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索菲的选择经典读后感有感

索菲的选择经典读后感有感

《索菲的选择》是一本由威廉.斯泰隆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6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索菲的选择》读后感(一):喜欢你 没道理~

说不上感情观保守的我小学时会从图书馆借到这本大人眼中“大逆不道”的书籍~可是读完它 突然觉得西方人眼中的爱情很奇妙 这是个失败甚至可怕的过程 女主角的想法有些邪恶 可能由爱升华变会产生很多不可思议的报复的成分 细细回味 才明了 精神的最爱才是永远刻在它的心中的~

伤害 爱情就是走在这么无可避免的边缘 有些可惜 总是充满了遗憾。

也许她从来就觉得是对不起他的 所以尽量在肉体上满足那个他 即使这样

爱情从来也不是公平的!!

《索菲的选择》读后感(二):索菲的选择

索菲选择了死亡,与犹太爱人纳山共同,这种结局很是悲惨却显得那样合情合理,这也太伤读者的心了。 在二战后对纳粹的清洗中,有人提出过沉默的大多数的概念,即也许真正作恶的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只是默默在旁边没有阻止罪恶而已,但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也是有罪的,因为面对着恶掩耳盗铃也是恶,其实这个理论对二战时期的日本平民也是合理的。 而这个理论在索菲身上得到了明确的表现,她是个纳粹受害者,索菲是波兰人,父亲丈夫被杀死,母亲也因索菲被捕而死亡,索菲不仅自己在奥斯维辛受尽折磨,并且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死于集中营中。可是我们冷酷地来看,索菲也是沉默的大多数,她的父亲丈夫也是反犹主义者,她没有参加反抗组织,其被捕是因为走私肉类,同时她确实也靠出卖自己的肉体而活了下来,虽然这点是被迫,但我们延伸想想,她会不会出卖他人呢?会的。 本书以一个南方白人小伙斯汀勾的眼光来看,他接触到犹太人纳山和索菲的最后人生,同时采用回忆性叙述的方式表现索菲的前半生。这里三个主要人物的身份很有意思,一个是曾经残酷统治黑人的美国南方白人斯汀勾,他用着来自远祖卖掉黑人的金钱。纳山是个犹太人,而索菲虽然是纳粹的受害者,但其民族波兰人却是最反犹的民族之一,甚至其父亲和丈夫也是反犹分子。 所以这样看,此书算是一部针对二战后种族主义、沉默的大多数等理论的系统性文学作品,很有内涵。

《索菲的选择》读后感(三):生死之欲 绝望的欲望

Sophie' s Choice

——the choose of death, choose of love

将来总有一天我将懂得奥斯维辛。这是一句勇敢的声音,却天真而荒唐。

人类总在思考自身的奥秘,思考生活要依靠怎样的信仰。作为人类的我们找到了若干生活的方式,为了生活下去。但是作为单独的个体,我们仍然迷惑、矛盾。灵魂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不解的迷。

《月亮与六便士》里的天才画家思特里克兰德,他“生得粗野不驯,眼睛深邃冷漠,嘴型给人以肉欲感”,他身上带着邪恶的气质,这种气质激发起其他人的感情来不是爱就是恨。他在事业鼎盛家庭美满之时抛家弃子,孤身到巴黎、塔希提岛追寻自己的艺术梦,而他追寻的其实是本真的自我、是宇宙混沌善恶未分之时原始的美,是被人类遗忘的美梦。在追寻的过程中,他完全抛弃了曾经置身的文明世界,抛弃了自己的肉体,抛弃了其他人赖以生存的那“六便士”。三餐不继、疾病缠身,所有肉体的苦难他都视而不见,不修边幅、形销骨立,残损的肉体反而令灵魂愈加凸显。在看到这样一幅忘我的躯体、或是面对那些奇幻难解却又搅得人心神摇荡的画作时,那些厌恶他、指责他冷酷的人,心里都不禁升起无限的同情。在超出现实的崇高面前,谁还能专注地指责一个人对亲人的冷酷、厌恶他野蛮人似的魔鬼面孔?

纯粹的追求总是伴随着给他人带来的伤害,甚至血腥。就像在我们的眼里,顾城更多的是一个诗人,而不是一个杀妻的凶手一样,在灵魂面前,伦理有时就是会这样无法理直气壮起来。所以《香水》的结局才那么让人惊讶又不知所措。社会的产生把反社会的个体掷于荒野,如果因为专注于单纯的生命而伤害了身边的人,这究竟是他的冷酷还是社会的冷酷?或者这只是一种难以解答的自然法则。

在《索菲的选择》这部小说中,美丽的波兰少妇索菲放弃了深爱她的斯汀勾和即将到来的幸福生活,选择了返回痛苦之地,和纳山一起消亡。她残忍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任何一个没有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的人所能给予的惋惜都是苍白无力的。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占地40平方公里的营地聚集区,在1940年-1945年间另一百多万来自欧洲各国的人群丧生。纳粹党追随的是一个纯粹的理想,纯粹的东西是不属于现实的,这种追求注定只能昙花一现。但另一方面,纯粹的追求又是最忘我、最奋不顾身的,狂热中的追求者对此外的世界根本视而不见。他们一路披荆斩棘,留下的血腥惨不忍闻。濒临死亡的人们在绝境中变得同样残忍,为了保全儿子而将小女儿推入纳粹之手的经历成为索菲永远的噩梦。她接受不了自己做出这么残忍的事,她为自己的灵魂感到惊恐,战栗不安。

没有人能懂得奥斯维辛,想不通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可以如此冷血的对待自己的同胞。奥斯维辛的存在嚣张地宣告人性中的邪恶。

小说中的纳山是一个魔鬼灵魂的寄生者。一面是难以抗拒的魅力,一面是无情甚至残忍。他是个绝顶聪明的天才,对科学领域的认知完全可以充当博士、甚至可以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妙语连珠,风趣横生,可以灵活地制造出异常欢乐的氛围,把身边的人牢牢吸引。他可以依序用以二十六个字母开头的词骂人,他狂暴的时候比魔鬼还可怕,一字一句都是把把锋利的匕首。就是用这把匕首,他刺得索菲遍体鳞伤。对于自己的爱人,他一次次残忍地揭开她的伤疤,令索菲痛不欲生。他对身边的人一时是无理的虐待,一时又是深切的关怀。这样一个折磨人的魔鬼,最终致使爱人和自己双双自尽。然而对他,我们却仍然是同情。在他体内有一个控制不住的灵魂,这个灵魂致使他癫狂。他的可怕远远不至是残忍那么简单,他是一个永远被幻像包绕的精神分裂者。

似乎所有的极美背后都永远藏着极恶。智商超群的天才容易沦为可怕的疯癫;感受力超常的艺术者往往以自杀结果自己的生命。这些让人高山仰止的人物,生前总是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的折磨和伤害。

目前关于奥斯维辛的最深刻的声音或不是声音,而是一句问答。

-“在奥斯维辛,告诉我,上帝在哪?”

-“人在哪?”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完全仁慈的存在,那它一定不是真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的话,上帝一定也是邪恶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