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译边草》经典读后感有感

《译边草》经典读后感有感

《译边草》是一本由周克希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译边草》读后感(一):翻译,人生,选择

下午和同学讨论在法国的学习计划时,突然想到了周克希的《译边草》。周先生本是中科院的数学家,在法国半路出家改行做文学翻译,结果却成了一位大家。这中间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正好一一展现。正好可以给现在憧憬着未来的同学们,特别是准备去法国攻读文学、翻译、LFE的同学们参考。感谢 @花飞片片 当时给我推荐这本书,让我用地铁中的片刻时间,在人潮中陆陆续续的 寻找到一个充满爱的执着的世界。

《译边草》读后感(二):读《译边草》随感

因着8.12一场讲座中听到周克希先生的寥寥数语,买下了他所著的《译边草》,一口气看完,如沐春风。

这样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是少有的。书名便是那么雅致,写自己翻译路上的点滴,却又告诉我们,其真正的工作还是翻译。

我当然是没有资格妄言翻译的,所幸其书中所列各种译作与版本,或读过,或略知一二, 也算不负其写所谓《译边草》之心。

这一次,算是深刻体会到任何一个为自己的职业辛勤付出的人,都是伟大而值得尊敬的。

许是因为这书名之故,想起曾购得林文月所译《枕草子》尚未读完,于是开卷重读,终于懂得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收获。

每一部译作,都值得我们慢慢地读,这是对译者的尊敬。当然,也只有好的译作才值得如此做,只因好的译作才有得揣摩,有得品味,这也是读者回报译者的唯一方式罢。

读王科一所译《傲慢与偏见》,当初只觉流畅,只因《译边草》中周先生的分析,才真体味到其中亦有炼字的功夫,故觉相见恨晚亦非夸张,所幸终是有所体悟。

看来,读书真是该悠着点。似乎过去的自己太快了。

《译边草》读后感(三):译边“珍珠”

不记得是几年前,曾经读过《译边草》初版,文字自然是好看,更好看的是装帧设计,页边上有很多来自原著和译本的插画。这本初版不知道被谁拿走了,后来买了增补本,文字有增补,插画却肯定是不见了。这几天腰病卧床,将此书找出来再读一遍,还是很享受的阅读经验。

外国文学翻译确实不易。一方面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同时还要保留文学的趣味和作家的风格,内中还要面对不同文化造成的隔膜。此书不是系统论述,而是从自己所知所历所得中撷取一则则小故事,娓娓道来。因为所涉及的译本大都是耳熟能详的世界文学名著,故而读起来常常会让人发会心微笑:原来是这样啊!可知这些大家译笔背后所呈现的卓异才华、为具体遣词造句而殚精竭虑、经意与不经意间出现的错译误译...... 书中有很多举例,有些是一段原文跟着好几个不同的译文,从中就可以比较,有些是见仁见智的,有些则高下立现,还有就是说明为什么会出错。一个个小标题概括了翻译所面对的问题(困境):翻译要靠感觉其中包含译者的气质,翻译的“度”如何拿捏,译笔要如实还是传神,译文的修改很重要,查字典这道坎绕不过去,双关语带来的困扰,为选择合适的中文文体需要读相应的中国作品,等等。

以下摘取几例。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Oh! My Sweet Eyes,就连朱生豪当年也译为“噢!我亲爱的眼睛”,但上海译制片厂的苏秀,让人找来好几本大厚词典,终于查到这是一个感叹词,释义就是“天哪!”。对应Great Expectations,“孤星血泪”好呢还是“远大前程”更合适?还有《隐侠记》《三剑客》《三个火枪手》三个书名哪一个更好?《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老鼠要给爱丽丝讲自己的故事,说Mine is along and a sad tale,爱丽丝回答,It is a long tail certainly,一个译本说:“我的故事很惨,说来话长!”答曰“当然啦,尾巴很长”,然后加注,说明tale和tail的英语里读音一样。赵元任早期版本是:那老鼠对着爱丽丝叹了一口气,“唉!我的身世说来可真是又长又苦又委屈呀——”,阿丽思听了,瞧着那老鼠的尾巴说,“你这尾是曲啊!”,当然这也需要加点注释说明这是利用谐音打趣。我觉得书中最精彩的引用和比较,是有关译制片对白的翻译,涉及《尼罗河惨案》《简爱》等名篇,一段英文,后面给出原译和经过陈叙一打磨后的译稿,真是让人既敬且佩啊!

周克希肯定已经是翻译大家了,尤其是法语文学翻译。但看看他的作品,主要还是古典文学名著,而且多数的重译,包括《包法利夫人》《基督山伯爵》《追寻逝去的时光》《小王子》等。我的一个疑问是:面对当代文学,作者变了,读者也变了,相应地,译者的风格是否也应该有变?

《译边草》读后感(四):戴着镣铐可劲儿舞

评论这本书其实很想像思密达们一样说句“臣妾惶恐”。

从翻开第一页起就抱定了膜拜的想法。

翻译大家不负众望地给重孙子辈儿们生动演示了课堂上见识过的众多理念。

比如,精进翻译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高自己的母语水平,之二就是做译本比较。如果说看同门师姐缪娟的小说是心有戚戚浮想联翩,那看周先生做译本比较就是窃喜入了法语的门,发现了语言转换的瞬间这一片桃花源。翻译家都是性情中人,纠结于句式、词语甚至一个标点这让旁人看了未免有点儿书生气过浓的“迂”劲儿。

有时候连他们自己也不免唏嘘,如《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卷轶浩繁,翻起来会纠结地死掉亿万个脑细胞,修改又兴许把之前的得意之笔全盘推翻,战战兢兢地把心血献给寥寥无几的读者,除去图书馆和摆在家里书柜撑门面的,真正“有情趣”欣赏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

从小说、散文,数学著作甚至到电影,原来生活里处处都可以是翻译实践的实验室,让人昏昏欲睡的理论遇到神奇魔棒一般的比较试验原来也是可以活灵活现融会贯通的。

惊讶的是,数学教授出身的周先生拥有一种相对感性的翻译观念,可能比较倾向傅雷先生的“让中国人读中文译本也有像法国人读原著一样的感觉”和罗新璋先生的“魂归离恨天”了。他自嘲这是“妇人之仁”了。

感觉这东西天生就微妙,重孙子不自量力地以为真正站在读者角度的最大限度贴近原文是翻译家的人性。

周先生多次无奈地提到原著的译本“总是打了折扣的”,信、达、雅的境界似乎是被原文终身监禁的译者们永远求而不得的。有一群一生致力戴着脚镣用心舞蹈给我们看的翻译伟人,夫复何求。

抽离关于专业的blabla,译边草里也有不少个人的魅力。

顺应母亲的期盼选择了数学钻研。邂逅法语之后选择放弃自己拥有并喜爱的一片领域,像“重活了一次人生”。已经或者正在丢弃真正追求的你我他是暗下决心还是双颊微烧惭愧不已?

是不是多大年龄多成功的男人都会有点儿孩子气?看见别人评价的自己作品的好忍不住心花儿朵朵开,发现异议的又不禁辩白一番,似乎变回当年那个梗着脖子不服输的男孩儿。

在法国寻访普鲁斯特的生活气息,进入他曾经的寓所,欣赏他曾经描写的山楂树,品尝因他而闻名的“小玛德莱娜”。买到昂贵的普鲁斯特文集雀跃不已,给自己当做心水的礼物。

遇见翻译上的导师虚心求教,虔诚如信徒。

回忆起做编辑和译者的甜蜜和苦涩,感慨不是没有,可传递出来更多的是期待。

临了临了,先生和陈村的对话录亮点不断。写出独树一帜作品的作家言语间难免咄咄逼人,作为受访者的翻译家试图用一种谦逊的方式温润地表达自己的坚持。这可能也是两种职业的本质区别所在?

先生说自己的法语不是很好(……),是翻译路上的学徒,如今快要出师可是”离不做这个事情也不远了“。

这随笔集的封皮颜色很应景,平和、像带着叮咛的橄榄枝,从更广阔的那头伸出来,召唤我辈接过前辈的镣铐精气神儿十足地接着跳舞。

《译边草》读后感(五):值得信任的书: 读《译边草》

偶然在某个法语爱好者的微博里面发现了《译边草》,这是一本不足200页的随笔集,搜索了一下作者周克希的名字,才发现他翻译过多本法国经典文学:《追忆似水年华》《基督山伯爵》《包法利夫人》《三剑客》等等,其中《基督山伯爵》译本成为了“印数高达六十多万册的畅销书”(作者语)。

《译边草》(百家出版社2001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译余琐掇曾是《新民晚报》的同名专栏,主要是“以漫想和随笔的形式记下的翻译感想”(序言)。下篇译书故事则记录了他在巴黎高师进修、在华师大任职以及转行去译文出版社等不同人生阶段的翻译经历,用周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又一个十年」。

整本书虽然只有区区200页,但是却积淀了周先生半辈子的人生阅历,不仅仅是翻译,还有他的为人处世。如果写成读后感,可以根据书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铺展开来讲,因此决定最终以摘录的形式,并适当加上自己的理解成文。这篇文章的题目我想了很久,后来还是从序言中得到灵感,「时下,值得你信任的人、书、节目、物品都是太少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虽然只是神交。

说到神交,是因为翻译贯穿着自己整个大学生涯。最初是在扇贝单词的论坛上,有一个每日翻译版块,自己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者发现了 Coursera,学习第一门课《Social Psychology》时建立了一个QQ群,便组织了对课程材料的翻译工作;后来大学第一份正式的实习生工作,是在 IBM CDL 做技术翻译&市场文案(也要感谢自己之前的翻译积累)。所以这本书读来特别亲切,就你是有一位长者在对你耳提面命,自己以前的许多疑惑,也一一得到了解答。

1. 谈翻译的本质:翻译要靠感觉

- 演奏者面对谱纸上的音符,演奏的却是他对一个个乐句,对整首曲子的理解和感受,他要意会作曲家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加上他自己的感觉)传达给听众,引起他们的共鸣。超越音符,演奏者就成了演奏家。

2. 谈译者的气质:译者的气质

- 那么,译者(或者说翻译家)该有怎样的气质呢?也许不妨说,善感和耐静就是翻译家该有的气质。不善感,就不善于甚至不能够去亲近;不耐静,就会不耐烦甚至不屑于去亲近。

3. 谈翻译的度:“如实”与传神

- “神”是真的有的……要把原作(诗,小说,散文,剧本)的文字如实地译过来,有时恐怕要先琢磨出那个“神”来才行。

4. 谈翻译的评判标准:色彩与趣味、要加“催化剂”

- 上乘的译作,要能表现原作的色彩;高明的译者,要能体察作者的趣味。……诗无达诂;译无定本。对翻译而言,撇开文本的诠释等等不谈,其中还有个趣味的因素。……有时候,这种趣味只是阅读习惯的流露而已。因此,不同的译本——只要是认真的译作——应该可以共存。

- 他对我说,要细细琢磨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用这个句子,而不是用另一个句子来写。他还对我说,翻译在他看来不是物理反应,而是化学反应,有时需要添加催化剂。前一句话,强调的是紧贴原文。后一名话,我觉得是说要避免死译。

5. 谈翻译的工夫:好译文是改出来的、查词典这道“坎儿”、语法总得- 注意吧、古文修养还是要的、“临时抱佛脚”与文体

- 好的译文,往往是改出来的,磨出来的。

- 不查词典不行,不看上下文也不行——哪怕下文在相隔七章之遥的地方,也得接上这个茬。……其实,查词典可以说是对译者最起码的要求(想想鲁迅先生说的“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吧)。可是它却仿佛成了道“坎”多少好汉居然就栽在了这上头。

- 翻译中有些疏忽,有点闪失,可以说任谁都是在所难免的。但若能在下笔时,从语法(对和不对)、修辞(好和不好)与逻辑(说得通不通)的角度审视一下译文,恐怕情况就会好得多。

读精彩的译作,常会感到里面有一种古文修养的底气。这大概正如鲁迅先生在《坟》的后记中所说,因为读过许多旧书,耳濡目染,影响了白话作品,“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也许,不妨套用黄永玉先生一幅漫画的配词:可见古文还是要一点的。

- 动手翻译某个作家的小说之前,不妨看一些跟这个作家风格相近的中国小说。……我觉得,这有点像运动员赛前的热身,有利于进入状态。

6. 谈书名、术语的翻译:一名之立(一)、一名之立(二)、格物与情理、“瓷器活”与专业书

- 文集不同于普及本,书名直译,自有一种严肃的意味。……而且,书名直译(几乎可以回译)似乎是时下的一种趋势。……但书名的翻译,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读者,除了口味,似乎还有个习惯问题——有时候,“先入为主”的译名,几乎是根深蒂固的。《鲁滨孙飘流记》就是一例。……习惯的改变,是要假以时日的。

- 同一个Greenwich,美国人的讲法和英国人不同,所以译名也不同。就这么回事。

- ……我不大咖啡……我不很冰激凌……不大海滨……不大体育……这些说法,真是“很法国”。

- 情理,跟格物同样要紧。不合情理的译文,不会是好的译文。(即使荒诞派的作品,也应有它的情理可循。)

- 有道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专业性较强的书籍和文章,恐怕还得由懂行(当然中文也得清通)的人来译才行。……翻译,译到读者“一看就不懂,而且越看越不懂”的地步,可谓译绝也。

7. 谈翻译对读者的作用:惹得读者向往

- 按钱先生的说法,这些计作“惹得”有些读者“对原作无限向往”。……我向往着能看看原文里这些美妙的话是怎么说的。终于有一天,在已经当了大学数学老师以后,我每星期到外语学院的蓝鸿春老师家里去一次,悄悄地学习了法文。

- 我觉得,傲慢而又委屈的达西先生,一定就是这么措辞的——倘若他用中文来写的话。

- 后来的修订本,将方言色彩过深的“作兴”改成了“兴许”,这是必要的,但我明白——但“作兴”藏在了我的心底。

8. 下篇译书故事:

- 有人说,已经过去了的事情,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我想说,已经过去了的事情有些会变成既美好又苦涩的回忆,变成从忘川复返、令人百感交集的自己的故事。

(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