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漂泊者萧红》读后感摘抄

《漂泊者萧红》读后感摘抄

《漂泊者萧红》是一本由林贤治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漂泊者萧红》读后感(一):足以看出作者对端木和萧军的不满

足以看出作者对端木和萧军的不满,尤其是那个端木,呵呵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漂泊者萧红》读后感(二):很有意义的一本书,挑刺如下

1 作者文笔不太好,也许这类传记性的东西不好加入太多自己的想法

2 我是熟读萧红作品的,作者写传记时,很多引用了萧红的文章,但是却没有在排版时以特殊的字体标注出来,没读过萧红作品的读者会感觉很奇怪。

3 有些地方写的比较牵强,尤其是两萧分手,萧红随端木南下,一直到结尾,写的有些浮光掠影。

《漂泊者萧红》读后感(三):她

她是个女性,念念不忘自己是个女性,并以此为人生悲剧的罪魁祸首,她抨击,她抗争,却终也没能挣脱。

她毕生都在追求独立自由,哪怕离开唯一的温暖——祖父,却又在每一个转折点选择依赖,陷入无法挣脱的附庸漩涡。她会独奏哀伤小夜曲,却也能奏出铿锵的交响乐,但就连朋友都能读懂,她的爱人仍不以为然。

她,是矛盾体萧红。

传书叙述客观,一二三人称交错出现,读书中你会感觉自己时而旁观,时而置身其中,时而自己竟成了萧红,为爱伤为离忧。书页间充斥着很多词汇,都具有强烈的反差对比,就像命运的玩笑,让寻找“岁月静好”的她,从异乡漂泊到异乡,最后把这飞鸟拍在了孤寂的岸边,终于,她向上的翅膀落下来了。

她,是漂泊者萧红。

她常常是有心无力,爱情的不圆满,身体的不争气,她执拗的努力飞翔,可她忘了,自己身上的是鱼鳍,哪能展翅。一次次,只能梦回呼兰河。

她,是追寻者萧红。

《漂泊者萧红》读后感(四):忠于史实

读罢有万千话想说,也还没看过电影,估计也不会有太大兴趣看。贴上原书作者博客里对这本书的评论,不能更赞同。“日前,一部以萧红为主角的电影登上银幕,另一部同样性质的大片据说也将接踵而至。可以想见,媒体为此会变得如何兴奋。

然而,围观萧红未必是一件幸事。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值得关注的,莫如他/她的作品,而非写作之外的个人情史等类。恰好,作为大众文化的骄子,电影执意放大的,正是那些多少蒙带罗曼蒂克色彩的故事。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没有比这更能刺激世俗目光的了!即使撇开作品而回到萧红的人生实践,包括爱情生活中间,转瞬即逝的镜头所向,也多集中于富含戏剧性的场景,很难揭示人物背后的深潜的文化冲突,甚至不肯在萧红的热烈而寂寞的灵魂那里作更长久一点的驻留。萧红是五四的女儿,她身上有着“五四新女性”的执著于自由追求和个性解放的部分,近百年间暗暗流失的部分。在庞大的传统文化势力面前,萧红无疑是一个受伤者、不幸者,但是不能说她是一个失败者。她大胆地追求,勇敢地反抗,顽强地挣扎,为了一个梦想(知识分子喜欢称作“理念”),一直坚持到生命的尽头。老实说,对于萧红,我们是没有怜悯和同情的资格的。

趁拙著在此间重版的机会,在史实上做了若干修正。不能说我已经完整而准确地画出了萧红的影像,无非借此表达内心里对于一个本来意义上的自由战士的敬意,如此而已;当初如是,今日亦如是。”

《漂泊者萧红》读后感(五):她把自己烧在了作品里面

多年前在《作家文摘》上看过一篇关于萧红和萧军的知音体文章,类似于抗日作家伉俪之类的故事。这是初次听到萧红的名字。

再后来,震撼于她关于“黄金时代”的笃定与自信,于是找了她的作品看。最先看的是她的《王阿嫂的死》和《生死场》就无法继续了,太绝望!对,就是史诗般的绝望!

于是对作者的兴趣就大于作品了:到底萧红经历了什么,才能写出这天底下最悲凉的悲凉来!

于是不看作品,改看萧红传记,这是第一本。

作者的文笔是极好的,传记写得象散文诗,他对萧红是及其心疼和爱惜的。也许正因为此,使全书过于主观,且摘抄作品和书信部分太多,几乎就成了萧红作品及书信大串烧。尽管如此,也并不影响他为我科普了萧红传奇且潦倒的一生。

用“漂泊”二字概括萧红的一生一点不为过,从她16岁离家(呼兰)到哈尔滨念书开始,她的轨迹是这样的:

1927-1933.5 哈尔滨(6年)

1933.6-1933.10 青岛(6个月)

1933.11-1936.7 上海(2年8个月)

1936.7-1937.1 日本(6个月)

1937.1-1937.10 上海(10个月)

1937.10-1938.1 武昌(4个月)

1938.1-1938.4 临汾(3个月)

1938.4-1938.9 武昌(5个月)

1938.9-1940.1 重庆(1年4个月)

1940.1-1942.1 香港(2年)

生活如此动荡和加上身体的衰弱,她还能如此高质量高产量的写,不得不令人折服。

你说她是天才,她却说:“……我不是说我毫无天禀,但以为我对什么都不学而能,写文章提笔就挥,那是大错。我是像《红楼梦》里的香菱学诗,在梦里也做诗一样,也是在梦里写文章来的,不过没有向人说过,人家不知道罢了。”

还是忍不住拿她和张爱玲比,后者是自己活得通透,同时冷冷地俯视众生;而萧红,却是把自己伏在地上看最底层的人们“忙着生,忙着死”,把自己“烧在了作品里面”。

哪怕是描述对一个小锅的断舍离,也是那么精确,抓人的心:“

小锅第二天早晨又用它烧一次饭吃,这是最后的一次。我伤心,明天它就要离开我们到别人家去了!永远不会再遇见,我们的小锅,没有钱买米的时候,我们用它盛着开水来喝;有米太少的时候,就用它煮稀饭给我们吃。现在它要去了!

共患难的小锅呀!与我们别开,伤心不伤心?……”

唯独不懂的是她对男人,遇到一个渣是运气问题,遇到的都是渣,就是自身的问题了。可是真相如何,谁知道呢!

你看,她说女人抽烟:“他只看到她喜欢喝酒抽烟,看不到实际上连这些习惯的延续也是苦闷的表现。他无视情侣在生理上、心理上的许多衰败的变化,更说不上设法帮助她解除这其中的苦痛。”

她说患病的人:“疾病是生命的黑夜,是一种更为沉重的公民的身份。每一个出生的人都持有双重公民身份,也即在康乐的王国和病痛的王国。”

如果你是女人,恰好抽烟,你会爱她;如果你得了重病,筋骨痛得可以无视皮肤之痛时,你也会爱她。而我,恰恰都是。

就是这么通透的一个人,对男人,怎么就那么求之而不得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