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莫扎特家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莫扎特家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莫扎特家书》是一本由辛丰年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扎特家书》读后感(一):天使与魔鬼

电影《阿玛多伊斯》(也即《莫扎特》)中,反面角色也是故事叙述者的萨里埃里第一次见到莫扎特的时候,为他所看到的莫扎特,那粗鄙与天才的混合体而感到震惊。音符,只要一个音符,立刻就能把不论开心的开着多下流的玩笑的莫扎特变得肃穆而崇高。

其实天才多少都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就看哪种成分多些,也看哪种成分真正发挥了作用。

然而古人往往被画上脸谱,堂而皇之的在庙堂里用香熏着,年复一年。

要撕掉这层脸谱,读家书,是捷径之一。何况作者又增添了那么多背景资料。不但撕掉了脸谱,连光影也给补全了。活脱脱一个立体的莫扎特。

我爱《阿玛多伊斯》中莫扎特那恣意的笑。而这本书里,满眼都是那笑声……

《莫扎特家书》读后感(二):在莫扎特的身后……

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不善言辞,除了音乐,他对这个世界懂得很少;音乐只是这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的一部分,但在他那里却成为了整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看他那些孩子气般的语言,就和听他的音乐一样,不时会笑起来。。。每当听他的《安魂曲》就在想,那是一部在语言和音乐所不能到的地方写出来的,最后没有完成,但是已经传达了整个宇宙的气息。这个人在父亲去世后,几乎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在家书里,他和父亲的关系成了一个谜。一个甚至连他本人都无法解释的谜。对于音乐,莫扎特甚至只传达了他的情绪和看法。而当你沉浸在他的协奏曲中时,却被一个音乐的博大所震撼!很难想象,一个天才能完成这么一部作品。他几乎是以天才星星般的眼睛,在远去时逐渐失去光芒的时候,更加深入地看进了音乐神秘的内核,并逐一地把他们展示了出来。。。而如果你是一个和牛顿一样在海边捡贝壳的人,那么,你在莫扎特的身后捡贝壳就可以成为贝多芬。。。

《莫扎特家书》读后感(三):“凡人”莫扎特

时至岁末,热闹了一阵,不瘟不火了半载的“莫扎特年”,终于渐渐拉上帷幕。网上已有莫迷在盘点一年来出版界和媒体的收获。看的出来,《留声机》、《爱乐》、《音乐爱好者》这类两边占优的音乐杂志,最易获得人气。在老神童逸事八卦上的发掘能力,这三本杂志,似乎一本比一本强。

我要说的这本《莫扎特家书》,丝毫不会为捱到年底前才面市而感到错失良机。(尽管友人提醒我,若干年前辽教的新万有文库中曾惊鸿一瞥。)首印6000册不算个大数字,但扎眼的紫封皮却已在大超市门口的连锁小书店里隐约出没——而那儿通常是《瑞丽》、《中国国家地理》的天下。吸引人的固然是家书特有的八卦潜质,以及“窃听”伟人的小人物心理,但读惯了杂志上睿智的辛丰年,再来听他一段接一段细细掰碎脱去燕尾服、卸下假发套的“凡人”莫扎特,是不是更可以引作小资们的谈资,宣示他们的品位?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莫扎特。成为天才神童的诱惑之火,从小就在父母及我们幼小的心里燃烧。继而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挑战权威,一个个大主教幻化成唐吉诃德面前的风车,明知不敌,依旧挥戟向前。天不怕地不怕,孤身去闯大城市,碰了一鼻子灰后叹道,“但愿上天保佑我别因为呆在这种地方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给毁了”。忙碌,无休无止到损害了健康;缺钱,随时都可能口袋空空;还有那么一点点花痴和妄想,会跟老婆信誓旦旦地表白:“你有个爱你的丈夫,为了你他什么都肯去干。”

八十三岁老头儿辛丰年写心中的莫扎特,好像在慈爱地护着自己的孙子,就算胡作非为吧,也要拼命找个过得去的理由。也许这是因为,莫扎特身后的200多年间,人们再未蒙幸上帝赐予这么一位超华丽的音乐天才,更不曾触摸那份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可爱,于是才会加倍珍惜和怀念他带给我们的喜悦、优雅和欢乐。

《莫扎特家书》读后感(四):罗曼罗兰论莫扎特

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那种不可思议的精神健康,想到他受着病魔侵蚀的身体,他精神的健康就更可惊讶了。——他的健康在于所有的机能都得到平衡,而且差不多是绝无仅有的平衡:一颗样样都能感受,样样都能控制的灵魂;一种镇静的、甚至心里有着最深刻的感情(例如母亲的死,对妻子的爱)的时候令人觉得冷酷的理智,那是一种目光犀利的聪明,能抓握群众的趣味,懂得怎样获得成功,懂得一方面保持自己骄傲的天性,一 方面把这个天性去适应社会,征服社会的聪明。所谓各种机能的平衡,就是这些因素的平衡。......

他的活泼的,时时刻刻都在流露的温情,纯粹象女性,甚至于象儿童,使他喜欢流泪、傻笑、说疯话,和多情的小娃娃一样作出疯疯癫癫的事。

往往他还有一股永远兴高彩烈的劲儿:对无论什么都大惊小怪地觉得好玩;老是在活动、唱歌、蹦跳;看到什么古怪的,或者往往并不古怪的事,便弄些有意思的,尤其是没有意思的,有时还是粗俗的,但并不缺德的,也不是有意的恶作剧,说些毫无意义的字儿,让自己发疯般狂笑一阵。

他在1769年的信中说:“我简直乐死了,因为这次旅行太好玩了!……因为车厢里热得很!……因为我们的马夫挺好,只要路稍微好一些,他就把牲口赶得很快!”

这一类莫名其妙的兴致,这种表示精神健康的欢笑,例子多至不胜枚举。那是旺盛而健康的血在那里活动:他的敏感绝无病态的意味......。

他是个极有情义的朋友,只有穷人才可能做到的那种朋友:

“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有钱的人完全不懂什么叫做友谊。” (1778年8月7日信)

“朋友!……只有不论在什么情形之下,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想为朋友好,竭尽所能使朋友快活的人,我才认为有资格称为朋友。”(1778年12月18日信)

他给妻子的信,尤其在1789一1791年中间的,充满着甜蜜的爱情和狂欢的兴致。那个时期是他一生最困苦的时期,象他所说的“老是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挣扎①”,又是病,又是穷,又有种种的烦恼;但这些都不能把他狂欢的兴致压下去。而且他也不是象我们所想的,特意鼓足勇气来安慰他的妻子,不让她看到真实的处境;那是莫扎特不由自主的,情 不自禁的需要痛痛快快的笑;即使在最惨痛的情形之下,这种笑的需要也非满足不可②。但莫扎特的笑是和眼泪很接近的,那是抱着一腔柔情的人必然有的,乐极而涕的眼泪。

***

他是快乐的,可是没有一个人的生活象他的那么艰苦。那是一场无休无歇的,跟贫穷与疾病的斗争。这斗争、到他三十五岁才由死亡加以结束。那末他的快乐是从何而来的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