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饮食文化史》读后感摘抄

《中国饮食文化史》读后感摘抄

《中国饮食文化史》是一本由王学泰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饮食文化史》读后感(一):齿颊生津,目食饱矣

除了把北京菜列为八大菜系之首的论证(作者是北京人)略偏袒外,实在是一本大体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饮食的“百科全书”,引用史料详尽,观点推理有序,特别是描述大宋朝饮食种类环境文化之繁荣驳杂,让人不禁向往东京黄粱一梦。

《中国饮食文化史》读后感(二):饮食文化史:返回历史现场的一条妙径

今个北京的秋天,灰一天,朗一天,以至令我对四季豆(扁豆)焖杭椒产生了兴趣,青嫩性的菜肴,维系我对盛夏的纪念。有些蝉声,它滑过四季豆圆润的曲线,漫过京东原野。运河不朽的静水微澜,泊于白杨树及垂柳绿泉状的树冠下。因此,在此时获得《欧洲饮食文化史》和《中国饮食文化史》(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9月版)两本书,我产生有秋凉读书的意味。

饮食是文化的最烦杂及广泛的载体,诚如《欧洲饮食文化史》表述的那样:人类从粗糙杂乱的进食到达当代高度发展的饮食文化,所走过的路既冒险艰辛又曲折有趣。其实,有趣尤为重要,因为已经有数千年的饮食文明积淀,冒险业已消除,人们在喧嚣或静谧的生命时光,皆追逐着饮食的乐趣。打量欧洲的饮食史以及中国的饮食史,我们再度进入那个先祖不厌其烦地折腾饮食的文字现场,恰好揭示了人类社会进程的显性脉络。

欧洲饮食文明是否得益于两河文明,从幼发拉底河到底格里斯河畔广野上的麦子,到波罗的海的鱼,欧洲统一的文化隐线,差不多是其早期广泛的贸易活动先行统一了口味吧。但是这些过程,大约可以通过具有优美散文底韵的这部《欧洲饮食文化史》来获得,因为食是全人类最统一且最表象的基本生存活动,它且不需天神授权,在既统一又个性化的饮食活动中,人在趋同与分野的饮食文化中表现。欧洲的早期,一样是有大量饮食活动入画,即饮食活动成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内容。慢慢地打开这样一本书,欧罗巴明媚的风光伴随着历史的钟声徐徐漫过广野,那些如华夏历史一样在泥泞中跌跌撞撞的姿态,亦一目了然。我以为,文艺学、传播学、社会学及文史类其他学科的人士,读一读这本书,将可能避免许多对欧洲大陆的误读而能与欧洲人获得文化上的接近。

中国的饮食文化,先哲已经总结至后来者无言可述。诸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治大国如烹小鲜”,“食色性也”等等,然这些太抽象,我怀疑这是口号治国的源头之一。但是华夏的正统,始于饮食文明则不必辩解。周礼,一部饮食礼节的范本,还有那些镇守皇宫的大鼎,都是原始先民的锅。

当然,参照着《欧洲饮食文化史》来阅读《中国饮食文化史》,便会发现来自不同源泉的两条河,或者从两个向度流向同一个大海。由于中国纬度线的落差,从最寒冷的北极光照耀的漠河到亚热带最火热的南中国海阳光,丰富的物产以及农耕形式的多样性,使中国饮食丰富而多采。诚然,我更愿意从味觉的差异性来梳理中国地域性饮食文化的积淀。正如我们所知,中国有多个味觉中心,比如以辣为巅峰体验的川湘味觉,以霉鲜或曰臭食为中心的浙东北味觉,以酸为中心的山陕内地带味觉,它沿着历史的源流滔滔淌至今天。江山依旧,时光已远,然味觉世代相传,积淀下深厚的中华饮食文化,因此让人感觉,宫廷史的无趣,则映衬了多彩的民间饮食史。

历史,总是与其些个饮食事件相关,如哥伦布为寻找香料而漂泊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如粽子的兴起并流传是为纪念屈原,诸葛亮的泸水之战而首创馒(蛮)头等等,故以为读饮食文化史,且非是专业人员之选,大约要真想体察中华文化史,饮食文化史是一支清澈源流,因为压根就没有帝王试图去篡改它,所以从这里返回历史现场,是一条妙径。

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47/9850.html

《中国饮食文化史》读后感(三):物产、城市和菜系形成

“吃”从蒙昧时代的果腹需要升华到一种精神追求,实在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王学泰先生的《中国饮食文化史》将这种食物的流变娓娓道来,但对于我来讲,除了了解一个基本的框架以外,对于城市发展与菜系形成之间的关系尤其敏感。

所谓菜系,实际上只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种说法,不同的地区物产千差万别,厨子们在原料、调料以及烹调方面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差异,人们乃用“京帮、鲁帮、川帮”等称呼不同地方的厨子以将各地的名肴稀馔加以区分,象牙塔里的大象们诹了一个新名词“菜系”出来,不仅使得厨子们摆脱了拉帮结派的嫌疑,也使得各地的“老饕”们一下子寻觅到了归属感,真是从理论走向实践中一拍即合的典范。

菜系形成基于各地不同的物产,如前所述,在广袤的国土上,各地气候、地理、自然条件不尽相同,而且在农业时代由于交通不是很方便,各地在“吃”这一主题上颇有分权的风范,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在所谓的“八大菜系”中,除了川菜和湖北菜以外,基本上都在沿海省份,而四川古称天府之国,物产自成一体,湖北则临长江,江鲜是其一大特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产丰富是菜系形成的第一步,起码增加了厨子们烧菜时排列组合的可能性,创造的难度会小很多。

虽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即使结伴而行,也难免有掉队者,物产只是为菜系形成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基础,贸易和城市的发展则是菜系形成的关键力量。在农业时代,一般的老百姓饮食很简单,而且长期处于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中,与外界交流与沟通都十分有限,下馆子的群体主要是那些行走于各地的买卖人,因此,哪里的贸易发达,哪里就会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哪里的饭馆自然就会多起来。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市场竞争,促使各个饭馆推陈出新,以稳住老客户,争取新客户,从“吃饱”向“吃好”转变是市场的魅力引致的,消费群体的发展壮大成为菜肴不断丰富的推动力。尤其是造价高昂,工序繁琐的菜品,如果没有吃得起的常客,免不了自生自灭,但事实是,这些名肴稀馔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不断丰富,形成了独特的系列。

商人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也促进了菜品的丰富,但城市和菜系之间还有另一层联系。城市实现了人的聚合,智慧的火花得以碰撞爆发,人们处于精神需求和交往的需要吃饭聚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情,尤其是名士们相互唱和,以及对于菜品艺术化的审美倾向,对于菜品的升华功不可没。江浙菜的发达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五代以后经济中心南移,江浙成为文人渊薮,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使他们具备足够的消费能力,对于“吃”的追求自然比普通老百姓要更加苛刻,所以这一带的菜品多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趣味。

此外,地理封闭性对于菜系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则是微妙的。粤菜很出名,因为广东人什么都能吃,天上飞的,地上爬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明清以来广东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广东在古代属于百越之地,地理上非常封闭,长期处于蒙昧时代,其饮食习惯于中原腹地先秦时期相像,无所不吃。但随着广东贸易繁荣起来,这一饮食习惯反而一下子优越起来,这其中的道理就和韩国发达以后韩语的风行一样,不过不识趣的人一定要说这是朝鲜语,大概也是没有错的。

PS. 同样醉心于吃,老饕比吃货如何?啊哈哈!

初记于2013.11.03

改定于2013.11.0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