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昨日风景读后感锦集

昨日风景读后感锦集

《昨日风景》是一本由黄碧端著作,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32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3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风景》读后感(一):昨日风景虽然美好但已逝去

由于是作者为报刊写的专栏文章,加之17年的结集,文章不少达325篇但篇幅不长,所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如时事评论,人生感悟,生活杂谈,文学艺术评论,纪念怀旧等各类文章,单从文学艺术讲,个人认为其文章的艺术成就并不算很突出,缺乏优秀作家那种自由奔放洒脱率性的风格,由于作者身居官位更多体现一些理性、传统、中庸、圆通的处世哲学,比较欣赏的有两类文章,一类是涉及到国外的人文艺术的介绍评价的文章,毕竟作者在美国留学生活多年,所见所闻皆亲身经历,读后感到生动亲切受益匪浅,视野大开。第二类文章,是对一些海外台湾的文化名人的纪念追思的文章,从中不难体会出中华文化传统在台湾的最后传承,随着一代文化艺术大师的逐渐逝去,对于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带来无法填补的空白和损失,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读后不禁无限伤感和悲凉。而对于一部分文章由于是应景之作,缺乏比较严密的哲思和文学表现加之两岸阻隔以及时代和社会的差别,读来缺乏一种亲切的共鸣。如果该书能够压缩这类文章,可能会更加精彩。

《昨日风景》读后感(二):读者文摘

《爱憎童蒙》

拉金是战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却曾拒绝了桂冠诗人的荣衔。他的饭桌前据说从来没有过一张以上的椅子,因为生怕有人来会留下吃个便饭。

《书牍华洋》

如果是苏东坡,得你一听茶叶会这样书谢:“轼启,寄下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佩荷厚意,永以为好。”

《如梦》

“情有一至,哀乐既过,则向之所感皆无欣戚者也。”

《知识的得失》

嗜欲深者天机浅,智虑深者也许天机也浅,晓得卷层的云预兆什么,星斗的移位藏了什么玄机以后,那直观的、纯粹为自然之景儿赏心惊叹的快乐便往往不可再得。

《当死亡是例外》

《谈年轻人的不朽感》,文章劈头第一句就是“从没有一个年轻人相信自己是会死的”。年轻人不会死,他们兴高采烈地走在人生的旅途上,死亡有如远处的风暴,“遥遥看去尽是美景”。

《君子之交》

“如果知道晚班火车有好朋友要来,我整个星期五这天的工作都会格外愉快。然而等朋友一走,屋里又是我自己一家人的时候,我想更愉快。”

《寂寞》

“山僧独向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

《诗人的夏天》

夏日和夏日的田园是诗人和诗人尊严的保障。

《我打江南走过》

南京的市内建筑,凌乱无可观,是美丽的行道树挣回了大半六朝金粉的面子。

《依依南艺》

“倘若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待过,那么,不管日后去了哪里,它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可以带着走的盛宴。”

《时代的面目》

“现代”的定义之一也许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对具体的东西的知识越来越精确,对抽象意念的认识却越来越模糊。

所有不能精确度量的价值都在往中间地带走,威仪赫赫的将军也许在时事漫画里成为谐角,违法的官员或杀人的大盗却可能辩才无碍地使自己一夜成名。

《行路》

往往一得到两天空闲,脑子休息下来,我就开始要觉得自己可以转一个行业,重新起步一个人生——变成一个木匠或园丁,或旅行家,或某一行的设计师之类。

任何一种本身专业工作之外的“伎俩”,多少都是像这样的某些生活的空档中忽忽如觉不足,那用以弥缝不足的许多“可能”便浸假而成为偶得的本事。

《才貌之间》

因此难怪唐传奇里色艺双绝的霍小玉初见青年诗人李益时忍不住她的失望:“见面不如闻名,才子岂能无貌!”

《说文人之名》

天分才情和时间生命永远存在着一种拉锯的紧张,所有的水仙花情结,其实都是一种向岁月抗争的姿态。

“如果名声该属于我,我绝逃不掉!”

《善忘的弱者》

对民族的大血泪可以云淡风轻的群体,却可能个别地为一点私人利害或小磨小擦便横刀相向、睚眦必报。

《困顿与超越:<湖滨散记>导读》

“我从不曾见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我们所以寂寞,常是因为我们走出了屋子,跑到人堆里去了。”

《作家的“工作”》

这个时代的人明显地失去了从清简中领略愉悦的能力,也越来越不相信有“心灵的富足” 这样的事了。

《昨日风景》读后感(三):品茗黄碧端

在每日纷繁嘈杂的间隙,在心为行役的空白失落里,假如能握一杯香茗,凭窗静坐,品味昨日风景,该不会是一种奢望吧。而一个名叫黄碧端的女子,却可以把我们的奢想转换成现实。

黄碧端,一个能够让人产生诗意联想的名字。第一次看到,耳边似乎就有自悠远时空传过来的旷远的“碧云天,黄叶地”以及西厢里“碧云天,黄花地” 的低婉清唱,无论深情或凄婉,总是与含蓄的诗情相连。

而她的确就是一位和诗意相连的女子。她不仅学问涉猎极广,充满人文情趣,而且可能是台湾女散文家中写的很有味道、却被研究者注意较少的一位。1945年出生的黄碧端,祖籍福建惠安。台湾大学政治学硕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博士。持续十七年撰写台湾《联合报》专栏,是台湾上世纪八、九年代具有标志性的专栏作家,入选“当代台湾十二大散文名家”。文学之外,就读初中时的她就成为摄影大师郎静山的高徒,又从广播剧名导崔小萍学广播,善插花,亲手作陶器,还是设计鉴赏和园艺高手。这样一位琴棋书画的女性,履历丰富,曾任台湾暨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现任台南艺术大学校长,还任职台湾两厅院副主任、高教司司长等职。这样一位学养厚重、博雅通达的女性,她的的文字一定是可以如香茗一样去品的。

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用在黄碧端的身上是贴切的,而这里的佳茗也该是茶中的君子——绿茶。文如其人,黄碧端和她的兼具知性与灵性的散文相得益彰地分享着这份碧澄、清醇、悠远的茶的优雅。

茶是宁静的,即使在热水的浸泡下也是优游从容地舒展它美丽的叶芽。这样一种静美的风格,是我品读《昨日风景》第一辑“时光的声音”最深的印象。《树和时间》中对园艺颇多研究的作者叙写了对一棵不知名的树多年的挂怀。“它的枝桠是细细长长的重丝,上面没有一片叶子,只缀着成串浅紫的小花,微风过处枝条飘扬,有如一片紫色的飞雾。”细腻的观察源自心中“是树木使得时间有了生命--如果没有树木,时间便只是机械的滴嗒,只是有去无回的逝水”的感叹。而当这棵树在美国印地安那大学花邨,在七百年前的日本古画里,在华府草地上反复出现,面对“哭泣”的垂樱(weeping cherry)这个原本可以浪漫联系的树名,作者只是平静地说,“华府的樱都是得自日本的,这几棵华府草地上的垂樱和出现在七百年前的日本古画里的那棵或者便自同一来源,至于花邨的那棵,则又可能是自华府某处分出去的……隔了遥远的时空,树木正可能就这样以它的各种偶然或必然,给了时间无限循环重现的生命。”

即使在颇为怀旧悼伤的《逝日篇》里,对鹰岗一段乌托邦式的求学岁月的纪念也不显哀伤。她只是记下了曾是几年寒窗最好的陪伴和点缀:一是屋里已经泛滥成灾到难以收拾地步的无所不在的书;一是起居间临窗六尺高九尺长的整面花架,架上的上百钵花草繁茂到风过时屋里便刷刷然作落叶声。这其中的滋味便在这书香与花香的对举中悄然洇出。走过求学岁月,黄碧端的笔下写的是“知识和田园的理想过渡,是霜雪预言雨露或雨露预言霜雪的那种过渡。消失了,却未尝告别。”坦然里自有一种沉静的感伤。生命之长,不过一杯茶的记忆。

如茶般平静含蓄的文字底下,其实蕴藏的是黄碧端丰沛的感情与细腻的人文、自然关怀。在她纯净的篇幅里,还似信手拈来般交织、穿插了大量中外文化典故与生活知识。凝炼精致的文字增加的不仅是作品的深度、广度与密度,其说理、抒情也都在在直指人心。

茶还是淡泊的,它的至醇的滋味一定是淡然地浸润入人心。淡泊大概是因为心中有坚守和追求吧。台湾资深评论家张瑞芬评说,“在混沌间坚守中道,于不可能中寻求可能,是黄碧端透过文字移易世道的努力,也使她成为散文文坛中少数优雅行走于钢索上的女性表演者。”当是对她的至高褒奖。她的散文写作一直在努力实践自己的写作原则:“写情要不落入滥情,写事要不流於歧蔓, 其要都在剪裁和组织一一使散文不散,使散文可读” ,而这也让在这个忙碌的世界忙碌的我们从淡淡的开始,渐渐对她的人,她的文章喜欢起来。

茶当然还是优雅的。黄碧端在文中显露的“优雅的城府”被痖弦形象地称为“穿裙子的士”,这样的评价,在读完《昨日风景》后,你定会莞尔首肯的。她的优雅体现在以小见大的从容,体现在感性知性的并存,体现在冷静与热情的兼具。从四脚蝾螈鱼她体悟到大自然有这样一个永恒的渴望:让孩子停留在孩子的阶段,因此,它让蝾螈中有一类永远是孩子,让成人中有一位创造出一个潘彼得。从饮酒她看到了文明是激放的生命力和谨慎将事的精神相互为用才造成的。虽然身为女性,但她不特意标举女性立场,说“怨妇所以成为怨妇,竟是因为始终没摆脱以父权为依附的心理之故”(《怨妇永远是输家》)。说“母亲的爱常常是一个直觉的力量,超越了是与非。我每怀疑,在面对大的利害考虑时,恐怕多数的父母都不惜为子女作伪证。母爱的可敬在此,母爱的可怕也在此。” (《母爱伦理》)即使是针砭时弊吧,她也只说:“有两日往复于青浦和黄埔之间。青浦的大观园,不见十二金钗、不见宝玉秦锺,园里走的是焦大、刘姥姥。”(《我打江南走过》)

在黄碧端这里你可以从一粒细沙观看世界,由一朵野花想见天堂。她以一枝轻松闲适之笔,自在游走于情、思、感、悟之间,和这个世界做着真正亲切而有意义的交谈。她的优雅的底蕴是自嘲为“会走路的书橱”,中学六年,竟把图书馆数万藏书翻看一遍的深厚的中西文化根基。

品茶如品味人生。黄碧端轻放在我们手边的这一杯香茗,正散放着清雅的气息,等甜苦在舌尖上弥漫开来,我们品出的是不是就是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