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刻意专注》读后感锦集

《刻意专注》读后感锦集

《刻意专注》是一本由[美] 阿米希·P.杰哈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刻意专注》读后感(一):刻意专注:正念练习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每当我打开单词书想背单词的时候,影视剧的一部画面便会浮现眼帘;每当我想静下心来写作的时候,又会想起购物车里还未清空的宝贝;每当我想专心准备考试的时候,想和朋友一起旅游的念想便会充斥我的整个心绪。随着时间渐渐的流逝,我的注意力也偷偷溜走,最终会有一种一无所获的无力感。便不禁感叹,到底是谁偷走了我的注意力?

但是研究也表明注意力不集中并非只是个人的原因。生活中无形的压力、不良的情绪、以及威胁等等都会破坏我们的注意力。如果生活中注意力老是不集中,那么生活自然而然地对我们的生活也会产生一些影响,会错失一些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也就达不到人生原本的期望值了。好在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每天12分钟的正念注意力训练方法,能够让我们重拾大脑的主动权,在分心时第一时间察觉并把注意力拉回来。

✔对杂念按下暂停键。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要审视一下自己注意力偏移到哪里去了,然后像移动“手电筒”一样把注意力拉回来,慢慢聚焦到当下应该做的事情上。 ✔对杂念按下播放键,这时候要复盘一下注意力不集中的过程,分析一下自己走神的原因,还有利弊等等。 ✔丢弃杂念,专注当下。当你的注意力经历了不断转移又回归到初始状态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这就是正念带给我们的力量。 现在每天花十分钟练习,感觉内心也平静了不少。正念不仅仅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平和喜悦,更能够让我们以包容的心态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和爱。

《刻意专注》读后感(二):注意力不集中原来不是我的错

自从去年怀孕以后至今照顾小宝贝,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凌乱,注意力无法集中,时间总是零零散散,稍微看下手机那点时间就没有了,想要静静地看会书都难以实现,更别说把一本书读的很完整并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书评了。

我常常责怪自己不够专注,殊不知这种情况原来是人皆有之,而且我们也没必要责怪自己。

至于这种令人讨厌的情况我是从哪里看开,又准备如何改善的,那就要聊一聊这本《刻意专注 分心时代如何找回高效的喜悦》。

先说一下这本书的优点:

1.这本书的排版我很喜欢,主副标题清楚醒目,而且具有总结性。

2.书中附配图表字体大小合适,不像有的书图表类字体就比较小,看起来费劲费眼。主要的是,这些图表能够帮助读者理清和总结重要信息,让人一目了然又便于记忆,图表的精简性也能减轻阅读理解压力。

3.“说明书”一般的执行指导用彩色区块展示,便于读者后期练习注意力时反复查看时轻松找到。

4.附录的四周练习表更可以帮助读者立即正确行动。

缺点个人感觉注释部分太过靠后,虽然这样使信息显得比较集中,但看起来密密麻麻的,视觉效果不是很舒服,而且不便于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了解或理解相关信息和概念。

现在我要说一下这本书真正的价值,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强更多的注意力,资本也意识到了,所以我们很多人为了掌控注意力被很多商业课割了韭菜,但是效果甚微,而这本书真的是“又廉价又有效的投资”,花上一些时间看一看,跟着做一做,就会发现它能立竿见影地帮助我们改善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再坚持坚持,我们期待的更好的自己正在慢慢实现。

《刻意专注》读后感(三):为什么我不做正念练习,但相信正念有效

我本来对正念是没什么感觉的,学生时代甚至看过一些学术界关于正念研究比较负面的评论。但这几年,在做几本和正念有关的心理治疗书的文字编辑,以及策划这本《刻意专注》的过程中,渐渐对正念有了点感觉。

或者可以说,我在读正念的过程中,似乎是在发现自己身上具备的一些此前从未注意的特质。以至于,我如今仍认为自己不必做正念练习,但相信正念是有效的。

正念通常的定义是: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不做任何评判、分析或反应。而正念练习实现这一点的方式,是帮助人们练习【元意识】,也就是对意识的意识。 意识是存在弱点的,它会自动飘向我们在意的事,譬如此刻我坐在电脑前码字,却也会不时想到工作的DDL、中午吃什么。它会陷入反刍或情绪之中,当我愤怒、焦虑时,我的脑中就只有让我愤怒、焦虑的事。 这都是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障碍。 正念便是让我们成为意识的主控者,通过关注呼吸、身体扫描之类的练习,让我们能主动将注意力投射到我们希望投射的地方。 元意识还意味着将“我”和“我的意识/想法/情绪”拉开距离,“我”是一个观察者。就像站在大桥上,看着思想河流川流不息,如果发现了浑浊的杂念,可以及时提醒自己。并且,作为观察者的我便不必在情绪的湍流中挣扎,我的想法不是我,我的情绪不是我,它们不过是我所见的湍流,我可以任由它们流过。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正念为什么对专注力和情绪调节有帮助。也是我在读正念的过程中认同的,并从自己身上发现的部分。

很多朋友说我是个情绪很稳定的人,甚至有人说我“没心没肺”。其实见过我一个人打游戏的话就会发现,我也常常暴跳如雷。最亲近的人都知道,我也挺容易生气的。

在处理情绪方面,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消化得快。即使吵架上头了,也能很快冷静下来(以至于道歉的总是我)。很多时候,急性的难过、生气、厌烦之类的情绪在心里只流过几秒钟,就不再困扰我。以至于有时候早上被猫吵醒,不耐其烦地大呼小叫一阵,但起来喂猫一下子起床气就没了,倒是我的抱怨让Julia小姐开始生我的气。

“我的情绪不是我。”正念倡导的这句话,我似乎能比较容易地做到。

基于正念的疗法都倡导要拉开“我”和“我的情绪/想法”之间的距离,接纳承诺疗法把这叫作“解离”(defusion),正念认知疗法把这叫作“去中心化”(decentering)。此前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强调要识别并改变对生活不正确的看法,即错误信念;而最近兴起的基于正念的疗法强调不改变想法的内容,而是改变自己和想法之间的关系,我可以产生不理性的想法,也可以有不理性的情绪,但它们可以不困扰我。

回想一下,每次吵架的时候,我很快就会开始想:我的诉求是什么?我为什么生气?也就是说,我会站在主体我的视角,开始审视客体我,于是可以像审视对方一样审视自己,像批评对方一样批评自己。即使还保有一些自恋,但在意识到双方平等,并且关系比对错输赢更重要以后,就能让自己冷静下来,为关系做出让步。

但看到各种破裂的关系、不幸福的家庭,以及网上的各种攻击和节奏,可以想见还有很多人需要正念,帮助他们练习与情绪拉开距离的能力。

我们都希望能专注,但走神是难以避免的。

我在早上骑车上班的路上构思这篇文章。一开始我可以全心投入,想了很多。但在一个路口转弯的时候,我必须分心留意人流车流,思绪一下子脱了钩。下一刻我重拾头脑的主控权时,我发现自己竟然不自觉地哼着一首歌。回想刚才走神的时间,我脑中似乎闪过了出门前收到的同事的消息、周末的计划,以及不知道从哪里蹦出的一段旋律,让我不自觉地哼起来。而我已经离开路口至少200米了。

走神在关系中更是常见。不妨想想,有多少次,你和身边的朋友、同事诉说或提问,满心期待得到对方关切的答复,对方却漫不经心地回应着“哦”“是”“这样啊”,让你大失所望……

《刻意专注》的作者、注意力训练领域著名研究者阿米希·杰哈教授指出,我们对专注的理解存在误区,专注不是强迫自己保持注意力,每个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走神是不可能避免的,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在走神时毫无察觉,进入了迷失的状态。

而真正的专注,就是能及时觉察到自己走神,马上把自己拉回来。正念锻炼的,正是这种觉察力。

回想学生时代,老师总能发现一些学生上课时走神,就是因为这些学生完全迷失了,陷入走神之中很长时间,自己还全然没有觉察,以至于老师先发现了,才把他们拉了回来。

而我似乎从小就有不断审视自己的头脑空间的习惯。第一次了解到威廉·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的概念时,我特别兴奋,因为我从小就有这样的感觉。我会习惯性地常常让自己关注脑中的意识流向何方,有时想一件事想入非非,觉察后就开始回想刚才思路到底是怎么流动的。

类似正念,这些习惯似乎帮助我对自己的头脑有了更强的敏感性和觉察力。

《刻意专注》的最后一章叫“脑力燃烧”。在我看来,把正念比作头脑健身很贴切。

我知道健身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我自己并没有去健身房的习惯。每天骑车上下班、经常做做平板支撑、俯卧撑,对我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来说,似乎就足够了。但如果身边有想强健体质或减肥的朋友,我会毫不犹豫建议他们去健身房。

对于正念我也持相同的态度。我不做正念练习,是因为我目前的状态似乎足够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如果未来有一天我发现应对得有些吃力了,我会去投奔正念。

而如果你希望自己在处理情绪和专注方面有所提升,不妨读一读《刻意专注》这本书,试一试书中提供的四周每天12分钟的方法。一个月后,你一定不会后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