。此外,对其他历史阶段以及大革命所带来的教训,《法国大革命一部历史》也进行了及时评述。也正因为如此。第九讲(关于伏尔泰法国人怀疑论,从拉布里到卢梭)的这个记录,没有记录,非常遗憾。这个只能从他有罗和伏尔泰的长篇论文中去推测了。 [向右R]卡莱尔是苏格兰著名的哲学家,评论家、讽刺作家、历史学家、教师。他被看作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评论员,一生中发表了很多在维多利亚时代被赞誉的重要演讲,作品在维多利亚时代颇具影响力。 他系统的从希腊人讲起,一直讲到德国现代文学歌德席勒的时代。

文学从哪里来,西方也和东方一样,史学文学不分家。他把作家创作和作家人格和时代背景结合考察,注重对时代的把握和民族性格的影响。

因为时代久远,我关注的是自己知道的作者。比如上月刚出的1800页的巨书《约翰逊传》,他如此说:“《约翰逊传》是一部史诗性的著作,很长时间以来位居英国传记文学之首。…塞缪尔约翰逊在欧洲是完全独一无二的。是一个胸襟博大的人,诚实正直。” 比如他评价歌德:歌德不是莎士比亚,但在很多方面和莎士比亚很相似,他的清醒,他的忍耐,他的人类理解的深度。 他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至今仍然是欧洲文学的源泉。他认为《浮士德》严格来说是和少年维特的烦恼一样的作品(没细说。)。歌德的下一部作品《威廉迈斯特》。他认为是一部奇特的书,虽然没有像》少年维特的烦恼》那样引起狂飙,但是比《少年维特的烦恼》还要奇特。

卡莱尔涉猎广泛,文史哲无不精通。演讲中新见迭出,应接不暇。

按他的时间线系统地跟读有关作品,文学鉴赏力应可以精进一层。

《西方文学史十二讲》读后感(二):关于西方文学史的12节讲堂

黑塞曾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一直非常喜欢且认同这句话。书中的物史人事可以成为参照,让我们认识自己、成为自己,我珍惜每一次阅读的时光,就像珍惜脑袋上的每一根头发。

今天读的这本书,每篇短小精悍,很像一份简单的下午茶,一样来自维多利亚时期。

这是托马斯·卡莱尔所作的一组演讲文集,兼具文学性和通识性,通过分析欧洲文学史上几位伟大作家(如苏格拉底、但丁、莎士比亚、约翰逊等),揭示了西方文学生生不息的精神历程,探索了文学创造的方法和意义,他以严谨的文学批评和哲学思辨而享誉欧洲,被誉为“切尔西的圣哲”。

卡莱尔放在今天,应该是一名社会评论员。他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他在演讲集中作出了许多评论,其中我印象zui 深刻的是:作家不像英雄,不需要别人来给他们罩上光环,他们本身就是发光体。

他看重思想的力量。有学者指出,在19世纪英国,“文人”是个相当模糊的概念。而卡菜尔将文人视为“英雄”,实际上是针对当时的信仰危机和文化偏至而构想出的一种文人范型。

因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他们历史上的一段黄金时期,工业革命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而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催生了信仰的危机。

他认为文人应该打破机械思维设置的牢笼,守护文字和人类存在的精神维度。他反对虚无主义、唯物主义和拜金主义,更多关注人与世界的精神本质、价值的重要性及个性的重要性。他甚至反对民主,他说过:“大多数人是蠢货,不适合于统治自己。”

作为一部划时代的文学批评巨作,这本书的视野和思想虽然具有深刻启示意义,但作品也反映了卡莱尔所持的一些社会和文化偏见。他的过于强调自由意志和英雄主义,忽视了社会、历史和结构的作用,一再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神秘力量,而没有考虑到社会结构、制度和历史背景等因素对人的影响。

总体来说,这本书并不高深,通俗易懂,具有启发性,作者能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例子逐步引导读者对文学创作产生共鸣,应用上看更适合闲暇阅读。

《西方文学史十二讲》读后感(三):“切尔西的圣哲”演绎《西方文学史12讲》

“作家不像英雄,不需要从外部给他们罩上光环,他们自己就是发光体。”

本书的作者英国著名评论家、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被誉为“切尔西的圣哲”,这是他在1838年3-6月于伦敦所做的关于西方文学史的演讲汇集。作者是以演讲者的身份出现,演讲有演讲的特点,口语化的表达读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个别的地方都有相应的注释。

总体上感觉历史色彩较为浓重,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有提及,而文学在章节中的讲演以发展脉络和重点人物相结合展开的。有一种“文史不分家”的感觉,在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中“作品、作家、宇宙、读者”,它们的关系如同一个稳固的三角,作家的作品也离不开对他所处的时代的理解。

这里的西方文学史的展开, 一是按时间脉络展开,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近现代;二是重点的历史事件的影响,如三次布匿战争、十字军东征等;三是关于信仰元素。

在第一部分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这个西方文学开端时期,希腊神话是我们都熟悉的,神话是对自然万物关系的一种总结寓言,那时是多神论,奥林匹斯众神主宰着世界。预言是多神论的核心部分,是整个事情的要害。而希腊人的看法,并不总是尊敬神,譬如《普罗米修斯》故事,还有向雷电射箭的斯基泰民族盖塔人。

《荷马史诗》被认为是所有诗篇中最好的,没有任何人能刻画出《伊利亚特》里面的人物性格。

除了诗篇外,戏剧是古希腊文学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戏剧效果都值得一看。

至于罗马人,他们有的地方是在模仿希腊人,有的地方是自己的,维吉尔、贺拉斯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罗马人的性格中有一种沉静的力量。罗马的强盛持续了三百多年的时光,对于文学则是“当一个国家健康、强大、不断发展的时候,文学通常并不发达。”

老加图常常告诫罗马人:你们一旦接受了希腊文学,古老的罗马精神也就失去了。可是还是有人在学习希腊语。

塔西佗在他的《编年史》中用极富文学性的文字描绘了基督的殉难和基督教的传播。此后在第二部分的几个国家中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都有宗教的影子。譬如十字军东征、尼伯龙根之歌、神曲、新教的诞生和荷兰独立战争,以及德国宗教改革马丁路德,英国则是亨利八世开始的英国国教。

歌德说,“信仰和无信仰是人类本性中两个极端对立的原则,整个人类历史的主题,依我们所见,就是这两个原则的斗争”

但丁,这个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我们都知道的是《神曲》,诗人以外的他曾在14个大使馆工作过,还参加过两次战争,最后还成为了佛罗伦萨的最高执政官。后来在党派之争中,但丁被逮捕,险些被活活烧死,在减刑流放过程中,完成了《神曲》。有着梦幻的文学开端,永恒的三界主题,自它诞生于起来,我们一直在阐释它,未来也会继续下去。还是因为信仰,但丁也曾控诉过伽利略,要他回到正轨上来。

书中可以附带收听有声书,用声音演绎文字之美,方便回家路上地铁看看,晚上睡前听听。

透过演讲文字,仿佛看到了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由于种种原因第九讲的缺失,关于法国文学伏尔泰等人的部分要到卡莱尔的文集中寻找了。

还有就是知道的比较晚,1838年演讲,我们过了185年才看到,有演讲人的主观说法,也开启了不一样西方文学之窗,要更多了解一个人,还是要回到原著中去,比如《堂吉诃德》或《哈姆雷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